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方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真谛 (转)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2-14 09:35:58 | 只看该作者
东方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真谛
来源:网摘  2006年12月6日
中国中医研究院 傅景华 徐岩春
  神莫大于化道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
   通天下一气耳
   大江黄河流着和谐
   原来是“河马洛龟”的馈礼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治病必求于本
   是五千年文化翌卫神州
     【回复:以上是标题,以下是结尾】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的支撑,那无疑是民族的危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而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一脉相承,并因此而与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一场空前的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重现中华千古魂。当中医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而不是作为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走进那神圣的未来科学的殿堂的时候,人类将真正开始对东方文化及中医学的重新认识,从而最终导致古代东方文明的回归,并在人类宏大的精神背景下,实现那古老与年轻、固守与革新、结构与过程、阳刚与阴柔相反相成的和谐。


    回复:
   真谛是什么??作者做了哪些实际工作??喊些无用的口号,写一些无聊的文字。华而不实,名利耳。
12
发表于 2014-2-14 11:0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2-14 11:30 编辑

       云山雾罩,生拉硬扯,那是真不着边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归是废话连篇。
       此文以宏篇大论谈中医,词藻虽华丽,却空洞无物。不仅浪费读者的精力,误导中医学子。迂腐啊!这是迂腐的代表作。
       中医要是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不可能再有进步。难怪中医被批判为伪科学。
       中医治病的精髓和实际技能在于辨证施治。
       此评论针对原文,不对人。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2:28:10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2-14 03:08
云山雾罩,生拉硬扯,那是真不着边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归是废话连篇。
       此文以宏篇大 ...

谢谢先生的回复。这篇文章确实是旁征博引,辞藻华丽,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先生批评的有道理。而中医学是实实在的、脚踏实地的实用科学,容不得半点虚伪和浮夸!但是此文论证了中医学和东方文化的密切关系,说明要深刻理解和学习中医,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东方文化,这是确定不易的。

点评

谢谢千总版关于中医是实用科学的认可。看过千总版的发言,总的来说,给人以严谨的感觉。 下面,有关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教于千先生: 中医药学的来源是医疗实践,上升为理论虽然与中国古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4 21:42
14
发表于 2014-2-14 14:07:3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和东方文化的密切关系就像“我妈是女人”一样,有需要论证吗?不过如果有人觉得有需要去论证也是个人的自由,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里有没有花了国家的资源?如果有,应该“一案两查”,对相关官员进行问责!

点评

萧先生,您对中医关注的多,像“文化中医”这种现象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请您就此现象谈谈您的看法。 我是从06年张功耀的那篇文章开始,才知道在网上关注中医问题。除了攻击中医的言论以外,这几年(09年以后,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4 15:50
15
发表于 2014-2-14 15:50:5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2-14 14:07
中医学和东方文化的密切关系就像“我妈是女人”一样,有需要论证吗?不过如果有人觉得有需要去论证也是个人 ...

萧先生,您对中医关注的多,像“文化中医”这种现象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请您就此现象谈谈您的看法。

我是从06年张功耀的那篇文章开始,才知道在网上关注中医问题。除了攻击中医的言论以外,这几年(09年以后,是说我看见了),见到三种“景象”,一种是类似这篇文章的文化中医。一种是新创中医理论,还有一种大约是这两种的结合,就是一些养生理论。

点评

文化中医应该是去年初归西的那个所谓“战略家”伙同邓国医搞出来的。记得09年那时,吴仪刚刚“裸退”,倒骑驴集团还把她像“拱猪”那样拱出来宣布所谓“三名战略”,搞这些所谓战略,说穿了无非就是跟国家要钱,钱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5 07:57
16
发表于 2014-2-14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喜欢的话,我也发一个,文采也不错:


