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15-8-4 09:26: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07:3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8-4 23:36 编辑



(六)中医对发热的认识
    发热:中医又称身热。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有发热感,均称之为发热。《内经·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素问·调经论》曰:“阳盛则外热”。阳盛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所表现出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变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候。阳盛病机的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阴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态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盛则外热”,实际是指外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盛于肌表,并与邪气抗争,从而引起热象表现于外的病证。其发热的病理机转,则《素问·调经论》又指出:“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所谓“卫气不得泄越”,即指腠理闭密,玄府失畅,汗不得出,卫阳郁盛与病邪斗争,产热过剩,且不得随汗向外发泄,因而导致体温升高。由于阳热郁久则必灼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变,易于煎灼人体阴津,因之病久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可转化为实热兼津亏病证或虚热病证,此即“阳胜则阴病”。
        除了外邪致热之外,还有内伤致热学说。李东垣所处的时代,由于宋金元对峙,战乱连年,社会上常见的疾病,跟过去的认识不完全一样。例如《伤寒论》时代出现的发热,多为伤寒,用六经辨证;但李东垣所见的发热,多属内伤,他经过临床研究,对外感和内伤发热作了鉴别,认为内伤发热不能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之药,而是要用黄芪、党参、白术这些甘温的药来除大热。即所谓“甘温除大热”,是退39℃以上的热,吃黄芪、党参能退烧。中医的内伤发热是指现代医学中那些非急性感染引起的那部分疾病,往往与免疫功能障碍、消耗性疾病、慢性感染疾病有关。
     以下主要讨论外邪致热。
     中医发热分类
     恶寒发热:是病人在发热的同时,必伴有怕冷的感觉,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一般发热为中等程度,体温多在38-39℃之间。
     壮热:发热较甚,扪之烙手,或出现恶热,烦渴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上者,谓之壮热。又称高热。壮热是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争,热邪亢盛的标志。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
     往来寒热: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一种热型,其热时自热而不觉寒,其寒时自寒而不觉热。往来寒热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所致。为正邪纷争的表现,正不胜邪见恶寒,正与邪争见发热,正胜邪暂退见汗出热减,正邪相持,互有进退,则寒热交替出现。主要见于少阳病、疟疾及奔豚病等病证中。
     烦热:是病人因发热而烦躁不安,或五心如焚,坐卧不宁的症状。在外感热病和某些内伤病的发展过程中,常可见到烦热的症状。其热势高者多为实证,低者多为虚证。
     微热:即轻度发热,其热势较低,多在37-39℃之间。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身热夜甚:夜间发热较之白天为重。热势较低,往往仅能自我感觉。体温并不高,多伴有五心烦热。由于阴虚之人夜间无力更移阳气,虚阳外浮而成热。
     身热不扬:病人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的一种症象。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发热不甚,而持续不退,或医生初扪病人体表不觉热甚,久则感到热盛灼手的表现。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不易外泻的症象。身热不扬,至午后发热较甚,状若阴虚,应当予以鉴别。
      夜热早凉:又称暮热早凉。入夜发热,或热势加剧,次日清晨热退,热退无汗,且循环反复。多见于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的阶段。
发热夜甚:指发热夜间增甚,白天轻但体温仍高于正常。多为热灼营阴征象。也可见于瘀热病证中,瘀热发热,伴有瘀血征象,如舌有瘀斑,瘀点,或者舌质青紫、瘀紫等。与身热夜甚不同,身热夜甚体温并不高,与夜热早凉不同,早凉指体温正常。
      潮热:是指发热有一定的规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涨落,一日一次,按时而发,按时而止。若一日数发则为发热,不属潮热范围。潮热热势有高有低,病证有实有虚,多见于外感热病之中后期及某些内伤病等。《伤寒论》阳明腑证称此谓日晡潮热,其特点是午后发热加剧。有些内伤病出现潮热多是阴虚,因此称为阴虚潮热。凡久热不退,气血不荣,形体消瘦,其热似骨髓蒸发而出者,称为骨蒸潮热。
      常见证候
     阳明腑实:潮热日晡加剧,手足濈濈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甚则烦躁不安,谵语,舌苔黄燥,脉沉实。日晡潮热(阳明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湿温邪留气分: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增重,胸脘痞闷,头身困重,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呕恶不欲食,舌苔厚腻或淡黄,脉濡数或濡缓。
