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草木沉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经典中医理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20-10-29 07:38:06 | 只看该作者
         《内经》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金匮要略》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陰气衰者为癫,陽气衰者为狂。
       这是经典理论中的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32
发表于 2020-10-29 07:51:0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28 22:39
谢谢千秋雪先生的关注。回复如下,请多多批评指正。
        中医里理论中的脉,是指经脉,即经络 ...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肝不等于西医的肝脏,经脉不等于西医的血管……。余类推。”
---------------------------
中西医虽然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它们面对的是同样的人,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请问先生临床上面对同一个人,这个人会面对西医展现一种结构形态和生理活动,同时在面对中医的时候会变成另一种结构形态和生理活动吗?再说,中西医之间,就只存在差异,不存在共同的认识和联系吗?

点评

谢谢先生关注、发问。  发表于 2020-10-29 07:5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3
发表于 2020-10-29 07:51:52 | 只看该作者
草木沉香 发表于 2020-10-28 06:52
古代中医治疗骨折,用上了小夹板,不小心荣冠上了机械唯物论。
阴阳五行现在看可能有缺欠不完美,放到两千 ...

       机械唯物论对于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机械唯物论不能完全否定,不能抛弃!现代的西医所有成绩完全归功于机械唯物论,没有他就没有现代化的世界。现代化的原意就是工业化、机械化。
      辩证唯物论出现之后,由于辩证唯物论比机械唯物论能够解释更为复杂的事物与更深入层次中的问题,比机械唯物论更为先进,或者说机械唯物论被辩证唯物论涵盖了,包容了,机械唯物论并没有消失,他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34
发表于 2020-10-29 08:26:25 | 只看该作者
      1  无论经隧还是经脉,都不等于西医的血管。营卫循环并没有按照十二经脉循行,二者的循行路径不一样。营卫也不等于气血,更不等于西医的血液循环。
     2   同样的正常人,同样的病人,由于理论体系不一样,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都是相对真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解剖学中的十大系统既有联系而同时又有不同,这是客观事实。
     3   中西医融合观没有改变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及其及其理论构架,没有改动一个字,也没有改动西医的概念等,而是建立一个中介证态、象态体系,把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沟通、联系起来。例如:中医的心,主神明、主血脉,没有改动,在西医的理论中找到了调控系统,中医的心与西医的调控中心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心-调控中心象态。脾主运化与西医的物质能量代谢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脾主运化-代谢象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余类推。
       不要改动中医的概念与理论构架,不要中西医概念嵌合、直接对接,在中西医理论之间建立一个中介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参考系),使得二者沟通。宁可打破西医理论体系,也不要改动中医里理论中的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动一个概念,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就解释不通了,中医的思维就被打乱,辨证论治就不能正常进行,诊断治疗就会发生错误。
35
发表于 2020-10-29 09:30:1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28 23:38
《内经》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金匮要略》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 ...

这是经典理论中的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一理论应联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

心气虚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脉弱等症状,可以见于心脏神经功能症,亦可以见于冠心病,见于各种先后天器质性心脏病。治疗的药物,以黄芪、人参等补气药为主。难道,中医应用黄芪、人参等药物治疗心气虚,只是针对"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0-10-29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经典理论中的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一如果仅仅针对"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从理气药(柴胡、四逆散等方药),而不是补气药来考虑,可能更实际,更靠谱些。

点评

终于还有一个名方“开心散”  发表于 2020-10-29 09:37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09:45:0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辩证属于心气虚、心气实,以及前面所说的“气血少”,治疗原则却成了疏肝解郁,定志安神,辩证与施治成了南辕北辙。

点评

气血少与气虚是两个概念。有区别。  发表于 2020-10-29 10:4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8
发表于 2020-10-29 09:51:03 | 只看该作者
心气虚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脉弱等症状,可以见于心脏神经功能症,亦可以见于冠心病,见于各种先后天器质性心脏病。治疗的药物,以黄芪、人参等补气药为主。难道,中医应用黄芪、人参等药物治疗心气虚,只是针对"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一补气药,针对的不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针对的,应当是机体能量供应(如三羧酸循环、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方面的问题"。





点评

补气药范围太大了,心气虚的现在解释与经典中医理论有差异。心气虚具有多种临床类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心气虚未必都要补气!  发表于 2020-10-29 10:50
39
发表于 2020-10-29 10:02:18 | 只看该作者
能量代谢与供应系统,应当是人体极重要的一个系统。但在西医理论体系,特别是病理体系中,被严重的疏漏或低估了。不过也不奇怪,三羧酸循环、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等生理生化学层面的认识,也仅仅是近现代之间的事情。
40
发表于 2020-10-29 10:3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29 02:41 编辑

         谢谢大家的关注以及热烈发言。
         气虚,心脾肺肾都有气虚,一般认为没有肝气虚,有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也有人认为肝气虚是肝气郁结的前期。心气虚与气虚的概念相去甚远。
         虚证,一般是指西医的非器质性疾病,在各种器质性疾病的晚期也表现出虚证,实际上是虚实夹杂证。我在《融合观》这本书里184~214做了详细论证。
         心气虚与气虚的概念相去甚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冠心病与《金匮要略》中的胸痹具有非常大的重叠,胸痹的病机是本虚表实,上实下虚。上实指的是心肺而不单单指心,冠心病急性发作时使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宽胸下气或者理气,补气是禁忌。现在教材说:心气虚就是心肌收缩无力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痰涎壅盛,应该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降气,使用人参大补元气是原则性错误。我们在中西医对照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按照西医理论或者形式逻辑推理,一定要结合中西医的临床实践逐个逐个的具体分析。现在的教材按照西医理论或者形式逻辑推理,概念嵌合,在临床上行不通。

点评

心气虚与气虚。我理解:气虚讲的是整体状态,是对疾病的定性;心气虚是进一步精准的定位。治病一定要辩证到病位,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效果。  发表于 2020-11-4 11: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19:25 , Processed in 0.0526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