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金栋医学论文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8-8-11 11:33:3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敢问先生,自己在临诊的时候使用的是什么理论?火神派?请不要误会,我想知道在临诊时我们的意识是怎么样活动的。

发表于 半小时前 IP:113.140.18.18:16849

我在临床上使用的基本上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思想,可是,阴阳五行学说存在问题和不足,我们要知道他的不足,避免他的不足,这样才能用好阴阳五行学说。

火神派,寒凉派,我在一个处方里,基本上都是同时应用的。因为,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而火神派和寒凉派,都是在实践中发现了人体一些脏腑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有余。所以,火神派,寒凉派,都有独特的认知,只是,都不够全面。比如,伤寒论里谈到了,什么经多气少血,什么经多气多血,这些都是生理的先天状态。

所以,火神派发现了一些脏腑,就是经常的阳虚,这是一些脏腑的先天不足,在治疗上,就要及时的给予补充。而有一些脏腑,他先天就是阳长有余,在疾病期间,这个生理上的先天状态,就更是体现了,所以,用药的时候,就要及时的给予阳常有余的脏腑,进行抑制。

点评

谢谢回复,这个问题以后讨论,不要打乱楼主继续发表病案。  发表于 2018-8-11 16:2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0:24:15 | 只看该作者
3、仲景方验案举隅

(《河北中医》杂志 1992年增刊)

吕子忠  金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

3.1  桂枝加桂汤证案
范某,女,62岁。1988年11月20日诊。气从小腹上冲,发作欲死月余,经多方调治无效。现症:发作时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腹部攻撑难忍,烦躁不安,过后精神萎靡,欲寐不语,肢倦乏力,时头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微。此乃奔豚气病。拟桂枝150g,白芍90g,甘草60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1剂而愈。
按: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中,列方凡三首,所治病机不尽相同。本患乃年老体弱,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气上冲所致,用桂枝加桂汤温补阳气,平冲降逆,其中桂、芍、草之剂量,皆未折合之旧制。方中重用桂枝5两,振奋心阳,平冲降逆,其量之大,恐后人所未及。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桂枝加桂汤》注云:“重用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下达。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又《岳美中医案集·桂枝加桂、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治奔豚气》云:“桂枝原治气上冲证,若加重其量,自可治气上冲甚欲作奔豚者。”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皆加桂枝,验之临床,桂枝之用量每每重用至120g以上,效果甚佳,可谓其效如神,1剂而安。

3.2  甘姜苓术汤证
张某,男,45岁。1990年3月10日诊。腰部重坠疼痛半年余,经B超诊为“双侧肾积水”。现症见:腰部重坠冷痛,肢倦乏力,时腹胀,每因劳累、阴雨天气而冷痛加重,纳可,二便调,周身无肿,无头痛,查肾区叩击痛阳性,尿常规、血压皆正常,舌淡苔白,脉沉。此乃肾着病。拟干姜15g,茯苓30g,白术30g,炙甘草12g。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服3剂,腰部重坠冷痛消失,后经B超复查为肾积水已无而病痛痊愈。
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本患正与《金匮要略》肾着病相同,故用肾着汤(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化湿,非治肾而肾之积水化矣,此即培土制水,6剂而安。

3.3  五苓散治失音
鞠某,男,45岁。1988年3月8日诊。半月前因出差疲劳,复感风寒,致发音困难,声不能出,西医诊为“喉炎”,经调治效果不著。现症见:语音含糊不清,发音困难,甚则声不能出,咽喉有异物感,口渴不欲饮,时干咳而咳声重浊低沉,纳呆食少,小便短少。查咽喉粘膜肿胀,色淡红,舌体胖,苔白而滑,脉沉。此乃水湿过盛,上壅咽喉,水津不布。拟茯苓20g,泽泻24g,猪苓10g,桂枝10g,白术15g。服药2剂而愈。
按:《千金要方·喉病》云:“喉咙者,脾胃之候。”本患乃旅途饥饱失宜、劳累过度,复感风寒,损伤脾胃,水湿内生,上壅咽喉而致失音。用五苓散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此方非治瘖而音自开,方证合拍,疗效颇著,真可谓“一剂知,二剂已”。

