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证态”概念的看法[讨论]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3-9 10:28:32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6-3-9 01:59
你的“病理状态”、麻疹“合并肺炎”的表述于西医教科书上有吗?麻疹肺炎、麻诊心机炎,是并发症吧?这些 ...

          教科书,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大原则。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临床上,则是千变万化。不到40岁,很难独当一面!不惑之年,是有道理的经验之谈。
22
发表于 2016-3-9 10:38:3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9 02:17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
       一个病人坐到这里,无论望闻问 ...

我对你说了那么多,你竞然一点不进,还是原轴,没法,自闭吧!
23
发表于 2016-3-9 11:03:10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6-3-9 02:38
我对你说了那么多,你竞然一点不进,还是原轴,没法,自闭吧!

    先生说了那么多,我也逐条逐句做了解答,你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我们继续讨论。也请先生指出我的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1:2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9 03:3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9 02:28
教科书,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大原则。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临床上,则是千变万化。不到40岁,很 ...

教科书,只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大原则。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临床上,则是千变万化。

——临床上,一切皆有可能。医学领域十分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古人讲的好:知常达变。
25
发表于 2016-3-9 13:43: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6-3-9 05:4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9 02:17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
       一个病人坐到这里,无论望闻问 ...

那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但必须是互为有问必答。不能回避或外顾左右而言它,如何?同意就于下进行。

