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鹏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管理监督小组的一封公开信》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12-22 22:14:08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反方辩题:6、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本辩题名为“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反方在辩题中没有交代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的表述中如何运用了五行学说,其论点的合理性值得怀疑。不但其论据完全以西医理论为标准, 而且反方对奇恒之府生理功能的改良是直接将西医的观点移植过来,如“脑组织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高级中枢。”“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并且还“将女子胞与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及十二经的关系一并废除。”这种对西医理论顶礼膜拜,对中医理论总想“一并废除”的做法,即便目的是为中医着想,其后果也会影响到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从而给中医事业带来一定危害。故而该辩题反方不得分。
——————————————————————————————————————
       作为“五行存废”辩论赛监督小组成员,针对参辩方是否对西医理论顶礼膜拜,应该以其是否符合临床事实为标准进行评判,而不是说几句意气用事的话来做为什么“总结”。应该说明为什么不能将西医理论移植过来,否则,还用得着你们评论吗?如此这般,岂不是多此一举?!
12
发表于 2015-12-22 22:15:51 | 只看该作者
八、正方辩题:4、阴阳是正确的,五行是错误的应该废除?
  正方认为:反方所持“阴阳是正确的,五行是错误的应该废除”的观点,是站不脚的。所以正方设计的辩题1、2、3都是为了论证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完整的学说,实为本题(正方辩题4)作铺垫。反方不解此中奥妙,在前面辩题中已经落入窠臼,即同意了正方的观点。面对本题,反方首先应该论述阴阳与五行之间的不同,即阴阳如何正确,五行如何错误。以澄清自己以前对正方观点的认同。在自己已经承认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完整的学说的前提下,不对阴阳五行进行甄别,一味坚持“阴阳是正确的,五行是错误的应该废除”的观点,自己观点前后矛盾,自然不能令人信服。本辩题正方得4分。——————————————————————————————————————————————————————
这是不是在做弊?
       你们以为我方不知道挺五行方(当然包括你们四位挺五行的所谓总版主们)的意图?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你们有千条妙计,我们有一定之规。

点评

仁海,这个四题的题目不是我写的,但是正文是我写的,所以你的“这是不是在做弊?现在我提出”如果有证据,就出示,如果没有证据,就是诬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3 10:06
13
发表于 2015-12-22 22:16:18 | 只看该作者
十二、正方辩题:6、阴阳五行之源  
  正方这个辩题主要论述阴阳五行的起源,反方反驳不力,故输掉一分。由于双方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观点,所以评委有判“平局”的,也有弃权的。————————————————————————————————————————————————————
       在这个辩题中,溪流先生、红莎草先生弃权,铁骨铮铮投了一个平局票,王叔文先生投了挺五行方一个赢票。
       参辩挺五行方的论点与结论是“阴阳五行之源”来源于五星,来自于《八卦》。难道王叔文先生认为中医的五行理论来源于“五星”?来自于“八卦”?毫无疑问,就天上的星辰对地球的影响来说,太阳与月亮是最大的,这是人类所共认的。难道五星比太阳、太阴的作用还大?竟然五星可以主宰人体中最重要的五脏,而太阳、太阴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东了?请王叔文大导师给我们这些愚昧无知者开导一下如何?否则,就从总版主的位置下来吧,这是害人又害己哪。
14
发表于 2015-12-22 22:16:42 | 只看该作者
十三、反方辩题:7、脏腑之间关系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中医在论述脏腑关系的时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和六腑之间的关系。从反方辩题的内容来看,该辩题是在讲五脏和六腑之间的关系。细观反方的辩题,不难看出去立题错误。正如红莎草先生评论的那样:“六腑与五脏之间存在阴阳表里关系,五脏之间存在五行关系,六腑之间也会有关联。但这是六腑之间的关系,不是某对脏腑之间的关系”。由于反方立题错误,所以评委一致投票给正方。——————————————————————————————————————
       红莎草小老弟啊,您无非就是一个小药鬼子,您还去当个楞头青干什么?前面的辩题中,不是将五脏的五行关系全部被我方废除了吗?况且正方(挺五行方)根本就不承认五脏中存有五行关系嘛。不多说了,因为毕竟你还比我小十多年喽。这部分总结是谁写的?自己没有胆量承担责任,倒将红莎草同志放到火上烤上了。这莎草能经得起火烤吗?苍天啊!哈哈哈!
15
发表于 2015-12-22 22:17:28 | 只看该作者
十四、正方辩题:7、哲学的阴阳五行与内经的阴阳五行
  正方该辩题主要是论证:哲学的阴阳五行远非《内经》的阴阳五行,前者论人道,后者论医道。《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同人体三阴三阳六经相结合,便是中医的人体系统,由此产生中医的生理,病理和治理,成为中医理论存在的依据。反方除了认为“正方对阴阳五行来源的理解一塌糊涂”外,没有针对主要观点进行有效辩论。所以多数评委投票给正方,也有评委以辩论“双方没有相互对立的观点”而判平局的。

