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六淫实则四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4 19:3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人论六淫实则四因
近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八讲,曾提出六淫不过寒热燥湿四因,风、火不宜视为独立病因。此前,有关拙论曾经上网,自以为独得之见,实则不然。近日,翻看近代名医杨则民《潜厂医话》,见彼于六十年前即有此论。引如下:
“夫病因多端,难以一元论解之。分别述说,自不外乎三因。惟古人以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包举外因(即诱因),则有未备。盖风者空气之流动也,不能病人。能病人者,为空气酸氮素量之多寡,为气侯之寒热,为空气之干燥与湿润耳。暑为季候病,取名则可,认因则非。热与火为一,但程度之异。有热已足,不必另立火因(物理学上认热与火,但有分子运动速度高低之分。而古人六淫之火亦非实质燃烧之火)。是故正名言之,惟寒热燥湿四淫可存,暑、火二因可省。不惟宁是,外因中寒热二淫可归温度刺激、光线、气候中;燥湿二淫可归空气感应及气候中。……内因者,以内伤七情属之。七情中,怒、忧、思、悲、恐、惊皆足为病。而喜则断不为病,且为恢复健康、促进营养之情绪。虽有大笑而卒倒者,然此为刺激而引起之脑证,与喷嚏、努厕之卒倒同。故七情可去其一,且可用精神感动一语涵之。”
以上见1985年人卫版《潜厂医话》52页。
杨氏关于内因、特别是喜是否病因,亦与拙见略同。
噫!知音难得矣!无途与斯人对面语。
2
发表于 2007-12-5 08:52:50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六淫实则四因

   我赞成论坛有创新和争议,所以我支持发表这个文章。但是我不这个文章的观点, 我认为这个文章的观点不很正确,它对风和暑,火和热的认识比较肤浅,或者有  曲解。
3
发表于 2007-12-5 11:13:09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六淫实则四因

“六淫不过寒热燥湿四因,风、火不宜视为独立病因”
正确!支持!!![USECHGFONTE]
4
发表于 2007-12-5 19:31:39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六淫实则四因

如中药里面的什么驱风药、解暑药等全在温热凉寒、干燥润湿等药性之中,病因也同样如此。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3:29:15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六淫实则四因

再把赵先生近作《20讲》中的有关内容贴出,去年或者前年曾经贴出一大部分,当时争论就很大。赵先生说:关于此问题,不能说得再清楚了。
三 中医病因学的缺点
古人不可能认识到维生素缺乏等营养不良因素,也不可能认识缺碘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等化学因素。环境物理因素中的大气压力、紫外线、放射和地球磁场变化等,古人也不可能认识到。
不过,这里要说的主要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即便从传统角度看,中医病因学也有明显缺陷。
1.病因种类太少
按上文所说,找出病因是为了治疗。治疗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去除病因。假设如此,中医讲六淫、七情,共十三个病因,如果能发明一方或一药各针对一个病因而且真的有效,只用13个方子或13种药物就完全解决问题了。那自然是很理想的,学中医会非常容易。
显然问题不是这样简单。
问题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中医说的病因是不全面的。外感方面尤其如此。
关于这一点稍后说。先说说六淫当中还有多余的病因。
2.六淫中多余的病因
对此需要不厌其烦地多说几句,要说明的是六淫只是四淫。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外感六淫。六淫是什么呢?中医认为是不正常的六气,即环境气候的异常或突然变化。
不知道是否有人怀疑过此说的科学性。我的看法是,六淫只是四淫,即寒暑燥湿。风和火都是多余的。
乍一听拙见,不少人可能会感到不解,或根本听不进去。其实,只要有起码的自然和生活常识,就不会认为,环境气候的变化还会有火这个因素。
火、暑并存,理性不能接受——烧伤除外——这时“火”属于不内外因。
与寒相对的只是热,热改为暑无不可。添上火就是蛇足。
多了一个不应有的因素,只能造成混乱。
六淫中不应该有风,大概最难被不少学过中医的人接受。
他们刚入中医之门时就听先生说:风为百病之始。
于是,很难发生怀疑。
按:内经多次提及“风为百病之始”,说明那时对风的重视,也说明把“风”看作第一病因,根深蒂固。主要经文如下: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素问•玉机真脏论》)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腹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素问•皮部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素问•骨空论》)
“雷公日: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灵枢•五色》)
确实,风几乎每天都要刮,当代天气预报也每天要报。它对人类日常生活也影响很大,对航海、航空甚至航天更有重要影响。
不过,就医学来说,风就是寒。或者说,它的暗含之义是寒。
或问:风不是也影响热燥湿吗?
