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哲医著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12:5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3 04:54 编辑

脉”分别进行观察和揣摩,依此确定血脉的归“经”或归“络”,这是古代医家对血脉的分类方法,即“大而在里”的血脉归“经”,比较浅表的血脉归“络”,最细小的血脉为“孙络”或“浮络”。这种分类方法见于《灵枢•脉度篇》。另外,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把全身血脉归属各“经”所属的区域,比如,寸口脉在手太阴肺经的区域,归手太阴肺经;趺阳脉在足阳明经的区域,归足阳明经;耳前动脉在手少阳经的区域,归手少阳经。各经皆如此。

所谓“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是把腧穴和骨属部分归属各“经”,这是用“经络”对腧穴和人体骨骼进行研究。“气穴”即“腧穴”。“属骨”即骨属部分,指人体骨骼。所谓“分部逆从,各有条理”,是每一“经”为一部而有条理。所谓“四时阴阳,尽有经纪”,说明一年四时的阴阳变化也能以“经”为“纪”。这表明,古代医家对人体和四时阴阳的研究都是用“经”,以经为“纪”。
       所谓“皆有表里”,是脏腑和十二经都有表里关系。比如,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相表里,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相表里。因肾归足少阴经,膀胱归足太阳经,故肾与膀胱相表里。因心归手少阴经,小肠归手太阳经,故心与小肠相表里。再如,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故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相表里。因脾归足太阴经,胃归足阳明经,故脾与胃相表里。因肺归手太阴经,大肠归手阳明经,故肺与大肠相表里。同理,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表里,手厥阴经与手少阳经相表里。因肝归足厥阴经,胆归足少阳经,故肝与胆相表里。因心包归手厥阴经,三焦归手少阳经,故心包与三焦相表里。由此可以看出,“经”和“经”之间的表里关系,是由阴阳属性决定的。脏和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则是由脏腑的归经决定的。所谓“经纪”,是以“经”为“纪”。这说明,古代医家是用“经络”论理人形,“经络”当初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若用现代语言说,“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
       历史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学科都有论理工具。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一大特点。比如,阴阳学说以“阴”和“阳”为论理工具;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论理工具;易学八卦以“六爻”为论理工具;奇门遁甲以“天地人三盘”为论理工具;历法以“天干”和“地支”为论理工具;天文学和地理学以“经线”和“纬线”为论理工具;中医学以“经”和“络”为论理工具。这些论理工具,若用现代语言来说,“阴阳”和“金木水火土”,相当于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所以,“阴阳”和“金木水火土”的应用范围最广,适用于多种学科。天干地支、天地人三盘、经线和纬线、爻、经和络,都是具体学科的论理工具,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所以,这些论理工具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只适用于一种学科。若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各有各的论理工具,各有各的作用,是有严格区别的。因此,如果把“经络”误解为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中医学就等于把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埋没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8】《素问•皮部论篇》说:“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者,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终始,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
       这段经文,涉及古代医家对人体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是对皮、脉、筋、骨进行研究。其中,所谓“脉有经纪”和“皮部以经脉为纪”,说明古代医家对“血脉”的研究和对“皮部”的研究都是以“经”为“纪”。所谓“皮部”,也称“十二皮部”,是把人的肌表分别归属十二经。即少阳皮部、太阳皮部、阳明皮部、少阴皮部、太阴皮部、厥阴皮部等。很明显,这段经文表明,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经”为“纪”,故曰“诸经皆然”。所以,据此可以看出,所谓“经”,根本不是人体上长着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对人体各脏、各腑、各部位和各组织器官进行系统研究的论理工具,是古代医家在人的身体上创建的。
       【9】《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这段原文,《灵枢•小针解篇》有解释,是最经典的解释。以此为依据,最能说明“经络”和“皮肉筋脉”的关系。如《灵枢•小针解篇》说:“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这两段经文合起来,可以说明,“经络”和“皮肉筋脉”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所谓“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说明“皮肉筋脉”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疾病。所谓“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说明“经络”与“皮肉筋脉”的关系是“所主”的关系,是把“皮肉筋脉”归各“经”所主。因此,根据最经典的文献解释,可以明确的说,在中医学的概念范畴,“经络”和“皮肉筋脉”,根本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所以,对“经络”的研究,必须把“经络”和“皮肉筋脉”区别开,必须弄清“经络”和“皮肉筋脉”的关系。“皮肉筋脉”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组织结构,“经络”是对皮肉筋脉“各有所主”的系统工具或论理工具。古代医家是把“皮肉筋脉”分别归属于各“经”,由各“经”所主,便于研究,故曰“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10】《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所谓“经之动脉”,是归属于“经”的动脉,不是“经”本身长着动脉,而是各“经”所属的区域分布着动脉。比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区域有寸口脉,即桡动脉。足阳明胃经所属的区域有趺阳脉,即足背胫前动脉。所谓“陇起”,是血管充盈的表现,不是“经”本身“陇起”。古代医家把“大而在里”的血脉分别归属“各”经,故各“经”都有动脉。再如,《难经》也说:“十二经皆有动脉”。这说明,“经”和“动脉”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决不能相混。
       【11】《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相倾,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相倾,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这说明,古代医家非常明白,疾病的发生不是邪气伤害“经”本身,故明确指出:“荣卫之相倾,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但是,在古代也有邪气在“经”的说法,故又提出疑问:“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何如?”。对此,《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有解释,明确指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这说明,古代医家所说的邪气在“络”或在“经”,并不是在“经络”本身,而是在血脉中。比如,若归属于太阳经的血脉感受风寒之邪,就可说是邪在太阳经。显然,不能把古代医家所说的邪气在“经”误解为“经络”本身感受了邪气,而是把“舍于血脉”的邪气称“邪气在经”。这是因为,如果某“经”的血脉感受了邪气,在表述时,往往是说邪气侵犯了某“经”。这与天文学和地理学领域的表述方式是一样的,例如汶川地震,在表述时,可以说东经103.4度、北纬31度发生了地震。因此,应该把表述时的习惯说法和“经”的实质区别开,千万不能因为习惯说法而将“经络”误认为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还说:“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这说明,古代医家所说的“经气”,不是“经络”本身产生的“气”,而是真气。所谓“真气”,按中医传统理论,不是“经络”产生的,而是“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充养全身。如《灵枢•剌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说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虽有“经气”之说,但“经气”是“真气”,不是“经络”产生的。因此,不能把“经气”误解为“经络”本身产生的“气”。因为“经络”是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建的,所以“经络”本身不会产生“气”,“邪气”也不会伤害“经”和“络”本身。在临床上,根本没有“经络”本身的疾病,而是把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归属各“经”。
       【12】《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所谓“天有宿度”,是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漏水下百刻。古代医家以二十八经对应天
                  (第22页)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8:1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4 10:26 编辑

