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8-4 23:36 编辑
(六)中医对发热的认识 发热:中医又称身热。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有发热感,均称之为发热。《内经·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素问·调经论》曰:“阳盛则外热”。阳盛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所表现出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变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候。阳盛病机的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阴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态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盛则外热”,实际是指外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盛于肌表,并与邪气抗争,从而引起热象表现于外的病证。其发热的病理机转,则《素问·调经论》又指出:“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所谓“卫气不得泄越”,即指腠理闭密,玄府失畅,汗不得出,卫阳郁盛与病邪斗争,产热过剩,且不得随汗向外发泄,因而导致体温升高。由于阳热郁久则必灼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变,易于煎灼人体阴津,因之病久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可转化为实热兼津亏病证或虚热病证,此即“阳胜则阴病”。 除了外邪致热之外,还有内伤致热学说。李东垣所处的时代,由于宋金元对峙,战乱连年,社会上常见的疾病,跟过去的认识不完全一样。例如《伤寒论》时代出现的发热,多为伤寒,用六经辨证;但李东垣所见的发热,多属内伤,他经过临床研究,对外感和内伤发热作了鉴别,认为内伤发热不能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之药,而是要用黄芪、党参、白术这些甘温的药来除大热。即所谓“甘温除大热”,是退39℃以上的热,吃黄芪、党参能退烧。中医的内伤发热是指现代医学中那些非急性感染引起的那部分疾病,往往与免疫功能障碍、消耗性疾病、慢性感染疾病有关。 以下主要讨论外邪致热。 中医发热分类 恶寒发热:是病人在发热的同时,必伴有怕冷的感觉,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一般发热为中等程度,体温多在38-39℃之间。 壮热:发热较甚,扪之烙手,或出现恶热,烦渴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上者,谓之壮热。又称高热。壮热是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争,热邪亢盛的标志。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 往来寒热: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一种热型,其热时自热而不觉寒,其寒时自寒而不觉热。往来寒热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所致。为正邪纷争的表现,正不胜邪见恶寒,正与邪争见发热,正胜邪暂退见汗出热减,正邪相持,互有进退,则寒热交替出现。主要见于少阳病、疟疾及奔豚病等病证中。 烦热:是病人因发热而烦躁不安,或五心如焚,坐卧不宁的症状。在外感热病和某些内伤病的发展过程中,常可见到烦热的症状。其热势高者多为实证,低者多为虚证。 微热:即轻度发热,其热势较低,多在37-39℃之间。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身热夜甚:夜间发热较之白天为重。热势较低,往往仅能自我感觉。体温并不高,多伴有五心烦热。由于阴虚之人夜间无力更移阳气,虚阳外浮而成热。 身热不扬:病人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的一种症象。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发热不甚,而持续不退,或医生初扪病人体表不觉热甚,久则感到热盛灼手的表现。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不易外泻的症象。身热不扬,至午后发热较甚,状若阴虚,应当予以鉴别。 夜热早凉:又称暮热早凉。入夜发热,或热势加剧,次日清晨热退,热退无汗,且循环反复。多见于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的阶段。 发热夜甚:指发热夜间增甚,白天轻但体温仍高于正常。多为热灼营阴征象。也可见于瘀热病证中,瘀热发热,伴有瘀血征象,如舌有瘀斑,瘀点,或者舌质青紫、瘀紫等。与身热夜甚不同,身热夜甚体温并不高,与夜热早凉不同,早凉指体温正常。 潮热:是指发热有一定的规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涨落,一日一次,按时而发,按时而止。若一日数发则为发热,不属潮热范围。潮热热势有高有低,病证有实有虚,多见于外感热病之中后期及某些内伤病等。《伤寒论》阳明腑证称此谓日晡潮热,其特点是午后发热加剧。有些内伤病出现潮热多是阴虚,因此称为阴虚潮热。凡久热不退,气血不荣,形体消瘦,其热似骨髓蒸发而出者,称为骨蒸潮热。 常见证候 阳明腑实:潮热日晡加剧,手足濈濈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甚则烦躁不安,谵语,舌苔黄燥,脉沉实。日晡潮热(阳明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湿温邪留气分: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增重,胸脘痞闷,头身困重,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呕恶不欲食,舌苔厚腻或淡黄,脉濡数或濡缓。 肺肾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兼有盗汗,颧红,干咳少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久热不退,兼有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四肢乏力,形体消瘦,咳嗽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瘀血内停:潮热,午后或夜间发热,咽燥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身有痛处或腹中有癥块,甚则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舌有瘀斑或青紫,脉细涩。 (七)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其中西医融合(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