     肺肾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兼有盗汗,颧红,干咳少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久热不退,兼有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四肢乏力,形体消瘦,咳嗽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瘀血内停:潮热,午后或夜间发热,咽燥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身有痛处或腹中有癥块,甚则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舌有瘀斑或青紫,脉细涩。
       (七)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其中西医融合(待续)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06:32: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8-5 22:34 编辑



         (七)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其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对发热的机理、分类、常见疾病(常见证候)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很难取得相近的看法。但是从临床上看发热的时相变化与中医《伤寒论》、温病学中的相关的记述是可以融合的。
    临床上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而感染性发热,则可认为是机体对感染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应。一个发热过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升温期:各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作为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一系列后续环节,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由下丘脑发出信息,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使皮肤血管收缩而致浅层血流减少,引起皮肤苍白和皮肤温度下降,后者刺激冷感受器,把信息传递到感觉中枢而感到发冷或恶寒;在散热减少的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机体的热能主要产生于肝脏和肌肉,而骨胳肌的产热作用尤大。当机体在某些致热原物质的强烈作用下,肌肉收缩可特别强烈,临床上则表现为寒战。由于寒战和肝脏等器官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之增加,体温开始上升,此为发热的第一期升温期。《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及温病中的卫分证所谓恶寒、恶风、寒战等即升温期的表现。
      第二期高温期:当体温上升到调定点的新水平时,下丘脑不再发出“冷反应”冲动,体温调节中枢在新的水平上调节产热与散热,皮肤血管转为舒张,血温升高也引起血管舒张,皮肤血流因而增多,皮肤发红。升温的血液灌注皮肤,刺激温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表现为酷热感。皮温增高,使浅表水分蒸发增多,故皮肤、口唇干燥,此为发热的第二时期高温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一周以上,此期与白虎汤证:壮热、烦渴、但热不寒、脉洪大等一致。由于微生物及其产物或炎症灶产物可能不断进入体内,有许多感染往往有二次菌血症、毒血症、病毒血症以及败血症的出现,上述典型过程可能重复出现或重叠出现,导致四肢皮肤缺血发凉(厥)与高热交替反复出现,即“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实验证明,毒素毒力愈强,量愈大,交感神经兴奋性愈强,畏寒、寒战愈剧烈,体温升高愈明显,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第三期退热期:经历了高温持续期以后,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这时由于血温高于调定点,POAH的温敏神经原发放频率增加,通过调节作用使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与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此期由于发汗中枢受到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引起大量出汗,严重者可引起脱水、休克。《伤寒论》中192条所描述的“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奄然:即突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解”可理解是一个战汗过程。在温病学中称为津气欲脱证,见于回归热、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等疾病的过程中出现寒战、高热、大量出汗、体温骤然下降甚至导致休克的现象,这时即属于津气欲脱-休克证态。
       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描述发热过程的三期时相变化,但是对于发热的许多临床表现及特性得出了与西医共同的看法,如首先出现恶寒寒战,继而出现高热,出汗之后体温下降,汗出过多引起津气欲脱-休克证态。
      (八)发热的证态分类(dx )      
134
发表于 2015-8-6 06:57:23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雨寒暑,先生都坚持不懈地、默默地写文章和发帖子,年复年,日复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08:29:33 | 只看该作者

        (八)发热的证态分类                                         
根据发热伴随的症状可以大致判断感染所在的解剖部位,发热及其伴随的症状组成了一个症候群,这一个症候群及其所感染的部位组成一个综合征,如前述。(参考各论)
发热伴随的症状、体征(症候群)