体日行二十八宿星。

所谓“地有经水”,是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分别归属十二经,称十二经水。古代医家以十二经脉对应十二经水,是把血脉分别归属十二经,称十二经或称十二经脉。
       所谓“人有经脉”,即十二经脉。在古代,“经脉”二字,有时专指十二经,有时是指归属于十二经的血脉。必须说明这一点。
所谓“经之动脉”,是专指归属各“经”的动脉血管,不包括静脉。静脉相对稳定,一般没有“陇起”的表现。
       显然,这段经文是结合天地自然规律阐释血液的运行。这段经文已明确指出,血的运行,是“行于脉中循循然”,而不是以“经”为管道。所以,不能把“经络”本身误解为运行气血的管道,而是各经所属的区域都有气脉和血脉。“气脉”古称“隧”,主行气。血脉主行血。“气脉”和血脉可以分别归属于各“经”。“经”的分布和循行与大气脉基本一致。这在《灵枢•脉度篇》有论述。(详解见本书第五节)
        在这段经文中,经水、经脉、动脉、经之动脉,各有各的内涵,不能相混。(详解见本书第二节)
       【13】《灵枢•五十营篇》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所谓“天周二十八宿”,即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
       所谓“二十八脉”,是二十八经,包括左右两侧的十二经和任脉、督脉、阴跷脉、阳跷脉,合称二十八经,不包括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所谓“以应二十八宿”,是古代医家以二十八经对应二十八宿星。这是结合天体运行规律阐释“气”的运行,是以二十八经为论理工具。比如,若“气”行于上肢,则可以说是行于手经,若“气”行于下肢,则可以说是行于足经,但实际上,“气”不是在“经”本身运行,而是在“隧”中运行。所谓“隧”,即气脉。
       【14】总而言之,考《内经》全书,“经脉”二字出现过85次,“经络”二字出现过57次。其中,根本没有记载过“经络”本身的生长、发育、形态、损伤、折断、切除、连接、异位、占位等基本情况,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内经》以后的古典文献,如《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诸病源候论》等,也没记载过“经络”本身的任何疾病,而是把脏腑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及其疾病分别归属各“经”。(24页)
       从《内经》时起,直到现在,在中医学的历史上,乃至整个世界的医学史上,历代中医文献虽有“经络”循行路线的详细描述,但没有任何人在人的身体上找到过“经络”,也没任何一种疾病是“经络”本身的疾病。
       【15】以上说明,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记载,“经络”本身,根本不是人身上长着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系统工具,或称论理工具,是春秋战国期间创建的,相当于系统工具或论理工具。由此证明,中医学在近代把“经络”说成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是错误的。
四,《难经》怎么说的
       【1】《难经》共八十一篇,每一篇为一难。其中,从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主要论述“经络”。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的论述,《难经》比《内经》更详细。因此,《难经》也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迄今为止,任何文献对经络学说的记载,其经典性都超不过《内经》和《难经》。
       【2】《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所谓“十二经”,即手六经和足六经。所谓“皆有动脉”,是十二经的每一经都有动脉。这说明,《难经》也是把血脉分别归属十二经。所以,每一“经”都会有动脉。比如,按十二经的分布,每一“经”都有一定的区域,等于把整体人体分成了十二部分,因此,十二经的每一“经”必然都有动脉,并且,也会有静脉,还会有筋、骨、肌肉、神经和淋巴等。
       显然,所谓“十二经皆有动脉”,并不是说十二经本身长着动脉,而是各“经”所属的区域中都有动脉的分布。比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区域中有桡动脉,即寸口脉。足阳明胃经所属的区域中有足背胫前动脉,即趺阳脉。由此可以看出,《难经》所说的“十二经”,也是对人体进行研究的论理工具,这和《内经》是一致的。
       【3】《难经》第二十五难说:“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这段经文记载了古代医家把十二经和脏腑相配时逐渐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经和脏腑相配不是同时完成的。其中,足六经完成的较早,手六经稍晚,最后完成的是手厥阴经和心包相配。这是因为,按当时的系统方法,阴经配脏,阳经配腑,足阴经配胸膈以下的脏,即肝脾肾,手三阴经配胸膈以上的脏,但胸膈以上只有心和肺两个脏,手少阴经和心相配,手太阴经和肺相配,缺一个脏和手厥阴经相配。因此,古代医家把心脏的外膜看成一脏,称心包,把心包和手厥阴经相配,这才完成了手三阴经的每一经都配一个脏。所以,古文献资料的记载表明,十二经和脏腑相配,是逐渐完成的,最后完成的是手厥阴经和心包相配。手少阳经和三焦相配稍早一些。所谓“心包”,古称“心主”,其实质是心脏的外膜。
       人只有五个脏和五个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合起来是十个脏腑,若与“十二经”逐一相配,实际上不仅缺一个脏,还缺一个腑。所以,古文献的记载还表明,在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古代医家还曾把“整个胸腹腔”看成是一腑,称“三焦”,把三焦和手少阳经相配,这才完成了六阳经都配一个腑。因此,《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难经》的记载都可证实,最早的经没和脏腑互相联系,古代医家是先完成了十个经和十个脏腑相配,之后完成了手少阳经和三焦相配,最终才完成了手厥阴经和心包相配。所谓“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实质是整个胸腹腔。第一胸椎至横膈为上焦,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脐以下至耻骨为下焦。
       以上说明,“十二经”和脏腑相配,确实经历过一个逐渐充实、逐渐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经”的每一经虽然都有一个脏或一个腑,但不是说人的身体内真有十二个脏腑,而是把三焦和心包列入了脏腑的范畴,并且,也不是脏腑上长着“经络”,而是古代医家按系统方法设计的“经络”,所以,十二经和脏腑相配,带有明显的理想倾向。比如,与“心”相联系的共四个经和六个络,与“心包”相联系的共两个经和两个络,但是,在“心”和心的“外膜”上,并没真的长着这些“经”和“络”,而是古代医家按系统方法逐渐充实、逐渐完善的。所谓“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是说心包和三焦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也是由厥阴经和少阳经的阴阳属性决定的,并不是心包和三焦在解剖学意义上具有表里关系,因为三焦包容着诸脏诸腑,并不是单纯包容着心包。所谓“俱有名而无形”,说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都是无形的,也说明心包和三焦均无内脏之形。所谓“心主别脉”,即手厥阴经的古称。
       【4】《难经》第三十八难说:“藏惟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然:所谓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这段经文说明,三焦的实质不是内脏。三焦虽归手少阳经,但不同于其他五府。所谓“有名无形”,是说三焦没有内脏的形态。这是因为,三焦的实质是整个胸腹腔,不是脏器。因此,三焦和手少阳经的联系,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联系,而是古代医家按系统方法设计的,带有明显的理想倾向。在人的身体上,虽然确有胸腹腔,但手少阳经并不是真的长在胸腹腔上,而是把三焦归属手少阳经,故《难经》明确指出:“其经属手少阳”,并明确指出:“此外府也”,所谓“外府”,是包容诸脏诸腑的大府。人的胸腹腔包容诸脏诸腑,故曰“外府”。(24页)