3.4  泻心汤证
袁某,男,16岁。1989年9月24日诊。曾患肾炎3年。现频繁呕吐,神疲乏力月余,伴面色萎黄,时头痛,食欲不振,二便通调,周身无肿,无出血瘙痒现象。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5g%,血沉34mm/h,尿素氮60mg%,二氧化碳结合力40容积%;尿蛋白(2┼),尿红细胞(┼),诊为慢性肾炎尿毒症。舌质淡红,苔黄微腻,脉数。此乃湿热中阻,浊气上犯所致。拟清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生姜10g,党参15g,干姜10g,甘草15g,大枣5枚,益母草50g,附子12g(先煎)。服药4剂后,呕吐已减,服至20余剂时,呕吐消失,尿素氮降至17mg%,后守方2月,诸症消失,各项化验均恢复至正常范围,随访至今一般情况良好,未在复发。
按:尿毒症是顽疾,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治疗颇多棘手。本患以脾胃症状呕吐乏力为主症,此系湿热中阻,浊气上犯所致。宗仲景诸泻心汤之意,寒温并施,合而用之,再加益母草活血利湿,共奏清热和胃,降逆止呕,温补脾肾之功。共守方2月,效果显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0:25:35 | 只看该作者
4、“踹”字小议

(《医古文知识》1992年第1期)

高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中,在经络学说《灵枢·经脉》篇里,“踹”字读“zhuan音专”,似觉欠妥,略陈管见。
“踹”字在《辞源》(修订本)、《辞海》(七九年版缩印本)中读音有二:一读shuan 市兖切,作名词时指“足跟”,为动词时指“顿足、跳脚”之义;一读chuai,“蹈、踩”之义,是动词。

:《灵枢·经脉》篇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中,“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膀胱足太阳之脉……以下贯踹,出外踝之后……。肾足少阴之脉……别入跟中,以上踹内。”此三条经脉之循行皆过“踹”,显然“踹”在此指部位而言,是名词,应读“shuan 音涮”。

“踹”字在《脉经》、《甲乙经》、《太素》均作“腨”。二者有何关系?“腨”字读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市沇切。”《康熙字典》:“腨,<广韵>市兖切,<集韵>竖兖切,音踹。”《辞源》:“shuan,市兖切,脚肚。”《辞海》无载此字。由此可见,“腨”字读音同“踹”,皆读“shuan 音涮”。

从字义上讲,“踹”指足跟,“腨”指脚肚即腓肠肌部,《说文》:“腨,腓肠也。”根据《灵枢·经脉》篇所言部位,实系腓肠肌部而非足跟也。二字所指部位不同,因此“踹”字乃“腨”字之假借,读音相同,其本字应为“腨”。那么“zhuan 音专”何来?考《说文》:“腨,腓肠也。从肉耑声。”“耑”声导致“zhuan 专”音误读,故而后世学者追随此读音者有之。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踹,本经(注:指足太阴脾经)与腨通用,音篆。”《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将“腨”亦读“zhuan 专”音,此恐系后来读音之根据吧?殊不知“耑”为古“端”字,且《说文》体例,“从某”之“某”为形符,某声之某为声符,并非声符为何音,该形声字必为何音。由于“腨”与“踹”相通,故将“腨”字读为“zhuan 专”音,另外“腨”字还有其他读音,如《简明中医辞典》读音为“chuai 揣,去声”,显然这两种读音欠妥,有更正之必要。

由是观之,“踹”通“腨”,是通假字,应读“shuan 涮”音才妥,非读“zhuan 专”音。其义指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也,始觉合理。

后言:实际上某些工具书亦未能将“踹”字的读音注读正确、完全分清楚。
如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国医籍字典》云:“踹(shuan涮)①足跟。②同‘腨’。腿肚子。《灵枢·经脉》:‘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腨(chuai 踹,又读zhuan 专)腓肠肌,俗称小腿肚。《灵枢·寒热病》:‘腓者,腨也。”将二字之读音互注。
又如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踹(chuai市兖切)通腨。腿肚,又称腓肠,鱼腹。灵10‘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张景岳:‘踹,足肚也,亦名腓肠,本经与腨通用。’”、“腨(shuan 市兖切)腿肚。灵21:‘腓者,腨也。’”
《汉语大字典》:“踹 ㈠shuan(四声 市兖切)脚后跟。㈡duan(四声 丁贯切)①足。②跳脚,顿脚。③足踢。㈢chuan(三声 喘)胫肠,足的小腿肚。㈣chuai(四声)①踩,践踏。②用脚底蹬。③通‘揣’。揣度。”、“腨 (shuan 市兖切)胫肉。小腿肚子。”

点评

从这时起,就喜欢上训诂考证了。这是第一篇与训诂考证有关的小文,在正规期刊上发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2 21:07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1:07:1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2 20:25
4、“踹”字小议
(《医古文知识》1992年第1期)
高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中,在经络学说《灵枢·经脉》 ...

