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emm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4-10-13 04:44:4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4/10/13 04:49am 第 1 次编辑]

“六经”不是“六病”,言为“六病”者,谬论也。伤寒论的六经固然不是指具体经络,但也决不是指六种疾病。就象我们说心脏病,肺脏病,......既不是指具体的脏器,但也决不是指具体的疾病。如此而已,岂有他哉!本文作者故弄玄虚,洋洋洒洒,混淆视听罢了。
32
发表于 2004-10-30 18:19: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4/07/01 07:57a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一书所涉及的六经辩证,此中的六经到底是指六条经脉,还是指六种疾病,自古至今,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各执一词,而且各有一定道理,因而各拥有一部分拥护者。本文的作者又提及这个问题,到底哪个观点 ...
六大证候群,好,有道理。
33
发表于 2004-11-3 09:08: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六经解为六病,当是较将伤寒论作外感热病论治者进一层,将伤寒论当作论伤寒、中风论治者更进一层。若要按病论,那就太少了,但凡出方条均可为一病。至于六经,一部伤寒论开宗未提,结尾也未道六经,是后人将己意强加仲景。
34
发表于 2004-11-27 23:26: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六经是六病?
那你就直说消化系就是消化病,呼吸系就是呼吸病好啦!
乖乖,居然还有人捧,也不怕捧杀?
35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3 22:51:14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中国有不少学者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习惯称其中的太阳、阳明等为六经,往往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来解释其含义。而日本汉医家则称其为三阴三阳,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与经络说没有关系,且其与藏象学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说有联系的话,也只是医学上的偶识。(在此对于伤寒与藏象的关系容以后再论)
由于日本与我国思维方式不同,在某些程度上对于伤寒的认识也很不相同,在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相关医家。
藤平健认为六病是邪正斗争力量对比的六个阶段。
山田光胤认为,六病是按表里、寒热、内外划分的六个类型。
有启发性的是山元章平的认识,可以说它与山西刘老提出三部六病的观点极为相似。关于其学术观点,同道可以查下相关论述。关于山元章平与刘老的认识,到底哪一种更合理,现在还不敢妄下论断。
36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3 22:56:18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下面引用由wuyy81632004/11/27 11:26pm 发表的内容:
六经是六病?
那你就直说消化系就是消化病,呼吸系就是呼吸病好啦!
乖乖,居然还有人捧,也不怕捧杀?
引用这们同道的话,只想说一名,贵观点不敢苟同!!
37
发表于 2004-12-15 11:56: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果在 2004/12/15 11:57am 第 1 次编辑]

:em02:
38
发表于 2004-12-20 22:36: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张仲景曰: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又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又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又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39
发表于 2004-12-21 17:27: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若说六经是六病,那仲景序言所云勤求古训等等岂非累赘!
40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4 16:22:51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下面引用由wuyy81632004/12/20 10:36pm 发表的内容:
张仲景曰: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又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

原《古本康平伤寒论》(1947年10月第一版 . 利明印刷厂(上海) . 正文第二页)看一下就会明白了。据不少学者研究,伤寒论辨证体系与内经无必须联系(特别是很多有名的日本伤寒医家,但可惜我们的各家学说上根本就不引他们的言论,愤之!),所谓仲景前序之言,如“撰用……并平脉辨证”在本书中为很小的字,而“夫天布五行……请事斯语”较前文空出二格,想来是肯定有深意的。考伤寒论一书中有很多系后人添加,例如“证象阳旦”等,我们中国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王氏所加。而古康平本接近仲景时代,较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仲景书的原猫。所以要真切的了解仲景的本意,还是要分清哪是珠玉,哪是鱼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8:33 , Processed in 0.0588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