点评

先生的区分 我认为很重要,古人或许把哲学的思维用到了经络的划分上了,但事实的经络,是什么 ?是否客观存在,请先生思考 哲医(654237313) 22:39:30 是客观存在,看不到,但可以切循得到,你说是什么? 哲医(65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2 22:46
53
发表于 2013-10-14 19:18:28 | 只看该作者
“以上说明,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记载,“经络”本身,根本不是人身上长着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系统工具,或称论理工具,是春秋战国期间创建的,相当于系统工具或论理工具。由此证明,中医学在近代把“经络”说成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是错误的。”

---------请问,这些就是《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作者关于经络的结论吗?

点评

这样的结论,中医界有多少人赞成?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经络没有物质基础,藏象学说也要作相应的修改?整个中医理论…… 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  发表于 2013-10-15 08:11
54
发表于 2013-10-15 09:44: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参与。

本文中说:“经络”本身,根本不是人身上长着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系统工具,或称论理工具。
人身上神奇的经络系统,到了今天居然是“古代医家创建的系统工具”,“或称论理工具”。真是让人莫名惊叹!那么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是不是也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呢?这些人体构造,是不是也是伦理工具呢?都说是上帝造人,女娲造人,那么创建经络系统的古代医家又是谁呢?这个论理工具,属于哲学范畴,还是宗教范畴呢?愿闻其详。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3-10-15 11:41:49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中西医融合观续》中的内容,对《络病学》中“气、血各行其道”的批评。请批评指正。