从这时起,就喜欢上训诂考证了。这是第一篇与训诂考证有关的小文,在正规期刊上发表。
15
发表于 2018-8-13 10:45:49 | 只看该作者
       3.1  桂枝加桂汤证案
范某,女,62岁。1988年11月20日诊。气从小腹上冲,发作欲死月余,经多方调治无效。现症:发作时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腹部攻撑难忍,烦躁不安,过后精神萎靡,欲寐不语,肢倦乏力,时头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微。此乃奔豚气病。拟桂枝150g,白芍90g,甘草60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1剂而愈。
按: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中,列方凡三首,所治病机不尽相同。本患乃年老体弱,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气上冲所致,用桂枝加桂汤温补阳气,平冲降逆,其中桂、芍、草之剂量,皆未折合之旧制。方中重用桂枝5两,振奋心阳,平冲降逆,其量之大,恐后人所未及。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桂枝加桂汤》注云:“重用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下达。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又《岳美中医案集·桂枝加桂、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治奔豚气》云:“桂枝原治气上冲证,若加重其量,自可治气上冲甚欲作奔豚者。”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皆加桂枝,验之临床,桂枝之用量每每重用至120g以上,效果甚佳,可谓其效如神,1剂而安。
=================================================
       本例,发作时有没有呕吐?早中晚何时发作?
16
发表于 2018-8-13 19:08:4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2 20:24
3、仲景方验案举隅
(《河北中医》杂志 1992年增刊)
吕子忠  金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

牛,真牛。
17
发表于 2018-8-14 04:5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8-13 20:53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2 12:24
3、仲景方验案举隅
(《河北中医》杂志 1992年增刊)
吕子忠  金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

3.1  桂枝加桂汤证案
范某,女,62岁。1988年11月20日诊。气从小腹上冲,发作欲死月余,经多方调治无效。现症:发作时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腹部攻撑难忍,烦躁不安,过后精神萎靡,欲寐不语,肢倦乏力,时头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微。此乃奔豚气病。拟桂枝150g,白芍90g,甘草60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1剂而愈。
按: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中,列方凡三首,所治病机不尽相同。本患乃年老体弱,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气上冲所致,用桂枝加桂汤温补阳气,平冲降逆,其中桂、芍、草之剂量,皆未折合之旧制。方中重用桂枝5两,振奋心阳,平冲降逆,其量之大,恐后人所未及。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桂枝加桂汤》注云:“重用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下达。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又《岳美中医案集·桂枝加桂、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治奔豚气》云:“桂枝原治气上冲证,若加重其量,自可治气上冲甚欲作奔豚者。”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皆加桂枝,验之临床,桂枝之用量每每重用至120g以上,效果甚佳,可谓其效如神,1剂而安。
-------------------------------------------
此案例所用药量,确实是属于惊世骇俗!所幸患者平安无事,如果有所纷争,则麻烦大了!
下面附药典关于桂枝的记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06:43:18 | 只看该作者
5、《内经》“胞”字浅析

(《河北中医》1992年第14卷第05P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

其一为膀胱。
《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ao),即膀胱也。
:《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
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胱与胞为二物。如王安道云:“且夫胞之居于膀胱也。”(《医经溯洄集》)马元台曰:“膀胱为胞之室,胞在其中。”(《灵枢注证发微》)云云,显属不妥。另一些医家则认为膀胱与胞是一物,如《太素》注云:“胞,苞盛尿也。”丹波元简:“胞,溲脬也。”(《灵枢识》),“胞”之义在此正明析矣。
另《灵枢·淫邪发梦》:“厥气……客于胞(月直);则梦泄(溲)便。”胞(月直)即膀胱和直肠。张介宾《类经》:“胞,溲脬也;(月直),大肠也。”邪气侵犯胞则梦泄前尿,客于(月直)则梦后便也。但谢观将“胞月直”释为“胞之粘膜也”(《中国医学大辞典》),显属欠妥。
再《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此“胞”亦膀胱也。膀胱是水府,贮尿排尿之器官,所以膀胱有病气化失司,则水道不行故癃、梦溲、涩于小便等诸症皆现。