…………
《能量医学》是一种无药求本的实用医学。它主要运用宇宙、自然、人体能量,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自然宇宙的能量来调理人体之能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状态。   宇宙在形成过程中,原本就存在着一种能量,称为“宇宙能量”,这种能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光能、声能、热能、磁能、机械能、生物电能这六种能量,就是自然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因此,人体自身也存在着这六种能量,正是因为这种能量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
人体能量分为两种:先天能量和后天能量。先天能量,就是我们人体细胞所产生的能量,人体细胞在开合运动过程中,必然要产生一种精华物质,这种精华物质,在人体内感觉似气流一样在流动,用特殊方法观察似光一样明亮,这就是人体先天之能量,人体精气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后天能量,是通过饮食所吸取的营养物质,通常有: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几大类。通过先后天能量的有机结合、转化,人体细胞功能更活跃,人体能量更充足。若细胞功能弱小,能量也随之不足。所以,细胞活力强弱直接影响人体能量的强弱。   因此,全息能量健康法,主要的功能就是如何快速启动能量
……………………
。而人体能量的核心是“心的能量”。   佛家说:“万物唯心造”,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心可以创造整个世界,心也可以毁灭整个世界。   心的能量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如果一个人的心力专一,什么不可能的事都会成为可能,“梦想成真”、“心想事成”。一切的物质都随人们的心念而呈现,心力的强弱完全取决于事情的成败。坚强的心念、坚定的信心、毫不动摇的决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心的能量可以改变一切,可能创造一切。因此,我们用“思维图像强加法”来改变人体的场象,用场象学原理诊断人的健康程度。用场象来调理人体的健康这一切全是“心的能量”的结果。 人体的细胞活力,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17
发表于 2014-2-14 21:4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2-14 22:05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2-14 12:28
谢谢先生的回复。这篇文章确实是旁征博引,辞藻华丽,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先生批评的有道理。而中医学 ...


      谢谢千总版关于中医是实用科学的认可。看过千总版的发言,总的来说,给人以严谨的感觉。
      下面,有关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教于千先生:
      中医药学的来源是医疗实践,上升为理论虽然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但并不是与各种传统文化都有关系,灵素二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主要来源于《管子》,天地阴阳二气、形神气之说主要来源于《淮南子》,五行学说来源于《洪范》,而与其它古代文化书关系不大。实际上,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只是唬唬读者而已,自己也说不出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作用,但对于今天来说,在今天的科学时代,那些都是一些陈腐的过时的东西。自清朝以来,在外侮面前,这些文化毫无用处,中国人只能用大刀长矛去对抗列强的洋枪洋炮,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步。今天的中国强大,靠的是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没有科学,中国人将无法对抗外侮的侵略。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全盘学习古人的迂腐的思想,而是取其精化,弃其糟粕才对。

      即便是研究中医,也应以研究内经、难经、伤寒、神农本草及后世医家著作为主,进行梳理为上,以便能够正确的理解经文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泛泛地去浪费精力去学习那些关系不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是南辕北辙,会引人误入岐途,走火入魔。但对于初学中医者来说,中医教材则比什么经典更重要,入门以后再学经典才能更容易些。
      就中医经典中的哲学思想,无非就是精气、阴阳、五行和天人相应四部分内容而已,这些内容在内经中的论述足以够用,不必再学其它什么《道德经》、《易经》之类,后者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学中医学的是里面的医药学知识,验证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如何准确地用于治病,这才是正途。
      根据我个人对于中医的研究,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上面所说的几本有用之外,对于中医来说大都没有实际用处。现在国内一些人鼓吹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不懂中医的表现,没有抓住中医治病的核心思想。
      另外,《易传》所说的河图、洛书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上各种书籍都没有此图的记载。
       真正出现太极、河图、洛书是在宋代陈抟及之后的几代文人所书。此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等早已问世,所以,中医的阴阳与太极、河图、洛书没有丝毫的关系。至于八卦,中医书上并不涉及此问题,更没什么用处。
      《易经》的用途,主要就是用于算卦,对中医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过去一直被批判为封建迷信。自上世纪80年代,借气功热和中医热,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误导中医人,硬掺入其中,至今流毒甚广。中医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抛开这些陈腐的东西。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萌芽阶段的产物。但由于受时代限制,其中也掺杂了不少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补充不足,完善中医理论,是当代中医人最重要的任务。如果一味的大谈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定会阻碍中医药科学的健康发展。试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生活来说,除去中医之外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惠?
            