      络病学认为:“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络病学说之络系指广义络脉;从狭义的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络病学第3页)明确指出经气与血液是分离的,各行其道。
     络病学认为:“络”有两大功能,一是运行经气,二是运行血液,运行经气的称为经络之络,又称气络;运行血液的称为脉络之络,所以又称血络。运行经气的气络主要将经气输散到各个脏腑形成脏腑之气,如心气、肝气、肺气、肾气、脾胃之气等,从而发挥该脏腑的功能。在气络中运行的经气有着保护人体、传达信息、调节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实际上气络包含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
    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也是血液生成的主要场所,血液从经脉流到络脉,在络脉末端将营养物质输送给人体的器官组织,将代谢后的废物带走,然后又从络脉流入经脉,完成了血液的循环,实现了血液的营养作用。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脉络之络与西医所说的中、小血管,特别是构成微循环的各级微细动、静脉都非常近似。
    以上是现在的络病学说,但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难经本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真传》。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经脉是不分开的。
   既然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不可分离,那么,在什么级别上“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分道扬镳了呢?作者的意图是想把“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与西医理论中,血液是在血管中流动等同起来,以西医为参考系解释经脉与络脉(血管系统),但是这样就违背经络学说的原意,同样,西医也不接受血管系统(经脉与络脉)中流动的气血这种理论。
     络病学的作者以西医为参考系,把原本统一的经络分割开来,创造出“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分别同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血液循环系统相对应,把络病学建立在微循环的理论之上,使络病学走进了死胡同。中西医融合观则把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血液循环网络合二为一,称之为: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与经络相统一成为一个象态。所以,络病学不仅仅是微循环系统的病变,而且包含着自主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对于微循环病变的调控与影响。本书(中西医融合观续)论证了气与自主神经-内分泌调控是一个象态,血与血液是一个象态。经络的实质就是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复合体,只有把西医理论解构与重组才能够说清楚藏象经络,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于联系,中西医结合学派是把中医理论解构,使之符合西医的理论体系;中西医融合则是把西医理论解构、重组,使之与中医理论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理论。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4:1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5 06:23 编辑

人体内实质性的腑只有五个,即大肠、小肠、胆、胃、膀胱,古代医家把三焦看成是一腑,故言府有六焉。

【5】《难经》第二十八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这段经文说明,在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十二经”完成的较早,“奇经八脉”稍晚。“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这是古代医家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所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奇经八脉的分布和循行,主要是在十二经未及之处。所谓“圣人图设沟渠”,也能佐证奇经八脉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是按当时的系统方法精心设计的。
        【6】《难经》第二十九难说:“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至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溢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也。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这段经文主要论述奇经八脉的起止、分布和循行路线。这段经文的最后一段,主要论述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关系。可以看出,奇经八脉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合起来,构成比较完整的经络系统。所谓“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说明古代医家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奇经八脉参照了“图设沟渠,沟渠溢满,流于深湖”的道理。《难经》是用“沟渠溢满,流于深湖”比喻奇经八脉对十二经的补充作用。所谓“不拘于经”,是说奇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
       所谓“其受邪气,畜则肿热”,是说奇经八脉所属的区域或组织器官若感受邪气,畜则肿热,并不是说奇经八脉本身肿热。这是因为,十二经受“三阴三阳”这种理论形式的限制,在分布上有一定缺陷,没分布在这些区域,也没联系这些区域的组织器官,所以,古代医家就把这些区域和组织器官归了奇经八脉。比如,人体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因不便于归属十二经,所以归了任脉和督脉。再如带脉,环腰一周,约束纵行诸“经”,这都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7】以上说明,《内经》和《难经》对“经络”的记载都能证实,人出生时没“经络”,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所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组织结构,而是古代医家按系统方法创建的论理工具。
附:关于三焦的考证
       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自《内经》和《难经》以后,历代以来,对三焦之腑的“有形”和“无形”,存在很大争议。迄今为止,中医学对三焦的解释,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三焦主要功能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认为,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运行水液、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三焦的“有形”和“无形”,是中医学的一个历史性遗留问题。中医学对脏腑的研究、对经络的研究、对诊疗方法的研究,都必然涉及三焦“有形”和“无形”的问题。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弄清的实质和实际意义。
       根据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所谓“焦”,是由“樵”逐渐演变过来的。“樵”相当于“椎”,即脊椎。《内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如《灵枢背腧篇》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将人的椎骨称为“焦”。每一椎骨即是一焦。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共二十一椎,古称二十一樵,亦称二十一节,每一节即是一焦。由此可知,所谓“焦”,是古代的解剖学概念,其实质是椎骨。
       所谓“上、中、下三焦”,是以椎骨为标志将人的整个胸腹腔依次划分为三部分。每七节椎骨为一部分,二十一节椎骨共分三部分,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则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即:上七椎为上焦,中间七椎为中焦,下七椎为下焦。由此可知,三焦的实质,实际是整个胸腹腔,上、中、下三焦是将整个胸腹腔划分为三部分,是以椎骨为标志划分的。当然,也可以从前面划分,这在《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论述。比如,以胸膈和脐为标志,也可以把胸腹腔划分为上中下三焦。
       古时代的医学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将内有包容物的囊性器官都称“府”。比如,脉为血之府。头为精明之府,膀胱为净府,胸为气之府等。人的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和多种器官,故为人身最大的“府”,古称“外府”或“孤府”。如《中藏经》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可以看出,三焦是人体最大的“府”,其实质,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它包容着人的诸脏诸腑。故为大府,亦称孤府。
      《素问调经论》说:“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指上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心和肺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这是指中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脾胃以及大肠小肠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这是指下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肾与膀胱及大肠的功能。以上可以看出,上、中、下三焦的这些功能,实际是相关脏腑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是对上、中、下三焦主要功能的高度概括。
       三焦之所以具有“主持诸气”的生理功能,就是因为它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因此,三焦既是水液运行的通路,又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并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以上说明,三焦反映了两方面的生理功能,一方面是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是胸腹腔本身的生理功能。
对“经络”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学是春秋以后逐渐有了经络学说,古代医家把三焦说成是一腑,把心脏的外膜说成是一脏,(即心包)并把三焦和心包分别归属手少阳经和手厥阴经,这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密切相关。因为十二经的每一经都与脏腑相配,但人体只有十个实质性的脏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膀胱大肠小肠。所以,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把心包和三焦列为脏腑。但实际上,三焦和心包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而是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所谓“无形”,是说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不具备实质性脏器的形态。在现存于世的古文献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都能说明这一点。其中,《难经》第二十五难和第三十八难,更能说明这一点。历史可以证明,十二经与脏腑相配,最先完成的是十个经和十个脏腑相配,后来才完成三焦与手少阳经相配,最后完成的是心包与手厥阴经相配。
      总而言之,三焦和心包,在人体上是客观存在的,但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心包的实质(26页)