其二为心包(络)。
《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笔者认为此“胞”字指心包之“包”,音包(bao)。“包”与“胞”为古今字在先,“包”是古字,“胞”是今字,由于二者读音相同,在此便转为通假(借)字了,通假字在后,“胞”之本字当为“包”也。
:《太素》注云:“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肖延平注:“胞字俱当作包。”
另《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此“胞”字历代诸家认识不一,如张介宾认为是女子胞。笔者认为此“胞”亦心包也,也是古今字在先,通假字在后。
那么心包络与膀胱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呢?主要是借三焦之道而行焉。《灵枢·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包络通过三焦经下达膀胱。《灵枢·本输》篇云:“三焦下腧……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壅,虚则遗溺。”三焦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以约下焦也,并且膀胱又位居下焦,所以杨上善《太素》注云:“心悲哀太甚,则令心上胞络绝,手少阳气内动有伤,心下崩损,血循手太阳脉下,尿血。”即悲哀太甚则伤心,心伤则心系急,损伤心包络,阳气不得外达,郁而妄动,伤于血络,逼血下崩,循手少阳三焦经下达膀胱而尿血也。心包有热则循三焦经移于膀胱,膀胱气化失司,则为癃闭,即小便不利甚则闭塞不通,热伤膀胱血络则溺血也。

其三在女子则为女子胞(即胞宫),子宫是也,属奇恒之腑。
《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上述诸“胞”字皆音包(bao),历代诸家在此认识一致,即在女子则指胞宫、子宫也。

其四在男子则为精室。
《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笔者认为此胞非独指女子胞,男子亦应有之。若男子无“胞”,为何经言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后世诸家认为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岐焉?谢观云:“胞,男女均有之,在少腹内,血之海也。”(《中国医学大辞典》),少腹当为小腹也。如此说来,男子“胞”居于少腹(小腹)血海内,但具体所指为何?尚未明晰。
:《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藏精、系胞之所当为命门。程知说:“以其为生之门,死之门,故谓之命门。”(《医经理解》)命门者,即生命、生死之门户也。《内经》言“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谓之精”,此精乃男精女血之谓也,来源于父母先天,即父母精卵之结合物。《易经》言: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精血相合,便孕育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精血未合之前存于何处?当存于“胞”中血海内。若按《难经》意似在命门也,但此命门之位置又在何处呢?程知曰:“其门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以其精气由此出入,男女由此施生,故有门户之称。”(《医经理解》)张介宾亦云:“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类经附翼》)张氏认为命门即子宫也,如张介宾又云:“且夫命门者,子宫之门户也,肾脏藏精之府也。”(《类经附翼》)、“命门为精血之海”(《景岳全书》)。
直肠前、膀胱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在女子则系女子胞即胞宫是也,而在男子则为何物?按现代医学解剖观点可知,此处有输精管壶腹部、精囊腺和前列腺。谢观曰:“精……构成于睾丸,为白色之粘液,交媾时排泄于女子子宫内。”(《中国医学大辞典》)现代医学认为:精液成分主要由睾丸分泌的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这些性腺所分泌的粘液共同组成。精子生于睾丸,存于附睾,经输精管到达直肠前、膀胱后的小腹部,再与性腺分泌之液结合。精虽生于睾丸,但尚未成熟,必须经附睾、输精管成熟后而至“精室”,蓄以备用。道家认为“精室”在丹田,《黄庭经》粱丘子注:“关元之中,男子藏精之所。”元阳子注云:“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飞之处也。”丹田乃道家术语,即关元穴,脐下三寸处。笔者认为:关元气海之间,直肠前、膀胱后的小腹部,正“精室”之处也,即男子之“胞”。张介宾说:“故子宫者,实又男女之通称也。道家以‘先天真一之炁(气)’藏乎此,为九还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类经附翼》)“胞,子宫也。在男子则为精室,在女子则为血室。”(《类经》)命门与肾气相通,胞脉者又系于肾。肾藏精,而藏精之府当在子宫即命门也。
由此可见,男子“胞”,实即现代医学所言输精管壶腹部、精囊腺及前列腺三者所居之处,此即中医“血海”、“精室”之谓也。