那你能说说你认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你的“病人身体内的变化只有一个,两个诊断名称必然是等同的”能成立得了吗?如你的“太阳表证"与"病毒性感冒" 总意念能是一致的吗?
26
发表于 2016-3-9 17:39:46 | 只看该作者
       如你的“太阳表证"与"病毒性感冒" 总意念能是一致的吗?
======================================================
        回复:
        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二者是统一的。
27
发表于 2016-3-9 17:44: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中医认为:太阳和卫分,都是指的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西医认为:机体阻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因子包括:正常菌群、遗传因子、自然抗体、完整的皮肤粘膜的形态和结构、正常分泌物、吞噬作用、NK细胞、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纤连蛋白、激素及营养等。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称为太阳表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
         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包括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
        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和某些肿瘤可诱发一系列宿主应答,伴有特征性的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异常,同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也有改变。由于应答往往出现于感染或创伤的几小时或几天之后,故称为急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包括肝脏合成许多在健康时见不到的蛋白质,其中以c-反应蛋白为标志,可作为疾病的指标。血浆中糖蛋白和球蛋白浓度的升高是血沉加快的原因。与此相反,肝脏合成蛋白质却减少。由于糖原异生作用和能量消耗的增加,肌肉蛋白分解,可导致消瘦。常见嗜睡、白细胞升高、血清锌和铁水平下降血清铜上升,这些改变大部分是由致热源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由于发热和急性期改变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一般认为除心脑血管病和易发生痉厥患儿外,发热在40 ℃以下时一般不使用解热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临床表现有急起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5~7天),有自限性。其发病机理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吸入呼吸道后,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继而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复制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上皮细胞内排出。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起病4~5日后,基底细胞层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两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这就是《伤寒论》中六、七日愈、十二日愈的病理学基础。六、七日愈、十二日愈都是大约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多以7、14为周期(如西医伤寒病的分期),《伤寒论》以6、12为周期,这是由于西方圣经中上帝创世记以7天为一个周期,《伤寒论》以六经为一个周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在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几乎所有感染病的早期都可能出现感冒样表现,必须鉴别,因为治疗感冒的发汗剂(西医为解热镇痛剂)治疗其他感染病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太阳经证与温病卫分证的 鉴别其实质是感染病中可发汗证与不可发汗证的鉴别,这与现代医学中感冒与其他感染病的前驱期鉴别相一致。麻黄汤与阿司匹林类一样不能用于诊断不明确的发热疾病,特别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等。再如发热,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确时禁用泻下剂及止痛剂,中西医的原则是一致的。
          鉴于感冒,流感在不同季节,不同传入途径,不同亚型病毒感染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西医没有特效病因治疗,对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只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则不同,根据季节及临床表现,按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分类分为春季:风温的卫分证、夏季暑湿及湿温的卫分证、秋季秋燥表证、冬季的风寒表证等,有一套完整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某些方剂对同一季节,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前驱期及其他感染病的早期及轻型也有效果。例如:冬春季节是流脑、麻疹、猩红热、肺部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好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前驱期与感冒的临床表现一致,同属于风温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剂,如银翘散等。再如夏秋季节是消化道感染病的流行季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痢疾等,其前驱期的临床表现与胃肠型感冒类似,中医则认为夏秋季节是湿温病的流行季节,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变,方用藿香正气散、香需饮、霍扑夏苓汤、三仁汤等治疗,这些方剂也是治疗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等消化道感染病早期的有效方剂。同样,秋燥邪在卫分时,相当于秋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早期,可用桑杏汤等治疗。严冬季节,青年体壮者,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经确诊为感冒或流感时,方可用麻黄汤治疗。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急性期重要反应之一,对中度发热病人一般不急于解热,除非发热过高或者有特殊情况者外,解热可与病因治疗同时进行。在病因未明时,特别是发热早期(发热前3日),西医一般使用对症治疗,此时中医有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能迅速改善症状,而且副作用少,对于传染病的前驱期、其他感染病的早期诊断尚未明确时,也可应用,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对于轻症尚有治愈之效。
28
发表于 2016-3-9 17:51:05 | 只看该作者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证,伤寒证,太阳表实证,伤寒表实证,表实证,麻黄证,麻黄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紧。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风寒表实证其病邪是风寒,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肺气失于宣降。应当与风寒表虚证、温邪侵袭肺卫证、温病卫分证相鉴别。西医认为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其临床表现大致一样,治疗方法一样,根据多年来诊治经验与理论分析,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为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身体强壮、高热无汗的年轻人。其禁忌症在《伤寒论》中已经论述。
        源于《伤寒论》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解说  本条所列的临床表现与重感冒完全一致,它与表虚证的鉴别要点是无汗、脉浮紧。
【诊断标准】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
          【鉴别诊断】
          (1)与温病卫分-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不仅对中医是困难,而且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是很困难的问题。如果明确诊断有困难,可以按照温病卫分证辨证施治,不宜使用麻黄汤。一般的说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是由病毒引起的,白细胞会低于正常,病人不出汗,有明显的寒象如畏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脉浮紧等。卫分-前驱期证态以感染的病原体不同,白细胞或高或低,一般表现为热象,如恶寒不明显或者短暂恶寒即发高热,咽痛、痰黄,口微渴,脉浮数。另外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很重要,当时、当地有什么传染病流行,应当首先考虑正在流行的传染病。
         (2)与太阳表虚-感冒证态鉴别:太阳表虚-感冒证态临床表现一般比较轻,体温在38℃左右,出汗,脉浮缓;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临床表现比较重,体温在39℃以上,不出汗,脉浮紧。
          感冒具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七天,病情的高峰期在发病后的第二、三天,在病情的高峰期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治疗,只要适应症及用药方法掌握正确,24小时内体温应当下降。在桂枝汤中有“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在24小时内可以连续服二到三剂。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与现代医学也是相符的,对于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可能都作病原体检查,有些病原体检查需要一周或一周以上才能出结果,在传染病(流感除外)的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对发热的病人一般不用发汗方剂,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前驱期,决定观察的时间。所以时间概念必须有,但是各种传染病、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不同的,具体到每个病人其前驱期又不同,因此时间概念又不是绝对的。在《伤寒论》中,在时日之后都要讲述当时的临床表现,以是否出现各器官系统的特异性征候(少阳证、阳明证、气分证),所以,发病时间与临床表现的紧密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1)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高热及全身酸痛严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物,但应防止出汗过多而致虚脱(与麻黄汤的禁忌症一致)。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3)荆防败毒散加减:本方可以加减适应症比较广泛,不象麻黄汤的适应症那么严格。
       麻黄汤药理作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药理研究
(1)解热:用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鲜酵母,内毒素所致的动物发热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2)动物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增强唾液腺、泪腺、汗腺的分泌作用,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方中麻黄、桂枝药对有关。
(3)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麻黄汤能够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其平喘的主药为麻黄(麻黄碱)。
(4)抗病毒、抑制细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证明本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抗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