57
发表于 2013-10-15 16:26:0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三焦的考证,十分赞赏。
5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3:2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6 05:24 编辑

是心脏的外膜,三焦的实质是整个胸腹腔。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之所以包括心包和三焦,是受经络学说的影响。三焦和心包互为表里,是古代医家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形成的系统认识,并不是单纯解剖学的认识。心包的功能主要是心脏的一部分功能。三焦的功能除上中下三焦对应的脏腑功能之外,还有胸腹腔的功能。人的气机和气化,都是在胸腹腔进行的,胸腹腔包容着诸脏诸腑,所以,三焦能够主持诸气。并且,上焦主要概括心肺的功能,中焦主要概括脾胃的功能,下焦主要概括肾和膀胱以及大肠的功能。

另外说明一点,对三焦和心包的认识,必须结合历史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与三焦相联系的“经”有:手少阳经、手厥阴经、手太阴经。与三焦相联系的“络”有:手少阳之别,手厥阴之别。手少阳三焦经联系的脏腑组织器官有:心包、三焦、耳中、目锐眦、无名指、上肢外面中线、肩、缺盆、膈、膻中、项、耳前后、头、()、颊。手少阳三焦经的经别还联系着:三焦、巅、胸中、缺盆。其别络联系着:腕、臂、胸中、心主。这些联系,都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密切相关。
        五,“经络”是怎么起源的
       【1】考证“经络”的起源,可为“经络”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根据“经络”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弄清“经络”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便于澄清曲解误说。
       【2】经络系统以“经”为主,“络”是“经的”分支。“经”分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以十二经为主。《内经》和《难经》的记载表明,十二经起源较早,奇经八脉稍晚。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因此。考证“经络”的起源,应该先从十二经开始。
       据考证,在古代的医学文献中,“脉”字出现的很早,“经”字较晚。“经”字和“脉”字在古代可通用,“经”可称“脉”,“脉”可称“经”。并且,“脉”不是血脉的专用名词,“经”不是“血脉”。比如,“手太阴经”古称“肺手太阴之脉”、“手阳明经”古称“大肠手阳明之脉”、“足太阴经”古称“脾足太阴之脉”、“足阳明经”古称“胃足阳明之脉”,其中,“经”和“脉”都不是血脉,而是都指“经”。但是,古文献对“血脉”的论述,有时简称“脉”,对血脉的研究和归类,有时是用“经”。因为这是“经”的作用之一。因此,对十二经的考证,必须弄清“脉”和“经”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必须清楚。
       “脉”的本义是名词,但在古文献中,有时“脉”字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代表“诊”或“候”的意思。如“欲别表里,当脉之”。再如:“脉之,反见浮数之象。”这里所说的“脉”字,是“诊候”的意思,属动词。这种语法,是名词活用,即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名词的“脉”字,有时指“经”或“络”,有时指“血脉”,但是,“经络”本身不是血脉,必须分别清楚。否则,若“经”与“血脉”相混,误认为“经络”是血脉,对“经络”的研究和考证就很简单了,就没意义了。比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言十一脉,指十一经。《内经》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指血脉。由此可见,“经”和“脉”很容易混淆。
      对“经络”的考证,离不开“脉”字和“经”字,最容易受“脉”字和“经”字的干扰困惑。这是古代医学基本概念尚未规范的原因。但是,“血脉”的实质是“血管”,自成体系,有形质可见,“经”有固定名称,“经络”有非常明确的起止、分布和循行路线,稍作比较便知,“经络”的起止不是“血脉”的起止,“经络”的循行路线不是“血脉”的循行路线,所以“经络”不是“血脉”,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阅读古典文献时,只要根据“脉”字和“经”字的出处,结合上下文意和人体结构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把“经络”和“血脉”区别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把“经络”充分体现出来,千万不能与血脉相混。
       【3】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连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称脉。比如,地脉、山脉、水脉、血脉、气脉、筋脉、经脉等。其中,血脉是血管,其实质,是人体运行血液的通路。地脉、山脉、水脉、气脉、筋脉、经脉等,虽冠以脉字,都不是血管。比如,“筋脉”是“筋”,“经脉”是“经”,气脉是“气”的通路。地脉、山脉、水脉,是地理学领域的概念。
       所谓“气脉”,俗称“气道”,或称“气”的通路,古称“隧”。《内经》的记载表明,“气脉”和“隧”,其实质都是“气”的运行通路,只是称谓不同。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所谓“气脉”,即“气”的运行通路。所谓“气脉常通”,是“气”的运行通路经常保持通畅。再如,《灵枢•玉版篇》说:“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所谓“经隧”,是把比较大的“隧”分别归属各“经”的称谓,即把“气脉”归经。在古代,把人的脏腑组织器官和腧穴归经,产生了很多新概念。比如,把“隧”归“经”,称“经隧”。把“筋”归“经”,称“经筋”。把“腧穴”归“经”,称“经穴”。把人的“肌表”归“经”,称“皮部”。所以,“经隧”这个概念,是把“气脉”归经的称谓,即“隧”归“经”。由此可以看出,“气脉”和“经隧”,都是“气”的运行通路。所谓“气血”或“血气”,不是血液,而是“气”,是血中之精气,即营气。所谓“大络”,不是“经络”的“络”,是说五脏六腑的“大络”是“经隧”,实质是“隧”,即“气脉”。
       在《内经》中,“气脉”一词用的较少,“经隧”用的较多。“经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经隧”和“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灵枢•营气篇》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这说明,布散于外的“营气”,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同时说明,“经隧”具有“天地之纪”的作用,这与“经络”的循行方式和作用非常接近。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说:“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这说明,“经隧”对调“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指导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曰:必明于经隧。可是,在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中,对“经隧”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没把“经隧”放到比较突出的高度。这是经络学说现代理论的明显缺陷。
       《灵枢•邪客篇》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态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所谓“三隧”,分别糟粕、津液、宗气的运行通路。这段经文充分证明,“气”的运行通路可称“隧”,即较大的气脉。
        以上说明,“气脉”和“经隧”都是“气”的运行通路,是可以通用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近代被忽视了。
       【4】《灵枢•脉度篇》明确指出:“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所谓“手之六阳、手之六阴、足之六阳、足之六阴”,是左侧的十二经和右侧的十二经合称。所谓跷脉、任脉、督脉,是奇经八脉的一部分。所谓“大经隧”,是把较大的“隧”分别归属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即把“气脉”归“经”。用通俗话说,是把较大的“气脉”分别归属各“经”,称“经隧”。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必明于经隧”的关键所在,因为这关系着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关系着“经络”是不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从这段经文总的内容可以看出,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一部分,就是“气”的“大经隧”,即比较大的气脉。因为“隧”的实质就是“气”的通路,就是“气脉”。这是毫无疑义的。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气”的运行,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生理活动。“气脉”也是人体上客观存在的,古称“隧”。“气”在气脉中运行,大小不一,遍布周身,也可以说是在“隧”中运行。所谓“大经隧”,是较大的隧,即比较大的气脉。根据《灵枢•脉度篇》这段经文可知,所谓“一十六丈二尺”,不单是“大经隧”的长度,也是(28页)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6:1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7 08:15 编辑

