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气化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8-26 05:35:20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8-8-25 13:12
大家既然尊内经为经典,那要讨论气化是不是应先看看内经怎么说?我之前用检索器查过,内经只有6篇7处提到气 ...

气化,炁,火堆旁跳舞。翻译:运动转变。
22
发表于 2018-8-26 06:30:1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要认真讨论“气化”,首先须得弄清楚内经所有关于“气化”的论述,right?如果一开始就没搞清楚经典里的“气化”什么意思,别人说的自然也就无法分辨出是在“继承”还是在“创新”,但有些人全然不管,一开始就一个劲地捣浆糊,结果中医理论就这样给各路理论家们合力捣成一大锅浆糊。

新时代的中医研究是不是应该跟这种不专业、无逻辑理性的学风彻底告别?坐言起行,正义人士先来实践自己主张的第一步。

就内经来说,“气化”的含义有3种,其中前面27楼提到的2种是明说的:
 o 膀胱正常功能的代名词     # 由此可进一步引申为脏腑的正常功能
 o 王冰编入的运气学说里的天之五行气所产生的作用
如前所示,上面这2种气化含义的认定都可以轻易通过实事(不是说它们正确,只是说它们有内经原文可据)的考验。第3种则属“只做不说”:即是将脉从实体血管“气化”成无法用实体验证的“经络系统”。(这第三种在理念上与第一种有些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没有把黑盒子打开,即讲述“如何气化”的问题。但经络讲气之运行传导则似相当具体,一旦变成可验证的论述就难免受制于反证。)

还有没有第四种、第五种?欢迎补充。


点评

说你两句,你觉得委屈,你那个曲线读经能读到经吗?比如这【要认真讨论“气化”,首先须得弄清楚内经所有关于“气化”的论述】,《内经》162篇,哪篇不是论气化?什么是气?什么是化?《六节脏象论》指出:“天度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7 19:46
如果要认真讨论“气化”,首先须得弄清楚内经所有关于“气化”的论述,right?如果一开始就没搞清楚经典里的“气化”什么意思,别人说的自然也就无法分辨出是在“继承”还是在“创新”,但有些人全然不管,一开始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6 23:46
你的想象  发表于 2018-8-26 07:38
23
发表于 2018-8-26 10:05:30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8-25 21:51
天地之气是什么东东?

三阴三阳呀,你不懂?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8-26 10:12:56 | 只看该作者
要明了中医的气化,首先要掌握气化观。

也就是说,古人是怎么认识事物的。气的原始含义就是空气,古人观察到它变化多端,可以上天而为云,流动产生风,下地而为雨,凝则为冰,热则为汽,为江,为河,为湖,为泊,与生命的形成密切相关,无气则人不可活。所以古人产生了气化万物的思想,庄子曰:通天下一气尔;管子说“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长期的观察中,古人在大量现象基础上抽象概括,形成精气为物的气化观。这种观点强调研究事物变化的过程,研究它的演变,强调整体的功能达成而非局部的结构改变。不强调分解、解剖。

《黄帝内经》把这种思想贯彻到人体疾病的研究中,发展了独特的中医气化理论,这些理论并非是气化哲学的推演,而是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具体的疾病过程。从大量临床可见的现象出发,去进行归类概括,抽象推理,然后研究它的运动和演变,力求从过程中找到它运动变化调节的关键点,以外在的调控为目的,建立了《内经》的理论。

点评

气化离不开解剖,把气化和解剖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8 16:11
-“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发表于 2018-8-26 10:35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8-26 10:23:27 | 只看该作者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鬼谷子

鬼谷子开篇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古人研究事物的观点和方法。首先从大量现象出发,进行阴阳开合的归类,然后根据它的作用特性进行命名,确立概念。再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推演,研究它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找到它变化的关键。根据表征事物变化关键的典型征象,把握导致它变化的关键,进行有目的的调控。
这个关键中医称之为气机,机,就是弓箭射箭的那个关键之处,类似于现代的扳机,审查气机,以调气。这是中医一贯的着眼点。

点评

有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8 16:15
内经之气是天体运行的表现,阴阳之气是日月运行之气,四时24气。五运之气是日月会五星之气寒暑燥湿风,在天为气,在地成金木水火土五形,五形行四时之气。五气震荡,生五音角征宫商羽,成为天地之间万物生化的动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6 10:52
26
发表于 2018-8-26 10:52:24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8-26 10:23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 ...

内经之气是天体运行的表现,阴阳之气是日月运行之气,四时24气。五运之气是日月会五星之气寒暑燥湿风,在天为气,在地成金木水火土五形,五形行四时之气。五气震荡,生五音角征宫商羽,成为天地之间万物生化的动力。人通天气,天食人以五气,人通地气,天食人以五味,天地之气相合,方是人体和生命气化和生化的自然规律。
27
发表于 2018-8-26 12:08:1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医气化,引经据典,指天画地,说了很多,总也说不清,还给人造成更多的迷惑,真是令人怅惘!天覆地载,五运六气产生了人,人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壮老已,最后那里来又那里去,一生如梦。其实这里都经过了不断地气化。先天生人,后天养人,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精,后天益气。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这些变化和过程都需要气化。气化,气化,先化气,才变化。人体无论气之升降浮沉,精之神机气立都是气化的表现和过程!

