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三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11-14 20:17:23 | 只看该作者
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从解剖结构来看,三焦似指胸膜和腹膜,并包括胸、腹腔及胸、腹膜腔。胸、腹膜是有形的物质,胸、腹腔则包裹诸脏腑及其膜(脏层膜与壁层膜)本身无形或如“囊之为物”,而胸、腹膜腔是中空无物(实则尚有少许粘液)无形的。
胸、腹膜虽皆是有形的物质,但二者大不相同。胸膜只是一层浆膜,没有重要的组织。腹膜则不同,依其组织及分布部位不同,而有网膜、系膜及韧带之分,其中(大小)网膜与(肠)系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或结缔组织等,韧带也含有血管与神经。按解剖生理来看,腹膜的这些组织大部分位于腹脐及腹脐以下,属于下焦,因内含血管和淋巴管,可以循环血液和淋巴液,中医称之为“津(水)液”的物质,如此则与中医理论相吻合,故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并将“三焦膀胱”连在一起,实际上三焦在此实指下焦,但不是膀胱。
12
发表于 2015-11-14 20:21:38 | 只看该作者
廖育群的观点(《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三焦”一词首见于今本《黄帝内经》,书中明确指出三焦为人体脏器之一,与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五者并称为“六腑”。由于书中对三焦的形态缺乏明确描述,致使两千年来医学界为其形名争论不休,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如三焦无形说(始于《难经》,如“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无形”;“三十八难”说:“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少阳,此外府也”等。此后历代多有宗此说者)、腔子三焦说、胃部三焦说、油膜三焦说、三段三焦说(详见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第186-190)等。至清代温病学派用三焦划分热病病程的不同阶段,则其概念就更加模糊不清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古代医家在察看胸腹腔内的构造时,会有些什么发现。在胸腔内,除心与肺之外,可看到心包,于是有了心包络(手心主)一脉,并认为其功能是代心受邪等;在腹腔内,除胃、大肠、小肠、肝、脾、肾、膀胱、子宫外,还看到了大量的“膲”。
“膲”字的意思是肉空或不实,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膲字为“肉不满”;《灵枢·根结篇》有“毛腠夭膲”,均为不实之肉。这就是三焦腑的具体形质。有人将三焦的焦字释为火,故有“三焦乃少阳相火”之说,由此步入三焦无形的歧途;但也有许多人注意到“三焦,古作膲”。这在《灵枢》、《脉经》、《甲乙经》等书中均可见到。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以合者。”渎,《说文》云:“沟也”;段注:“凡水所行之孔曰渎,大小皆得称渎。”在《灵枢·根结篇》中还能找到一个自注:“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此处以膲释渎,又以“中渎之腑”释“三膲”,两字互训可知三膲一腑实乃腹腔中的腹膜脏层包裹脏器外组织所形成的各个部分。其中自然包括“腔子三焦说”的腹腔部分,也包括“油膜三焦说”的小肠系膜等在内。由于腹膜脏层不仅包裹许多管道、淋巴结等,而且脂肪丰富,形成了许多中空的“不实之肉”,并因其覆盖在各脏器表面,将其连为一体,所以《灵枢》才说其“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至于三焦腑的准确部位,根据《灵枢·经脉》的记载可以明确解决:“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同篇在叙述与其相表里的心包络经脉时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这两条与三焦腑有直接联系的经脉,均在“下膈”之后与三焦腑相通,其本经称为“属”,表里经称为“络”。这就说明三焦腑的部位是居于膈下,与膈上毫无关系。前述诸家之说,大都未能搞清这一点。而且还应该注意到《灵枢》在记述十二经脉时,独在这两经中提到“循属”与“历络”,其他十经脉至其本脏(或腑)时但言“属”,至表里相关之脏器时只言“络”,可知三焦腑的范围较一般脏腑的确要大的多。此与腹腔内大量的“膲”的实际分布情况正相一致。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20:24:1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1-14 12:14
三焦,当为“三膲”。膲,肉不满。

谢谢河间金栋先生惠顾和赏贴。正如先生所说:“膲,肉不满。”所以三焦就是三个空腔。空腔者,肉不满也。所以才能贮藏好多其他器官和组织。比如一只碗,正因为其中有空虚的地方,才得以盛东西。又比如房间,是人居住和工作、生活的空间。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20:36:5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1-14 12:21
廖育群的观点(《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三焦”一词首见于今本《黄帝内经》,书中明确指出三焦为人体脏器之 ...