不错。在天气变化中,风可以改变寒热燥湿每一个要素。正因为如此,风本身更不能作为特殊病因。
为深入说明这一点,先引一段过去的看法。
“读者久已习惯外感六淫说,其实,六淫中不仅风是多余的,暑与火也应合并为热(或者火归于暑)。所谓风、寒、暑、湿、燥、火,实际只是寒暑(热)燥湿四因,即温度和湿度异常变化。中医论外因,不考虑微生物,环境气候影响于人体者只有温度和湿度。温度异常即寒和暑,湿度异常即燥和湿。《伤寒论》主要讨论温度异常、特别是温度突然下降——寒对人体的损害。
风几乎与寒并列,有深远的历史认识根源。气候因素中,除阴晴雨雪外,最便于耳目和体表感知的便是风,而且比阴晴雨雪还要常见,因而,风曾被视为最重要的病因。从当代高度认识风使人得病,不过是因其使空气流动而使人感到凉爽或寒冷(对湿度亦有影响)。即实际上还是寒——环境导致全身或局部温度突然降低,引起机能紊乱。
古人很难说清这一点。仲景大约已经认识到风不宜与寒并列,但不很彻底。寒热燥湿过度或突变,均能使人得病,其中因寒得病者最多。仲景书名《伤寒论》,用意很清楚。”(马堪温,赵洪钧.伤寒论新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第1版.111—112页)
总之,六淫中不剔除风和火,中医外感体系无论如何也理不通顺。
拿伤寒来说,太阳病分中风与伤寒。实际上,中风是表虚,伤寒是表实。不能说表虚是中风的缘故,因为虚不是由邪气决定的,而是由正气决定的。不能说中风表必虚,中寒表必实。即便在表可以这样说,也不能说凡六经虚证都是风邪直中,因为寒邪直中三阴大多属虚(正夺才能直中)。况且,若虚实由邪气决定,则凡直中的六经实证都是伤寒,虚证都是中风。这样,就要彻底推翻《伤寒论》。
尽管不少古人指出过,中风与伤寒不可凿分,但是,至今伤寒学家理不清风寒,还说中风与伤寒是两种不同的病因所致。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说明,为什么外感六淫只是寒暑(热)燥湿四因。
空气流动——风,虽然可改变寒热燥湿任何一方,但是,寒风只能从寒处来,热风只能从热处来,如此类推。如此说来,似乎风可寒、可热、可湿、可燥,其实不然。无论风从何处来,暗含之义都是寒。
风暗含之义是寒,由生活常识便可说清。大热天有风便凉快。原始人就应该知道(其实动物就知道),太热时找风凉处。很可能他们会用原始的、取之自然的扇子。现在有了电扇,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吹电扇过久,会受凉感冒,引起局部酸痛,关节炎,甚至突然死亡。为什么?就是因为大环境(天刮风时)或小环境(吹风扇时)的风都造成人体快速散热。结果等于受寒。故人体全身受风,就是全身受寒,局部受风,就是局部受寒。更因为人会出汗,吹风引起的局部或全身体温下降就更明显、更突然。人体不能适应这种突然变化,就会得病。为什么风会引起人体快速散热呢?除了空气流动本身会带走热量外,当人体有汗,特别是汗多时,由于空气快速流动,使汗液快速蒸发,会更快地带走热量。这就是物理学上说的蒸发生冷。
如果一经点出蒸发生冷和空气流动会加速热量散失,读者就明白了风寒原本一因,说那么多生活常识便为多余。
由于对风的误解根深蒂固,笔者只好不厌其烦。
火与暑应统一于热,或者火热统一于暑,上文已讲过,很好理解,不再多说。
伤寒的病因统一于寒(这里取狭义伤寒说),温病的问题就好说清。见下一个标题。
3.六淫或四淫不足以形成精确的病的概念
如果取狭义的伤寒概念,即把新感寒邪所致视作伤寒,中医的外感分病在书本上似乎清楚了。
然而,如果不取戾气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传统理论认为,伏邪也是寒邪侵入。温病的病因还是包括寒邪。
于是,温病的病因也是寒热燥湿。
加之,新感与伏邪很难判断,伤寒与温病仍然很难分清。
如果取广义伤寒概念,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内,于是所谓外感,等于伤寒。这样的概念显然太模糊了。
总之,问题还不仅仅由于中医认识到的病因太少,更由于不能根据中医的病因学说,形成特定或准确的疾病概念。换言之,中医学不能以病因为准严格限定或区别疾病,外感方面尤其如此。