点评

见仁见智地意会,永远不可能弄清楚中医概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8 16:18
气化,是生命的根本,也是中医的根本,  发表于 2018-8-26 19:16
28
发表于 2018-8-26 12:4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8-26 04:44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8-26 04:08
一个中医气化,引经据典,指天画地,说了很多,总也说不清,还给人造成更多的迷惑,真是令人怅惘!天覆地载 ...

人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壮老已,最后那里来又那里去,一生如梦。其实这里都经过了不断地气化。先天生人,后天养人,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精,后天益气。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这些变化和过程都需要气化。

一一从千总阐述的内容来看,一言以蔽之,就是机体的新陈代谢,中医谓之气化。

点评

人的一生经历了生长壮老已,最后那里来又那里去,一生如梦。其实这里都经过了不断地气化。先天生人,后天养人,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精,后天益气。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这些变化和过程都需要气化。 一一从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8 16:21
新陈代謝是表现,气化是原因。  发表于 2018-8-26 19:18
29
发表于 2018-8-26 13:0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8-26 05:07 编辑

气化

气化即气的运行变化,哲学上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变化,人体的气化是指体内气体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发疾病。

解读

气化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也指自然六气的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各从其气化也。”

中医理论为天人相应的理论,自从《内经》构建其基本理论以来,后世不断发展补充。在晚期汇入《内经》的“七篇大论”中,气化概念更为宽泛,认为宇宙万物“各从其气化也”。气化为一切自然现象的根本特征,自然界中六气有气化现象,人体内也有气化,对于人体内脏腑器官的气化而言,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有别。

中医应用

1、气化的形式

实际上,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等,就是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因此,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2、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突出说明气的运动及气化过程是密切相联的。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分之为二,合之为一,不可间断,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了体内新陈代谢的协调稳定和生命过程的有序发展,气的运动及其气化过程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3、气化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解释机体的生理功能

气化,决定了机体生长各阶段的生理特征。如生命之初,气化尚处于“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不平衡初级阶段,但阳化与阴化过程十分活跃,机体表现出生机蓬勃,形体和功能都迅速壮大;随后阴化与阳化进入相对平衡的鼎盛时期,机体表现出身强力壮,脏腑功能健全,并能以繁殖后代为特征;进而机体气化出现紊乱和不协调的衰退过程,表现为形体衰弱,精血枯槁,功能低微,直至机体气化停止,神机化灭,生命消灭,即所谓“气散为死”。

(2)阐述机体的病理变化

在气化过程中由于阳化与阴化的太过与不及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而导致机体的病变。阳化太过,处于机能亢进的病态表现,而出现热证;阳化不及,表现为功能低下,呈现出气弱不用,脏腑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能量化生减弱,不能提供足够的热能来维持生理需要,表现出寒证。阴化太过则精微物质化生太过,表现为形体肥胖,精血外溢,水饮内停等病理反映;阴化不及则精微物质化生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精血亏少,津亏液燥等病理现象。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下陷则成腹泻、脱肛;气机内滞,则气郁胁胀,嗳气不舒;气机外散,则自汗、盗汗或脱汗。

(3)治疗原则与方法

调整阴阳即针对机体阴化与阳化的太过或不及而设。阳化太过,治宜清之;不足则治宜补之、温之;阴化太过,治宜消之,不足则治宜润之、补之,气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故临床上以温寒、清热、补虚、消实、升举、降下、收固和疏散法为气化八大疗法。

4、气化病及其辨证论治

中医学从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发展到以气化为生命力,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以气化正常为生理,气化异常为病理。《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自然界与人的气化都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气化有自己的规律,时序有自己的节奏,不能代替,不能违背,应该“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以此建立了气化论疾病观,其论病和养生,都要“各从其气化也。”

按气化论疾病观,气化过度或气化不足,精、气、神转化障碍、升降出入紊乱都可导致疾病,堪称“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人体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体五志过激则有七情之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化太过则为六淫。人体气化不足,在气化中枢的脾胃,则是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用仲景建中法的小建中汤,中气不足用东垣补中益气法的补中益气汤。气化不足如发生在蕴生原气的基地命门,则为命火衰,治当温补命火,填精益肾,在补阴的基础上,略加温阳之品,开启发机,使少火生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胡桃》项下,论及了胡桃(核桃仁)能“益命门,利三焦”,明代命门学派的医家已经归纳出补益命门的一类药,如胡桃、鹿茸、紫河车等。

饮食代谢异常之病多属气化之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气化能力低下而导致多食。癃闭、关格等病证,皆系三焦气化失常所致。精气神三者的转化障碍,常引起虚证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虚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发生肾虚精亏。因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湿而生痰,可发生郁证和癫狂等。

点评

百度吧,可以参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8 16:33
你认为“人体的气化是指体内气体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发疾病。”,证据?古人可以看到气体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6 15:19
30
发表于 2018-8-26 15:19:2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8-26 05:01
气化

气化即气的运行变化,哲学上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变化,人体的气化是指 ...

你认为“人体的气化是指体内气体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发疾病。”,证据?古人可以看到气体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9:07 , Processed in 0.0523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