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界和反中医者均需补“科学概念”这一课——兼答白先生

[复制链接]
291
发表于 2014-8-13 18:19:51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3 16:21
1、阴阳五行就是中医的具体问题吧!我敢肯定,不管西方科学怎么发展,也不可能揭示阴阳五行的奥秘。
--- ...

读岳先生文章,感觉与王锡民教授的观点非常接近,内蕴也相当深厚。
292
发表于 2014-8-13 18:25:51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系统理论自身的逻辑无法证明。不可证性使人产生了对真理的自然绝对性规律的信仰(信念),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认知超越原集合时会产生新的指导行动的真理,原来的不可证规律在新集合中得到证明而成为原集合的定理。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哲学、宗教等。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1]。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脱离于宗教外的真理概念,始自于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时期。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8:27:28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3 17:27
山雨欲来风满楼。
张功耀就是一阵风,他预示着中医的前景非常不妙。中医界某些人顽固执拗,一意孤行。听不 ...


张功耀就是一阵风,他预示着中医的前景非常不妙。中医界某些人顽固执拗,一意孤行。听不进去业外人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患者都不是智障。他要一意孤行,群众就不信赖他。你就自己给自己看病去吧!自己给自己讲天人合一去吧!
不是说群众故意与中医过不去。中医能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群众当然是欢迎的。效果不佳,也如实相告,让人家另请高明。不要硬着头皮说瞎话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医丢弃了科学,它就是想说真话也做不到。因为它的手段太落后,对病的认识不全面。尤其对治疗效果不明确。以四诊论疗效,经不起理化检测,就会造成被动局面。就会与患者,与西医发生医患矛盾和医检矛盾。中医受着双重矛盾的纠缠,可想日子会好过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主要看疗效。中医人自己说效果好没用,患者体会到效果好,才是真效果好。
     近百来年,中医被西医竞争走饭碗。主要是因为中医的总体疗效不如西医的肯定,群众信不着。
     如今如果再丢掉科学,中医就会自毁长城。自己掘自己的坟墓。这是因为,目前中医整体疗效不高,高手极少,所以吸引不了患者。
     有西医的对比,患者都是急功近利者,想马上见效,5副药不见效,患者就会走。千先生那个肾不纳气的患者就是一个例子。有很大比例的患者都是这个想法。可眼下我们看到,一些中医让患者服半个月,一个月还不见效,这就是砸中医的饭碗。患者有病痛苦,谁有那么大耐心等待见效。患者之所以不信中医,就是因为这样的庸医太多,在群众中失去了信用。
294
发表于 2014-8-13 19:0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8-13 19:50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3 16:21
1、阴阳五行就是中医的具体问题吧!我敢肯定,不管西方科学怎么发展,也不可能揭示阴阳五行的奥秘。
--- ...

阴阳五行不是哲学。原因在于,哲学只能产生于有人类之后;而阴阳在有人类之前就存在。所以,阴阳是数道,展示两类相反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五行也是数道,展示五类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中医理论与临床是对阴阳五行自上而下的演绎;中医整体发展方向同样是对阴阳五行自上而下的演绎。而西医和西方科学的整体发展方向是自下而上的,也是否定之否定的。其与中医自上而下肯定之肯定的方法论恰好相反。这种情况下,中医如何包容西医和现代科学,只有零态理论才能说清。但王教授却说零态理论对中医没有意义
295
发表于 2014-8-13 19:1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8-13 19:19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3 16:21
工之上下,不在于用什么方法,而在于结果。你用阴阳五行把人治坏了,还说是上工;人家用西医方法,把死人都治活了,反倒说人家说下工?不公道!
我所坚持的中医科学观点,是基于汇通派的临床水平,远远高于传统派。如果不高,我就会支持传统派。

之上下的分别,就像清华北大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从整体上讲,清华北大比普通高校强,但清华北大最差的学生不一定比普通高校最好的学生强。而我说的上工与下工的区别就像清华北大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不是让清华北大最差的学生普通高校最好的学生去比。你说的用阴阳五行把人治坏了,还说是上工恰恰犯了这个错误
296
发表于 2014-8-13 19:2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8-13 19:51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3 16:21
1、阴阳五行就是中医的具体问题吧!我敢肯定,不管西方科学怎么发展,也不可能揭示阴阳五行的奥秘。
--- ...

