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17|回复: 3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脉和穴位的分与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9 11:4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脉和穴位也是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如果不是仔细研究经脉和穴位的话就很难发现这个问题。下面让我详述以上的问题。
一、经脉的分与合
1、医经派研究经脉的成果
经脉在古代主要是医经流派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过研究。研究的最终结果就是把经脉环分成十四条经脉,左右十四经合计共有二十八脉。这是在商朝末年的事了。
2、汉朝时期合并了任督经脉
在汉朝时期,御医们受象雄医学流派的影响把左右任督经脉给合并了。合并后的任督经脉适合按摩、艾灸、气功、膏药等方法,但是对于使用毫针就不适合了。因为左右任督经脉间距在一分~一寸之间波动。很明显任督经脉的左右合并不适合以毫针为主的现代中医。
3、经脉环的分股
经脉环上有分支也有分股。经脉的分股有长分股、中分股和小分股。小分股在手足,中分股在前臂和小腿。中小分股不具备独立的经脉特征。但是长分股却具有明显的经脉的特征。所谓的经脉的特征有:独立的循行线、连接不同的脏腑器官、独立的固有频率、所属的归经穴位(可以有单独的交会穴,不可以共用几个连续的穴位)。
长分股有肾经、膀胱经和胆经。因为长分股是并行结构,所以在计算经脉环长度和循行时间时只能按一股计算。但是在病理、诊断和治疗的时候却需要分开另算,否则诊断不精,疗效减半。
因此经脉的数量应当从十四经增加到十七经。左右二十八脉改成三十四脉。
二、穴位的分与合
我们现代的穴位国际标准是转抄自古医书。其中有很多穴位是复合穴位。所谓复合穴位就是指几个不同经脉上的分穴,因为距离较近而合成一个穴位。这些分穴之间的距离在2~10mm之间。在古代以按摩、艾灸等较大范围治疗的情况下是很难区分的。不得已就被合并成一个复合穴位了。可是在使用毫针的时候就需要分开治疗,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很遗憾即便是穴位国际标准也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需要分开的情况是任督穴位。任督经脉在分开左右以后,穴位也必须分开。这是两组定位错误的穴位。
在古代复合穴位被当作交会穴处理。实际上这些交会穴是较大范围治疗时的等同交会穴。分开以后就各回各家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25-2-28 06:48:02 | 只看该作者
渊腋穴和辄筋穴体现了胆经的长分股结构。小分股在手足,中分股在前臂和小腿。那么在躯干的并列穴位就要考虑是长分股的情况了。渊腋穴和辄筋穴均位于第四肋间隙中。第四肋间隙的横行经脉是心包经和三焦经,所以这两个穴位只能是胆经的两个分穴。其中渊腋穴属于胆经后线,辄筋穴属于胆经前线。在现今的经穴图中把胆经前后线的穴位练成了一条线,结果就只能从辄筋穴横向连接到渊腋穴,然后再回归到胆经前线中来。这样的经穴图肯定是误人子弟了。即便是外行看着都不是那回事。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5-2-25 12:32:20 | 只看该作者
草木沉香 发表于 2025-2-24 08:23
“经脉在古代主要是医经流派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过研究。研究的最终结果就是把经脉环分成十四条经脉,左右十 ...

《灵枢经》有文章提到有二十八脉。其一是《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该文章当时的铜壶滴漏标准是每天两百刻(漏下百刻,以分昼夜)。在公元前1100年铜壶滴漏的标准被统一为每天一百刻。统一的原因估计就是依据这个实验结果-人经脉每天循环一百次。其二是《灵枢营气》该文章描述了一侧十四经脉循环的次序和大体路径。两侧共有二十八脉。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循行线是姬昌用六弦古琴的散音和七徽按音诱发的经脉感传。六弦古琴是伯邑考制作的古琴。六弦琴出现时间很短暂且稀少,以后就被姬发制作的七弦古琴所取代。姬昌建立了十二经脉体系。
后来姬昌的医学团队继续研究经脉把十二经脉增加到十四经脉。
由于黄帝只是一个职位,所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就有两个黄帝。一个是上古黄帝,一个是与岐伯对话的黄帝。岐伯也是一个职位。岐伯是指岐山部族的首领。因为姬昌的爷爷带领家族移居岐山建立领地。因此姬历才有条件让姬昌拜师与岐伯。岐伯是医学家也是乐器制造家。姬昌及子嗣都会斫琴也就很正常了。姬昌是黄帝子孙继承黄帝名号也属正常。早期的《黄帝内经》应当是黄帝(姬昌)医学流派的文献汇编。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25-2-24 08:23:07 | 只看该作者
“经脉在古代主要是医经流派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过研究。研究的最终结果就是把经脉环分成十四条经脉,左右十四经合计共有二十八脉。这是在商朝末年的事了。”
商朝末年????依据在哪里?我真的不清楚!!