十二经主干和任脉、督脉、跷脉的总长度。所谓“手之六阳、手之六阴、足之六阳、足之六阴”,即十二经。所谓“任脉、督脉、跷脉”,是奇经八脉的一部分,没涉及冲脉、维脉和带脉。所谓“六阴、六阳”,不单是十二经的阴阳属性,也是“大经隧”或气脉的阴阳属性。这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干不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而是和大气脉的分布完全一致,长度相同,阴阳属性相同,主要作用相同。故《灵枢•脉度篇》明确指出:“凡都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意思是说,十二经和任脉、督脉、跷脉合起来的这“一十六丈二尺”就是大经隧(或大气脉)的长度。事实也如此,比如,虽然《灵枢•脉度篇》说的是“此乃大经隧也”,指的是“经隧”,但历代医家对“经”的长度也是按“一十六丈二尺”计算。因此,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干,主要是根据“气”的路径和“气”的运行规律创建的,以“气脉”(或称大经隧)为基础。当然,必须说明,这是比较重要的基础之一,不是全部。
        根据“脉”字和“经”字的关系,再根据“大经隧”和“经络”主干的关系,可以充分说明,所谓“经”,根本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在“气脉”的基础上创建的,虽有基础,但无形可见。根本原因是,“气”是无形可见的,“气脉”也是无形可见的。

