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姬领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胃疼病案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7:04:30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千版,学生说话有点过,不好意思,歉!
看看《临证指南医案》上面的记述更是简单,我随便翻了一页,摘录到这里:
某氏,经半月一至,夜嘈(这里是饣旁,不是口旁)。
这个病案的前半部分就记述完了,后面是用药:
生地、阿胶、天冬、茯神、白芍、丹参
这样,这个病案就完结了。
再来一个完整的病案:
某,五八  形寒便泻,舌白。
厚朴  广皮  半夏  茯苓皮  桂枝木  生姜
再来一个完整病案:
程氏  泻后腹膨,
人参  生益智  炮姜  茯苓  厚朴  广皮  砂仁。

点评

姬先生所举医案甚简,但也确是实话实说,是妨老中医医案所致,有出处为据。不过,受到千老中医的批评言辞过激有些不妥,但终能接受批评,并及时致歉,乃诚实可教之人也。  发表于 2014-12-28 09:55
我一直说姬先生是诚实、敦厚之人,观此举,足证我言不虚。  发表于 2014-12-25 17:14
32
发表于 2014-12-25 17:10:2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5 06:23
“我也发个病案,179个病例本上的,凑个热闹。
董某,男,39岁。2014年10月14日初诊。
胃疼,每年春秋发 ...

哈哈,千总版严谨啊,首先向千总版致敬!


千总版虽然表达的直白了些,但所言及的几处瑕疵确实是存在的:


1、以诊断代替主诉。


     即便患者真的主诉为“胃疼”,医生也不能这么照抄,而应该描述出部位及性质.....


2、缺少鉴别诊断。


     必要的鉴别诊断还是尽量不要省略...


3、就诊者的发病规律。


    是季节性发病?还是常年发病、阶段性加重?尽量说明一下。


不过呢,中医,尤其是古代的某些名中医,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一块不太在意,譬如叶天士的医案,大多太过简略。


千总版能够指出案例中的不足,足显千总版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对姬先生及论坛同仁的莫大帮助,我们应该感激千总版。


我相信,自此以后姬先生的医案也会更趋完善!


我代表论坛同仁再次感谢千总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4-12-25 18:34:2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5 16:43
对不起,崇高无比,享誉四海的姬领会先生,恕我直言。也请你息雷霆之怒,不要气急败坏。而我真的水平很低 ...

是的。
阑尾炎、心绞痛、胰腺炎等等,在一定阶段都可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的•••
胃溃疡、胃癌、胃炎、胃痉挛,治疗及预后大多不同!
谢谢千总版
34
发表于 2014-12-25 19:5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2-25 13:16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25 10:34
是的。
阑尾炎、心绞痛、胰腺炎等等,在一定阶段都可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的•••
胃溃 ...

谢谢梁院长脚踏实地,客观中肯的赏评。发自内心的向梁院长表示敬意。我已经退休多年,早已经是远离功名利禄的田舍翁了。只是毕竟是一位在中医药战线上耕耘和打拼了几十年的过来人,对祖国的中医事业难以割舍,故而不揣愚钝,契而不舍地流连在中医药临床和论坛里,混迹于各位大侠的队伍中,哪怕是摇旗呐喊,牵马放哨,也可略尽绵薄。本人心无城府,生性坦直,凡有发言不当,多有冒犯之处,念我虽然孤陋寡闻,但是心怀诚恳,斗胆祈请各位大侠多多海涵!多谢了。
35
发表于 2014-12-25 20:47:15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5 19:55
谢谢梁院长脚踏实地,客观中肯的赏评。发自内心的向梁院长表示敬意。我已经退休多年,早已经是远离功名利 ...

千总版,您老真的是太谦虚、太客气了。

您老的中医临床已达上乘,而您的现代医学临床在本论坛也应该是最棒的,这"双剑合璧"的优势,让您老能够特别清晰的透视中西医的优缺点•••

中医的确是质朴的,但现代中医也必须强化自身的科学素养,如果连严谨的逻辑思维都不能建立,还何谈弘扬中医呢?

