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9-1-31 08:48: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31 09:12am 第 1 次编辑]

----------------------------------------------------
下面引用由gl0101在 2009/01/29 09:51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们说的很好,我很赞同。
   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但是直到目前中医的科学属性和科学定位还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家之言。大家可以问一 ...



总结历史的经验,我认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需要,中医科学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中医不同于西医,西医不可能规范中医,但是,中医是科学,中医需要科学。
完全赞同10101先生的观点!中国的社会主义不符合苏联、美国等价值观,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搞了?中医不符合西方人的科学观,中医就不发展了吗?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好,喊半天等于零
-------------------------------------------------------

    中西医的关系是什么?中医和中医现代化有何区别?怎样定义科学?
92
发表于 2009-1-31 16:16: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用中医的方法研究、诊断、治疗疾病就是中医。现代中医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集合就是中医现代化。
93
发表于 2009-1-31 16:28: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三阴三阳研究
                                                      

主题词: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提要:三阴三阳作为中医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曾经两次把中医引向辉煌,有效地指导了中医二千多年来的针灸临床和汤方辨证。由于后世对三阴三阳的概念和
应用上的误差,导致了三阴三阳指导性的偏移。古往今来,许多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但一直未能形成理论与临床一脉贯通的大家所公认的结果。近五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重提这一课题,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医的第三次高潮的到来带来希望。
    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是慎之又慎,敬而远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疗效严重倒退。《周易》言:“穷则思变,变则通”。在当今科学昌明之盛世,学术自由之宽境下,中医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三阴三阳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振兴孜孜不倦,唯真理以求。
94
发表于 2009-1-31 16:30: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一、三阴三阳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一)历史源渊.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1、阴阳学说起源于古天文历法:古人对时间的最早的认识是昼和夜,最好的标识物是日和月,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黑和白,所以老子说:“一黑一白为天下式”。昼夜的交替形成了阴阳的更叠、消长、转化。姚廷周氏 认为:“最初的阴阳仅仅是白天和黑夜的代表,即把一天分为一阴一阳两部分。”
    ①四象是对昼夜的二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二,则成上下午,把夜一分为二,则成前后夜,就这是太少阴阳产生的基础。
    ②六时是对昼夜的三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三,则成上中下午,把夜一分为三则成前半后夜,这就是三阳三阳产生的基础。
    2、阴阳学说完成于《周易》:《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和卜筮相结合的产物,《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王梅竹 认为“中医学就是医家在他们反复积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在古代《周易》的思维成果和从哲学内涵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
    ①太极的概念也是从古天文历法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由昼夜组成的一个时间单位“天”或“日”的代名词。古人对时间的划分,首先是认识了昼夜,而后从不断更叠的昼夜中抽象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叫“日”或“天”,这就是太极的来历 。
    ②阴阳的概念从昼夜、黑白的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后,它的内涵就扩张为一对哲学“范畴”,成为一种无所不包,普遍适用的道。所以《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法则。
3、阴阳之外的另一种道:《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它讲述了物质世界除阴阳之道外,还普遍存在着的另外一种规律,时间和空间之道。也叫“三极之道”,或“三才之道”。古人在对时间过程和空间结构的认识上发现它们遵循一分为三的规律。任何事物在时间上都存在始、中、末,过去、现在、将来;在空间上都存在内中外、上中下、表枢里三个层次和过程。                  
95
