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6 09:1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古医帝在 2009/04/26 09:17am 第 1 次编辑]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步入中醫之門》這是一本絕佳好書,值得用力推薦,書中精彩的醫案,值得學習,誤治之處也值得警惕。書中引用的大多是危重病例,真是有為者亦若是,很鼓舞人心。書中不斷強調的是中醫基本規律,其實原本就該如此,或許現今大多中醫偏離甚遠,所以作者才如此大聲疾呼,真是良可歎也。
當然這是一本好書,可是如果想以此進入中醫之門,我想對於年輕中醫而言,距離尚遠,書中的危難重症真是沒一定的學經歷,貿然就手恐怕悔恨的會居多。書中示人以規矩,最終是會令人巧,不過作者得到這些規矩的過程,我想還是年輕中醫所想要的。想我早年曾把三冊《名老中醫之路》讀到爛掉,可是只能說那只是一些精彩的餘興故事,不是家傳就是師承,那有什麼好希罕的,家傳的跟診十年,笨蛋也會有兩把刷子,不然也會有副好招牌。所以學中醫最大的夢想是能跟診當世名醫,而且還要能夠掏心掏肺的教,這樣真的能夠少奮鬥三十年,可是如何人人如願。葉天士更十七師,有誰能夠呢。所以年輕中醫想要的還是如何入門,能夠指示一條路,即使是艱困的,只要方向對了,終有成功的一天,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個人目標是像太史公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句話是我念玆在玆的。而以中醫實際而言,目標只有三個:把脈知症、一針見效、三劑建功。把脈知症、知病並不是江湖噱頭,三劑就要看到療效當然也不容易,不過這三個目標都是極強的自我要求,雖然要達到把脈知症是相當不容易,可是因為把脈的同時還包括了望診,中醫基本證型幾乎可以基本確立,所以知症算是不難,而且脈、望診這兩者同時還包括了所有中西醫疾病的流程,所以想要達到把脈知症就成為不斷苦讀的動力。
年輕中醫面臨唯一問題,很簡單,就是病人的信任,所以把脈知症,甚至知病,那是年輕中醫獲得病人信任的唯一捷徑。有人跟我這樣講,給你把脈好像在等判刑,還有人被把脈時手在發抖,她說怕我講她會得癌症。我想如果年輕中醫能夠達到這樣,還怕門可羅雀嗎?
把脈知症有一部份是望診得來,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朋友跟我講,他年輕時剛發病,並不大痛,就是腰酸而已,可是台大骨科主任一看他走進門診,就直接跟他講是這個病,醫師怎麼知道?很簡單,看他走路姿勢。就好像把脈摸到怪異的血液流動當下會嚇一跳,可是摸過一次之後就知道是洗腎的病人。很多病、很多證都有其特殊的表現模式,加上西醫體表診斷的方法甚多,要留心蒐集,多用心就會熟悉了。所以有時候我會故弄玄虛一下,如果望診外觀有特殊之處,或是脈診時看到手心有特殊現象,那就先不要搭手把脈,就開始講一系列症狀,我想任誰都要心驚膽跳,乖乖聽話。
另外一個測病關鍵就是人情事故,因為從脈可以知道很多事情,可是有些是已發生,有些是未發生,所以還要加上氣色判斷才能做准。所以有些沒事要求把脈的,這要預測就更難了,例如有次去跟朋友聊天,中途來了一位找他談事情而不相信中醫的人,大家起鬨要我把他的脈,把脈之後我只問一個問題就使得他們哄堂大笑,我問他生幾個女兒而已,而確實他就生了三位千金。為什麼不講別的要問這個,因為他才三十出頭,氣色甚佳,應是還沒有不舒服症狀,但是脈診是陰盛而陽衰,有問題也是還要過個幾年,氣色轉差才會發生,尤其男性以氣為主,體質剛強,即使脈病人還是不會病,況且生男育女是人生大事又有閒談趣味,這樣拿捏才一舉中的。所以脈診是體質的現況,可是這樣的體質存在多久了,這就要從氣色去判定。所以脈診只是一個空間落點,望診才是時間流程。
對於沒辦法跟到名師的年輕中醫怎麼辦,當然是從書裡找,中醫歷代加現代已經出版太多太多的書籍,這是一座寶山,就看怎樣才能披沙瀝金。有一次前往喻嘉言家鄉附近,一路上都在想,這位絕世天才是怎樣自學成材的呢,這樣偏遠的鄉下能買到什麼書呢。喻嘉言的書精彩之處在於獨立思考,不像中醫歷代的書大多抄襲成篇,其中以脈書最為嚴重,幾乎是百書一面,看多了真會打瞌睡。我認為這麼多脈書還是以脈經最佳,王叔和採集他所能見到的脈學著作編纂而成,所以書中是各門派的經驗混雜,而當大官的王叔和又不是專業醫生,沒有臨床驗證難怪他會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千萬不要為了這句話就喪失信心,心中了了、指下清明的中醫有很多,非不能而是不為而已,別人可以達到為什麼自己不可以,痛下決心終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中醫書最怕是瞎編來的,最希望是該作者體會到什麼才寫,不要不懂又裝懂,沒見過也寫的天花亂墜。脈經裡面匯集大量資料,讀通了脈診大概就沒問題,而讀通了之後最好還能有所發揮和創造,古人都能創出一套脈診,現在條件更佳應該更能有所發揮,我還是覺得今人不會比古人笨。所以把內經和脈經的診斷讀通,再思考回復到當時的原點,然後應用到現在面臨的,這樣就能夠突破後世醫家訂下的牽絆。
再聊辯證,大家都知道中醫的精髓在於辯證論治,可是最難的也是在於辯證論治,幾乎臨床上哪有像書上一樣那麼的典型,如果都會那麼典型,中醫就太好學了,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辯證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初學中醫的時候,我曾經發憤苦讀過的有兩本書,一本是《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一本是《治法與方劑》,這兩本都是大部頭的書,可是以辯證而言還是迷迷糊糊,過了很久以後才靠內經恍然大悟,架構出人體的生理病理。因為現在臨床以雜病居多,雜病辯證就是臟腑加八綱辯證,以五臟為經,氣血津液為緯,交叉縱橫生克之後,辯證結果就會出現,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脈診,脈診做最初的預測,也是最後的診斷,預測的根據就是中醫的生理病理。況且有時氣色尚佳時並無太多的症狀可供參考,脈診幾乎是唯一的參數。所以一定要這樣自我要求,看病的時候絕對要先把脈,再看舌診,然後不可以要病人自己講哪裡生病,一定要醫生跟病人講你哪裡生病了,會有哪些症狀,會有哪些問題,如果能這樣不斷的訓練,把脈知症、知病這就不會是句空話,有的中醫會說捨症從脈或是捨脈從症,我覺得一定要脈症相符,這樣才能判斷出最精準的證,唯有最精準的證才能立法用方,達到三劑見效的目的。