点评

好文,建议金栋先生将此文单独发表。  发表于 2018-8-17 08:4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06:46:37 | 只看该作者
6、天癸新识
(《辽宁中医杂志》199208期)

“天癸”一词,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古代医家虽然对“天癸”的认识不尽一致,但未曾脱离“精血”之范畴。如杨上善《太素》云:“天癸,精气也。”马莳认为:“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1]张介宾不同意“精血”之解,认为“天癸非精血”[2],系一种“无形之水”,他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3]其说仍未脱离“精”。沈又彭认为:“天癸是女精,由任脉而来。”上述诸家之说,从不同角度探讨“天癸”,皆重于“精血”而解。

“在六十年代,曾将历代医家的不同见解,概括为:①男精女血说;②月经说;③肾水说;④元阴说;⑤元精说;⑥肾间动气说六种……对于‘天癸’的生成来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天癸’来源于肾气……第二,‘天癸’来源于‘肾水’、‘元阴’……第三,‘天癸’来源于肾所藏的精气。”(见于五版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丛书)以上这些皆为中医传统的概念。

由于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影响,现代中医学者,对“天癸”的认识较接近于西医说,如侯玲玲认为“天癸即是精、卵子,来源于冲任。”[4]妇科专家罗元恺认为天癸和“现代医学所言生殖内分泌素相似”[5],印会河等明确提出“天癸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6]。程泾则认为“类似于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7]。这些学者的论述,径用现代医学的名词,使“天癸”这个古老的术语,又增新概念,且欲中西沟通,相互印证,使中医学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笔者认为,“天癸”实系由肾中精气派生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具有促进生殖机能成熟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但又别于“精”,而是精血之外的一种无形体液,即“无形之水”。正如王孟英引俞东扶所言:“经言‘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若天癸即月水,丈夫有之乎?盖男女皆有精,《易经》言‘男女构精’可据。然指天癸为精血亦不妥,天癸为精,不当又云‘精气溢泻’……如俞氏说,一若血与精之外,别有一种所谓天癸者。”[8]天癸的功能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天癸至”,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既然承认天癸是一种物质,而且是精血之外的物质,那么这种物质位于何处?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来完成的呢?

天癸二字之本义,按《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段注:“颠者,人之顶也。”《经籍纂诂》云:“天,颠也。<广雅释音>……青、徐以古头言之”,“天”字的本义当指颠顶即人的头部。《说文》:“癸,冬时水。”癸在五行亦属水。由是观之,天癸当为头脑中水(阴)液之类的物质,位于头颅内,始合经旨之本也。

肾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脑是由诸髓汇聚而成,“诸髓者皆属于脑”。髓当属阴精类物质,脑髓应包括天癸在内,二者的生成来源是相同的,即皆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内经》言:“肾生骨髓”、“肾主身之骨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张介宾说:“肾通于脑”,王清任又云:“脊髓上行于脑”,因此,可以认为天癸是随髓而上注充居于颅脑内的。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及生殖等功能是受腺垂体分泌的激素调节控制的。目前已从腺垂体中分离出6中激素,包括生长激素GH(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促甲状腺素TSH(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它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同代谢有关的生长发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乳素PRL和促性腺激素即卵泡刺激素FSH与黄体生成素LH。这六类激素的功能和天癸相类似,天癸并非只限于促性腺激素。腺垂体位于下丘脑而充居于脑内,与天癸的位置相同。由于《内经》那个时代是疏于解剖知识的,因此很难确切地指出其位置。