发表于 2009-1-31 16:31: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二)哲学意义.三阴三阳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对事物属性的标识(划分)。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分则为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使用“离”和“合”来表述三阴三阳这种属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离合具有对立统一普遍意义,离则可分别为用,合则为一个整体。
    2、对事物时间性的标识。三阴三阳除属性之外还具有了量的意义,因而可以用它来标识时间的过程——初、次、未。
    3、对事物空间性的标识。物质是在空间中存在的,三阴三阳可以用来标识物质及其能量、信息在空间的运动和分布状态。《内经》说:“六合之内,其气三。”
(三)三阴三阳的命名
    1、三阴三阳从文献记载看,最早出现于医藉中。李培林氏 认为:三阴三阳是由太阳、少阳、阴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符号组成的,“三阴三阳概念最早见于医学帛书中,而且也仅用于医学”。并进一步论证“三阴三阳是阴阳与足六脉发生联系的产物”。薛振斌 也认为:“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名曰少阴”、“名曰太阳”、“名曰太阴”、“名曰阳明”、“名曰少阳”、“名曰厥阴”来看,的确三阴三阳就是足六脉的代名词。现存的文献中,《易传》只有阴阳二分法的逻辑形式,却没有三阴三阳的内容。最早载有三阴三阳内容的著作有《黄帝内经》和《史记》,在后世仅见于古医学上的运用。这种奇特现象古代医家也发现了,如日本丹波元简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乃医家之言也”。
2、三阴三阳名称除上述太少厥明之外,还有一套命名方法就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这一名称要较上述为早,应该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的命名,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简单,就是一个阴阳次序的标识,还没有其它任何的具体内容,最早应该应用于天文历法,将一年分为六个阶段。另外,三阴三阳在《内经》还有一种过度名称,就是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巨阳、巨阴、至阴等。它是四时阴阳向三阴三阳的过度、交融,3名称很不规范,由此而产生许多歧义出来。
96
发表于 2009-1-31 16:31: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及功用
    由于三阴三阳针对不同领域所标识的对象不同,三阴三阳的功用也不尽相同,含义也千差万别,但就其整体而言,它主要有如下含义及功用。
1、说明时间的节律。王玉川氏 通过对《内经》29种三阴三阳的分析,发现三阴三阳总共标识了日周期、旬周期、年周期、六年至十二年周期。详尽地讨论了不同篇章在标识同一周期时不同的类型。王氏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表述阴阳的能量和层次的标准,又是说明事物生长衰亡运动节律的理论。三阴三阳的序次不同,则其涵义亦异。三阴三阳序次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存在着有待探索研究的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的节律周期”。                                                         
2、说明空间的层次。今人刘绍武 依据《伤寒论》原文精神,重新编排三阴三阳六病在三部之中定位、定性。其弟子马文辉氏 在其基础上从三部定位的哲学基础、生理基础、病证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问题,澄清了三阴三阳在说明空间层次上的混乱局面。
3、说明气之多少异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常用三阴三阳来表大小、盛衰、多少、极尽.  
4.用以经脉的命名。《灵枢•经脉》将主要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六经,分别给于三阴三阳的名称,这是中医学与三阴三阳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联系,许多三阴三阳理论由此引申出去,形成新的理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络,形成于足六经,而后扩充为手足十二经,并与脏腑相联系,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是中医整体观的基础。
5、用于事物的分类。
①对疾病的证候归类。《素问•热论》是对外感热病的分类。《素问•刺疟》是对疟疾的分类。《素问•厥论》是对厥证的分类。《素问•刺腰痛》是对腰痛的分类等。
②对脉象诊断的分类:《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人迎、寸口脉的比诊法,用一盛、二盛、三盛与三阴三阳来分类。《素问•腹中论》有相似的论述。《素问•三部九候论》则对全身脉诊法则用天地人三阴三阳进行分类。
    ③对人体体质类型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人体体质特征进行分类。
97
发表于 2009-1-31 16:32: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三、三阴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三阳内部相互之间除了其排序的先后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时位上的关系,其中陈治恒 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陈氏又称作“底面”关系,它是从上下定位来看三阴三阳的关系,阳在上,阴在下,故上为面,下为底。又阳主外,阴主内,故外为表、内为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在《内经》只是来源于足六脉在下肢的循行对应关系,足少阴行至三阴交出厥阴之前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关系。它完全建立在足六经基础之上,离开了经络,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古人将这一关系扩充为十二经络脏腑之间的广泛生理、病理的依存关系是错误的,也不完全附合人体的实际情况。
