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5-23 11:46: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八      得失全记录
太史公司马迁有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面对着日益变化、日益复杂的疾病,而一个医生的精力和学识又有限,所以未知的疾病和有限的医术是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个医者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成为全医,误治、错治在所难免。把这些治不好的病例如实记录下来,相较于单纯记录治愈的病例,可能更有价值,于自己是一种鞭策,于他人则可提供借鉴。记得求学时,我师董松泉先生曾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为医者如同织网,你这个网织的越密(指掌握各家学说的多寡),漏网之鱼(指疾病)就越少”,对我影响很大。以后读书渐多,知道了很多著名医家都尊此而行,如章次公先生曾撰《道少集》,魏长春先生亦作《失手录》,何绍奇先生则把自己的专著取名《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最近又看到湖南毛以林教授自称“道少斋主人”,这些尊重客观实际、不假修饰的学风非常值得我们后辈效法。
我十年临证,治好的病例大都没有经过系统整理,但没治好的大都印象深刻。现在回想起来,有的已经会治了,有些则还没有好的办法,故而不能不督促自己再去努力学习。今摘录一则独立应诊时的失手案例,供刚刚上路的青年中医朋友们参考。
52
发表于 2009-5-23 11:53: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十年十案之三 尿路感染失手案
黄某,男,46岁。2000年春来诊。自诉尿频尿急尿痛数年,屡经各大医院检查,未能得出明确诊断,   均以尿路感染拟诊,处以静脉点滴治疗,几年内试用了十几种抗生素,寸效皆无,反而愈加严重,痛苦不堪。
      彼时我临证未久,根本不懂辩证,只处以八正散、萆薢分清饮之类套方,连用20多剂,自然是毫无效果。患者失望而去,我也惭愧不已。
    按:今日细想此案,患者初患病时可能是下焦湿热,但日久未愈,阳气渐损。再加屡用抗生素等寒凉之品,更加冰伏元阳,以至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单纯用清利之品自然难以奏效。若处以温清并用之法,当可奏佳效。
      此案于我影响很大,每每想起患者失望而去的幽怨眼神,就会无比惭愧。激励我“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日夜苦读。此后的几年内,我又遇到了多名类似的患者,皆以温清之法,或重于温、或重于清,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此案还提示我们,在临证时,不可被西医的诊断病名所囿。回想读书时,有些老师说高血压就是肝阳上亢,炎症就要清热解毒,何其谬也。此案我如果不惑于“炎症”,患者或许会早一天治愈。可见,老话还有重提的必要,警钟还要长鸣啊!
又:前月接到一位同道的求助电话,他接诊了一个患前列腺炎三十年的病人,用尽了清热利湿、软坚通络的法子也不见效。我当即告诉他:岂有三十年还是湿热的道理?即便发病时是湿热,现在也早就耗伤阳气了,再加之屡用清利之品,更加冰伏元阳。嘱其试用真武汤稍加竹叶、灯心。其遵嘱投方,果然应手。其实这位同道的遭遇和我当初的困惑是一样的。总结自己的教训而帮助他人,同样也很快乐。
53
发表于 2009-5-23 11:58: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对于医案的写作方法,我个人反对修饰风、八股风,曾在《十年十案。跋》里谈过自己的观点,转录于此,供同道们参考讨论并指教。
一个临床医生的水平再高,也会有治不好的患者;同样,水平再低也可能偶尔治愈几个病人,运气好的话,还可能治愈几个疑难杂症来博得声名。
我行医十年,大约总治了有几万例人次吧,当然有治愈的,有疗效欠佳的,有记忆深刻的,也有一带而过的。所幸我继承了我师的习惯,每案必留底方,无一疏漏。日后患者复诊或再诊它病而言及旧患效佳时,总可以找出旧日处方,日久也就略略有了一点点心得体会。
诊病留案之风自古有之,如《周礼。天官》中说“凡民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仓公的25则“诊籍”是公认的早期医案了,正如夏应堂所说“昔司马迁为淳于意作传,详记其治验病案,凡数十例,脉因证治,琐屑无遗,其殆后世医案之滥觞乎”(见《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序》)。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也有诊病处方多不自留的,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有很多是叶天士的学生求于患者手中,这对后人整理医案、全面总结医者的经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甚至还可能造成疏漏和以偏概全。所以医者自己保留医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医案的文体是实录体,无固定的格式,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发挥,但前提必须是真实。如何绍奇先生说:“真实是医案的生命,既使要作必要的文字加工,也必须以不影响原记录的真实性为前提。古今医案中,有的医案疗效可疑,有的与事实不符,有的纯属编造,这都是不可取的”。
绍奇先生所说并非空穴来风,如《寓意草》中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就很值得人怀疑。而医案中的八股之风也曾流行一时,病理说的头头是道,用药看上去丝丝入扣,讲究形式,为了论理用药而装点舌脉。而这种风气在当代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但大多论文捏造数据、编造案例,就连许多学术专著中的医案也颇为可疑。表面看上去,脉证、分析、理法方药俱全,前后自圆其说,疗效超乎寻常,稍加分析就知道是经过了太多的“艺术加工”,不那么可信。近年来最肆无忌惮者当属卢崇汉《扶阳讲记》以及天士力造假风波了。
有人统计《范忠林六经辩证医案选》69案中竟有30案无脉象记录,并据此表示遗憾。但我认为这种“还原真实,不假修饰”的文风才最可贵,也更可爱。一个临床中医是很难四诊俱精、通晓百病的,如实记录下来,于己可知不足,于后人可资借鉴,不是更有价值吗?
