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开、阖、枢的问题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8-8-15 10:1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8-15 02:18 编辑

       少数人研究开关合枢,未尝不可。与临床实际关系不大,金栋先生的医案,也与此开关枢没有多大关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际的时候,之间还隔着一大层距离,这就是临床经验。
        不要要求把开关枢直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这是脱离临床实践的无理要求。

         门闩、门扇、门轴这是名词;开、关、枢是动词。意思都一样。训诂学者,理论家可以无休止的争论下去,他们都不直接误导、指导临床实践。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10:0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8-15 10:1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4 22:03
读《内经》则会发现,其理论或与推演有关!而《伤寒杂病论》则源于临床实践,故屡试屡效!

一般普遍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读《内经》则会发现,有时并非完全如此!
由《内经》可知,《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中医理论用这种比类推演等之方法,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其结果是或然性,甚至不准确。因为没有临床基础,即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而屡遭诟病,导致岐说各异,聚讼纷纭。

点评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合一,《内经》的实践是气化,《内经》的理论是生命与人体的神形合一,歧说来自不懂,达不到《内经》的认识,都是胡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5 11:09
比如说中医之“脾”,就是五行学说推演的结果。本论坛热议很久,持续不衰。而议论的结果,是否是岐意各说,聚讼纷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5 10:17
14
发表于 2018-8-15 09:56:09 | 只看该作者
陈正桐 发表于 2018-8-15 00:48
这结论很重要,自古以来的学说,往往说起来好听,实践起来没多少行得通。从实践中来的,很多又难以上升到 ...

内经中的理论可以开拓人的思维,但要在临床上对号入座,怕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办不到,古代的释经家在注释时选择性的避虚就实,有的内容根本就不谈,恐怕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
内经理论的形成,应该是来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体会以及经验总结,为了加强说理性和系统性不可避免引入了当时的哲学理论。有人说中医是实践医学,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就是实践医学又有什么不可呢?西医的实验室研究不可否定,但是小白鼠毕竟不属于人类,所以不可能完全代替或等同于人类的感受,把小白鼠身上实验出来的结果强加于人类,未必完全合适吧。

点评

说中医是实践医学可能是为了贬低中医的理论水准,就像说一个层次很低的人办事一样,说个事就是个事,虽然办事靠得住,但就是眼界狭隘,论事缺乏高度,而通常管理层做事就要求达到理论的高度,见微知著,指导全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5 11:48
13
发表于 2018-8-15 08:48:5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4 22:03
读《内经》则会发现,其理论或与推演有关!而《伤寒杂病论》则源于临床实践,故屡试屡效!

这结论很重要,自古以来的学说,往往说起来好听,实践起来没多少行得通。从实践中来的,很多又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行得通的有时候未必说得明。一个是文,用来说给被人听的,一个是质,用来实践的。没有文,就没有学术地位,没有质,则行不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古人一贯的追求。
内经中的理论可以开拓人的思维,但要在临床上对号入座,怕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办不到,古代的释经家在注释时选择性的避虚就实,有的内容根本就不谈,恐怕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虚虚实实,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存在,一些传统武术中有的套路就是虚招,一整套拳法打下来不知道有多少虚招,外人看到了也多半没法搞清楚,没有师傅指点,学了也没多大用,有了师傅指点,才能发挥其真正威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22:03:42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8-14 21:52
谢谢先生的详细解答。

一个开和合的问题,中医学在历史上,都存在着这么多的不同的解释,可是中医学还 ...

读《内经》则会发现,其理论或与推演有关!而《伤寒杂病论》则源于临床实践,故屡试屡效!

点评

推演是认识,是对实践的认识。太阳不开,卫气怎卫外?阳明不合,营气怎入脉?少阳为枢,无枢,营卫如何协调。这是不是实践?伤寒是实践,不知六经,如何实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5 10:59
一般普遍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读《内经》则会发现,实非如此! 由《内经》可知,《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中医理论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5 10:04
这结论很重要,自古以来的学说,往往说起来好听,实践起来没多少行得通。从实践中来的,很多又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行得通的有时候未必说得明。一个是文,用来说给被人听的,一个是质,用来实践的。没有文,就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5 08:4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22:01:07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8-14 21:52
谢谢先生的详细解答。

一个开和合的问题,中医学在历史上,都存在着这么多的不同的解释,可是中医学还 ...

医经学派(如《内经》)与经方学派(如《伤寒杂病论》)之区别!

不读《内经》可,然不读《伤寒杂病论》则万万不可!

点评

《内经》是理,《伤寒》是法,以理立法,以法载理。故无内经则无伤寒。读《伤寒》知其可,读《内经》知其所可,不读内经,何来六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5 10:38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21:54:30 | 只看该作者
《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王冰注:“关闭蛰类,使顺行藏。”

考释之典范录:

⑴丹波元简《素问识》:“吴云:‘关,封也。所谓太阴为关是也。’简按:《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而吴云‘为关’。误也。蛰,蛰虫也。盖太阴者里也,里者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犹封蛰也。张云:‘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高云:‘太阴之阴循足胫,交于厥阴之前而主开,故曰关蛰。蛰,犹藏也。藏而后开,开之关于蛰也。’简按:诸注亦未允。《甲乙》‘蛰’作‘执’。”