那麼該讀哪些書呢?當然基本的教材要滾瓜爛熟,因為這些是最最基本的,是中醫的基本共通語言,沒有這些基礎想要再進一步探索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傷寒重要條文不背是不行的。尤其要注意的,中醫是要求極為精準的學問,例如健脾燥溼跟燥溼健脾,這兩種意思決然不同,一個是白朮的作用,一個是蒼朮。而方劑那更是基本中的基本,初學方劑的基本要求就是300首,拿一張白紙,自己想自己寫,能寫上300首那就及格了。其實每一首能讓我們背到的方子都是千錘百鍊的,不然古方有幾十萬首,能夠脫穎而出想想也真不容易,方劑是中醫設計精良的武器,是基礎中的基礎。我還曾把一些名方的出處依年代排序過,為的是想要了解治法的演變。每一首方劑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治法,清楚治法才能拆解方劑,分析方劑之後才能有辦法制定新方,因為臨床沒有固定證型,都是錯綜複雜的,想要抽樑換柱,拆舊屋住新人,唯有清楚房屋結構。
方子弄懂了之後,最要用心還是在於病方面,最基本的感冒、咳嗽、頭痛、頭暈、酸痛、高血壓、中風、心悸、失眠、腹痛、腹瀉、便祕、肝膽問題等等,這些常見多發病一定要自己架構出一套治療原則。研究這些基礎病,也把古今醫案摘錄進來,研究好致病因素,這會加深對生理病理的了解。感冒咳嗽這麼常見的問題,每一個中醫都要會醫,哪有什麼中醫怕治嗽的瞎話,不過總是會有其他奇形怪狀的出現,好像半夜一點準時咳嗽的像卡到陰一樣,或是乾咳到大小便失禁的痛苦了一年,這些平時讀書讀到,都要認真好好研究,總有一天會碰到,我也真的都遇到了。
所以剛入門也不要太妄想治大病就一炮而紅,謹慎的處理好每一個接診的病人,即使是最簡單的病,也要比他人有更高的療效解決,輕症三劑建功不難,重症三劑見效也不難。重症問題平常也要留心,因為達到一定的醫療能力之後,這些問題一定會碰到,平時研究好基本病因,到時斟酌損益一番,就不會離題太遠。例如紅斑性狼瘡是陰虛為本,硬皮病是陽虛為主,人參是前者的禁忌,卻是後者的救命仙丹。而精神科的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或是各式各樣的癌症,這些幾乎是絕對要熟悉的,以前可能不受重視,可是現在已經是常見多發病了。所以事先要作好充分準備,天道酬勤是肯定的,就像恩師錢正賢先生在1993年時跟我講他已經準備好愛滋病的方子了,聽了真令人感動、銘記在心。所以唯有這樣如此不斷辛勤努力,才能厚積薄發,就像投手一定是不斷的累積小勝,最後才能成為當家王牌。
而且還有在碰到問題就要好好研究,新的病種都會開啟新的認識。像最近碰到三叉神經痛的,痛到哭的時候還不敢擦眼淚,擦眼淚會更加重,而眼淚滴到皮膚也還是痛,痛起來就好像用大的尖鑷子把臉夾起來。依脈證處置還不令人滿意,就翻閱所有近代名家經驗集,得到四十個醫案,把這些資料打字列印出來,看了兩天才推敲出所有前因後果,真的三劑就讓半邊的臉鬆綁了,服藥一段時間還讓已經七成白髮開始轉黑不少,痛了二十年,沒看過疼痛有這樣痛的,比癌症疼痛還要痛,通過這個病例也讓我成長許多,最後還希望還這位51歲女性的一頭黑髮,這就是中醫的快樂所在。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是要具備多方面的技術,中醫不只開藥方而已,還有針灸、外治等等,只要能夠讓病人在最快速度好轉的方法都要研究。針灸就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一定要具備一針止痛的能力,而且還不只是止痛,還要止暈、利水消腫等等。像青光眼的眼睛灼熱疼痛,進針後馬上感受到清涼。像肝癌腹水水腫,針還插著,就眼睜睜的看著腳背水腫消退,出現皺紋。其他的頭暈、頭痛、筋骨酸痛、扭傷或是發熱、咽痛、牙痛等等,針灸、刺血功效都是很好的。況且針灸是最容易學的,只要練好指力,做好呼吸運氣,判斷好臟腑虛實,循經取穴,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效果一定會出來的,而且不用花上一年的時間,大概常見多發病的症狀幾乎都可以搞定。所以如果把脈知症還沒練到爐火純青,一針見效基本上還是能夠取信大眾的。針灸的大致基本學習法好像之前寫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而針對性強的外治法平常也要蒐集齊全,甚至某些病就是給藥外用就夠了,連口服藥物都不用,效果又特別快,那病人不就更輕鬆如意了。況且即使沒有相對應的外治法,也還有變通方法,例如硬皮病,就可以在煎第三次時加入粗鹿茸五錢以上,濾取藥汁外洗,那效果肯定是會有所增加的。所以看到名家醫案是針藥外治三者同用的,我都會給他們極高的評價、拍拍手。醫者所病病道少,這句話不是講了好久好久了嗎?像我沒學好推拿,也蠻扼腕的。
最後我想從:把脈知病、一針見效、三劑建功。從這三方面著手,如果這樣還進不了中醫這個大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些也是個人研習中醫的一點心路歷程。況且如果病人能夠遇到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中醫,那還有什麼好嫌棄的呢,讓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能夠其他更好的條件的了。除非是秦皇漢武的心願:長生不老。

