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2-24 09:41:31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09:19
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 ...

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现代钱超尘教授及近代的杨绍伊等经过考证后,均认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为后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实践及研究后明确提出《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而《内经》属于针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同样《伤寒论》的六经也不是来源于《内经》的六经。
------------------------------------------
先生是只论人言,不讲实践。是《汤液经》之方用于伤寒,不是撰为《伤寒论》。如同易经用于儒学,不等于儒学就是易经。伤寒的伟大就在于把医经与经方合为一体,实现人体的病治合一。如果【《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请问,六经何来?

点评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10:01
22
发表于 2018-2-24 10:01:09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09:41
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 ...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草石之寒温】何来?【疾病之浅深】,无人体会有疾病之浅深吗?不可否认,经方是针对人体之病立方,但其不明六经人体之性,必然误治。正如所论【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可见,当时医学的发展,急待医经与经方合为一体。

点评

《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10:11
23
发表于 2018-2-24 10:11:59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4 10:01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 ...

《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经即为《内经》之六经。
-------------------------------------什么是【脏腑经络理论体系】?不就是人体的三阴三阳六经吗?没有六经,何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伤寒论》之六经又是从哪里跳出来的?
24
发表于 2018-4-21 00:13:43 | 只看该作者
阳者,经呼吸道而得谓之也;阴者,经消化道而得谓之也。此之谓三阴三阳者谓之也!此之也,于伤寒论中有之也!
25
发表于 2018-7-4 09:58:09 | 只看该作者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谓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六经是什么?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太阳病,即表阳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阴病,即表阴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点评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太阳病,即表阳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阴病,即表阴证;厥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4 10:41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 ===================================== 请先生考证一下,先有八钢,还是先有六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4 10:33
26
发表于 2018-7-4 10:33:2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4 01:58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 ...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
=====================================
       请先生考证一下,先有八钢,还是先有六经!
27
发表于 2018-7-4 10:41:3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4 09:58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 ...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太阳病,即表阳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阴病,即表阴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胡希恕也称得中医大师,中医不当灭也必灭了。六经是什么?六经是人体生命的通道,是人体生化的结构,是中医之本,《伤寒论》离开人体,脱离生命,论寒有何医义?寒,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在人为脏,没有三阴三阳,脏府经络,哪来的八纲?胡,太幼稚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8
发表于 2018-7-4 10:49:32 | 只看该作者
     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内经》里没有表证、里证、阳证、阴证之说,也没有八钢这个术语,更没有八纲辨证这个术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没有明确提出八钢、八纲辨证之概念。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近人祝味菊(1884一1951),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正式提出了“八纲”之概念。1949年以后随着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纲,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在所有辨证论治的理论中,八纲辨证是最后形成的理论,因为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
        胡希恕,没有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误导了不少人。

点评

“胡希恕,没有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误导了不少人。”! 八纲与六经,确实相去甚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4 14:55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1:04:54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4 02:41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

六经是人体生命的通道,是人体生化的结构,是中医之本,《伤寒论》离开人体,脱离生命,论寒有何医义?
----------------------------------------
说得好!
所谓六经,是以脏腑为基础的,六经病的症状也必须落实在脏腑上才有实际意义。
30
发表于 2018-7-4 13:06:08 | 只看该作者
刘渡舟 | 伤寒论中的六经究竟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六经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六经呢?六经是名还是物呢?这在中医界里的意见是有分歧的。宋代以后,随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等注释《伤寒论》的书籍问世,对于六经的看法也多了起来。

(一)历代注家对六经的认识

自宋代至明代,大多注家都承认六经是物质性的,并非一个单纯的名称,因为六经的证候群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所以它叫六经。到了清代,有些医家开始否定六经和经络的关系。时值晚近,更多注家公开说六经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叫“太阳病”等可以,叫“ABD”也可以,只承认六经病的证候。日本也有注家持此观点,并理直气壮地责难一些还讲脏腑经络的人,否认《伤寒论》之“六经”继承《素问·热论》的一面。

(二)六经的实质

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个人认为六经是物质性的。中医连脏腑经络都抛弃的话,还讲传统干嘛?张仲景明明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怎能偏偏抛弃《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经脉呢?《伤寒论》头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与《素问·热论》的“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相呼应,是同一病理反应。同时,《伤寒论》多处谈经络与传经。例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没有经脉就无法针刺阳明。再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不讲经脉能行吗?

中医学建立在朴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之上。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如果被否定则无从论病。六经为病的证候发生于六经之外,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所谓辨证,就是正确认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怎么能够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辨的就是脏腑经络的客观反映。如果离开这个前提谈六经分证,那是不可思议的。明朝医家张介宾(字景岳)说过:“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治十二经之道,在阴阳明,表里析,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这种将经络和脏腑视作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我们理解六经分证是有好处的。

脏腑和经络相连,经络通行内外,就如人体的枝叶;脏腑深藏体内,就如人体的根本,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因此,脏腑的一些生理病理通过经络可以反映于外,而经络的疾病也可以传之于脏腑,构成了阴阳表里出入的有机关系。我们在临床上能掌握十二经的生理病理,也就掌握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才能在辨证的时候知阴阳、达表里、知寒热、分虚实,才会分析和治疗疾病。这就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六经反映了手足经脉与相应脏腑的病变,是脏腑经络的概括。例如,太阳病实际上是手足太阳经和膀胱、小肠的病变。再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就是胃腑的病变!

本文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8 03:42 , Processed in 0.0803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