章次公先生择未愈之案而成《道少集》,魏长春先生撰《失手录》,何绍奇先生《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也收录了自己没看好的案例,这些前辈的水平比我们不知高了多少,却还能自曝其短而不文过饰非,其勇气和苦心更值得深思啊。
我的日常处方上,除了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年月日必填项外,大多只记录主证、治疗经过、检查结果,对舌脉不是不重视,但只记录有特点的舌脉,普通的则忽略不计。再诊时若发现前诊有误,则重点描述一二句误诊的原因、改治依据,除此而外一般只写“同前”、“略减”、“大减”等,完全不效的则在底方上重点标记以待改进。另有些极特殊患者则作单独记录。
此次整理十年十案,得意、失手、寻常、疑难均有收录,其一是为了记录成长轨迹,其二是为了求实。并非每案皆舌脉证理法方药分析俱全,而力求保持原貌,对当时无解者作了管窥之思考,并就教于诸同道;对略有心得者在紧要处加一二评按,追求画龙点睛。
当然,由于资质愚鲁,加之学识所限,偏颇狭隘之处在所难免,十案中颇多见仁见智之处,我个人以为较之那些一眼就可以盖棺定论的案子,更有些价值。
至于我的水平的高低,应该是另一话题了。
54
发表于 2009-5-23 18:19: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九     笑看怪现象
一个人一旦出了一点名,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难免要受到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嫉妒和非议 ,我也未能例外。随着我的工作逐渐有些起色,各种指责非难也随之而来,说我是“大药包子”、“五毒大夫”,甚至还有人说我是“搓澡的出身”,让人啼笑皆非。其中的细节,恐有污诸君眼目,就不细说了。
一开始,我非常苦闷,压力很大。所幸及时调整了心态,把精力又投入了读书诊病上。心态变了,心情也就好了很多,我不再困惑于同道相妒的烦恼,而是在业余时间整理经验,撰写了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针灸》、《中医杂志》、《内蒙古中医药》、《健康报》上,有力的回击了质疑声。又把这些怪现象整理成文,以《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系列评论》为题发在网上,得到了众多朋友的认可。其中《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 之六。文人相轻》就是针对同行相妒的有感而发。我在文末说:“  医者穷一生之精力,亦难成全医。相学尚恐不及,相轻可以休矣”!!!      是啊,“相学尚恐不及,相轻可以休矣”,这既是我本人的由衷感慨,也是愿与同仁共勉的肺腑良言!