[color=#DC143C]考考大家繁体字,哈哈......
2
发表于 2009-4-26 11:10:36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经验之谈!
3
发表于 2009-4-26 12:15:20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千古先生文字水平高,下笔千言。就是有点不得要领,读后使人入坠五里雾中,这就是我读此文后之真实感受。
4
发表于 2009-4-26 13:20:20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把脈知病、一針見效、三劑建功。
---------------------------------------
有志者事竟成。先生会做到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3:32:25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大家努力吧!更多的国人能够领会国医国药的精髓,成为未来医学的奠基人和领跑者,中医药终会有一日在世界医学界独领风骚的!大家共同努力和期待那一天的道来吧!!!
6
发表于 2009-4-26 13:46:50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步入中医之门》读后感
一,本书主要是以医案与医话相结合的形式来写的,虽然它提供的医案不多,但都分析详尽,理法方药解读透彻,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且加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经验体会,使很多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
        
二,本书不像某些书籍一样,故弄玄虚,将中医讲的玄之又玄,难以理解。本书非常注重中医基础知识的运用,对中医基础知识如何用于指导临床、解释临床、验证临床,讲的简明易懂,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启发较大,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习惯。
        
三,本书实施就是,所选病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亲自诊治的,较为典型的病例,且对治疗有误者如实报道,不文过饰非,这在当今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本书还多次从中西医两方面来论述比较两者各自治病的优势,并不诋毁西医,而是实事求是,取长补短,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本书从头到尾,始终在为我们年轻一辈打气,对我们言辞恳切的教诲,并通过病例,坚定我们对中医的信念,使我们有信心在将来的临床实践当中,大胆果敢且正确合理的运用中医,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
        