以外感六淫而言,按它们诊断,只能形成疾病的类概念。所以,伤寒、温病等所谓六气或六淫致病,都是类概念。尽管中医又分伤寒为中风、伤(中)寒,分温病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等,它们仍然是类概念。彼此之间没有以病因区分的严格界限。一种“病”可因不同原因导致。如温疫的病因,若不取戾气说,而取时气说,则非时之六气都可引起温疫。反之,一种原因可导致多种病。如春温和暑温都是冬季所受寒邪引起。按病因辨病为中医所短,在外感方面,尤其如此。究其所以,乃由于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不全面。中医治外感,不可能针对病因施治,道理在此。
    病概念的不准确、不细密、不全面,使古人很为难。为多一些病种,又拿四时作为限定病种的因素。其实,四时不过是六淫的季节属性。作为另一套标准,又增加了多余的因素,进一步造成混乱。春温和风温在临床上很难区别。所以,连温病学家对这种命名方法也不满意。
简言之,风温、春温(古人也认为二者相同)就都可剔除,它们是没有必要的病名。暑温、冬温亦无必要保留。只有湿温和秋燥(秋字也是多余)是必要的。
古人说不清这一点,说燥为阴邪而近于寒。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谁不知道要保持干燥要靠火热呢?问题在于温病家一定要把干燥和秋季联系起来,而秋季是天气要逐渐冷了。其实,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春天最干燥,至少在长江以北如此。即便南方有的地区春天多雨,秋天略燥,也不能把燥湿和季节混同。
病因太少的结果,一方面是没有以病因为准的精确的“病”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其它因素用来命名疾病。除了上举把季节和六淫混同,还借助别的标准分病。
如五迟、七极、五痿、百合等,均无确切含义。
更有的疾病命名或分类到繁琐的程度,如疳积可以有二十多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倒弄得非常混乱。
其中也有略有意义的,如疟疾分为寒疟、温疟、疸疟、疟母等,其实,这是中医说的“证”。即虐疾有不同的“证”。
4.关于七情
情志太过会使人得病,毫无疑问。
问题是,七情病因说,是为了迁就儒家经典,必然与从五行来的五脏不能一一对应。于是要把惊恐合一,忧思合一。
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某种情志太过,就使人得一种病。
实际上,中医也不是这样对情志病进行诊断和分类的。比如,内伤病中最常见的气郁和气滞,不会只由于忧思或愤怒引起,也不仅表现为肝脾病。
特别是,喜伤心之说,很难说通。因为一般而言,喜属于良性精神刺激。它不是有害,而是有利。故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至于人类情志到底有多少种,不良心理状态是否有致病的特异性,则需要严密的观察和实验研究。
6
发表于 2008-1-22 08:17:49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六淫实则四因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7/12/05 08:52am 发表的内容:
我赞成论坛有创新和争议,所以我支持发表这个文章。但是我不这个文章的观点, 我认为这个文章的观点不很正确,它对风和暑,火和热的认识比较肤浅,或者有  曲解。
作为一个初学中医的人,我看了赵先生的引文后觉得很有道理。但千版主认为此观点不正确却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不知版主可否也像赵先生一样作一深入浅出的论述,以使和我一样的初学者信服并受益?先行谢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7 09:02 , Processed in 0.0530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