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童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郝万山教授五行精解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7-5 17:11:1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7-4 13:29
心绞痛是西医的症状名词,与中医的胸痹病大体对应。讲心绞痛的病理,对中医没有直接帮助。所以,中医治疗 ...

   胸痹的病机,总括起来是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
============================================
         回复:
         一直在讨论心梗,你引用了上面一句话!我接下来问“心脉”一定是胸痹中的心脉。你说内经中有!你不是胡搅蛮缠吗!!
         现在又说是现代中医教材里的,你引用的!“心脉”你认为正确不正确???你连正确与否都不知道,不明白,引用过来,你不是害人吗???!!!

点评

您问心脉,我答心脉。您问心脉痹阻,我答心脉痹阻。哪一句答错了? 这会您把问话改了,等于概念转换了,您这不是偷换,是明换。您用改变了的问话,去要求我已经回答了内容,不能这么不讲理的啊? 比如老师出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5 20:01
32
发表于 2016-7-5 17:35:1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7-5 15:40
感谢光明先生的详细解释,我们俩(加这个俩字,是怕融合观老先生又找我麻烦,呵呵)以前讨论,都到这里打 ...

木火的关系是承载的关系, 由于我们谈的是五行气机的运动, 因此火出现问题,它可以是自身的问题 ,可以是 其母木的问题,也可以是 水克的问题,也可以是金反侮的问题等等; 你问的其它病症,有引发心火的其它原因 ,不是说全用木火关系来表述 。

在论述五行的关系时,我们讲过生克乘侮的关系, 那么对于某一行的病,自然就要用
1 本脏病; 2 五行关系病来进行论述。

因此 心病,就要从 1 本脏病--是不是自身出现了问题; 2 或是 关系病,相关联的其它脏引发的病变。

那么五行的 心火出现了毛病,首先就要看它是不是自身出现问题,这个地方其实就是脏腑辨证部分,心自身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 其次考虑关联性,就是说, 心火的这些个阳虚,阴虚,气虚,血虚 是不是由其它脏腑病变引发,比如说伴随着肝木的问题,肾水的问题,肺金的问题等等,进行五行方面的关联判断,从而立出治疗的原则,方法。     

点评

那么五行的 心火出现了毛病,首先就要看它是不是自身出现问题,这个地方其实就是脏腑辨证部分,心自身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 其次考虑关联性,就是说, 心火的这些个阳虚,阴虚,气虚,血虚 是不是由其它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6 20:49
33
发表于 2016-7-5 20:01:3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7-5 17:11
llyyjj 发表于 2016-7-4 13:29
心绞痛是西医的症状名词,与中医的胸痹病大体对应。讲心绞痛的病理 ...

您问心脉,我答心脉。您问心脉痹阻,我答心脉痹阻。哪一句答错了?


这会您把问话改了,等于概念转换了,您这不是偷换,是明换。您用改变了的问话,去要求我已经回答了内容,不能这么不讲理的啊?
比如老师出题,出题是一加二,学生答完了,却说我考的是二加三,能这样考试吗?


我一贯尊重您,愿意继续回答您的问题,您继续问,我继续答,只要求您在我答完以后,不要转换问题。我回答前,您爱怎么问怎么换都可以。
34
发表于 2016-7-5 22:36:26 | 只看该作者
        您问心脉,我答心脉。您问心脉痹阻,我答心脉痹阻。哪一句答错了?
======================================
             心脉痹阻中的“心脉”是什么意思??是内经中的心脉吗???!!!上下文连起来,你说说!!

点评

心脉痹阻中的“心脉”是什么意思??是内经中的心脉吗???!!!上下文连起来,你说说!----------------------------------------------------------------------------------- 打那么多问话感叹号干什么?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6 21:04
35
发表于 2016-7-6 20:49:52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6-7-5 17:35
木火的关系是承载的关系, 由于我们谈的是五行气机的运动, 因此火出现问题,它可以是自身的问题 ,可以 ...

那么五行的 心火出现了毛病,首先就要看它是不是自身出现问题,这个地方其实就是脏腑辨证部分,心自身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 其次考虑关联性,就是说, 心火的这些个阳虚,阴虚,气虚,血虚 是不是由其它脏腑病变引发,比如说伴随着肝木的问题,肾水的问题,肺金的问题等等,进行五行方面的关联判断,从而立出治疗的原则,方法。
---------------------------------------------
和光明先生讨论到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了。


就如先生讲到心病这些情况,常见的证型大约有十几种,中医辨证论治内容特别多,怎么也说不完。就这十几种常见证型,应该说,都是发生在心属火这个生理特性改变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心病,都是属火的病变,都是心的“宣通”特性发生了改变,然后就有了心病。
那么,首先,您得把心的宣通与心的生理特性或功能对应起来,用宣通这个特性概括心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然后,用宣通的改变,概括心的病变,即各种证型。
先生认为我这个思路是否得当?

点评

没错,是这样,从五行的角度讲,心火的宣通是它特性;所以心阴,阳,气,血的构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宣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7 09:29
36
发表于 2016-7-6 21:04:0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7-5 22:36
您问心脉,我答心脉。您问心脉痹阻,我答心脉痹阻。哪一句答错了?
============================ ...

心脉痹阻中的“心脉”是什么意思??是内经中的心脉吗???!!!上下文连起来,你说说!-----------------------------------------------------------------------------------
打那么多问话感叹号干什么?
“心脉”是《内经》的,“心脉痹阻”是教材的。是不是一回事?