总之,《步入中医之门》这本书,是近段时间出版的好书之一,是一本年轻一辈、在校学生应该仔细阅读的好书。

http://blog.gltcm.cn/14526/viewspace-3739.html
7
发表于 2009-4-26 18:48:51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六楼 caoxibai先生就介绍的清楚得多,只是没说出作者是谁。可见写文章不能卖弄文采,关键是要让读者读得懂。
8
发表于 2009-4-26 19:14:45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编    号: 193510
著 作 者: 毛以林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书    号: 9787509112403
出版日期: 2007-10-1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15pm 时添加 -=-=-=-=-
选段:
目前中医药学的发展可谓一片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却又是危机四伏。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重点扶持,中医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培养层次越来越高,科研成果也是硕果累累,与此大好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真正掌握中医灵魂——辨证施治的中医师数量越来越少,中医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屡遭质疑,中医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可信度正在下降,各种“取消中医”、“废除中医”、“废医存药”的舆论潮涌而上,中医真正的面目已经很难为众人所识,中医发展前景堪忧。“爱爱医”医学网站建立之初,很多喜爱中医的人士在该网站发文表达对中医未来的前景充满担忧。有我校毕业的学生做中西医结合版块的版主,和我联系,请我给学习中医学子们和青中年中医打打气。我是一个十分酷爱中医临床的人,也认为目前中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没人进行探索,而这个环节对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坚定中医学子们和青中年中医的专业信念,唤起他们学习中医的热情,特别是解除他们对中医发展现状的困惑。为此我答应他们,开始写系列中医讲稿,从2005年11月到2006年3月,共写10讲,由于工作繁忙,一度中断,2006年6月网上很多学友又自发地向我发出集体邀请,又陆续撰写数篇,系列讲稿被多家网站以“道少斋主精彩中医论述”全文转载,广为流传,学习中医的朋友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众多患者也发表看法,说阅读“讲稿”后改变了他们以往对中医的错误看法,不断有要求前来学习的朋友和在网上求诊的患者。人民军医出版社王显刚编辑在网上阅读过讲稿后,认为“系列讲座,文笔精炼,讲解透彻,理论联系临床,现中医真正疗效,给读者颇多启发”,诚邀出版,故不揣粗陋,遂将系列讲稿加以整理、充实,汇编成册。书稿曾十分冒昧地寄给著名的中医学家邓铁涛、朱良春教授,恳请二老批评和指导。二老在阅后,均亲笔复信,鼓励我继续利用网络“宣传中医真实疗效,弘扬振兴中医”,“为中医之振兴努力前进”。作为一无名后学者,能得到两位德高望重前辈的谆谆教诲,我想这不只是老一辈中医学家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我们所有中医后学者寄予的厚望!本书付梓前承蒙恩师袁肇凯教授、旷惠桃教授、刘新祥教授、马继松副教授审阅,谨致以衷心谢忱。同时,也非常感谢孙明教授对本书修改和临床上给予我的指导。并对为本书稿的整理花费大量宝贵时间的同事彭丽丽、彭素娟、学生郭晓阳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学习中医的朋友和欲了解中医的非专业人士认识真正的中医,纠正其对中医的误解和偏见,正确看待中医学这一民族瑰宝有所帮助。限于个人水平,匆匆整理付梓,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杏林贤达,不吝指正。毛以林2007年8月12日于道少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21pm 时添加 -=-=-=-=-
此书已出续集: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
ISBN:978-7-5091-2223-5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作者:毛以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23pm 时添加 -=-=-=-=-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raquo; 中医基础版 &raquo;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节选)道少斋主人 发表于 2009-1-25 15:59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节选)
第七讲:经络辨证与时间性发病疾病
《灵枢•营气篇》说: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先一起来看一个病例,这个病例是个65岁的女性患者,以冠心病心绞痛收入我科。入院后经口服欣康、肠溶阿斯匹林、倍他乐克,静滴单硝酸异山梨醇、丹参注射液等,并与口服中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方,治疗半月病情没见明显的缓解。主治就请我会诊了。病人的发病很有特点,每日上午9~11点感到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心胸汗出,乏力,欲大便,过了11点就什么事都没了,患者发作时候没有其他的什么不适。主管医师在病人发作的时候多次做心电图,但未捕捉到心律失常、与入院的心电图相比也未发现明显的ST段及T波的变化。视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看完病人,我告诉主管医师,说停用静滴单硝酸异山梨醇,其他的口服西药、丹参注射液接着用吧。开出一个方交给他说,用这方吧,病情会很快缓解。方如下:
白参10g  生黄芪30g  白术10g  陈皮6g  当归15g  升麻3g   柴胡5g     云苓30g  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  炙甘草15g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补中益气汤加减的方子,胸痹在我们的教材中是很少提到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吗?这个问题我们暂不讨论,我想问问大家能明白我的辨证思路吗?
1.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与时间性病症的关系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临床很常见,常常有这么一些病人,其发病很有时间规律性,比如说发热在每日的上午9~11点,腹泻在早上的3~5点,胸痛在下午的5~7点,每天的发病都集中在这个时候,过了这个时间段,病症就缓解了,也有些疾病呈时间性加重。对于这些疾病尚若我们不能掌握正确的诊断思路,可能只能象一些书中所说的一样,只能把它们称做“奇证”、“怪证”了。那么辨证也就难以把握要领,很多时候就无奈地做出“以药试病”的处理方法了,要不就只好从痰、瘀治疗了,为什么?都说“怪病多痰”、“怪病多瘀”啊。
要弄清这些疾病的诊断方法,我们有必要重温相关的《内经》原文,复习一下十二经脉气血流通和注入的规律。那么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中流通注入的时间规律又是如何的呢?
在《灵枢》经中,“五十营篇”,“营气篇”、“脉度篇”“营卫会生篇”,连续四篇都是专门讨论这些问题的。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知。
此段讲解了营气、卫气的产生、性质和运行特点。指出了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度”,五十而复大会。
那么营气是怎么运行的呢?
《灵枢•营气篇》说: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与太阴合……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合手太阳……合足太阳……注足少阴……循心主脉……合手少阳 ……注足少阳……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根据以上的记载,后世的医家结合临床病例的观察,将其发展为十二时辰配属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纳支法,即营气每天循行十二经脉一周,营气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潮水一样的时间节律,当某时辰气血灌注到某经脉脏腑时,该经脉脏腑就处在功能最旺盛之时。其规律如下:寅时(3~5点)手太阴肺经,卯时(5~7点)手阳明大肠经,辰时(7~9点)足阳脉胃经巳时(9~11点)足太阴脾经,午时(11~13点)手少阴心经,未时(13~15点)手太阳小肠经,申时(15~17点)足太阳膀胱经,酉时(17~19点)足少阴肾经,戌时(19~21点)手厥阴心包经,亥时(21~23点)手少阳三焦经,子时(23~1点)足少阳胆经,丑时(1~3点)足厥阴肝经。古有歌诀有助于记忆:
肺寅大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时间性病症,时间性病症也非什么“奇证”、“怪证”,原来这些病都与营气的运行有关,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营气分别运行于十二条经脉,如果某条经脉出现了问题,病证就会在这个时候发作或加重,这就是为什么12个时辰的病证在临床上都能见到,并且发作的时间长短也是2小时(1个时辰)了。
回过头来,我们在看看前面的病案,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规律分析,患者发病在9~11点当属足太阴脾,结合气短、乏力、欲大便,脉沉细,就考虑脾气亏虚了,清气有下陷之势。《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清有下陷之势,不能循经上升以养心脉,故出现胸闷、心悸心慌。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加生龙骨、生牡蛎宁心安神,以黄芪配云苓益气敛心汗,药中病机,其效也就在预料之中了,病人服方一剂,症状就明显减轻,胸汗止,五剂而诸症消失。