———————————————————————————

       这些“专家”,真搞笑!
       我方已经证明出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了,你们还在这里煞有介事地鼓噪喧哗的个什么劲儿。要不,你们论证一下“十二经循行路线是真实存在”的?
16
发表于 2015-12-22 22:17:46 | 只看该作者
十五、反方辩题: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的六经辨证与经络有关,但不是专指经络。现代人对六经辨证的定义也相当到位:“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六经辨证虽然名称不太准确,但有了约定俗成的定义,大家都能明白其真实含义。为了废除五行、废除十二经,非要把灵活、动态的“六经辨证”改为僵化的、静止的“六病辨证”,实为舍本逐末。试问,“六病”能够概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所包含的内容吗?“六病辨证”能够体现伤寒病的传变规律吗?有鉴于此,评委们一致将选票投给了正方。
————————————————————————————————————————————

让你们给笑晕了!

1、“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的六经辨证与经络有关,但不是专指经络”。“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你们自己好好看看,你们在总结中写的这些东东,是不是自相矛盾?2、是“六病”,还是“六经”,自古代就有分岐,并非几千年来都是在讲“六经”。
3、
A、《伤寒杂病论》的目录中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六“病”,而没有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六“经”。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B、六病篇首均称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
4、十二经循行路线本来就不存在,何来“六经”之说?
       按照你们的说法,医圣张仲景不如你们?还需要你们教医圣不能称之为“六病”,而应该称之为“六经”?
17
发表于 2015-12-22 22:18:06 | 只看该作者
十六、正方辩题:8、阴阳五行的分类和关系
  本辩题的主要论点是:“医学的阴阳五行,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人体生命相结合的知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的理论就是五行。废除了五行,就等于不承认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就等于废除了中医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多数评委投票给正方,也有评委认为“正方只是阐述了《内经》的分类,缺少实际应用的支持”因而判反方得分。
——————————————————————————————

        这本来就是个扯淡淡的辩题,毫无价值可言,不再反点评也罢。
18
发表于 2015-12-22 22:18:33 | 只看该作者
十七、反方辩题:9、心主神明辩——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消失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西医认为:大脑主管思维意识。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但中医心主神明的理论,精神意识方面的疾病从心论治的一整套方法行之有效。硬要把“心主神明”改为“脑主神明”,对于神志精神方面的病,舍弃从心论治单从脑论治。疗效必然大打折扣。从事中医创新或者搞中西医结合,应该尊重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医药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进行,移花接木地强行对接,不利于中医的发展。本辩题正方得四分,有一个评委判平局。
——————————————————————————————————————————