2、三阴三阳的司天在泉关系。把三阴三阳以气之多少异用划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以此说明三阴三阳的数量关系。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少阴、少阳对厥阴,把这种关系移置于运气学说,就构成了运气学说的司天在泉关系。
3、三阴三阳的对立依存关系。《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认为:“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阳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里需说明的是太阴为开,居里,为三阴之始,厥阴为合,居表,为三阴之末,少阴为枢,居表里之间,为三阴之中。这样表部太阳为开、厥阴为合、一阴一阳、一开一合、对立依存,里部阳明为合、太阴为开,一阴一阳,一开一合,对立依存。半表半里部少阴、少阳为枢,一阴一阳对立依存。这才是三阴三阳在时间、空间、属性上的真正对立统一关系。
98
发表于 2009-1-31 16:32: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四、《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文献注释
仲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病分篇,作为《伤寒论》的辨证纲领,由于与三阴三阳六经名称相同,故千余年来多以“六经辨证”称其名,成为《伤寒论》研究中分歧最多的一个理论问题。
六经是《伤寒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日人忠实于仲景原著,不称六经,仍以三阴三阳名之,喜多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了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即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恽铁樵提出“六经为人体疾病之界说”,陆渊雷提出“六经症候群”说。王梧川 也认为:“废除不符实际的‘六经’之名,恢复仲景‘六病’之原名,才便于认识仲景六病的实际。” 肖德馨 认为:六经概念的四种含义:定性、定量是表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程度特征,定位、定向是反映疾病的运动变化在空间和时间形式上的联系。这些都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即规律性的联系。只有这四方面的含义总和,才能全面的反映出疾病的本质特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也就是说,只有把四种含义综合起来,才能说明六经概念的全部科学内涵。经络、脏腑、形层、地面说指定位而言,阶段说是指定向含义而言,阴阳、八纲、气化说,指六经的定性,也包含着定量的含义。
99
发表于 2009-1-31 16:33: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二)关于六病提纲证.马文辉8认为,《伤寒论》的原纲不能系目,存在许多概念与方证不一致之处。从三阴三阳的本质角度重新对六病进行了立纲。
    1、少阳病的有关问题:半表半里为金•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首先提出,即“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传统一般仅把小柴胡汤证称为少阳病,这与少阳病证属热属实的性质是相矛盾的。刘绍武 把非表非里证之非汗非下的可清之法皆归入少阳病。如白虎汤、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
2、厥阴病的问题:多数医家认为326条不能成为厥阴病提纲。厥阴病的本质应该是寒厥,热厥只是作为鉴别诊断而列入厥阴篇。马氏8认为厥阴病的病位应该在表,337条是厥阴病提纲,病性属虚寒,治用温通,方选当归四逆汤。古今许多医家,有认为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之证,有认为是厥热胜复,有认为只要见厥证便是厥阴病,故可有白虎、承气、四逆、通脉四逆、吴茱萸汤、四逆散、白头翁汤之不同治法。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厥阴病的提纲认识差异,以及对厥阴病和厥证的混淆。
100
发表于 2009-1-31 16:34: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三)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这个工作历代医家多有著述,王梧川10说:《伤寒论》的写法是按病分篇,但为了说明疾病的传变过程和对照鉴别的需要,往往各病错综出现,如太阳病篇中有少阳柴胡汤证,是为了说明太阳病传入半表半里成为少阳病的传变过程,太阳篇中的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证是说明太阳病误汗、下后,可以变为少阴病,第70条指出发汗后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变证,“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就变成少阴病,“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即转属阳明病,而为调胃承气汤证,太阳病篇中变证甚多。……把太阳篇中许多已经转变了的非太阳病,笼统地认作都是太阳病,就使太阳病提纲失去规范作用,造成鱼目混珠,指鹿为马的错觉,破坏了张仲景揭示的辨证论治法则。……同样的道理,少阴篇中三急下证,厥阴篇中的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这虽然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里真热即外现假寒的大承气汤与白虚汤证当作少阴病与厥阴病,创为少阴热化与厥阴热化之说,究竟什么是少阴病,什么是厥阴病,就没有标准可循,就搞不清楚了。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和综合,既是认识疾病的思辨框架,又是控制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理论和临床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马文辉8根据其老师刘绍武的三部六病说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化上作了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 13:16 , Processed in 0.08804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