由此,我们可能就明白了,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流注到机体各部,以灌注营养脏腑、四肢百骸,这种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潮水一样的时间节律。当某时辰气血灌注到某经脉脏腑时,该经脉脏腑就处在功能最旺盛之时。既然象涨潮一样,也就当有潮落的时候,这潮落都有最低时,在经脉灌注中,每一天每一经都会有气血流注最为不足的时候,这个时候该经脉脏腑功能就处在最衰减的状态,这就是十二时辰经脉脏腑的旺衰规律。而这个衰弱的时候通常在旺盛后的第六个时辰。此节律最早见于明朝高武的《针灸聚英》一书中。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27pm 时添加 -=-=-=-=-
作者介绍【转帖】
毛以林,医学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分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问道歧黄28年。现工作于素有“三湘名医之摇篮”之称的湖南省中医院,任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8部,点校出版古籍2部。专著《步入中医之门》部份原稿曾在网络广泛流传,深受好评。擅长以中医药辨证治疗心血管疾病、风湿病及内科疑难杂证。
从事临床、 教学科研20年。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病和中风的证候本质及中药干预治疗研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对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顽固
性心力衰竭颇有心得。曾主持和以主要身份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共11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点校中医古籍2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33pm 时添加 -=-=-=-=-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精彩目录
上  篇   经络辨证总论
第1讲  看看这些病例你能运用经络学说辨证吗        3
一、熟知经络辨证可以使“怪”证不怪        3
二、神秘的经络现象——有其内,必形诸外        5
三、司空见惯的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9
第2讲  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        11
一、学好经络有利于对一些中医理论难点的理解        12
二、学好经络有利于对复杂的病候执简驭繁        14
三、学好经络有利于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
另辟蹊径        16
四、学好经络将能使处方用药更加有的放矢        19
第3讲  经络辨证的基础知识        21
一、援物比类说经络        21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23
三、经络主病        27
第4讲  经络诊法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        31
一、经络诊法        31
二、经络诊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40
第5讲  学好经络辨证的三步曲        45
一、学好经络辨证的第一要点——熟背经络运行路线        45
二、学好经络辨证的第二要点——熟练掌握各躯体部
位的经脉分布        51
三、学好经络辨证的第三要点——掌握各经主病的证候        53
第6讲  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        58
一、六经辨证的创立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58
二、掌握好经络辨证,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
理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61
三、掌握好经络辨证有助于我们把《伤寒论》的
方剂广泛地用于内科杂病        63
四、学好《金匮要略》也离不开经络知识        65
第7讲  经络辨证与时间性发病疾病        70
一、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与时间性病症的关系        70
二、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气血旺衰之节律的临床运用        73
第8讲  奇经八脉辨证概述        78
一、源流        78
二、生理功能        81
三、病证        82
四、病证特点与用药要点        83
五、叶天士奇经用药规律        85
中  篇  十二经辨证
第9讲  手太阴与手阳明经辨证        89
一、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概述        89
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辨证病案评析        92
第10讲  手少阴与太阳经辨证        99
一、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概论        99
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辨证医案评析        102
第11讲  手少阳与手厥阴经辨证        111
一、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概述        111
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辨证病案评析        114
第12讲  足太阴与足阳明经辨证        124
一、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概述        124
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辨证病案评析        128
第13讲  足少阴与足太阳经辨证        136
一、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136
二、足少阴与太阳经辨证病案评析        140
第14讲  足厥阴肝与足少阳胆经辨证        150
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概述        150
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辨证病案评析        154
下  篇  奇经八脉辨证
第15讲  冲脉辨证        173
一、冲脉概述        173
二、冲脉辨证病案评析        175
第16讲  任脉辨证        185
一、任脉概述        185
二、任脉辨证病案评析        186
第17讲  督脉经辨证        191
一、督脉概述        191
二、督脉辨证病案评析        192
第18讲  带脉辨证        202
一、带脉概述        202
二、带脉辨证病案评析        204
第19讲  跷脉辨证        210
一、跷脉概述        210
二、跷脉辨证病案评析        212
第20讲  维脉辨证        216
一、维脉概述        216
二、维脉辨证病案评析        219
9
发表于 2009-4-26 19:31:56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书评、读感选登:
中医不死——读毛以林《步入中医之门》
作者: 草根儿   发表日期: 2007-12-30  复制 TAG: 读书  收藏 推荐
上次读书沙龙,有一位朋友坦言《文化的迷宫》这本书他努力看了,但实在没办法,三分之一没看懂。他的坦诚和风趣给沙龙带来了阵阵笑声。今天我也坦言:《步入中医之门》这本书我也努力看了,但实在没办法,只要提到药方,我全看不懂。在韩国学习期间听过一次讲座,绝大部分同学是哑巴听雷,之后大家交流,有一位同学说他每句话能听懂一部分,同学们大惊,他说:“每句话的语尾都听懂了。”韩国语每句话都有语尾,作用是标志对听者的尊敬程度,做讲座全部使用最高尊敬级,他说每句都能听懂的,其实只是一两个语尾。我也可以说,大部分都看懂了,除了药方,而看不懂药方其实是什么也没看懂。但我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还是看出点眉目,就象狂人从史书的字缝里看出两个字“吃人”,我从中看出了四个字:中医不死!
这本书的内容本是在网站上发表的一篇篇的文章,因深受欢迎,有出版社找上门来出版了。如果我有点中医基础,一定会好好读这本书。我相信中医,对“告别中医”之类的惊世骇俗之语嗤之以鼻(具体见这里),这本书也是同样的观点,他举了很多例子,都是自己或导师治过的病例。显而易见,中医疗效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人提出“告别中医”这种不推自倒的观点的?
我想还是学中医的人不争气,同时国家培养导向也有问题。学中医是件很难的事情,有大量内容需要机械记忆,《药性赋》要背下来,《汤头歌诀》要背下来,还有大量的成方需要背诵,而中医院的学生们早晨起来背什么呢?背英语单词!英语对中国人时间精力的消耗,不亚于一场战争!你中医院的学生学英语干什么?到国外传授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跟外国人解释什么叫“清热通风”?扯淡嘛!结果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包括硕士、博士,能用英语写求职信,却开不出药方!
传统中医往往是家传,家传固然不利于推广,但家传的好处是从小培训,“从娃娃抓起”,小孩子的记忆力好,从小把中医歌诀输入到大脑中,终生会受益。父亲小时学过中医,有时在家里念叨几句,我也耳熟能详地能背几句“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菊花明目而清头风”,尽管我根本搞不清楚“心热”、“头风”是怎么回事。而现在学中医者,往往是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才开始学习,以前对中医一无所知,而需要背诵的内容一开始便铺天盖地如潮水般涌来,《药性赋》还没背下来,应用的课程就接上了,拔苗助长,基础不牢,效果怎么可能会好?
所以应该告别的,不是中医,而是中医生的培养方式。据说全国能开中药方的医生只有几万人,这其中有造诣的中医生更是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恐怕不用我们告别中医,中医先告别我们了。
http://blog.whnews.cn/blog.php?do-showone-itemid-27822-type-blog.html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37pm 时添加 -=-=-=-=-
扎好中医的基本功