《灵枢•经别篇》指出:“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阴阳诸经”,主要指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是“建”的。所谓“建”,必须有“建”的基础和形式,还要有“建”的方法,若没基础和形式,或没“建”的方法,决不能凭空而“建”,“建”了也没意义。比如,有资料表明,古代医家早期发现的腧穴,称“气穴”,是脏腑之“气”在体表输注的部位,也为创建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奠定了基础。在“气脉”和腧穴的基础上,阴阳学说为提供了“三阴三阳”的形式和十二经名称。再如,把人的主要部位确定阴阳属性、创建根和结,就是创建十二经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整体观念的世界观、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原理和系统方法、古代医家对人体和天地自然的系统认识、逐渐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医药卫生知识,以及古代多学科的思想精华和先进经验,都为经络学说提供了学术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高度和一定规模的历史时期,在系统归纳和总结、逐渐上升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经络学说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思想智慧和生命智慧,凝聚了古代医家对天地自然和人体生命的系统认识,凝聚了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医药卫生知识,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
       【5】根据资料分析,经络学说至少指导了中医学两千多年的理论创新和医疗实践,中医学的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治疗学说、针灸学说、独取寸口脉法、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以及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腧穴诊断、经络辨证、药物归经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指导下形成的。所以,经络学说决不是凭空创建的,经络的体系决不是假说,而是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基础,是对人体结构、气血运行规律、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腧穴的位置和治疗作用、天地自然和人体生命规律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具有极其丰富的生命信息和宇宙信息。经络系统的复杂体系,决不是凭空想象而成的,不是空架子,每一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每一“经”的分支,以及“经”和“经”的分支在循行过程中的“上下出入升降”,“交会合”、“散系布”等,都有实实在在的内涵,对阐释生理和病理,对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作用。因此,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经络学说,必须弄清“经络”是如何创建的,必须弄清“经络”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充分发挥经络学说的作用,才能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
       【6】经查,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都没记载“经络”起源的年代。但是,《内经》和《难经》可以证实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内经》确有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可以证实,人在母腹内的发育阶段,“经络”不是逐渐发育而成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人刚出生时虽“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但没“经脉”。只要把《灵枢•经脉篇》的原文理解透,就能证实这一点。所谓“脉道以通”,是“血脉”和“气脉”皆通。“血脉”行“血”,“气脉”行“气”。故“血气乃行”。
       二是《内经》明确指出“建阴阳诸经”,或“六律建阴阳诸经”,见于《灵枢》不同版本的“经别篇”,可以证实,“阴阳诸经”是通过创建才有的。所谓“阴阳诸经”,主要指十二经。建“阴阳诸经”的过程,就是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
       三是十二经的起源比奇经八脉早,见于《难经》,可以证实,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不是同时产生的。十二经起源较早,奇经八脉稍晚。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主要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四是阴阳学说的“三阴三阳”为十二经提供了名称,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可以证实,十二经分足六经和手六经,最初是按“三阴三阳”命名的。比如,足六经分别是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手六经分别是手太阳经、手少阳经、手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这是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分别与手足相配,产生了十二经的名称。这说明,中医学是有了阴阳学说以后才有了十二经的名称。这是“经”的概念比“脉”、“气脉”或“隧”的概念稍晚的原因。
       因此,根据阴阳学说的历史,再根据“脉”和“经”的历史以及“三阴三阳”和十二经的关系,可以探讨十二经的起源。十二经的起源就是“经络”的起源。
       【7】“三阴三阳”源于“阴阳”的衍化。所以,从“阴阳”入手,既能说清“三阴三阳”和十二经的关系,也能说清十二经是怎么产生的。
“阴阳”最初不是医学领域的名词,而是古代哲学范畴的基本概念,导源于《易经》。如《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夏朝《连山》已有“阴阳”的萌芽。最早记载“阴阳”这个概念的书是《山海经》。如《北山经》记载:“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下多桐据。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这是最早出现“阴阳”二字的古文献资料。此前,在中国的古文化领域和医学领域,尚未明确提出“阴阳”这个概念。所以,在此之前的医学领域,既没阴阳学说,也没“十二经”之名。
       阴阳学说是古代医家从哲学领域引进到医学领域的。“阴阳离合”是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所谓“阴阳离合”,指“阴阳”的衍化或还原。比如,“阴”之“离”,衍化为“三阴”,即少阴、太阴、厥阴。“阳”之“离”,衍化为“三阳”,即少阳、太阳,阳明。若少阴、太阴、厥阴相“合”,则三阴还原为一阴。若少阳、太阳、阳明相“合”,则三阳还原为一阳。若“一阴”和“一阳”再“合”,则还原为“太极”。“太极”是混沌不分的状态,是派生阴阳的基础,代表未分阴阳的整体。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和阳,阴和阳仍可还原为太极。这是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哲学原理。
       由“阴”和“阳”衍化出来的“三阴三阳”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为手六经和足六经提供了名称。手六经和足六经合起来则为十二经。因此,十二经的名称是引进了阴阳学说以后才产生的,是由“阴阳”衍化出来的。
       【8】中医学的历史比阴阳学说的历史更悠久,所以,曾经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医学领域没有“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起源时,中医学早已有了一定规模。中医学是在发展过程中引用了哲学领域的阴阳学说。医学史可以证明,春秋初期,“阴阳”的概念逐渐进入到中医学领域。如《左传 昭公元年》记载秦国名医医和为晋候治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这说明,在春秋初起,中医学领域逐渐有了“阴阳”的概念。
       【9】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方法论,被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以后,主要发挥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阴”和“阳”,是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由“阴阳”衍化出的“三阴三阳”,(30页)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18:2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8 10:24 编辑