河间先生博闻强识,善于考证。其实不必如此繁琐,还是择其要者,一言而终的好。三焦就是体腔,是各种内脏存在和工作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三个车间,在里面安装各种机器设备以便于人工作。如果考证的话,见仁见智,乱说纷纭,就容易莫衷一是了。

附一些考证于下,以供乐于考证者参阅:
医学发明
东垣云∶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恃此以通达。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统而论之,三才之用,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禀天五之冲气, 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自此而始。或不得其平,则寒热偏胜,虚实不同,荣卫涩滞,清浊不分,而生诸病。故曰∶气会三焦,手少阳脉通于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审此,则知三焦者,冲和之本也。三焦,相火及包络之脉,人之元气也,周身何处无之,是名相火用事,主持阴阳之气,神明之府也。(出《医学发明》)
难经论三焦:
25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31难
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38难:
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39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66难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三焦“有名有形”论
《灵枢·论勇》:“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三焦精府辩证(正)》条:“三焦者,有脂膜如掌(手)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挟脊而上贯于脑。……(三焦当如上说,有形可见为是。)”
《中西汇通医经真义》上卷《脏腑之官》:“三焦,即人身之膈膜,所以行水也。西医云,饮入于胃,胃之四面皆有微丝血管,吸出所饮之水,散走膈膜,达于连网油膜中,而下入膀胱。西医所谓连网,即是膈膜,及俗所谓网油,并周身之膜皆是也。网油连着膀胱,水因得从网油中渗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是矣。
《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
《图书编·三焦有形考》:“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
《类经·藏象类》:“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三焦有名无形之论
《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
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
《千金要方·三焦脉论》:“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元·滑寿的《难经本义》:“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
《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
三焦功能论
通行元气。
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八难:“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太素•卷十一•本输》杨注云:“肾间动气,足太阳将原气,别使三焦之气……并太阳之正,入腹络膀胱,下焦即膀胱也。”
《太素•卷第六•脏腑应候》杨注云:“三焦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
运行水谷
《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
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类经·藏象类》:“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
《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灵枢营卫生会篇》论三焦
⑴上焦----《营卫生会篇》:“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又说:“上焦如雾。”
《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平人绝谷篇》说:“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
《痈疽篇》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所谓“上焦如雾”,就是说“若雾露之溉”,也就是形容气的形状。由这几段话看来,上焦是和气也就是和肺有关系。

⑵中焦----《营卫生会篇》:“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遂,命曰营气(血液)。”又说:“中焦如沤。”
《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痈疽篇》:“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所谓“中焦如沤”,就是形容血液的形状。由这几段话看来,中焦是和脾、胃有关系。

⑶下焦----《营卫生会篇》:“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又说:“下焦如渎。”
《平人绝谷篇》:“下焦下溉诸肠。”所谓“下焦如渎”,就是《素问》第八
《灵兰秘典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渎是沟,就是下水道。“如渎”是形容下焦的作用,说明下焦容纳了下水道在内。
王冰注云:“三焦者,非谓手少阳也,正谓上焦中焦耳。何者?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中焦者,亦至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言皆聚于胃,关于肺也。两焦受病,则邪气熏肺,而肺气满,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腹满不欲食者,胃寒故也。胃脉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循腹至气街;其支者,复从胃下口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今胃受邪,故病如是也。何以明其不谓下焦?然下焦者,别与回肠,注于膀胱,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寻此行化,乃与胃口悬远,故不谓此也。”

点评

中医各家学说,很难定论,最后演变为中医各家瞎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5 20:49
15
发表于 2015-11-15 20:49:32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1-14 20:36
河间先生博闻强识,善于考证。其实不必如此繁琐,还是择其要者,一言而终的好。三焦就是体腔,是各种内脏 ...

中医各家学说,很难定论,最后演变为中医各家瞎说!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5 21:03:3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1-15 12:49
中医各家学说,很难定论,最后演变为中医各家瞎说!

河间金栋先生说得好极了。对于学习中的疑问,有时候是需要考证的。但是个人一定要有主见,要善于鉴别真伪。择善而从。否则,胡乱考证,就会“最后演变为中医各家瞎说!”

点评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理论更多的是天人相应、比类取象之推演,其推演的结果,则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或谬误!惟“理论”论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5 21:08
17
发表于 2015-11-15 21:08:4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1-15 21:03
河间金栋先生说得好极了。对于学习中的疑问,有时候是需要考证的。但是个人一定要有主见,要善于鉴别真伪 ...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理论更多的是天人相应、比类取象之推演,其推演的结果,则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或谬误!惟“理论”论而已!
18
发表于 2015-11-15 21:43:1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三焦理论是古 中医人对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植 物神经系统等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等的认识的拟化表达。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06:08:44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5-11-15 13:43
中医三焦理论是古 中医人对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植 物神经系统等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 ...

谢谢先生参与和赏贴。但是三焦是实体器官,不是拟化表达。
20
发表于 2015-11-16 08:58:19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如此的认为是没有理解到我的文意所得出的结论。
所谓”拟化表达”,不是“虚”了,而是对实体的另类形式的表达。如乌龟与王八,都 是指同一生物一样。但必须认识当时的局限所不得已而采用的手段。如所谓“”熟腐水谷“是指消化食物。而在那时,能如此的说吗?
”焦“者,即热而化之也。
所以在古时,对人体的相关生理现象,是采用“拟化"或“喻化”的表达方式以表达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19 03:02 , Processed in 0.17813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