请用实例检查一下你的中医基本功
学习任何东西,关键的是要首先打好基础,这就像砌房子一样,地基没打牢,要砌的很高,是非常困难的,学中医也一样。
中医的基础课是什么,爱友们一定认为我这问题提的太简单了,不就是《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吗?
一、出两个病案考考你就是这几门吗?我先不回答这几个问题。要真的是这么几门课,那你是否真的读懂了?也许你会说谁不知道,差不多我都会背了,呵呵,下面我就来谈几个病人的治疗,考考你的基本功!
病案1,腋下汗出症
这个案子是看看你的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学的如何?
某男,30岁,左腋下汗出,记住只有这地方汗出,每小时可以小酒杯(八钱)接上一杯汗,症已1年,极为苦恼,证见偶有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前医各法尽用,什么益气固表,滋阴清热,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调和营卫。呵,厚厚的一本病历。
这个病人是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跟随皖南名医宋庸(上海名医丁甘仁学生)实习亲眼见到的、抄录的病案,当时,宋老先生看了看病人的舌象(舌质偏红,苔薄黄),切了脉。便起手开了一个方,什么方,猜一猜,我想绝大部份的爱友想不到!
什么方?导赤散!出乎你的意料吧,汗证谁说过用导赤散?导赤散能有止汗的功能吗?可能没一本书上这样记载!但结果是病人服方5剂,二诊的时候是汗就止住了!
你能弄清这宋老先生怎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吗?
弄明白了,说明你中医的基础学的可以!
请你思考后再向下看!!!
可能一些爱友们对这腋汗证开出个导赤散来很困惑,别急,我们慢慢的分析。
先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脏象学说中的心的功能有哪些?心主神明、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好了,我们再回个头来看看主要兼证: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舌质偏红,苔薄黄,主要的兼证都表现在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心经有热呀,心火循经上冲,心开窍于舌,呵,这还不简单?那我问你,心经有热和腋下汗出有什么关系?怎么会用到导赤散呢?
我们再来看看手少阴心经的走向:《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内后廉……”,手少阴心经在腋下有一穴叫“极泉”,为什么叫“泉”?说明这地方易出水!古人取名自有其道理!
这病人心火旺盛,循经上冲于舌,所以有舌质糜烂的症状,烧坏了舌头,这火还不行,蒸心液外泄,心在液为汗呀,从哪儿泄?当然先从泉眼里外泄了。呵,于是就腋下出汗了。想一想温泉是怎么来的?呵,思考中医别忘了“取类比象”!
凡治病有实邪,你得给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这热邪你得找条路让他泄出去,从哪儿泄?心与小肠相表里,用导赤散清热利尿,使心火从小便而泄,所谓的引火下行。邪去了,正也就安了,一年的病廖廖四味药也就解决了。
用方简单,所涉及的理论也都简单,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上有的,对吧?可能说你会背,但你在分析这个病案的时候都用上了吗?没用上,尽管你会背,那也不能算你基本功打好了
2.病案2,入门导师考我的考题
这个医案考考你的中药、方剂基本功和临床思维!
当年我在读研的时候,真正带教我的临床是位老教授(一讲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那位教授)。我的导师忙于行政,便把我拜托给他。这老教授十多岁便跟随湘中名医--他的叔父学习中医,后来进到中医学院学习过5年,再后来跟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曾某抄方5年。不仅理论学的好,临床水平也高,是一个不是名家的真正的名家!这话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是说这老先生临床中医水平极高,而淡于名利,从不喜写文章!所以尽管在当地非常有名望,但在全国名声也就不大了!但是他的病人却是极多,常有疑难杂症应手起效!
这老师脾气很怪,他对年轻人很是不感兴趣,为什么?基础差呀!现在的年轻人就在学校学那么几年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般就当选修课学了,一知半解的,有几个人能背上几条?!还有的学生学了五年竟然有四物汤背不得的! 也就是说,这不能怪他,是我们没接好中医的班。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在他那一开始遭受到的冷遇态度。
当时我读研都快一年了,每次去看这导师,我说:“老师,我来了”。他就说:“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能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了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临床名家的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参考,一大半的人没通过! 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证平。
问:
1.此案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无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医家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受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如何具体分析,我想借用一位名叫“巍子”网友的论述 “虽然前有消渴,新发呕吐,总以呕吐证为主,兼顾消渴之病理特点。
消渴,常作热论,作虚论。虚论之中,又以阴虚为主(消渴的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多表现为热证)。医甲(乙医也如此)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阴寒(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见证。阴寒(中焦虚寒)之证从何来?或与前医(受消渴阴虚燥热病理特点所束缚,于是)过投白虎、玉女、地黄之辈,耗消中焦阳气有关。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阳明寒呕本是十分贴切,甲医用之何以无效?非寒之过重,乃寒与它邪互结,滞留中焦所致。此所谓它邪,或为食,或为瘀,或三者兼而有之。中焦虚寒,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寒食互结乃是意料中事。或有人云:三棱、莪术、大黄皆可行血,此它邪或为血瘀。不错,消渴日久,阴虚难免,阴伤则血少,气失载而血不行。此论亦有道理。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偏向于寒食互结。三棱重于破血,莪术兼可行气,制大黄缓泻,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积之功。如果说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黄岂不更贴切?如果泻下为主,生大黄才是首选。可见在此用制大黄是取其缓泻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积之义可见”。
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前医予寒凉药过服,遂致中阳虚则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不化,阻于中焦,胃气上逆。甲医用吴茱萸汤已经合乎中焦虚寒病机,然未能消除积滞,积阻于中,则胃气不能下降,故呕吐不止。乙医加三棱、莪术、制大黄均为消积,且大黄能导滞,如此标本同治,治疗面面周到!病能向愈!
这第二个病案其实也是在考中医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方剂、中药的基本功!
为什么参考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过关,说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这!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过关,这下你还敢轻易的说自己中医的基础好学吗?
4.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四要诀:多反省
提高中医基本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要多反省,很多人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可是你看他的处方,你不难看出他的中医基本依旧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 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 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 、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 、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 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式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虚虚”之戒,此其一失也。中病即止,热退当及时停药,汝未更方再进,继用大寒之石膏,使残存之阳殆尽 ,故有其变也。余言叶天士、吴鞠通等治热病多用大剂石膏,张锡纯则明言石膏性微寒。况患者病痰热壅肺,热势鸱张,其变责之于用石膏当难以令人理解。师云:古人书当活读,温病学派形成以前,即明清以前本草多言石膏甘大寒,盖其时人多生活居住条件较差, 最易为寒邪所伤,脾胃易损,用寒凉之石膏,弊端立现,故云石膏甘大寒。明清之所以温病学术得以形成体系,与其时温病肆起不无关系,患温病之人多为阳盛之体,复感温疠之气,两阳相合,病者无不内热炽盛,故用小剂石膏清热常难以取效,故有石膏性甘微寒之说。从另一方面,在选择药物时须勿忘患者之体质,阴盛之体,虽微寒亦不能耐受;阳热之体,虽大寒亦不为凉。故论药物之性味当根据病情、患者之体质综合分析,尚须考虑时令气候,古人有“冬用麻黄,夏用香薷”之说,即言此也。若能如此,对某一味药物的性味进行分析,即使是众说纷纭,亦难为其蒙弊。简言之,对于阴盛之体而言,石膏性大寒也;就阳盛之体而论,石膏则为甘微寒也。此案之败 ,败在石膏也!
余闻其言,茅塞顿开。盖读书当须知成书之时代背景,对药物性味之认识勿忘“因人、因病、因时”,苟能如此,方可为上工。
反思对于进一步加深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面的一则临证笔记中你也会有所收益吧!
扎好中医基本功是学好中医的第一步,希望各位医友多下些功夫。
作者:蜡笔小馨www.1zhao.org/viewthread.php?tid=60899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40pm 时添加 -=-=-=-=-
看过道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的进
我把道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看了两遍了......从中学到了很多
      1  敢于说实话
      2 对中医有信心
      3 学中西医结合就是好(道老师可能就是学的是中西医结合吧)
    我也把看到的不足说下
      1  书中有错别字
      2  有一个病历我感觉还辨证不正确
      