综  合  征
疾 病 举 例
咳嗽、流鼻涕、头晕
太阳卫分-前驱期综合征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头痛 呕吐 惊厥 昏迷
感染性脑病-热陷心包综合征
脑炎 脑膜炎 中暑 中毒性脑病等
咳嗽、咯痰、咯血、气急
肺部感染-邪热壅肺综合征
肺、气管、支气管、胸膜等感染
急性发热、腹痛、腹泻
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
胁下痛、黄疸、肝脾肿大、
少阳-肝胆系统感染综合征
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胰腺炎
剧烈腹痛、压痛腹肌紧张
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急性腹膜炎等
腰痛、尿频、尿急、尿痛
淋浊-泌尿道感染综合征
肾脏、膀胱、尿路感染
关节肿痛、心律紊乱
风湿热综合征
风湿热
关节、肌肉慢性疼痛
风湿综合征
风湿性疾病
皮肤或粘膜有出血点
营血分-MODS、DIC综合征
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血液病
小儿患者,发热伴皮疹
肺热发疹-出疹性疾病综合征
如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等
月经前后、腹痛  
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证态
急性盆腔炎
皮肤有化脓性病灶
化脓菌感染如金葡菌败血症
……
……
……
(九)感染性发热的诊断程序(流程)
136
发表于 2015-8-7 09:06: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07:30 | 只看该作者


(九)感染性发热的诊断程序(流程)
诊断的目的:1.病变的性质(病性);2.病变的部位(病位);3.病变的程度(病程),包括严重程度、在病程中的阶段。
诊断的主要要素:1.发热时间;2.热度、热型;3.伴随症状体征。
    次要要素:1.发热季节;2.流行病学资料;3.年龄、性别等。
病位主要取决于伴随特异性症状体征,病程主要取决于发热时间与热度、临床表现,病性主要取决于发热的特点及血常规、病原体检查。
发热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生物性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习惯称感染性因素,它们引起的发热为感染性发热;另一类为非感染性因素,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恶性疾病、中暑等。
1.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鉴别
    感染性:1.先出现恶寒或者寒战;2.一般具有三阶段时相变化,具有一定的热型或规律,退热时首先出汗;3.在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及压痛;4.血常规不正常。
    非感染性:1.发热不伴有恶寒或者寒战;2.发热呈持续状态或者无规律,退热时不出汗;3.病变部位广泛,一般不能被机体的抵抗力局限在某个部位;4.血常规一般正常。
2.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细菌性: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核左移。
    病毒性:血常规白细胞降低,可能伴有血小板降低。
    支源体、衣源体:基本同病毒感染。
    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白细胞升高。
3.发热诊断程序
   (1) 发热3日内:没有特异性症状体征,属于太阳卫分~前驱期证态。
    ①普通感冒及流感-太阳病表证证态
    ②传染病前驱期-温病卫分证证态:风温卫分-呼吸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湿温卫分-消化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暑温卫分-流行性乙型脑炎前驱期证态(参考相关证态)。此期难以鉴别,尿常规对鉴别流行性出血热有帮助。
    伴有特异性症状体征,按照脏腑器官进行相应检查,一般不能确诊。
    儿童高热昏迷惊厥:1高热反应状态;2 急性脑炎脑膜炎。二者应当鉴别。
    先有腹痛,而后发热,首先考虑外科急腹症。先发热而后发生腹痛,首先考虑消化道传染病。
   (2)发热3日以上,伴随单一器官、系统特异性症状体征者,属于气分~各器官系统感染证态
    发热3日~2周,没有特异性症状体征出现者,考虑为气分-SIRS证态;SIRS伴有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者,考虑MODS~营血分证态。
    气分-SIRS证态的诊断标准:
“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
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鉴别诊断
气分-SIRS证态与卫分太阳-前驱期证态的鉴别:卫分太阳-前驱期证态为感染初期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生恶寒、寒战等症状比较明显,而且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在体温升高的同时病人仍然怕冷,要求加衣盖被;气分-SIRS证态则以恶热为主要表现,揭衣扬被,皮肤烫手,舌红苔燥等,或者在短暂恶寒之后出现高热,在发热时恶热而不恶寒伴烦渴。
气分-SIRS证态与营血分-MODS证态的鉴别:营血分-MODS证态的病理学特点是:炎症介质过度释放与DIC交错发生,其临床表现以夜热早凉、斑疹隐隐、舌绛为特点,而且具有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障碍;气分-SIRS证态没有DIC发生,临床上没有夜热早凉、斑疹隐隐、舌绛的特点。
(参考气分-SIRS证态)
4.长期发热
发热超过2周以上。
(1)营血分-MODS证态
(2)中枢性发热
(3)肿瘤性发热
(4)结缔组织病发热
5.长期低热:属于慢性消耗期-阴虚证态,与适当的抗菌素配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08:25:11 | 只看该作者
         全书发布完了,请大家多多批评。
139
发表于 2015-8-11 17:44: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9 09:17 , Processed in 0.0592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