55
发表于 2009-5-23 18:33: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系列批评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
                                之一
    各位同道是否注意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吾试为言之。当今中医界怪事颇多,最可怪者,唱和赞美者多,质疑问难者少,尤以名医为最。君若有疑,容吾析之。                  
试看火神派横行数年,其学术观点之漏洞显而易见,单执一法岂可愈万病?附子岂只有大剂量方可愈病?    惜吾三谈对火神派之思考少有知音  ,  更  惜众多名家并无人直言,致使大有一统江湖之势。长此以往中医如何真正复兴?一派繁荣景象背后难掩衰败的真相。故吾不揣鄙陋,特直言之。吾再不言,恐此陋习蔓延开来,后学茫然不识旨归,大海茫茫无从下手。     
吾为除其弊,特撰【温法纵横】,理法方药皆言之有据又自成体系,请君一观必别有洞天。
                                       
                              之二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颇多,吾再谈之。         
    二怪在于流派林立。古之伤寒,温病,补土,滋阴之争虽废,新的流派又生。国立名老中医之名号,原为承其学而不至失传,但其徒子徒孙承其学而泥其学,受困于名老中医之名,正如仲景所言:“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 并无几个能破茧成蝶,青蓝之胜。故一医即一派,一派即泥一法而不自知。所以,治病有获奇效时,亦有毫无响应时,皆源于此泥一法而无圆通之意,罪不在法而在于人,在于流派之观念也。古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失之久矣。               
    惟何绍奇先生独有超人之智,其师承朱良春先生,又学蒲辅舟,岳美中,任应秋诸家之长,仍能不泥,立言临证每能自发机抒,创获屡屡,人谓其“中医界散打之王”,诚非过誉。若能假以时日,必成中医新一代领军人物,惜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叹   现今名医之传人,无人能及其心思之机巧。  
    吾虽愚鲁,尚能体会何君之苦心,业医十年,不敢持先入为主之定见,亦不敢持成方成法以待病,临证必舍似存真,处方必优中选精,故偶愈大证亦非意外。
                                          
                                   之三
     三怪,怪在论文之发表快与收费高。      
     当今,中医杂志报刊众多,原为各位同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提供了绝佳之平台。怪其发表速度之快,收费标准之高,令人惊叹。      速度快:投,审,评,见报,可在一月内完成,速度之快,直追神七;收费高:审稿费,版面费,证书费,动辄数百上千,而且大多不给稿费,窃作者之劳动为己有,是国家法规如无物,真可谓生财有道。举朱老良春为例,其至今已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如果是现在,以每篇500元计之,则需费用高达9万余元,以为医之微薄收入,何堪重负?都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可是这唯一民间中医成名的路被堵死,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地位低下的民间中医如何才能冲出重围?            
    当局者闻此不知作何想??????????
                                         
                                之四
     四怪,怪在报刊编辑之两种面目。   
     当今中医成名之有效途径即发表论文,故某些名刊大报之某些编辑令人惊讶的显露出了两种面目: 对一些名家,摇首摆尾,即便议论平平,言语无味,亦照发不误,唯恐名家不悦而获罪; 而对基层及低年资之医,则趾高气昂,态度蛮横,丝毫无文人之体面。 两幅嘴脸之鲜明对比,令人作呕,可发一笑。都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可这种人,除了留下恶臭,真不知还能留下什么。              
     吾2006年撰文【从郭德纲现象看中医发展之路】,发于【健康报】2006年3月23日第三版之【中医专刊】之【百草论坛】,编辑疏忽,误将吾名 { 李寅 }   错印为 王寅  , 此君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同时正在【健康报】之【保健养生】栏目发表系列论文【刮痧十问】, 吾素昧平生,想来也一定是道高量雅之人  , 吾恐拙作于王君清望有污,更兼蔽篨自珍, 故屡次询问,该报编辑 祁芳不仅毫无歉疚之意,且态度愈加恶毒,盛气凌人,直似村姑泼妇。吾虽气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唉,可叹,可恨,可怜啊。     
     吾特将其丑恶嘴脸大白于天下,以告诸同道, 村妇掌权不可惹,有才无名空蹉跎。
                                                                                                   
                末代中医保卫战(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 之五)
    纵观今日中医之现状 ,一派虚假繁荣的背后难掩衰败的现实,明者自明  ,毋庸多言。  有人称现代中医是末代中医,戏言乎?真相乎?真相也,何故?                                                                                 
    吾虽愚鲁,亦常沉思。偶有所悟,根在教育也。君如有疑,请听吾细言之。      .
