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梁常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身“透风”案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4-8-10 14:2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8-10 06:29 编辑

真热假寒证
  又称“阳盛格阴症”、“热厥症”。
症状
  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邪热内盛,阳气郁闭格阴于外,以四肢厥冷,恶寒甚至寒战,而兼壮热口渴,胸腹灼热,烦躁不宁,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证候。即阳证似阴。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
摘录
  《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其证又见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六脉皆沉滑有力,则为阳证真热。内实者,宜择用大承气汤,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至于杂证之假寒者,或为畏寒或为战栗,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栗。察其内证,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便热涩,或口臭躁烦,脉滑实有力,当以凉膈散加芩、连之属,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参见阳证似阴、寒热错杂证条。

32
发表于 2014-8-10 14:49: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3
发表于 2014-8-10 14:51: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4
发表于 2014-8-10 17:14: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19:36:18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8-10 13:08
无此人论坛不热闹,只要不太过分,活跃一下气氛也好。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20:16:22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8-10 13:57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茯苓三两(甘平)人参二两(甘温)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 ...

谢谢千总版的提示,谢谢!

这位患者的主诉是怕冷、透风,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故而我没有考虑附子汤。

经方注重方证相对,一般主症不符我尽量不用其方,或许这是个弱点,还请千总版点拨
再次谢谢千总版,您把关爱和指导隐于无形之中,但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很温暖!
37
发表于 2014-8-10 21:18:32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8-10 12:16
谢谢千总版的提示,谢谢!

这位患者的主诉是怕冷、透风,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故而我没有考 ...

梁院长言重了。先生的学识和人品,都堪称楷模,我们虽然素昧平生,但是通过论坛的交流,我和你好像已经是老相识了。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21:22:0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8-10 21:18
梁院长言重了。先生的学识和人品,都堪称楷模,我们虽然素昧平生,但是通过论坛的交流,我和你好像已经是 ...

得遇先生,幸也
39
发表于 2014-8-10 21:36:3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14楼贴出的病案,是医案栏里千秋雪先生的医案。
这两个医案共同的主症是畏寒。畏寒这个症状,因为中医辨证分的详细,大家有时候直接考虑辨证会忽视了主症。中医内伤杂病的病名诊断,临床指导价值不大,古今都是以主症为纲论述疾病的。

畏寒、恶寒、畏风、恶风、寒热往来等等,作为主症的,其实就是寒与热,当然还有寒热并见的,恶寒发热。所以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学》里,把寒冷的这个症状,称为畏恶风寒,然后是具体的辨证内容。

这两个病例,都有夏天穿厚衣的现象,都没有发热的症状,显然不属于表证,没有内热深重的表现,显然不能是热厥。不是表证就是里证,不是热厥就是真寒,是真寒,治法就是温阳。
温阳的治法,再考虑表阳不固还是里阳不足。
表阳不足者,以自汗多见,也有个别表现为盗汗,但全身气血虚弱不明显。这两例里虚的现象比单纯表阳虚者重,应该属里阳不足,这个基本病机定下来,基本治法也就明确了。

40
发表于 2014-8-10 21:50:5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8-10 21:36
我在14楼贴出的病案,是医案栏里千秋雪先生的医案。
这两个医案共同的主症是畏寒。畏寒这个症状,因为中医 ...

阳不是个东西,是对气血性质的描述。所谓阳虚,实际是气血不足在温煦功能方面的表现。

梁版此例,应以气血不足为基本病机,所用独活寄生汤和归脾汤,再加个趁疼散,看似方大庞杂,其实都集中在温补气血上。气血不足,温煦失职,心神不安、风邪入侵经络这些情况也会出现。所以温补气血之外,兼用祛风的独活、秦艽、防风,活血的川芎、安神的枣仁、远志,都是切合病机的。


22楼光明先生考虑使用的药:
薤白,桂枝尖,干姜(温心阳),远志,刺五加(补心气),龙眼肉,大枣,炙甘草(甘缓以止汗),黄芪,防风,羌活
还说必要时可考虑加 煅牡蛎。
这个思路和梁板处方基本一致,用药略有不同,中医开方子都这样,就是西医开处方,也不尽完全相同。

(刺五加这药,常听说,没用过,不知道到底效果好不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22:26 , Processed in 0.4901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