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黄岐建中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7-6 10:41:1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好像是自然存在的DNA双螺旋结构中的Z型和H型,还有变性DNA的单螺旋结构,另外非自然的三螺旋结构吧,我也不很清楚,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用
12
发表于 2004-7-6 10:44:0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其实。。。。。。
sesame先生又何苦。。。。
不要问了,我不回答。
希望不要为难我。
13
匿名  发表于 2004-7-6 23:21:09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下面引用由cuiying2004/07/06 10:41am 发表的内容:
好像是自然存在的DNA双螺旋结构中的Z型和H型,还有变性DNA的单螺旋结构,另外非自然的三螺旋结构吧,我也不很清楚,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用
回答的不错啊! 呵呵, 不是把矛头指向你, 是被坛子上的牛X人给吓坏了, 碰上个新朋友先侦察一下火力! 幸会!
14
发表于 2004-7-7 19:53:3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很佩服黄芪建中汤先生的广征博引,足见对于传统文化功力深厚。但您的观点在下实在不敢苟同。把调经论一段阴阳理解为阳入阴出,窃以为有失内经本旨。此处阴阳就是表里,但表里的具体含意则与一般的认识不同,还需要大家仔细研读经文。单以阳盛则外热而言,为外邪客表,腠理不通,卫气郁而化热,故言盛,病在表,故云阳。阳虚则外寒,为寒邪客表,卫气不足于表,故云虚为阳。至于阴盛阴虚则涉及的东西较多,不好简单的讲,总之也是病位在里。结合后面经文可知其言不错。至于出入释阴阳明显与经文病理不合,原文讲感外邪,病在阳;病内伤则病在阴。以厥阴讲毛细血管有点牵强,十二经有流注的位置,并非,厥阴在肌表,在末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讲的是十二经流注。至于太少阴阳四藏曾经与先生讲过,
15
发表于 2004-7-7 19:58:2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下面引用由抱残守缺2004/07/07 07:53pm 发表的内容:
很佩服黄芪建中汤先生的广征博引,足见对于传统文化功力深厚。但您的观点在下实在不敢苟同。把调经论一段阴阳理解为阳入阴出,窃以为有失内经本旨。此处阴阳就是表里,但表里的具体含意则与一般的认识不同,还需 ...
所言有理。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7-8 07:58: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4/07/08 08:12am 第 1 次编辑]

上面的图中,有四时模式,由阴阳推出的四时模式。下面简单的说一下“秋”时的“病理机制”——阴盛则内寒。这里只是举其一隅(秋,西),其余三隅(春夏冬,东南北)类推可得。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秋:大暑之后,阳杀阴藏,秋冬阳气入射量逐渐减少,气温亦逐渐下降。秋时气温既高,出散必多,气温渐降者,责于阴出之太过,所谓“阴盛”;冬时责于阳入之不及,所谓“阳虚”。其实,秋冬之渐虚,无不责于阴之胜阳,而其机制实为入不敷出。《调经论》曰“阴盛则内寒”,秋时之变异,责于阴出之太过,“盛则泻之“,治宜攻其里,承气汤寓其法。
阳在外,而阴在内。在外者,主卫外而为固;在内者,主起亟以外出。阴不平则阳不能强秘,故曰“阴平阳秘”,又曰“阳强不能密”。今盛阴终于破阳以出,阳不能守,则阳明病“外证”表现为“身热,汗自出”,不但不恶寒,反而恶热了;而内里却已经是“胃中寒”的开始了(“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
攻其里而承其过于阴出之气,则阴平,而阳得密。此不责于阳虚不能守,而责乎阴盛之过出。其“中”气过盛,故“反恶热”,治宜损其在“中”的阴,方用承气汤,中气得泻则“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得除,而“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者得治。
阴过于外出,而阳不能尽使环入(阴胜于阳,入不敷出),则“外”虽见热而其“中”必渐寒;承其气而使阴不过于外出,则中寒的结果就不至于出现。可见,“外热”的下面就寓藏着“中寒”。
原来,四时经义,冬夏内外一致,而春秋表里并不一致。
春则内热,所谓内在本质,外仍见寒,所谓表面现象;同理,秋机虽外见“身热汗自出”,而其“胃中”以寒,又怎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经曰“厥阴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则知厥阴反从少阳、阳明反从太阴之义。
经论“标本”之义大矣,“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经所论“标本”之义大矣,春秋之或内热或中寒的“内在”本质,常可被其或厥逆、或恶热的“表面”现象所掩盖,所谓“同气异形”;而终至于厥阴病之“热亦深”者不敢用白虎汤、阳明病之“胃中寒”者反说成“胃家实”,所谓“迷诊乱经”。可知“内热”不如“外热”易辨,而“内寒”尤不若“外寒”直观。至于医圣之以承气汤之苦寒,反治阴太盛所致“胃中寒”之理,则更是匪夷所思,难怪乎经文误传而歧义杂出也!
今宋本《伤寒论》原文虽作“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而宋臣注文则明明提示,“实一作寒”,足可见宋臣校注体例之善;《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载录的所谓“唐本伤寒论”,就竟作“阳明者,胃中寒是也”,可见唐初孙真人所见传本之善;《太平圣惠方》卷八所录《伤寒论》条文,虽非全璧,然正好保留了这所谓的“提纲”:“阳明者,胃中寒是也”,与唐本《伤寒论》一致,亦足可见此传本的价值。
17
发表于 2004-7-8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楼主大作洋洋洒洒, 已下载, 正在拜读, 先致谢!
我一直心存一大疑问, 认为事关认识中医经络
特请各位达人指教
全球中医药论坛----百家争鸣-----(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300&show=0
18
发表于 2004-7-8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呵呵,不错,前几天上济南考试,在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偶尔看到了您的这本小书,可是没找到您,无缘得见,呵呵!
19
发表于 2004-7-9 22:11: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大家看看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7-10 07:41:1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原创]中医藏象与经络实质(hz)

想和上官腾云 先生讨论一下,容在下申述:
这种图例,符合八风九宫图式,有道理;
不过在下认为这个图 里有一些问题(有一些看不清楚)。
1、五行的排列图式,无非是“汩陈其五行”(就像流水帐一样的陈列五行),周天的一圈里出现了金木水火土的的字样,不合于“四时周天”、土独居中而“不主时”的原理。
2、图的中心部分,“太极”的周围,好像有“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以及“阴阳转化”等论断,未免与经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应象大论》)“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元纪大论》)相忤逆,还请大家三究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5:50 , Processed in 0.05111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