《内经》不是我编的,教材也不是我编的。凭什么您问我?


您问我哪里有心脉,我说了,没说错。您又问我哪里有心脉痹阻,我也说了,也没有说错。两部书差两千来年呢,又不是一篇文章,哪有什么上下文。
您要有本事,去质问内经编者,去质问教材编委会,看他们怎么回答。
至于教材是不是符合内经的意思,我倒是有点我的理解,可是您找错对象了,我就不说。等您跟他们问回来我再说。
37
发表于 2016-7-6 22:05:1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7-6 13:04
心脉痹阻中的“心脉”是什么意思??是内经中的心脉吗???!!!上下文连起来,你说说!-------------- ...

      真是一个三七24!不可理喻!

点评

哈哈哈  发表于 2016-7-6 22:42
38
发表于 2016-7-7 09:29:2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7-6 20:49
那么五行的 心火出现了毛病,首先就要看它是不是自身出现问题,这个地方其实就是脏腑辨证部分,心自身的 ...

没错,是这样,从五行的角度讲,心火的宣通是它特性;所以心阴,阳,气,血的构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宣通。

点评

我理解先生讲的内容,宣通,因为心有宣通的生理特性,所以五行属火。而心阴,阳,气,血,是宣通特性的具体内容。 我们现在分析心的生理和病机、辨证论治。 心,在脏腑学说中,主要功能是主神。(心主血的功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7 22:28
39
发表于 2016-7-7 18:33:39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郝万山教授对五行的解释很好听,但是意会的成分比较大。不说中科院挺五行了吗,很想听听中科院怎么解释五行的。重点是五行的定义,五行的原理,五行的实证,等等。
40
发表于 2016-7-7 19:06:31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6-7-7 10:33
个人认为郝万山教授对五行的解释很好听,但是意会的成分比较大。不说中科院挺五行了吗,很想听听中科院怎么 ...

中科院教授:阴阳五行不是迷信!值得推广
2016-04-29 15:39:51  作者:上方文Q

近日,中国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全国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规定了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标准,分为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
这份《基准》一经发布变引发了广泛议论,主要是其中这一条:
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思想,似乎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如今却加入科普素质行列,是不是倒退了?
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孙小淳特意撰文《也说“阴阳五行”写入“科学素质基准”》,对《基准》的做法表示支持:“把中国古代传统对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这几个重要表述写入《基准》,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恰恰体现了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励的进步。”
孙教授表示:“过去的知识,不能因为过时就斥之为‘迷信’或‘神话’,因为它们的产生经历了与产生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差不多一样的过程。如果我们斥过去的科学知识为‘迷信’,那若干年后,现在的科学知识又过时了,我们的后代是不是也可以斥我们是在搞‘迷信’呢?”
他还指出,我们要全面学习西方科学,但同时也不能忘记自身的文化认同。不能因为我们近代在科学上落后,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可取之处也没有。
【也说“阴阳五行”写入“科学素质基准”】
近日,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之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
但我认为,把中国古代传统对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这几个重要表述写入《基准》,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恰恰体现了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励的进步。
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泊。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
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神学和巫术,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其要点是人和宇宙是和谐的。它使人们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认知的,这应该算是科学的“第一原理”,怎么就是迷信呢?
即便是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如霍金、温伯格等,也相信宇宙的和谐,追求“终极理论之梦”,讨论“人择原理”,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就不能提“天人合一”呢?
“格物致知”则出自《大学》。“格物”实际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的意思,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我们还经常用“格致”来译“科学”,如《空际格致》之类。我们让大家知道“格物致知”这样的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又有什么不妥呢?
有人认为,即便你讲的这些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比,那是大大落后了的东西,不值得一提。这种看法在从业的科学家群体中是非常普遍的。
过去的知识,不能因为过时就斥之为“迷信”或“神话”,因为它们的产生经历了与产生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差不多一样的过程。
如果我们斥过去的科学知识为“迷信”,那若干年后,现在的科学知识又过时了,我们的后代是不是也可以斥我们是在搞“迷信”呢?

很多人认为,科学是与历史和文化割裂的,即便有关系也是历史和文化“阻碍”科学的发展。这种科学观对科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基本上很少提出创见、跟着西方跑的根本原因。
即便过去的理论被证明是错了,因为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
无疑,我们要全面学习西方科学,但同时也不能忘记自身的文化认同。不能因为我们近代在科学上落后,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可取之处也没有。中国毕竟在相当长的时期,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是不落后于西方的,甚至是领先于西方的。
所有这些古代科学的成就,人们都是抱着“天人合一”的信念,本着“格物致知”的方法,用着“阴阳五行”概念和理论,一点点做出来的。我们从中不是也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吗?
真正的“融彼方之材质”,需要对自身的充分认识。以为学到了一些西方科学的概念公式,就以为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是非常肤浅的认识,不能培植科学创新的底蕴和动力。
我们今天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为建设新的现代世界科学文明服务,这种尝试是值得的。
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表明制定者已经注意到了科学历史的和文化的维度,理解科学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在大众科学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有必要加上历史和文化的维度,脱离了历史和文化的科学,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科学。

http://news.mydrivers.com/1/480/480331.htm

点评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565&page=1#pid509900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7 20:15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纳入《全民科学素质基准》好办,发个文件就可以了,但是要真正成为全民科学素质基准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重点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定义、原理、实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7 20: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19:05 , Processed in 0.1834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