也是论理工具。如《灵枢•阴阳系日月篇》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说明,所谓“阴阳”,不是具体的有形物体,而是事物性态的抽象概念,可以用“阴”和“阳”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内部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可以用“三阴三阳”对“阴”和“阳”两方面的层次进一步分化。所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划分阴阳。比如:指天地,则天为阳,地为阴;指日月,则日为阳,月为阴;指日光的向背,则向阳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指气候的寒热,则寒者为阴,热者为阳;指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则上者为阳,右者为阳,外者为阳,下者为阴,左者为阴,内者为阴;指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则躁动者为阳,宁静者为阴;再如,《灵枢•寿夭刚柔篇》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这是《内经》将人体主要结构划分的阴阳,其阴阳属性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若以脏和腑相对而言,则五脏属阴,六府属阳。若以五脏相对而言,则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若以心肺相对而言,则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若以肝脾肾相对而言,则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按照这种方法,人体各部位、各种结构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乃至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症状和证候等,都可划分为阴阳两大类。在划分阴阳的基础上,若进一步划分,则可以划分为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比如,脏皆属阴,但心和肾属少阴,肺和脾属太阴,肝和心包属厥阴。再如,六府皆属阳,但小肠和膀胱属太阳,大肠和胃属阳明,胆和三焦属少阳。所以,阴阳学说对天地自然和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0】在中国古代,阴阳学说是用“阴阳”这个机动代名词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由“阴阳”衍化出来的“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也是机动代名词。所以,“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应用非常广泛,适用于很多领域,逐渐成为认识世界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论理工具。因此,古时代的很多学科都引用阴阳学说。如天文、历法、地理、建筑、军事、医学、数学、音律、宗教、风水堪舆、奇门遁甲、四柱预侧等。
       阴阳学说的历史和现存于世的古文献资料表明,中医学领域是春秋初期逐渐引用了“阴阳”的概念,但是,到战国时期,《内经》问世时,经络学说已经形成了理论体系。由此可知,“经络”的起源和初步形成,一定是在春秋战国期间。
       【11】《内经》为深入探讨“经络”的起源提供了历史依据。《内经》虽是战国时期的文献,但其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收载了中医学各学说在稚生时期几乎全部的理法,甚至可以上溯至殷商时代的医学成就,基本上能把“经络”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逐渐应用的历史过程体现出来。比如,《灵枢•经脉篇》的记载表明,人的脏腑、器官、皮、肉、筋、骨、血脉、毛发等,都是在母腹内发育的,但“经脉”不是在母腹内发育而成的。人刚出生时,虽“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但没“经脉”。这说明,“经络”最初不是在人体内生成的。并且,《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即“六律建阴阳诸经”。所谓“六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律制,是十二律的简称。十二律包括六律和六吕,代表十二个音阶,合称十二律,简称六律,其核心是“三阴三阳”。因此,这里所说的“六律”,仍是“三阴三阳”。《灵枢•邪客篇》说:“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说明,六府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但六律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十二经是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理由是:十二经是按六律创建的,六律的核心是“三阴三阳”,六律和“三阴三阳”都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所以,十二经也不会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所谓“建”,即“创建”或“建立”的意思。所谓“阴阳诸经”,即十二经。很明显,“建阴阳诸经”的过程,就是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此外,《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了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为足六经命名的方法,若把《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合起来看,更进一步证明,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根”和“结”的过程,就是“建阴阳诸经”,确实也是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
       正确理解“建”字,有助于探讨十二经的起源。因为,《内经》的记载表明,“阴阳诸经”是“建”的,即“建阴阳诸经”。“建”要有“建”的基础和形式,还要有“建”的方法,这对探讨十二经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以论及,不再重复。
       在中国文化史上,“建”是动词。会意。从廴,有引长的意思,从聿(意为律)。本义:立朝律。《说文》的解释是:“立朝律也”。《广雅》的解释是:“建,立也。”例如,建法,是制定法律。建中,是定立标准。建极,是制定至中至正的建国大法。除此之外,“建”字可以引申为建立、创建或创设。如《周礼•天官序》记载:“官惟建国”。《周礼•小宰》记载:“掌建邦之宫刑”。《礼记•王制》记载:“州建百里之国三十”。诸如,建官、建候、建国、建都、建封、建堰、建树、建本、建筑、建造、建设、建言、建议、建倡、建策、建制、建帐、建交、建寅、建卯等,是“建”字的通常用法。以上可以看出,根据《内经》“建阴阳诸经”的记载,再根据“建”字的词性、本义、引申义和用法,十二经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在人体上创建的,也可以说是建立的、定立的、制定的、创设的。因此,不能把十二经误解为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那就歪曲了“经络”的实际意义,把“经络”简单化了,削弱了“经络”的作用。
       【12】根据阴阳学说的历史,再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可以证明,由“阴”和“阳”衍化出来的“少阴、太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原本不是“经”,也没“经”的含义。古代医家将“少阴、太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命名为“经”,赋予“经”的内涵,使之成为十二经,是从创建“根”和“结”开始的。
       创建“根”和“结”,是古代医家在人体创建十二经的基本方法之一。“经”是经纬之“经”,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线。所谓“根”,是“经”的起点,都在四肢末端。所谓“结”,是“系结”的意思,是“经”的另一端,分别在头或胸腹部。“根”和“结”之间,各“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根”和“结”时为各经“命”名,主要根据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和“三阴三阳”阴阳属性。比如,人的肢体内侧属阴,外侧属阳,所以,凡命名为“少阴、太阴、厥阴”的“经”都分布在肢体内侧,即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凡命名为“太阳、阳明、少阳”的“经”都分布在肢体外侧,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再如,根据“三阴三阳”的“开合枢”,三阴以厥阴为枢,太阴为开,少阴为合,所以,厥阴经都分布在四肢内侧中间,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三阳以少阳为枢,太阳为开,阳明为合,所以,少阳经都分布在四肢外侧中间,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后。并且,凡以足趾末端为起点的“经”为足经,即足六经。凡以手指末端为起点的“经”为手经,即手六经。通过“根”和“结”,才有了十二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比如,“至阴”穴在足部,其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阳,与太阳相对应,所以命名为太阳经的“根”,为足经,即足太阳经起始的一端。“结”在命门,为足太阳经的另一端,这是足太阳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再如,“涌泉”穴也在足部,其阴阳属性为阴中之少阴,与少阴相对应,所以命名为少阴经之“根”,为足经,是足少阴经起始的一端。“结”在喉部廉泉穴处,为足少阴经的另一端,这是足少阴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十二经都是按这种方式创建了最基本的直行主干。所以,“根”和“结”是十二经的起源。
       【13】《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都有对“根”和“结”的记载,其中,对“根”的记载很完整,每一经都以“根”为起始的一端。对“结”的记载虽不完整,但有规律可循,基本上能把十二经的“结”表现出来,合起来看,可以证明,最初的十二经,都以“根”和“结”为两端,确实是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创建的。比如,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3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21:13 , Processed in 0.0646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