    且看当今中医界各位名家,今日讲学,明日论坛,后日会议,频繁奔走穿行于各地,名则名矣,但不知其还有几许空闲能为患者诊病。 如果说是为了中医事业培养新人,却不知除了从基础教育抓起,还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   根基不牢,何来高楼大厦? 近日【半月谈】报道,中国科技大学为本科生上课的 ,全都是院士及本领域中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正因为这种高起点,所以该校的毕业生每1000人就可以出1位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 反观中医教育,稍有名气的专家教授都在忙着参加各种商业会议,论坛,谁肯静下心来从事费力不讨好的一线教学呢?缺少了大家风范的熏陶,名家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高效的临床范例,青年人又如何才能做到甘耐寂寞清贫,潜心去故纸堆里寻宝? 如何才能培养建立真正的中医思维。近年来,国家虽然恢复了师带徒的制度,但受其形式的限制,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改变中医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                        
    院校教育并非不好,也不是院校教育出不了大家,且看建国初期时,刘渡舟,任应秋等大家,哪一个不是教学相长,两得其乐呢? 只是江河日下,人心不古,现在这种教育办的越来越肤浅了。如果如果没有整体行业内的戒浮戒躁,没有主管部门的清醒认识,这种尴尬的局面恐怕还会一直持续下去,那是恐怕真会出现末代中医了啊。
    吾虽一介医林末学,亦不敢混沌度日,亦恐经旨湮没,流散无穷,故敢直言尔。当今中医尴尬之局面,罪不在后学不求上进,其最根本之源在于教育。 所谓末代中医保卫战,非个人能力之所及,必待当局,大家,后学三方齐心协力,方可获成功。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各位同道,来参加末代中医保卫战吧。 相信我,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医绝不会没落, 绝不。
                                                                                                                                                                                
                                  之六
    六怪,怪在医者相轻,更甚于文人。
    当代真正名家多相互捧颂(此其弊也),而为医相轻之现象多发生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名望者中间,同属一院者更甚。
    更可恨者,文人相轻,多在学术上探讨;医者相轻,多在人身上攻击。 量大味多者被讥为“某某大药包子”,量轻味少者又被称为“治不死人也治不好人”,敢用相反相畏者被称为“连常识都不懂”,遵常规者又被视为“因循守旧”,   每每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又有可笑者,竟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如上所述,全不思有经方派,亦有大方派,量之大小、味之多寡,全在三因制宜,岂有定论? 相反相偎者并非绝对禁忌,仲景先师附子半夏同用已开先河,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其逆从反激,常可愈重症、起沉疴。     以上所举,不过信手拈来,类同此弊者多之矣。其害大矣!此弊不除,内部先自乱阵脚,何谈社会之理解、当局之重视?
     简言之,医者,易(易经)也, 意(思维)也, 艺(艺术)也, 忆(记忆)也,如何下手,全凭临证所需。胸存定见,其弊大矣!   医者穷一生之精力,亦难成全医。相学尚恐不及,相轻可以休矣!!!!  !
                                                         
                                                                                               
                                  之七
中医界之怪现象颇多,吾今择其要者再谈之。  
    七怪怪在“秘方”与“医奸”之多,颇有泛滥成灾之势。      
    医之可恨者,以“秘方”炫人也;今日之医,诚如仲景先师所云:“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而是煞费苦心求取所谓秘方,效者归功于己,不效者归咎于方;此现象不除,于一医一法影响尚浅,于外界对整体中医之印象破坏巨大。   
    而更可恨者,以“秘方”牟取暴利也。  此类人 习他人一良法,秘而藏之,若遇斯疾,则不处方只卖药,于利之贪婪尤甚于奸商,吾称之为“医奸”。可惜仲景、历代及当代众多名家,苦心孤诣所得之验,尚恐后人不能悟,又编著成书以广之。此医奸贪前人之功于己  ,败坏医道、医德、医风,距医侠之行径远矣;杀之亦不为过,吾若遇之,必尽所能揭其所秘而后快!   
     吾处一医,每以散剂治顽痹,确有良效,惟价高,10天需数百元之多。吾恨其贪,观其药,断为“蝎蛇散”,遂遍告周围诸同道,此方出于当代中医泰斗朱良春先生 【虫类药的应用】全蝎条下,具体处方为:炙全蝎15克、金钱白花蛇1条(或乌梢蛇30克)、六轴子4、5克、炙蜈蚣10条、勾藤30克。众医得而用之皆曰有效,而彼“医奸”生意每况愈下,恨吾甚深。  
虽获罪一人而惠泽众生,余无悔也!