论坛上后学居多,所谓年轻气盛嘛,有的可能暂时还体会不到您的良苦用心,有的则是欠缺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偶有言语冲撞,您老一笑置之好了!

每每看到您老凌晨发帖子,学生是感动莫名。中医不绝,有您老的一份功劳
36
发表于 2014-12-26 09:5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4-12-26 02:03 编辑

说一点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
的确,古人名家的医案简单得很,大约格式如下:姓,(加上氏可能为女)病机(先述病机)而后简约的说症状,治法,在后面就是方剂。效果如何?不告诉你。
这都是古代的著名医家的医案,人家的名气和权威性在那里摆着。
时代毕竟进入了21世纪,中医应该与时俱进,其中就应该包括医案书写的完整性。看看人家西医医案,连家族病史、过敏史都要写进去,病人主诉,症状表现,检查单据,会诊结果,治疗过程,看着就科学、规范,让人信服。
我不太同意现代中医也用古代那种非常简约的方法书写病案,似乎古文我也会点,那种医案写法我也轻车熟路,但是,我的病案从来不按古人的格式写,病人的姓氏、年龄。性别,住址,就诊时间,病人主诉症状,西医的检查结果,都尽量写全,然后是中医的诊断,包括望诊、脉诊、舌诊,有的还要加上病情分析,而后是中医证型的诊断结果。治则,方剂,方剂分析,最后还可能有个按语。甚至还加上病人手机号码。这一点恐怕是我独特的)
为什么我不按古人的医案方式,而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第一,这样的医案让人信服,少医案作假之质疑。2,中医医案应该像西医医案学习,完整。全面、规范。使读者全面理解病案的内容,有不同意见也容易明辨是非。
我用现代格式写医案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毕竟不是古代“大医”“名医”,他们靠名气,我辈没囊没气,我们没有他们的本钱。我们的医案要经得起现代中医的质疑!
我的杂症密钥医案部分完全是按现代格式写的。(用古代医案格式写出版社可能不买账,我早有耳闻)
这就是我对医案书写的一点意见,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点评

言之有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28 09:24
37
发表于 2014-12-26 12:08:09 | 只看该作者
溪流 发表于 2014-12-26 09:57
说一点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
的确,古人名家的医案简单得很,大约格式如下:姓, ...

先生虽然自谦为一家之言,其实就是中医记录、发布医案的指南。

不论是从学术上讲,还是从现在的医患关系来看,先生的做法都是科学、明智的!

点评

先生过誉了,本人惭愧。  发表于 2014-12-26 14:43
38
发表于 2014-12-26 12:48:3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几位总版的意思很明白,我很赞同。医生为什么要写医案呢?带着这个问题写医案就知道医案应该怎么写了,中医们都很聪明的,一点就懂,无需多言。可是有的医案还是让人如入五里雾中看不明白,什么原因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别人也跟他一样聪明或者比他还要聪明。只是时间久了,这种医案恐怕连他自己都看不懂了,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写医案就跟写文章一样,写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玩赏,更多的时候是给别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弟子或者后人看的,马虎不得。既然有兴致把自己的医案拿出来在坛子里公开地让大家讨论,那么你这个医案就绝对不能让大家费尽心思地去猜,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希望大家就此引以为戒,下不为例。

以上我只是就事论事,绝无人身攻击,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幸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9
发表于 2014-12-26 13:30:14 | 只看该作者
我话说的有点太严肃了哈,不过我还是希望轻松一点,请姬版主不要介意,请大家继续。
40
发表于 2014-12-26 13:5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12-26 14:04 编辑

综合姬版主在1楼提供的各项参数,本人诊断和处方如下,欢迎批评,欢迎检验:

中医诊断:太阳阳明伤寒;每年春秋发病,可能与其体质和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处方: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1:11 , Processed in 0.08807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