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党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0-14 20:10:13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0-14 14:03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 ...

我的一点看法:应该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元素所组成,而不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组成。不知先生意见如何?
-------------------------
您先说说,“事物”是个什么东东?
12
发表于 2013-10-14 20:2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0-14 12:29 编辑

老铁,你好。谢谢你的参与。凭脉辨证篇是不是王叔和加进去的,人言人殊,不足为据。但应该相信张仲景是信奉五行学说的。六经辨证虽然是张仲景的特长和首创,但肯定也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白虎汤,青龙汤,顾名思义,就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五行色彩!

点评

白虎汤,青龙汤,顾名思义,就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五行色彩! --------------------------- 这话不错。不过,这几个方名是谁起的就不一定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4 20:30
六经辨证虽然是张仲景的特长,但肯定也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内经》的那一部分内容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 张仲景说过“六经”这个词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4 20:30
13
发表于 2013-10-14 20:3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0-14 13:24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0-14 20:27
老铁,你好。谢谢你的参与。凭脉辨证篇是不是王叔和加进去的,人言人殊,不足为据。但应该相信张仲景是信奉 ...

六经辨证虽然是张仲景的特长,但肯定也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内经》的那一部分内容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
张仲景说过“六经”这个词吗?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是在《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还用怀疑吗?还要说是别人虚构的吗?是真是假,你自己看吧。信不信由你。大家自有公论。

附原文如下:内经之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点评

《内经》: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 《伤寒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4 21:15
14
发表于 2013-10-14 20:3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0-14 13:1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0-14 20:27
老铁,你好。谢谢你的参与。凭脉辨证篇是不是王叔和加进去的,人言人殊,不足为据。但应该相信张仲景是信奉 ...

白虎汤,青龙汤,顾名思义,就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五行色彩!
---------------------------
这话不错。不过,这几个方名是谁起的就不一定了。

这几个方名是谁起的,这个不重要,也无从考证了。不管是谁起的,总不是你起的,也不是我起的吧?!总是出现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这个不假吧。谢谢你说“这话不错”。谢谢你承认这些方剂名称的五行色彩。

点评

千总,这个不可客气。我到这里讨论,是为了学习,不是要和谁争胜负的。中医目前的窘境,大家都知道。来源于中医理论的进步太慢,近几十年几乎没有进步还有退步。大家到这里来不都是关心中医才来的吗? 中医理论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4 21:27
15
发表于 2013-10-14 20:54:28 | 只看该作者
这真是一篇好文章。建议有意深谙中医之医理医术者,收藏党参先生写的这篇文章。比中医教材里写的好多了。千秋雪先生倡言五类物质而非五种物质,虽一字之异,却更得其真。这才是高手之间的讨论。在本论坛,这样的好文章应该再多些才好。在这篇文章里,关于“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阴变阳合而生五行”诸说,甚合庄子所言通天下一气耳。一气,可以阴阳论之,亦可以五行论之。阴阳五行之本,为一气。阴阳五行所论,亦一气耳。气与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哲理,两千多年以前就已形成。是也非也。。。。。。
16
发表于 2013-10-14 21:03:4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0-14 12:27
老铁,你好。谢谢你的参与。凭脉辨证篇是不是王叔和加进去的,人言人殊,不足为据。但应该相信张仲景是信奉 ...

据说仲景六经和《内经》六经不一样,是不是啊?千总?
17
发表于 2013-10-14 21:15:0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0-14 20:30
六经辨证虽然是张仲景的特长,但肯定也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 ...

《内经》: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

《伤寒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为欲愈也。”“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一样吗?
18
发表于 2013-10-14 21:2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3-10-14 21:30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3-10-14 20:30
白虎汤,青龙汤,顾名思义,就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五行色彩!
---------------------------
这话不错。 ...

千总,这个不可客气。我到这里讨论,是为了学习,不是要和谁争胜负的。中医目前的窘境,大家都知道。来源于中医理论的进步太慢,近几十年几乎没有进步还有退步。大家到这里来不都是关心中医才来的吗?

中医理论要进步,要中医努力。把各自的观点讲出来,把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讨论明白,总算为中医的发展尽一点力。张仲景著述《伤寒杂病论》。必定是在前人或同时代中医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带有五行色彩是自然的,张仲景辨证论治是不是按照五行学说来的,现在找不到相关内容,您找到了,咱们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2 04:27 , Processed in 0.11657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