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评“求索阴阳五行真谛(五行存废)辩论赛总结”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5-12-10 21:56:00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5-12-10 20:34
水就是湿吗?谁说的?你说的还是经典说的?根据?

你是人吗?谁说的?你说的还是经典说的?根据?

点评

看看您出口就让对方不容易接受,我从gl0101跟您的帖子看到这,他伤害您了吗??  发表于 2015-12-12 17:09
122
发表于 2015-12-10 21:57:41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2-10 20:23
可怜的“于殿生”,你有没有邀请我辩论?

怎么现在连回复都不敢了,

我很喜欢看你被打脸之后自慰的样子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22:23:17 | 只看该作者
理论求真 发表于 2015-12-10 17:57
我很喜欢看你被打脸之后自慰的样子

大家都来看,千秋雪老先生、红莎草大总版器重的“理论求真”是个什么样的货色。
124
发表于 2015-12-10 22:27:3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2-10 09:11
你看看你们的理论,丢人不丢人!

         废除五行之后,人体就【如用塑料做成一个“人形”的 ...

       痰浊外感热病侵入大脑,就是狗皮膏药!

点评

脸皮老厚了  发表于 2015-12-10 22:36
125
发表于 2015-12-10 22:29:33 | 只看该作者
       废除五行之后,人体就【如用塑料做成一个“人形”的皮囊,……因此,针剌身体上任一部位(除去重要器官组织、神经血管干线等之外)用泄法,都可以泄热】可以随便乱戳,而毫无感觉,没有皮了!
          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所以,中医非常顾脸面。这是中医理论,废除五行之后,心不主神明,也不主血脉,因此,也不要脸面了!
         废除五行之后,人就是没皮没脸的人。永不脸红,不知羞耻,随便扎、戳没有感觉!
  【 针灸,按摩纯粹是安慰治疗。】不承认基本的医疗实践的客观事实!
【痰浊外感热病侵入大脑】,【针灸足三里治疗胃病是安慰治疗】【肝长左脚后跟上】
         肝气郁结就是胆汁淤积,妇女经前乳胀是胆汁淤积,流到乳房里引起的!肝气郁结月经不调是胆汁流到子宫里引起的!崩漏流出来的是胆汁,男人肝气郁结的时候,射出来的也是胆汁?!胆汁淤积引起肝脏肿大!!!
  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先说【外周经络】是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废除五行之后,说经络不存在!那么,外周经络、中枢经络也不存在了!即外周神经、中枢神经也不存在了!
     阳性细胞、阴性细胞。没有阴阳五行学说        
由此可见一斑,举一反三,不必悉具!        
结论:废除五行,抬手动笔就错!        

仁海中西医 你这不是狗皮膏药?  发表于 5 小时前 IP:101.72.113.94 .

======================
      回复:
     痰浊外感热病侵入大脑等等,就是货真价实的狗皮膏药!!!!!!

点评

一个靠诡辩、狡辩混论坛的败军之将,  发表于 2015-12-10 22:35
126
发表于 2015-12-11 06:11:59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5-12-10 13:50
阴阳是 一个事物内部的, 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是既有相生  也有相克的  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

“阴阳是 一个事物内部的, 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是既有相生  也有相克的  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

杨版主终于说了一句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识深刻,且有价值的话。故而为他点赞!确定事物的阴阳关系和五行关系,必须先有一定的前提和范围,而不能像有些人那样散漫无边的胡乱去评说。

比如大为阳,小为阴,这个概念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所认识的事是变化的,因时因地而异的。拿一只兔子对于一只狐狸来讲,狐狸大,兔子小,那么他们之间在大小上论阴阳,就是狐狸为阳,兔子为阴。同样是一只狐狸和一头大象相比大小,那就是大象为阳,狐狸为阴了。


如果不是比大小论阴阳,而是讲利害关系,狐狸可吃掉兔子,大象可以打死狐狸。狐狸吃了兔子,减少了草木的消耗,对大象有利;大象可以赶走狐狸,对兔子有利,兔子和狐狸排便,有利于草木的生长,对以草木为生大象有利。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就是五行关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7
发表于 2015-12-11 06:2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2-10 22:26 编辑

     
     痰浊外感热病侵入大脑等等,就是货真价实的狗皮膏药!!!!!!
   仁海先生,你把这个狗皮膏药解释清楚,你就赢了!解释不清楚,你永不得翻身!你就是一个诡辩家!小混混!

点评

哈哈,不管俺是什么,反正您是俺手下的败将。  发表于 2015-12-11 10:28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0:5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2-11 06:53 编辑

十四、正方辩题:7、哲学的阴阳五行与内经的阴阳五行
  正方该辩题主要是论证:哲学的阴阳五行远非《内经》的阴阳五行,前者论人道,后者论医道。《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同人体三阴三阳六经相结合,便是中医的人体系统,由此产生中医的生理,病理和治理,成为中医理论存在的依据。反方除了认为“正方对阴阳五行来源的理解一塌糊涂”外,没有针对主要观点进行有效辩论。所以多数评委投票给正方,也有评委以辩论“双方没有相互对立的观点”而判平局的。

———————————————————————————

       这些“专家”,真搞笑!
       我方已经证明出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了,你们还在这里煞有介事地鼓噪喧哗的个什么劲儿。要不,你们论证一下“十二经循行路线是真实存在”的?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1:2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2-11 08:39 编辑

十五、反方辩题: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的六经辨证与经络有关,但不是专指经络。现代人对六经辨证的定义也相当到位:“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六经辨证虽然名称不太准确,但有了约定俗成的定义,大家都能明白其真实含义。为了废除五行、废除十二经,非要把灵活、动态的“六经辨证”改为僵化的、静止的“六病辨证”,实为舍本逐末。试问,“六病”能够概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所包含的内容吗?“六病辨证”能够体现伤寒病的传变规律吗?有鉴于此,评委们一致将选票投给了正方。
————————————————————————————————————————————

让你们给笑晕了!

1、“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的六经辨证与经络有关,但不是专指经络”。“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你们自己好好看看,你们在总结中写的这些东东,是不是自相矛盾?2、是“六病”,还是“六经”,自古代就有分岐,并非几千年来都是在讲“六经”。
3、
A、《伤寒杂病论》的目录中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六“病”,而没有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六“经”。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B、六病篇首均称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
4、十二经循行路线本来就不存在,何来“六经”之说?
       按照你们的说法,医圣张仲景不如你们?还需要你们教医圣不能称之为“六病”,而应该称之为“六经”?

       ——挺五行者的神明,确实堪忧!


点评

这是六经病产生的临床症状。六经病是病因,临床症状是因为病因形成的  发表于 2015-12-11 12:02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1:57:35 | 只看该作者
十六、正方辩题:8、阴阳五行的分类和关系
  本辩题的主要论点是:“医学的阴阳五行,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人体生命相结合的知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的理论就是五行。废除了五行,就等于不承认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就等于废除了中医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多数评委投票给正方,也有评委认为“正方只是阐述了《内经》的分类,缺少实际应用的支持”因而判反方得分。
——————————————————————————————

        这本来就是个扯淡淡的辩题,毫无价值可言,不再反点评也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0 07:17 , Processed in 0.05406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