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是一部什么书(转)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4-1-1 14:47: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2
发表于 2014-1-1 15:00:35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1-1 14:47
何先生错把实践当作推理,因此产生错误认识。目不识丁如何推理?这个例子其实说明中医来源于生活实践。

刘兄这样说就不对,目不识丁就不能推理了?不要认为不识字的人就一定愚昧,文字的形成与人类史不成正比吧?是否在文化形成之前,人类都不会思考问题?显然不是的!有时候识字的人不一定比不识字的人聪明。人类有很多智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与后天教育无关。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5:02:43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30 20:26
千总您好!
我很赞同您的观点,确实有人将《伤寒论》与《灵枢》《素问》分为两派,所谓经方派和医经派, ...

罗先生新年好。谢谢您的回复。也非常赞同您的这些意见。有人把伤寒论孤立于内经的理论影响之外,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说什么伤寒论原序等是别人伪造的,我认为都是莫须有的事情。好的理论不会害怕质疑,只有经得起质疑的理论才是最有价值,最能被人认可的理论。
34
发表于 2014-1-2 16:10:54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1-1 14:40
呵呵,我这样说,其实也是与我亲眼所见的有关,我祖母,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人,但是却会不少草药为人治病 ...

祖母目不识丁不要紧,祖母之前的若干辈先人大豆目不识丁。神农是不是识字还不确定呢。这就涉及到医药是如何产生的老问题了。

关于医药的来源,讲医史的时候第一篇一般要讲,讲法是先排除一些错误说法,比如,动物本能说,神仙传授说等,结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逐步积累了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后来上升为医学理论。

祖母和她的伙伴们可以不识字,但生活经验丰富,生活经验里就包括防病治病的经验。她们应用经验的过程中要思索、猜想、取类比象,各种方法都用。思索的结论就是医学理论的雏形。

点评

黄帝内经创建了生命人体光电子科学体系,是世界各民族科学的顶峰。  发表于 2015-9-11 11:20
思索的结论就是医学理论的雏形。 是的,中医有很多的东西,也就是个雏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7 23:19
李老师说的在理,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肯定是经过这个过程的,推理、实践验证、实践过程可能又有新发现,不断总结,最后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当然,到底是当然药品在先,然后推理总结在后,或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3 10:11
35
发表于 2014-1-3 10:11:3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 16:10
祖母目不识丁不要紧,祖母之前的若干辈先人大豆目不识丁。神农是不是识字还不确定呢。这就涉及到医药是如 ...

李老师说的在理,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肯定是经过这个过程的,推理、实践验证、实践过程可能又有新发现,不断总结,最后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当然,到底是当然药品在先,然后推理总结在后,或者推理在先,实验在后,或者并是很重要,我们知道,有这几个因素就是。
36
发表于 2014-1-7 23:19:5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 16:10
祖母目不识丁不要紧,祖母之前的若干辈先人大豆目不识丁。神农是不是识字还不确定呢。这就涉及到医药是如 ...

思索的结论就是医学理论的雏形。

是的,中医有很多的东西,也就是个雏形。
37
发表于 2014-1-14 06:43:55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1-1 14:40
呵呵,我这样说,其实也是与我亲眼所见的有关,我祖母,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人,但是却会不少草药为人治病 ...

好,可以看出中医草药的发展的取向比类法; 这使得我想起神农以赭鞭问诸草,那赭鞭是什么,鞭-就是规律的意思, 就是用五行的五味来区别草药的归经属性, 酸入肝,甜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淡主通利); 然后再以比象法, 这样最初来确立草药的功能, 再通过临床,对于某些非五行可以归类的,进行重新认识,来确立它的作用, 这也是神农本草经的来源; 五味的归类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不是绝对的,神农氏尝毒药而去世,但他的伟大精神,不愧为中华民族之祖,无论他开始有多么低的知识, 对于那种探索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你的母亲也有这种精神。

点评

谢谢!是我祖母,不是母亲,我母亲不识药,正因为是祖母识药,而在我幼细的时候就有了草药能治病的概念,后来学中医,走上中医之路,不能不说是祖母的影响所致。 取类比象法,可以让我们祖先化繁为简,高效地筛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4 16:29
38
发表于 2014-1-14 16:29:52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14 06:43
好,可以看出中医草药的发展的取向比类法; 这使得我想起神农以赭鞭问诸草,那赭鞭是什么,鞭-就是规律的 ...

谢谢!是我祖母,不是母亲,我母亲不识药,正因为是祖母识药,而在我幼细的时候就有了草药能治病的概念,后来学中医,走上中医之路,不能不说是祖母的影响所致。

取类比象法,可以让我们祖先化繁为简,高效地筛选出各种药物,虽然现在有些看来并是百分百正确,但是在没有各种实验仪器的条件下,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高明,成本最低的研究方法。

点评

赞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5 04:34
39
发表于 2014-1-15 04:34:11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1-14 16:29
谢谢!是我祖母,不是母亲,我母亲不识药,正因为是祖母识药,而在我幼细的时候就有了草药能治病的概念, ...

赞同
40
发表于 2014-2-3 19:0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2-3 19:21 编辑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28 13:32
《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 ...


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缺乏有力证据。
灵素成书于东汉,则证据成堆。中医史名家赵洪均先生认为,七篇大论肯定是在唐代时补入的。此论可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4 03:05 , Processed in 0.1131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