   道老师的精神可佳~~~~~~~~~~
www.51yikao.com/bbs/thread-162397-1-1.html 29K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42pm 时添加 -=-=-=-=-
作者:喝血的狼
      今览《步入中医之门》,未不慨然叹“道少斋主人”之才秀也。
        观今,治病者有之,著书者有之,而治病著书又通俗达人者当首推此书。中医院校的师生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何将中医理论通俗化,使得易教而又不悖中医基本理论,《步入中医之门》可能告诉了我们答案,作者引用导赤散治疗腋窝汗多一例,可谓论述的极为精彩,心主液——开窍于舌——心经之极泉——导赤散,从基础理论到临床使用,一气呵成,语言通俗,而医理豁然,这源于什么?“道少斋主人”极为扎实的中医功底,而这种扎实并非仅仅是机械的记忆,只有通晓理论方可寥寥数语揭示答案。诸位想必还记得那位姓丁的大师傅吧?“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解剖牛时不仅快,还合乎音律,梁惠王说:“善哉!技盖至此乎?”大师傅说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道少斋主人”是悉晓中医之“道”,故方能在谈笑间论复杂的中医之理。
        医者,意也。一个好的医生,不仅有好的医术,还要有悟性,所以说“在人思虑”。类天泡疮并喘息性支气管炎一例中,治疗中作者详细辩证后予补肺汤和济川煎,有人问道类天泡疮呢?没加一味清热解毒之药,“道少斋”言那是虚火上冲啊。深思熟虑后突破了定势思维。此类病案书中不在少数。
        内察其脉候,外观其形气,中审其人事。中医治病当如此,在本书中多个案例是对此理的使用,比如其导师刘新祥在孩子背后的抚摸,感知是否汗出。还有作者本人看一青年女子时问其陪员“闺女出嫁没”初步判断经、产、带下。
        用药如用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医者,人之大事,性命攸关,不可不察。兵有常道,有诡道,药有辨证处方,亦有单方验方。用兵者未思进先思退,治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读《伤寒论》如同孙武子用兵,读《步入中医之门》亦如此,书中常规治疗有,单方出奇者亦有。成功者有,失败者亦有。对治病时,疾病的转化,堪比优秀将军对战局的掌控。汤药难以下咽,巧用胃管可谓之竹头木屑曾利兵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书才是好书,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思的集合。也就是当我们拿起书时,从字里行间看得见作者行医治病、伏案著书的身影。我们很多年轻的中医可能会遗憾没有尽阅经典,但此书将使我们不再遗憾。
        期待更新更高的作品出现。
                                                                                                                                    记于07年12月
[ 本帖最后由 刘海宝 于 2008-1-10 21:14 编辑 ]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6日 07:49pm 时添加 -=-=-=-=-
翻读是书,整夜难眠——《步入中医之门》读感