那么天癸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全身的呢?督脉属肾行于脊里而络于脑,冲任二脉又通于督,“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岐也。三者合则为一,分则为三。”[9]人身经脉之中唯冲脉最大,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之称,《上古天真论》云“太冲脉盛”。冲脉之循行,张介宾说:“其前行者,并足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后行者,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上行者,出于颃颡;下行者,出于足。”、“且其上至头、下至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李时珍云:“冲任二脉,皆属于带脉,终于督脉。”且督脉之行“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素问·骨空论》)、“上额循巅下项中”(《灵枢·营气篇》)。由是观之,天癸位于颅内借冲任督脉之渠道网络周身,即“肾(精、气)→天癸→冲任督→靶器官:胞宫、精室、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月经的产生机理,中西医说是相似的,西医性腺轴“下丘脑→垂体→卵巢(睾丸)→子宫”与中医肾轴“肾(精、气)→天癸→冲任→胞宫”名异实同矣。现代中医学者对天癸的认识,只注重男女生殖方面的内容即“性腺学说”,却忽略了生长发育等多种功能在内。

综上所述,“天癸”乃是一种物质,在肾中精气逐渐充盛的条件下,随髓上注于脑,到了一定的年龄,“天癸至”;天癸非精非血,而是于精血以外非肉眼所能看到而客观存在的一种微量体液,即“无形之水”,其位置应在脑内,与现代医学中腺垂体所分泌的6种生物活性物质即激素的功能相类似,借冲任(督)脉网络运行至全身而发挥其功能,其作用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身体的强弱和生殖等多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
[2] 张介宾《质疑录》
[3] 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4] 侯玲玲.再谈冲任理论.新中医,1984,(7):2
[5] 罗元恺.内经有关妇产科条文阐释.新中医,1986,(8):44
[6] 印会河等.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版
[7] 程泾.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版
[8]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王孟英按
[9] 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附:【天癸】汇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寿限》:“天癸,精气也。”

王冰次注:“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所以谓之月事者。”又说道:“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按:王冰谓‘天癸为月事’者,非。盖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

吴昆《素问吴注》:“癸,肾水也。是为男精女血,天真所降也,故曰天癸。”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三》注云:“天癸者,天一之气也……愚按:天癸之义,诸家俱即以‘精血’为解,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写’,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此先贤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出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写,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阴气阴精,譬之云雨,云者阴精之气也,雨者阴气之精也,未有云雾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雾不浓而雨雪足者。然则精生于气,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气乎,可无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其斯之谓。”

张介宾《质疑录·论天癸非精血》:“天癸非精血明矣。”

张志聪《素问集注》:“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癸水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天癸者,男精女血,天一所生之癸水也。”

黄元御《素问悬解》:“天一生水,故癸水谓之天癸。”

丹波元简《素问识》:“张云:‘天癸者,天一之气也。诸家俱即以精血为解,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谓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阴气阴精,譬之云雨。云者阴精之气也,雨者阴气之精也。未有云雾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雾不浓而雨雪足者。然则精生于气,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气乎,可无疑矣。’《质疑录》云:‘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真水,在人身是谓元阴’云云。简按:《甲乙》作‘天水’。吴氏《诸证辨疑·妇人调经论》云:‘天癸者,天一生水也。’当确张说耳。《管子》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家语》云:‘男子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二八十六岁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二七十四而化。又见《大戴礼》。’《韩诗外传》云:‘男子八岁而龆,十六而精化小通,女子七岁而龀,十四而精化小通。’(《通雅》云:小通,言人道也。)亦可以互证焉。又按王注:‘任冲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此似指为月事。马氏因讥之。然《应象大论》‘调此二者。’王注:‘调,谓顺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气精气也。’知其意亦似与张意略符焉。(马氏直为阴精,张氏已辨其误,志聪、高氏并云:‘天癸,天一所生之癸水也。’乃全本于张注。薛氏《原旨》云;‘天癸者,非精非血,乃天一之真,故男子亦称天癸。亦复同。)

森立之《素问考注》:“《甲乙经》‘天癸’作‘天水’,下同。下文王注云:‘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阳应象大论》‘调此二者’王注云:‘调,谓顺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气精气也。’据此则天癸者,至二七、二八之期,而男女构精之机自发动于内,是应天数,而肾水方满,故曰天癸也。王氏以精血分男女,欲使人易知,而其实不以精血直为天癸也。盖谓至此期,则男女共肾气方通,精液溢泄之时也。”

伊泽赏轩《素问释义》:“《研》云:‘天癸,即男女欲窦始开之谓。’”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天癸:女血男精之统称。”