                          
                  
                                之八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八怪在于空谈误国。      
    近来,中医评论界热闹异常。  【思考中医】、【小说中医】、【拯救中医】、【走近中医】等诸多打着中医旗号的应时之作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啊。主管领导为之鼓舞、出版机构为之受益,一时间仿佛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中医,中医的春天即将来临。
    孰不知空谈不止误国,亦误我中医也。  所谓思考者,未必能思考出高疗效;小说者,只能是小说,更恐成为戏说;欲走近者,距离尚远;更有甚者,妄言拯救中医,吾恐其连自己沽名钓誉的灵魂都难以拯救。
    吾对此几类人最深恶痛绝,其不思经旨、妄谈奢论,满纸空话并无一句实用,却打着维护中医的大幌子,不知迷惑了多少青年学子的眼目。
    我们渴望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此类“纸上谈兵有机巧、临证用药无真功”的投机之辈,只会破坏国人对中医的印象,因其言之愈高、效之愈低,反差之大,恐国人误会全体中医皆属此类也。
    吾虽位卑,却有铮铮铁骨,故敢直言以剥其面具\外衣\内衣•••,必使其赤身裸体于众目之下而后快!!!
                                                                        
                                   之九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九怪,乃针灸的普及与泛滥。
    吾临证之初,即习石氏醒脑开窍法、靳三针、焦氏头针、彭静山眼针等法,圆活运用于中风、痛证、哮喘、面瘫等顽疾,屡获佳效,深知吾国针术之神奇。
     吾地他医见吾愈病神速,亦均学而用之,本乃良法广传之美事,惜诸医不研经络、不读原著、不明经旨、不晓辩证,又以公然向吾请教为耻,故只知其表而不知根本,误以为针入肉内便可获效,滥针多灸、手法粗糙,不但效果欠佳,且误人多矣。
     吾近诊一面瘫患者,病已半年。初患病时即于某医处针灸,每日面部行20余针,并通电1个多小时,又行发泡之法,现仍有瘢痕。至今未愈,患侧肌肉明显萎缩,苦恼之极。至此吾已知其便用攻逐峻猛之法,正气已伤;日久络中定有淤血,乃虚中夹於也。遂拟定一治法:以小三棱针于患侧三五穴,刺出血2、3滴,任其自止,不按压;健侧取1穴,同法操作。第一次术后3日再次用上法,以后5日、7日、、、如此类推。又处冰片、细辛二味研末闻鼻,每日二次,取嚏为度。5次即愈,未留任何后遗症,医患其乐融融。
     此患如初期行少针浅刺、并轻柔温和手法,并非难愈之疾,惜主管医师未晓此理,蛮针久刺,不单伤正、且又引邪深入,故而成缠绵之势。
    针灸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医疗法的一个分支。即便是单纯针灸科之医,亦应通晓中医的基本理论。而如遇顽疾重症更应如此,方可保证疗效。     吾治此例,先从中医辩证入手,知其虚实夹杂。然后拟定治则:扶正、祛瘀。具体治法中,用小三棱针通络祛瘀,不用大者,防更伤正气也。隔多日针刺一次,是因该患全身状态尚佳,伤气唯在面部,故不必服药,只待其正气来复即可。外用药亦开窍通络之意。   如此治法并不复杂,却深含中医至理,故效果奇佳。
     惜现今针灸之技,被人目为小道,似乎人人可为。中医可为、西医可为,即便未习医者,参加某些短期培训班,耗时不过半月,花费不过数千,即可获得正式资格证书;国外友人来华三五月,回国后就可挂牌开针。培养一个针灸师的速度之快,尚不及培养一个理发师的时间。诸君以为怪哉否???
     针灸之术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宝贵财富,必须大力整顿、实行精英制度方可。再不提高准入门槛以提高全行业整体疗效,这个最有希望被国外同行普遍认可的优势疗法同样岌岌可危啊!!!此非吾危言耸听,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之十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之十怪,在于行业整体西化。此怪最为可怕,君若有疑,请听吾细细言之。
     1.    中医院校改四部经典为选修课,中西课时比例由最初的8:2沦落至5:5  。当局者却不考虑, 根基不牢,中医思维何从建立?
     2.    授课教师张口三理,闭口一剖,全无中医特征。       吾今夏满怀憧憬参加一中医提高班,内含省市级名医若干,岂料从教员到学员皆本此类,教员大谈激素的用法,学员纷纷忙于记录;偶讲一方 ,学员更如获至宝,其间并无四诊八法、理法方药;更尴尬者,某教员竟连阴阳尚不能分辨,吾数次与其商榷,其终不能自圆其说,令人感慨良多、唏嘘不已。
     3.    各类各级杂志所选登之文章,亦必符合何种规格、何种形式、何种方法; 多少有效率、有无可比性、是否合乎循证医学等等西医之要求悉数套于中医头上,最具中医特色的医案医话医论已难觅踪迹。  削足适履追求表面形式。 岂不知数据做的漂亮不一定有效率高,文章写得精彩不一定精于临床。 当今中医整体疗效不高,不知与此纸上谈兵是否有关?