         麻黄汤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容易引起肌体失盐失水,这是麻黄汤的最大的副作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描述:
       《伤寒论》中 83条~89条是麻黄汤发汗法的禁忌症。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指口干综合征,不是指一般的慢性咽炎这类疾病,当然严重的慢性咽炎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在干旱季节和地区,具有 咽喉干燥的病人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因为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会加重 咽喉干燥,或者引起其它病变。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即久患淋证的病人,淋证泛指现代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泌尿道细小的结石等。这类病人要求经常饮水,目的是保持对泌尿道的冲洗作用,引流通畅,感染不易复发。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尿量减少,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复发,出现血尿。另外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已经慢性充血的泌尿道粘膜,也会起到促使其出血的作用。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痉:筋脉拘急、项背强直、肌肉抽搐。本条的意思是:经久不愈的皮肤感染,形成溃疡、脓肿,长期的渗出以及感染、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机体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大量发汗不仅能促使感染扩散,而且能够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病人就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久患鼻出血的病人。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的是额部外侧(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的动脉,就是颞浅动脉。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
       鼻衄是一个症状,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1)局部原因:在鼻中隔的前下区,粘膜下就是软骨,粘膜很薄,没有粘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粘膜蒸发量加大,鼻粘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如果有鼻中隔偏屈,在鼻中隔突出侧形成鼻腔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时速度加快,蒸发量加大,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2)出血性疾病。(3)动脉硬化高血压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上这些病理状态都不适宜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作用大,容易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加重鼻粘膜干燥;麻黄汤还具有升高血压作用会促使鼻出血的发生。麻黄汤具有升高血压作用,引起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颞浅动脉与在鼻中隔前下区交汇的五条小动脉统属颈外动脉的分支,它们搏动的情况是一致的。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等。另外长期鼻衄也会引起贫血,与亡血家,不可发汗相连续。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寒栗而振:即寒战。本条的意思是: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或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这时大量发汗,病人还很快进入休克代偿期,出现寒战。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阴疼:尿道疼痛。本条的意思是:汗家,即平时经常出汗的病人,包括自汗和盗汗 ,机体已经处于水电解质紊乱的抵偿期,再大量发汗机体很容易进入低血容量状态,出现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等临床表现。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蛔虫病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疾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使用麻黄汤发汗,改变了蛔虫的外环境,蛔虫扰动,就会呕吐蛔虫。
    以上都是强发汗剂如麻黄汤的禁忌症,在西医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中、西医是一致的。可见《伤寒论》对汗法的禁忌症有了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禁忌症的机理解释与西医不一样。
         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以容易引起出血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的前驱期为禁忌症。由于麻黄汤使用不当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除了流行性感冒之外的传染病都不宜使用麻黄汤。
       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介、防风、柴胡、茯苓、桔梗各9克,川芎、羌活、独活各6克,枳壳、甘草各5克,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理作用】
(1)解热: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给动物灌胃后3小时,对伤寒菌苗引起的家兔发热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各剂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镇痛: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抑制作用,汤剂、丸剂作用稍差,袋泡剂作用最强。
(3)抗病毒: 荆防败毒散水煎液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在鸡胚内的增殖。
(4)抗炎:荆芥、防风两药单用及合用,均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家兔肠肌收缩和抑制小鼠因醋酸所致耳廓肿胀的作用,两药合用比单用的作用强,尤其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更好。
        附1 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 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