       这个辩题的总结,纯属大白天说梦话。这种明目张胆地信口雌黄,在如今整个世界的各行各业中,除了宗教之外,也就只有“中医学”一家,别无分号了。
       中医从心论治的精神意识方面的疾病,哪一个不是“脑病”?明知是“脑病”,反要说成是“心病”,这种违背大众认知的低级错误,这种愚弄普遍大众的行为超出了人们的容忍极限。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果,只能是让普遍大众越来越认为中医学是在胡言乱语,进而普通民众必将弃中医学而去。
       ——这就是说,不是民众愿意抛弃中医,而是中医群体自己甘心自绝于民众。
19
发表于 2015-12-22 22:18:49 | 只看该作者
十八、正方辩题:9、阴阳与三阴三阳
  正方的论点是:“三阴三阳”是《内经》对“阴阳”学说的深化和发展,是气化学说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中医理论的重大发现。反方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对其中力挺五行之处也未加反驳,故而反方丢分。有的评委以双方握手言和判本辩题平局。
————————————————————————————————————————————————————————————
        我方的13个辩题,全是根据临床事实,从而论据废除五行学说的。监督小组的所谓专家,竟然不顾事实,信口雌黄,不可不谓脸皮厚到了极点。
20
发表于 2015-12-22 22:20:38 | 只看该作者
十九、反方辩题:10、五行相生成果改换称谓——废除五行学说还原人体生理本来面目
  本辩题为“五行相生成果改换称谓--废除五行学说还原人体生理本来面目”,五行相生成果,不知所云。从其内容来看,是对用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进行修改。这里是“更换称谓”而不是废除,说明反方承认用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有事实根据的。这样的更换称谓,应该保持其原义。细读辩题内容,感到这些治法在更换称谓之后,其内容也已经改变。如:滋水涵木法或可直接改为“滋阴养肝法”,滋水涵木法原来包含的滋肾阴的内容被滋阴所代替。又如金水相生法,辩题中说:即传统中医理论中用滋补药物治疗肺(金)肾(水)阴虚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者。严格地说来,就是用滋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咳嗽,直接改为“滋阴益肺法”。反方在不说明原因的情况下,一句“严格地说来”,就把该治法的适用范围由“肺肾阴虚”改为“阴虚咳嗽”,把所用药物由滋养肺肾改为“滋阴”了。更为严重的是将培土生金法直接改为“补肠益肺法”。改脾为“肠”,将使大量补脾的药物不能发挥作用,而补肠的药物也难以达到补脾的效果,如此必然使得临床用药无所适从。也许反方会说,临床上我们就用补脾的药物补肠。那么,绕这么大一个圈子,还是原地踏步走,不知道反方到底是在折腾什么?故此本辩题反方不得分。

二十一、反方辩题:11、五行相克成果改换称谓——废除五行学说还原人体病理本来面目
  反方在辩题中随意解释中医理论,随意与西医强行接轨,随意改变中医名词术语。例如反方这一段话中:“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培土制水法,适用于因胃肠虚弱,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确切地说,就是营养不良导致水肿病的情况,可改称增加营养利水法。”培土制水的定义,没有涉及到肾,这是随意解释中医理论;用营养不良代替脾肾两虚是强行接轨;以增加营养更换温补脾肾是随意改变中医名词术语。这种随意性在辩题中随处可见。不能否认,反方废除五行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医。但随意解释中医理论,就是将根基打错了;随意与西医强行接轨,是工作方法不对头;随意改变中医名词术语,其结果必然会损害中医。所以本辩题反方不得分。
————————————————————————————————————————————————————————————

        五行相生相克成果来自于何处?自然来自于临床事实,她是对临床生理病理现象以及对诊治经验的总结。

         如此说来,没有五行学说之前,这些生理病理现象存在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存在。那么,五行学说出现之后,无非就是套上了这个所谓的公式而已。这就是llyyjj老师所常比喻的“打哪指哪”的道理。

       同时,五行学说被废除之后,这些五行相生相克的称谓必将随之而消失。因此,改换五行相生相克称谓的问题,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可能与不可能的商量余地。因为民众的认知水平左右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与时间,所以,不管什么人,同意也好,反对也罢,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与速度。中医学是主动地与民众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呢,还是被动改造,甚或被抛弃,这将取决于中医群体是否具有智慧了。——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同时,民众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因此,留给中医群体进行反思的日子也已经不多了!中医们好自为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8 10:50 , Processed in 0.1363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