              一

  比起勤奋的夜猫来说,午夜一点时分之前入睡也算是按时了,且多一睡至天明。只是昨晚“拉灯”之后,辗转难眠,源自一部仅十五万字的中医讲稿(《步入中医之门》毛以林著);翻读是书,浮想如麻,两目沉昏,杂思溢出,回想起来,得残感数则……

  (是书大致从“中医有用吗”始,到习医,到基本功,到西“病”与中“证”之别,再到“辨证施治”,以切身之显效于危难病案,融入从医多方之体会,……)

   

              二
   
  * 翻阅是书,一股轻快、爽朗而又简捷直白的文字扑脸而至,阅感为之一振。在这里,看不到时下为托“经方”而贬损“温病方”之偏颇、师心自用之狭窄和门户之见;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耀世而趋之,诚踏实精进之君子也。


  * 在论述基础根底时,文中多有可圈可点之处:

   读书,尤应以读(背)为要,声声才能入耳,字字方可入心。

   深思,思则举一反三,思则化、思则纳。

   勤练,练则心灵手巧,体会切身。

   反省,省则知之深,误者不蒙而顺者不傲,是故日进。


  作者强调为医者,当读之书是批量的,其言有“……外感病、温病怎样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 从作者明示明清以来的十数种医案而言,那确实是十分重视实践操作和总结的;这要比那些业医以来,除教材外典籍文献屈指可数之“新中医”,那实在是天壤之别。

  读书数百、审案过千、临证达万,而思接千古,又脚踏实地(三因),高标远大、眼光宏阔者,想不成良医亦难矣。

  由是,今医之败,从资质言之,乃文化缺失之败也。




  * 巧学敏思,读书得间,诸多心得体会,予人以良启:

  (1)“……往往一个医家,一生就创出那么几个方子,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会加以自注,这些东西,你得细看,并记录下来。”

  (2)“其实很多所谓的秘诀,并非一定要老师口传心授,读书时稍加留心便可得其丰矣!”

  (3)重外治,提疗效,尤益于难治之内科杂症。

  (4)审思——积验——虚求——留心即学问,乃作者提高临床技艺之明线宽道。


  * 不遮不讳,以自案之得失(如诸失案中,得出一金子般的用药训示:气阳皆虚者,勿以损阳为用),警示后学,其胸襟也宽、其用心也切。

  吾观附子、石膏之要药,既能起绝症于立是,又能杀人于顷刻,唯知医者能运用自如,实乃知药辩病掌控安全底线于若是者也。
f5803@***.***的评论
10
发表于 2009-4-26 20:08:22 | 只看该作者

《步入中醫之門》讀後感

感谢却波版主之介绍,我已对此书知其大概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18:45 , Processed in 0.0638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