点评

《灵枢经》有文章提到有二十八脉。其一是《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该文章当时的铜壶滴漏标准是每天两百刻(漏下百刻,以分昼夜)。在公元前1100年铜壶滴漏的标准被统一为每天一百刻。统一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2-25 12:32
169
 楼主| 发表于 2025-2-24 03:45:18 | 只看该作者
三个攒竹穴分穴。1)膀胱经小趾内侧线的中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缘;2)肝经的内攒竹穴位于中攒竹穴内侧约3mm;3)膀胱经小趾外侧线的外攒竹穴位于中攒竹穴外侧约3mm。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09:59:38 | 只看该作者
三个睛明穴的分穴。睛明穴传统的归经是膀胱经。可是膀胱经是长分股结构,所以睛明穴应当有两个分穴。在内眼角不仅有膀胱经,还有一条肝经的主干。肝经从眼球后分出两条:经眼球内侧到内眼角的是主干,经眼球外侧到外眼角的是分支。主干出内眼角偏上上行到百会穴连接督脉。因此内侧线是肝经,中线是膀胱经小趾内侧线,外线是膀胱经小趾外侧线。对应的穴位是:1)肝经的内睛明穴;2)膀胱经小趾内侧线的中睛明穴;3)膀胱经小趾外侧线的外睛明穴。三个分穴的间距约在2~3mm。眼保健操的揉睛明穴是通过肝经的脉络膜眼球上分支起到改善眼脉络膜微循环起的作用。
167
 楼主| 发表于 2025-2-22 03:14:55 | 只看该作者
照海穴的三个分穴。照海穴的传统定位在内踝下凹陷处。但是内踝下方的凹陷处可不只有一个,即便是肾经的凹陷处也有两个。因此照海穴的定位并不精准。三个凹陷处分别在:1)内踝下缘(脾经);2)内踝下方赤白肉际(肾经后线);3)上述两个凹坑中点(肾经前线)。从照海穴的名称分析,此穴有光照四海(感传重点穴位在气海穴、血海穴、少海穴和小海穴)和心脏(海指有进出河流出入口的大湖)至作用。上述三个凹坑虽然归经不同,但均有同样的作用。因此三个凹坑均为海穴。为了区分可称之为上照海穴,中照海穴和下照海穴。
166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05:13:46 | 只看该作者
补充的分穴外阴谷穴。阴谷穴是肾经的穴位,位于大筋(半膜肌)下,小筋(半腱肌)上(《针灸大成》)。即半膜肌与半腱肌肌腱之间。现代的定位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外侧缘(百度百科)。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穴位。《针灸大成》的阴谷穴归肾经前线;《百度百科》阴谷穴的定位归经是肾经后线。后者可称之为外阴谷穴。
165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06:36:45 | 只看该作者
阳白穴也是双穴。胆经前后线从目上方下行到阳白穴,再经外眼角经阳白穴到鼻子的上、中、下和鼻下缘。传统的阳白穴位于目上方,眉毛上一寸处。内阳白穴属于胆经前线;外阳白穴属于胆经后线。内外阳白穴相距约1cm。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摸到凹坑为主。
16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11:08:31 | 只看该作者
承扶穴的分穴。承扶穴传统的定位在臀下横纹的中央。不过当我们用手指触摸这个穴位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三个可以参考的位点:1)股二头肌肌腱上:2)股二头肌肌腱内侧缘:3)股二头肌肌腱外侧缘。当股二头肌腱有病的时候我们的确可以在此处针刺,但是这个点绝不是穴位。因为:1)没凹坑;2)不敏感;3)没感传。经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同样(经)穴位也只能在分肉之间。如果验证股二头肌肌腱两侧的话我们可以认定都符合穴位的条件。其中内侧的凹坑(内承扶穴)可以诱发出膀胱经小趾外侧线的感传;外侧的凹坑(外承扶穴)可以诱发出膀胱经小趾内侧线的感传。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能够精准定位的承扶穴,结果还是含糊其辞的给承扶穴定位在臀下横纹中央的结论。精准吗?我没看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01:21 , Processed in 0.0559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