⑵森立之《素问考注》:“案:‘关蛰’,《太素》作‘閞枢’,盖太阳之阳,太阴之阴,共主表发,故为关,又曰关枢。‘枢’与‘执’音近而误,‘执’又作‘蛰’,并‘开(当作关)枢’之误,……此篇‘害蜚’‘害肩’‘枢持’‘枢儒’‘关枢’‘关蛰’,诸注皆失解。今以六为三,‘害蜚’‘害肩’共为‘阖扉’误,‘枢持’‘枢儒’共为‘枢杼’误,‘关枢’‘关蛰’共为‘关枢’义,乃与《阴阳离合论》所云‘太阳太阴共为開,阳明厥阴共为阖,少阳少阴共为枢’正合矣。凡古文字多假借,令后世不能解释,非精通六书音均之学者,不得而辨矣。古来注家只就文字上而为说,终不能得其理义,盖不明六书音均之学者之所为欤?”

⑶胡天雄《素问补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蛰作执。’《太素》作‘关枢’。天雄按:《根结》篇及《阴阳离合论》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其义明畅易晓,若此篇亦有关、阖、枢字样,且太阳太阴为关,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亦基本一致,唯于关、阖、枢之下各家一字,其义皆不甚明了,且各本又互有歧异。今据《太素》此‘关蛰’作‘关枢’推测:太阴太阳皆作关枢,则阳明厥阴皆应作害蜚,即阖扉。今阳明作害蜚而厥阴作害肩者,肩乃扉之误文,亦阖扉也,此其一。其次,少阳之枢持,《甲乙》作枢杼,《太素》作枢特,当以枢杼为准,义已详前。少阳为枢杼,少阴亦当为枢杼,今少阴为枢儒,《甲乙》做枢檽,《太素》亦作枢檽,则《素问》误檽为儒可知。檽与杼同音通假所致。简言之:太阳太阴为关,此均应从《太素》作关枢;阳明厥阴为阖,此均应作阖扉;少阳少阴为枢,此均应作枢杼。为关者曰关枢,为阖者曰阖扉,为枢者曰枢杼,复词而已。”


金栋按:“太阴之阴,名曰关枢”。--太阴为关。




9
发表于 2018-8-14 21:5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8-8-14 21:54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4 21:39
《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对于这句话,历代诸家所释如下:
王冰注:“蜚,生化也 ...

谢谢先生的详细解答。

一个开和合的问题,中医学在历史上,都存在着这么多的不同的解释,可是中医学还是一样的在做着治病救人的工作,这是不是很可笑。这说明了中医学在理论上是存在不足的。有人说中医学是成熟的医学,可是,中医学的理论上,有多少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很多人就是有选择的视而不见。但是,中医学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他为什么还会有效?其实,不过是很多的人在运用着中医学里的经验医学的方法,别看一些人大谈中医学的理,其实,他们谈的很多理,都是假大空。这也是为什么中医院校的理论家门,一谈理,那就是唯我独尊,一上临床,一看疗效,那就是百无一用的原因。中医学的理论和认识,是存在很多的不足的。



多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吧。

点评

读《内经》则会发现,其理论或与推演有关!而《伤寒杂病论》则源于临床实践,故屡试屡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4 22:03
医经学派(如《内经》)与经方学派(如《伤寒杂病论》)之区别! 不读《内经》可,然不读《伤寒杂病论》则万万不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4 22:01
8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21:51:57 | 只看该作者
《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
王冰注:“心主脉入腋下,气不和则妨害肩腋之动运。”

考释之典范录:

⑴胡天雄《素问补识》:“王云:‘心主脉入掖下,气不和则妨害肩掖之动运。’天雄按:王注误。害,当循‘害蜚’之例作阖,《阴阳离合论》云‘厥阴为阖’也。唯肩字义不明,……考《尔雅•释宫》:‘阖,谓之扉。’则肩,当是扉字之形讹害扉,即阖扉。”

⑵森立之《素问考注》:“案:‘害肩’盖‘害扉’讹,与前文‘害蜚’字异而义同。本作‘扉’,一自形误作‘肩’,一自音误作‘蜚’也。阳明为阳经之极,厥阴为阴经之极,故共曰阖肩,又曰阖也。”

金栋按:“心主(即厥阴)之阴,名曰阖扉”--厥阴为阖。

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21:49:55 | 只看该作者
《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王冰注:“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合之用也。”

考释之典范录如下:

⑴丹波元简《素问识》:“吴云:‘儒,当作臑。手少阴之脉,下循臑内后廉。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皆柔软肉胜之处,故曰臑。枢臑者,枢机运于臑内也。所谓三阴离合,少阴为枢是也。’张云:‘儒,《说文》柔也。王氏云: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曰枢儒。’高云:‘少阴之阴,从臑腘而上注胸中而止,枢转神机,区别水火,故名曰枢儒。儒,犹区也。’简按:诸注亦未允。儒,新校正引《甲乙》作‘檽’,似是。檽,音软。……少阴之阴,取名于枢上柱头之檽,故曰枢檽欤。今本《甲乙》作‘枢儒’。”

⑵森立之《素问考注》:“案:‘枢儒’与‘枢杼’同,一音之转,故假借作‘枢檽’,又作‘枢儒’耳。盖少阴与少阳同居中,故曰少阴少阳共为枢。或曰‘枢’,或曰‘枢杼’,其义一也。”


金栋按:“少阴之阴,名曰枢杼”--少阴为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3 02:33 , Processed in 0.0826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