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安宁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治未病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4-3-30 16:38:48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你就直说抗生素化疗好不就得了,何必这么拐弯抹角的?或者更直接一点:西方的东西都是科学的,中国最好把汉字废了,改学英文,岂不更痛快彻底?
32
 楼主| 发表于 2004-3-31 07:59:40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中医也并非无善可陈。
非典期间,卫生部发了四个预防SARS的方子,一时全国人民都吃中药预防,客所在的偏远山村,大包大包捡回家去的也不少。防风之类的药,各地都卖断档了。
33
 楼主| 发表于 2004-3-31 08:26:17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下面引用由千金子2004/03/28 11:27am 发表的内容:
热之不热,据说应责之无火。但千金子以为,仍应责之无水。
我的理解,这里说的水,应该说是人体中的一种介质,如血液或体液。比如家里的暖气系统,如果供应暖气的锅炉烧干锅,你家的暖气片必不能热。
而在经方中,最能代表“热之不热,当责之无水”的,恐怕应该是桂附地黄丸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04-4-2 10:38:57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大致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全部论述吧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07:30:42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具体系统研究中医治未病的,应该是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集大成在“卷二十七·养性”,有: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调气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黄帝杂忌第七;
房中补益第八。
其序中言:
    ……故养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初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09:46:19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逸。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不欲甚劳,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刻五脏之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兴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
摘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养性序第一》
37
发表于 2004-4-4 21:21:44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我的感觉  口腔浑浊 舌苔黄
如果依西医观念 经仪器检查 我很健康  但中医里我却不健康  湿热了  
所以西医谈不上什么未病先治
支持食医
38
发表于 2004-4-4 21:56:34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4/04/04 10:02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安宁客2004/03/30 02:19pm 发表的内容:能不说,中医虽然有治未病的理想,真正实现这个理想的还是西医。如血吸虫病、天花等等疾病的消灭,大规模流行病的控制,在中医一家独尊的旧中国,都没有能实现。
 ...
请看这是甚麽人?这是最近刚从疫区传回的。
39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07:53:20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看不见图,想是论坛系统有问题了。
实际上应该说,中医西医在治未病上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西医的仪器检测,确能检测出很多即使是有经验的中医大夫所不能确诊的毛病,不少是很危险的疾病。而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也的确能诊查出西医仪器所不能检测出的毛病。
如王清任《医林改错》对中风未发作前的先兆性症状的记述:
“记未病前之形状
或日:元气既亏之后,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虚症可查乎
40
发表于 2004-4-9 17:46:04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安宁客并未理解中医实质。中医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智慧积累(虽然我们的确有许多国民得劣根性)。日本人就说过:中国人生活在智慧当中(这里暂不牵扯其他)。 就西医来说,当初还没有能检查出细菌的仪器时,那他怎样治未病?中医不是看细菌的多少,她要看的是你有没有维持平衡的能力,有没有处理突发袭击的能力。世上细菌病毒无数,时不时都会光顾人身,若只顾测量,容得拟这样不?比如说乙肝,能长期携带病毒得多因自身维持平衡能力不足,在感染之刹那,肯定身体明显不足,这点中医轻而易举就会查出,西医呢?明显要等找到病毒再说。仅此出发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0:59 , Processed in 0.08344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