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西医为什么不可通约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8-11-18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1-18 03:00
不可通约不等于不可通,只是说两个理论体系的概念无法实现完美的翻译,或者说等值转换,不过他认为不同范 ...

恰当的说法,应当是不可通用:不同理论体系内不能通用某个概念,但可以相互理解与翻译。
----------------------------------------------
说得好。赞一个!
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8:38:21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1-18 09:26
不可通约不等于 不可通

关于中西医不可通约这个问题,大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不过,即使不可通约的提 ...

智者察同。通约二字用于中西医理论其实不妥,把中医理论引向玄学化、神秘化了,阻碍了中医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中西医理论的结合。
63
发表于 2018-11-20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1-20 13:30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10-2 00:39
所谓中西医的结合点应该是中西医所共有的、内涵和外延都相接近的概念,营卫是中医所独有的概念,所以营卫 ...


营是营养,卫是防卫,中西医都曾对营养代谢过程和防卫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过用了不同的方法(系统和还原),建构了各自不同的概念术语体系。

中医广泛使用了类比、运动、模型、状态等具有古代文化特色、类似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西医是分析、解剖、还原、实验等方法。中医讲营卫是气化,西医讲营卫是分子。营卫不仅仅是中医概念,营卫应该是中西医的有效结合点。

营卫是现代中医遭遇误解最大、蒙冤最深的两个概念。营卫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本是很明白的两个字,历代医家对营卫的理解一直也都没有大的歧义,只是在中西医交流之后,营卫才逐渐变得混淆难解。


因为中西医交流之初,西医的长处在于解剖,对机体的代谢和免疫过程了解甚少,在开始的中西医交流中,西医并没有能够和中医营卫对应的概念;然而,在当时以西医为科学标签的社会语境下,以西解中,生搬硬套的乱解盛行,当时的营卫不但得不到理解,还不断遭遇误解和误读:


中医中首先重视解剖的改革者王清任,在其名著《医林改错》中提出“卫为动脉,营为静脉”,因为他当时看到的动脉内无血,认为是行的气,也就是卫气,所以称呼动脉叫卫总管,认为动脉也就是卫气的所在,静脉中含血就称为荣(营)总管,这开始了从解剖乱解营卫的先河;不过王清任的错误大家很快就发现了,这个观点也就没有多大市场了,以后民国时候的辞源辞海中国医学大辞典又完全翻了个个,异口同声:“营为动脉,卫为静脉”、还有称为“卫为小便”,“卫为体温”,“卫为淋巴”(直可以当做笑话大观,却都是出自当时的中西名家之口,而且都是以无比严谨认真的态度讨论的),归根结底,是由于当时“科学”的西医还没有对人体防卫系统全面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当时中医西医在这方面很难沟通和交流。

建国后,中医整理理论时,曾经经过了长达两年的营卫争鸣,大家统一认为营和营养有关,卫和防卫有关,不过因为当时西医对人体营养代谢和防卫系统的认识依然是片面的,中医的营卫依然无法被理解,营卫成了中医理论中最难解读的东东,所以在编纂教科书的时候,营卫这一部分内容就被错误的边缘化了,历次中医教科书中,营卫的内容只剩下了一小点点,或者以气血代替、模糊化了营卫。《内经》、《伤寒》很多以营卫解释的内容,却被现代中医有意无意的回避,药物方剂中,和营卫相关的似乎只有桂枝汤了。


十年浩劫之后,中医重建,被这套教材教育出来的中医对营卫的了解越来越少,营卫似乎已经成了中医视野之外的某种东西。只有看《内经》,才能知道原来营卫才是中医这一套理论建构的来源,理解营卫才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点评

您一直在研究营卫和系统医学,请问营卫是一个系统还是两个系统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1 08:21
64
发表于 2018-11-20 21:18:24 | 只看该作者
王清任,在其名著《医林改错》中提出“卫为动脉,营为静脉”,因为他《医林改错》越改越错
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8:21:14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1-20 20:56
营是营养,卫是防卫,中西医都曾对营养代谢过程和防卫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过用了不同的方法(系统 ...

您一直在研究营卫和系统医学,请问营卫是一个系统还是两个系统啊?
66
发表于 2018-11-21 10:06:03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11-21 00:21
您一直在研究营卫和系统医学,请问营卫是一个系统还是两个系统啊?

在《内经》时代以前,营还没有营养的意思,营的本义是军营,卫是在营门站岗或在营周围四处巡逻的卫兵,所以营卫是和当时的军事战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内经》借用了这两个概念,结合人体的实际,创造了营卫学说,卫延续了保卫的含义,类似于前线的军队;营则渐渐分化,和荣通假,因为军队和战争的维持需要大量的消耗,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可参见《孙子兵法》),荣是和营养代谢密切关联的字,原义草木繁盛之状,但在古人简陋的条件下,无法深入系统内部,营养代谢的具体过程是没有办法研究的,只能有这个笼统的概念,如果说荣是营养代谢过程的话,营的概念类似于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因为军队的后勤保障需要机体的营养代谢系统提供支持,在《内经》中,营荣逐渐合流,这两个概念是统一的,可以相互换用,在《内经》中,这两个概念在当时似乎没有区别的必要。

《内经》研究的重点是机体的防卫系统,是怎么运作的,怎么去调控,所以营是作为卫的附属而存在的,《内经》对卫的兴趣和力度远远大于营,因此,可以说营卫是两个系统,但是《内经》对营养代谢过程的研究并不深入,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使然,《内经》最大的贡献是对防卫系统的研究,因此也可以说营卫主要是为了说明防卫系统,它讲的营养和代谢更多的是强调防卫系统的营养代谢变化,或者说营养代谢改变是如何影响机体的防卫系统功能的。
67
发表于 2018-11-21 10:37:16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1-21 10:06
在《内经》时代以前,营还没有营养的意思,营的本义是军营,卫是在营门站岗或在营周围四处巡逻的卫兵,所 ...

言之有理。
《黄帝内经》确实吸收运用了《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黄帝内经》:善治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
68
发表于 2018-11-21 12:50:31 | 只看该作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一般指没有发生流血,可以是谈判,也可以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将对方威慑,或者其它利益关系让双方感觉不应战。与上工治未病不是一类,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像是修身养性,道德经等说有道者路不遇虎熊,道德所感而无灾患。
69
发表于 2018-11-21 14:40:15 | 只看该作者
明华 发表于 2018-11-21 04:50
不战而屈人之兵,一般指没有发生流血,可以是谈判,也可以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将对方威慑,或者其它利益关系让 ...

内经是吸收了其它学科的思想,进行类比(援物比类是内经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不过,内经的理论却是严格根植于临床,根据于事实,并非为了类比而类比,因为类比的结论要经过临床事实的反复验证,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法式检押,然后才可传焉
7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6:14:34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1-21 10:06
在《内经》时代以前,营还没有营养的意思,营的本义是军营,卫是在营门站岗或在营周围四处巡逻的卫兵,所 ...

先说本义,先不要说引申义,一引申就远了。先说概念,概念清楚明白了,胡吹海侃任意意会无中生有就不会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2 05:41 , Processed in 0.0545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