            

点评

数学上有个九宫格。我上小学的时候,大人(一位邻居)用9张从1到9的扑克牌,考我,要我排成纵横斜3个数字和都等于15。我和我的小伙伴用了两三天的课余时间排成功的。大人为了鼓励,夸奖两句。那时候我5年级。 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4 22:13
18
发表于 2014-2-14 22:1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2-14 22:14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2-14 21:42
谢谢千总版关于中医是实用科学的认可。看过千总版的发言,总的来说,给人以严谨的感觉。
       ...


数学上有个九宫格。我上小学的时候,大人(一位邻居)用9张从1到9的扑克牌,考我,要我排成纵横斜3个数字和都等于15。我和我的小伙伴用了两三天的课余时间排成功的。大人为了鼓励,夸奖两句。那时候我5年级。

上初中的时候,和数学老师闲聊,讲起这个题,以为老师也会夸奖我。老师说,这是小学二三年级的算术竞赛题,你们初中生不要看这些,浪费时间。
后来,见到一本数学词典(民国年的版本,现在还在我书柜里),九宫图是这类题里最简单的一个。还有1--16.1--25.等等。一下子看傻了眼。

河图洛书,就是这道算术游戏题的图示。

希望中医不要再拿这个河图洛书说事。说句俗语,咱丢不起这个人!!!


点评

这个九宫格是西汉时数学的产物,一个数字游戏而已,汉代人据此弄成九宫算图。后来,陈抟等人把这个九宫格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点,就成了所谓的洛书,河图也是此时所书。再后来,有人把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统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4 22:23
19
发表于 2014-2-14 22:23:5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2-14 22:13
数学上有个九宫格。我上小学的时候,大人(一位邻居)用9张从1到9的扑克牌,考我,要我排成纵横斜3个数 ...

      这个九宫格是西汉时数学的产物,一个数字游戏而已,汉代人据此弄成九宫算图。后来,陈抟等人把这个九宫格中的数字换成了黑点,就成了所谓的洛书,河图也是此时所书。再后来,有人把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统统画进一个图书中,就成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图。这些都是后人所书,今天,偏偏有人把宋代的河图、洛书说成是伏羲氏神话中的河图、洛书。
20
发表于 2014-2-15 07:5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常兵 于 2014-2-15 13:12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2-14 15:50
萧先生,您对中医关注的多,像“文化中医”这种现象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请您就此现象谈谈您的看法。

...


文化中医应该是去年初归西的那个所谓“战略家”伙同邓国医搞出来的。记得09年那时,xx刚刚“裸退”,倒骑驴集团还把她像“拱猪”那样拱出来宣布所谓“三名战略”,搞这些所谓战略,说穿了无非就是跟国家要钱,钱花完了,集团中有几个干将分得一些猪肉,其他人无聊之余有些就像傅某,又一天到晚天地日月地瞎扯;另一些较有作为的,或是做“挺脊梁”体操,或是追在方舟了屁屁后面玩“打小人”的游戏,再就是写信开会发其搭中国崛起便车的白日梦,...  我看这基本上就是“文化中医”的出路了。

点评

萧铁先生所言有道理,文化中医玩的那些自欺欺人的小把戏,其目的是为了追逐个人的名利,并企图牢牢地把人们的思维限制在迂腐不堪、不实用的古文化中,把水搅混,从中获得好处。 但可叹的是,其流毒会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5 11: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6 11:36 , Processed in 0.0930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