传统中医不仅给人知识,也给人智慧。而西医和西方科学只能给人知识,不能给人智慧。中医包容西医和西方科学就是这个原因;我将传统中医定为上工也是这个原因;中西医结合不设在西医院校,而设在中医院校还是这个原因;华人平均智商全球最高也与我们身上带有祖先智慧的遗传基因有关。而祖先的智慧来自于传统中医和中华文化。所以,西化派切断中医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是错误的;传统派不承认中医是科学,拒绝西医和现代科技同样是错误的
297
发表于 2014-8-13 20:18:2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8-13 14:14
转载

    真理从来都是有阶级性的

真理没有阶级性。
况且无产者与有产者,只能共生共存,任何一方离开对方都不行,阴阳学说已经说明这个问题了。
请老先生谈论学术时不要涉及政治。
298
发表于 2014-8-13 20:3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8-13 12:40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13 10:27
张功耀就是一阵风,他预示着中医的前景非常不妙。中医界某些人顽固执拗,一意孤行。听不进去业外人意见 ...

王教授说:“有西医的对比,患者都是急功近利者,想马上见效,5副药不见效,患者就会走。千先生那个肾不纳气的患者就是一个例子。有很大比例的患者都是这个想法。可眼下我们看到,一些中医让患者服半个月,一个月还不见效,这就是砸中医的饭碗。患者有病痛苦,谁有那么大耐心等待见效。患者之所以不信中医,就是因为这样的庸医太多,在群众中失去了信用。”

请问王教授,我治疗的那个肾不纳气的患者,你认识吗?你怎么知道是“5副药不见效”?你有什么证据吗?你这样信口开河,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吗?你敢保证你经手治疗的患者都是5服药就见效,都能“屡创奇迹”吗?

“一些中医让患者服半个月,一个月还不见效,这就是砸中医的饭碗。”,那么你自己所说的“在治病中,擅长使用中西医两法,屡创奇迹。治愈了大量西医专家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也治愈了大量老中医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又怎么解释呢?看来只有你王教授才是天下唯一的“学贯中西,名震古今”的神医了啊!你到底能治疗哪些“疑难病症”超越了大量西医专家和大量老中医,而“屡创奇迹”了呢?能列举几个吗?

西医治病,也经常会出现”半个月,一个月还不见效,“甚至一年也不见效的情况,难道西医也都是庸医,天下就你一个人是“屡创奇迹”的神医吗?你这样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动不动就搞些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勾当,你真的觉得自己很得意,很高明吗!


点评

看来千先生这次是真的误会了,而且发挥的太多、太离谱。我发的原贴子绝对读不出你理解的那么多意思。我们两人唠疗效,说的是当下的患者的心态,急于见效。如果不急于见效,有很多患者就会失去信心。应当看到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4 11:28
299
发表于 2014-8-13 22:08: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00
发表于 2014-8-13 22:3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8-13 22:37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3 22:08
传统中医不仅给人知识,也给人智慧。而西医和西方科学只能给人知识,不能给人智慧。中医包容西医和西方科 ...

中药的使用是围绕四气五味,升降归经进行的。只有运用阴阳五行提供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才行。西医的科学及医学理论尚未破解阴阳五行和四气五味的奥秘,故指导不了中药的使用。解决中医问题主要使用中医提供的工具。但掌握中医工具的使用比西医困难。所以,若天赋不足导致掌握不了中医工具的使用,也可以运用西医。每个人天赋、悟性、兴趣、爱好不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不能因为自己用不上或不感兴趣,就随意相互否定。零态理论将西医和现代科技纳入中医范畴,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点评

阴阳五行西医没有破解,中医破解了,兄弟信不信?如果我们这里没有高手,我真不敢这样说。  发表于 2014-8-21 18: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8 05:49 , Processed in 0.1121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