附2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葛根汤证       
【证态概念】葛根汤证包括: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及太阳表实项强证
        源于《伤寒论》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葛根能佐麻黄发表,佐桂枝以解肌。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有区别,其区别的要点是麻黄的有与无。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是汗出、恶风,因为出汗后会引起失盐失水,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没有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而麻黄的发汗作用比较大,如果用麻黄再发汗,就有可能超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桂枝加葛根汤不宜用麻黄。感冒病人其临床表现以项背肌肉僵凝,运动不自如为主要表现,以无汗、恶风为特征时,是葛根汤的适应症,因为病人无汗,机体没有失盐失水的情况,可以加用麻黄发汗。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呕吐、恶心、腹泻、腹痛、腹涨、大便秘结等  ,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病人同时患有感冒及消化道感染症状如腹泻等,这是胃肠型感冒的表现,所以,如果在感冒时还有腹泻,也用葛根汤治疗。葛根具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对因寒冷刺激或者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的胃肠道痉挛都具有缓解作用;葛根含淀粉10~14%,遇水即膨胀,具有吸附作用可以止泻;葛根还具有解热作用。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过渡型。
       葛根汤药理作用
(1)抑制病原微生物: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实验表明桂枝汤和麻黄汤都具有抗病毒效果,提示葛根汤也具有抗病毒作用。对于致病性细菌,葛根汤大多数组成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方水提取液对唾液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唾液酸酶是流感病毒及其他多种细菌所具有的一种受体破坏酶,在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抑制唾液酸酶活性的作用,可能对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2)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葛根汤静脉注射对麻醉狗的血压、心率、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维持时间在1小时以上。葛根汤按5g~10g/kg给药,可使异常升高的小鼠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20%以上,结果证实将其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其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3)实验证明葛根汤具有抗凝血作用。国内研究结果表明:葛根汤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随剂量的增大,作用增强;并可显著对抗血栓形成。
(4)抗变态反应:本方对 Ⅰ、Ⅱ、Ⅳ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分析研究与 大枣含有丰富的环磷酸腺苷(cAMP)样物质有关。此外,本方各组成药物桂枝、甘草、芍药、麻黄、大枣等也均能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如大枣、甘草能抑制过敏性抗体的形成,桂枝能抑制嗜异性抗体反应中补体的下降,麻黄则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甘草芍药等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显然,葛根汤上述组成药物的这些作用,也都有利于本方抗过敏效果的产生。
(5)免疫调节:葛根汤 提取物连续给药能使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细胞性免疫反应性恢复,而对免疫功能亢进的小鼠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方尚能使巨噬细胞的异物吞噬功能活化,而使初期感染状态下的异物排除功能增强;同时通过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细胞性免疫施以影响,即葛根汤主要与巨噬细胞有关,而与细胞性免疫系统无直接关系。
(6)抗炎: 葛根汤的抗炎作用不单是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继发的多发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方用于治疗该类病症的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以抗炎作用及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为中心,对本方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预先服药的大鼠,其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容积有减少倾向,提示本方具有抗炎作用;从与其剂量有依赖关系的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及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收缩作用可见,本方对多种平滑肌具有收缩抑制作用。再者,离体心脏方试验显示,本方有减少心搏次数的倾向,但心收缩力明显增强,提示其有强心作用。
(7)解热:本方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动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曰本学者对10例患者分别投与葛根汤、麻黄汤和桂枝汤,并于服药后5、10、15、20、30分钟以医用热像仪观察其项背部温度变化。结果葛根汤组投药后5~20分钟皮肤温度逐渐上升,30分钟时有下降趋势;麻黄汤投药10分钟后开始出汗,热象图皮肤温度下降;桂枝汤组服药后皮肤温度上升,未见汗出,且至测试结束时皮肤温度亦未见明显变化。说明三方虽同为发汗退热之剂,但亦存在差别。
  
29
发表于 2016-3-9 17:56:51 | 只看该作者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三、 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夏秋季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30
发表于 2016-3-10 06:59:44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6-3-9 00:41
哎呀,先生,看来你是为反对而反对,饥不择食了,哈哈!
“望闻问切”与“望触叩听”真如你先生所意认, ...

先生太偏激了,不是以理服人,而是蛮横狡辩和出言不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20:27 , Processed in 0.08253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