《中医大辞典》:“天癸:①指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它来源于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天癸’是人与生俱来,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的这么一种物质,它的作用发挥人就具备生殖能力,它枯竭了,没有了,人也就没有生育能力了,而这种物质是和肾气密切相关的。只有肾气旺了,它才开始发挥作用,所以叫做‘天癸’。天者先天,癸者水也。我们在讲十干的时候,说过壬癸属于水,甲乙属木,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天癸是天一之癸水,看来是和肾关系最为密切了。所以‘天癸’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在肾气旺盛的时候它发挥作用,它作用的发挥就表现在人的生殖能力上,所以曾经把它解释成是促生殖能力的物质。”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天癸: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高校教参程士德第二版《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天癸是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作用的一种物质,它源于先天,充盛或曰成熟于后天。至,此处作充盛解。一曰成熟。”

周海华、申洪砚、朱孝轩《黄帝内经大词典》:“天癸:生理名词。肾之精气所化生的一种促进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的物质。”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天癸:天,天一。癸,北方水干名。此指天一之阴气。《甲乙经》作‘天水’。天一生水。天癸即天水,象徵孕育生命的本能。又马莳以‘阴精’解。”

胡天雄《素问补识》:“天癸……若在今日,不过‘性激素’三字而已。男女至一定年龄,女性由卵巢分泌雌激素,男性由睾丸分泌雄激素,皆直接进入血中,故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此说乃于距今两千多年前写入《内经》中,能不惊人!”

点评

好文,建议金栋先生将此文单独发表。  发表于 2018-8-17 08:4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1:44:04 | 只看该作者
7、亦谈“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第34期)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系《内经》所述针灸治则之一,文中之“经”,当指经脉,非指手法。然杨骏等以“应用导气法即平补平泻法治疗”训释“以经取之”(见《中国针灸》1992年第1期),就此笔者亦谈谈管见。

本句经文见于《素问·厥论》和《灵枢》之《经脉》、《禁服》等篇。《灵枢·禁服》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此当属正文训释之范围。何谓经刺?《灵枢·官针》云:“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大经,即十二正经;结络,指筋肉相连之筋络,系生理组织,《素问·皮部论》载“筋有结络”;经分,指本经经脉循行之分部。马莳云:“若不盛不虚,则只以本经取之……或用针,或用灸,或用药,只在本经而不求之他经,故名之曰经刺也。”(《灵枢注证发微》)

《内经》刺法名目繁多,但所刺之部位并非皆在十二经(或本经)之腧穴。如与经刺相对者,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中尚有刺络脉、刺肌肉、刺筋骨;在《灵枢·官针》篇中尚有络刺、分刺、毛刺等此法。其中经刺与络刺可谓两大相对刺法。经刺者,即刺经脉,如《灵·官针》篇中之“巨刺”、“经刺”是也。络刺者,即刺络脉,如《灵·官针》篇中刺小络之“络刺”和《素·缪刺论》中刺大络之“缪刺”是也。“经”治之法,《内经》尚有多处论及,如《素·缪刺论》云:“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凡刺之数……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经病者,治其经。”等等。由是观之,“以经取之”之“经”,当指经脉,在此则指本经腧穴而言,非指手法亦未提及手法。

虚实病证之发生,或系阴阳相移、他经传变之结果,如《素问·疟论》云:“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太素·经脉》注:“盛虚者,阴阳虚实相移、相倾,而他经为病。”他经传变有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而传变,故离《内经》时代最近者,当属《难经》。《难经》其书,既释《内经》之疑、宏畅其义,又阐明其未发。《难经·六十九难》根据脏腑经脉所属五行的子母关系,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则。而对“不盛不虚”者,则云:“‘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难》)“以经取之”系因本经自病,非阴阳相移、他经而传,如《灵枢·终始》云:“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故灸刺本经腧穴,不必补母泻子经。但《内经》、《难经》皆未言及手法问题,此乃关键所在。《素问集注》云:“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名曰经刺。”和调,即平和调治之义。经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对虚实病证不明显者,后世医家推而扩充为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治疗,非但针灸如此,药物亦然。平和调治,类似今之“平补平泻”。

综上所述,对“不盛不虚”者,宜取本经腧穴灸刺。而所用手法当平补平泻,同时尚可用平和药物调之,方合“以经取之”之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03:08 , Processed in 0.0657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