     4.      临床之中医又有多少在中药西用, 数典忘祖、自甘从属?且看高血压即投平肝潜阳,益气降压法已成虚设;糖尿病即滋阴润燥,温阳固本法无人问津;其他如炎症即清热解毒,冠心病即活血化瘀,腰痛皆用六味丸,头晕即滴清开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此现象若在西医尚有情可原,而在中医,则必声讨之,否则,毁我中医者,必此中医之败类也。
     5.    若不幸发生医疗事故,鉴定者多取西医之标准,皆不思中医西医岂可混为一谈?龙胆泻肝丸事件归咎于关木通,关木通有口难言、百口莫辩,枉成千古冤案。虽有众多名家愤而为之呼吁,奈何手中无权,掌权者又有眼无珠,不看青霉素过敏死人事件从未停止,却何时归罪于青霉素?   于中医中药何苦相煎太急???
     6.    药物用量越来越小。举马前子为例,建国后几部药典已从0.9克每日渐降到0.3克每日,美其名曰从安全角度出发,吾不知此后是否会继续降低,亦不知所谓法定药量是否尚可愈重症。   当权者不知博采众名家之长,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却在西医思潮影响下畏首畏尾,不求有功,先求无过,本末倒置,丧失了中医代言人的职责。
     7.      众多中医院迫于生计,化验B超等检查详于望闻问切四诊,手术量高于中药。姓仍“中”的中医院少之又少矣。但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总也竞争不过综合性医院。
    综上所述,中医行业自上而下莫不存在西化之倾向,且承愈演愈烈之势。 不得不谈谈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及功过。
   自清末民初西风东渐以来,中西汇通派虽全力致力于中西医融会贯通,苦于时代所限以及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成效不大。    1962年朱良春先生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点,备受推崇,至今日已成共识。但其间出现了太多的中医西化、中药西化的现象,离朱老初衷远矣。有鉴于此,朱老不得不再次指出:“不少人把传统中医的灵活辩证,改造成了辩证型,人为地把患者分成几个证型,每一个证型对应一个处方、、、、不许随证变化药味。为追求统计学意义,削足适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坚持中医的特色,把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病活法庸俗化、机械化,变成了僵死的教条,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势必会失去中医的特色于优势,造成学术萎缩。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防止把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歧途。”(【朱良春医集】
    诚如朱老所言,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其中辩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   以吾之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仍以中为主,西为辅,诊断治疗皆是。庸者不明朱老学术之精髓,误用为西化,师徒相授,误人不浅。
   最后,以章此公先生的名言于诸同道共勉:   欲求中西医结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
56
发表于 2009-5-24 07:26:1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大力赞同和支持李寅先生的观点!!!!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24日 08:10am 时添加 -=-=-=-=-
李寅先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保重自己,当今社会小人诡计暗算多。
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面如今临着众多的阻隔和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才极其缺乏和中药材质量的不理想(有些野生动植物药材面临绝迹)。
就拿中医药爱好者来说吧,因为他们喜欢中医,相信中医,对中医有兴趣,所以自学中医药知识,任何人学习中医的目的主要是治病防病,以医为业,养生保健,著书立说,惠及后学。在古代,只要有人找你看病,中医药爱好者就是中医师,只是有些中医药爱好者家境富裕或者在朝廷任官,无需以医为业养家糊口,也不愿劳心费神罢了。而现在,考大学学中医成了做中医师的独木桥。
我认为吸引民间热爱中医药的人士学习中医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好途径。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来吸引有志青年来学习中医,国家应该受置民间中医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项目,不考任何西医知识,不论身份,文凭,职业,都可以来参加考试。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民间人才充实到中医药医生队伍当中。
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十分适宜自学成才的医学,而且自学中医者往往也不会比院校毕业生的水平低,当前,我国有一大批爱好中医药,自学中医药的人士,他们十分热爱祖国医学,自学中医药知识,渴望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渴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使广大自学中医药者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中医的行医资格。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广大有志青年的学习钻研中医药的热情,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学习中医药来复兴祖国中医药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祖国的中医药事业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片欣欣向荣,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疗效不理想”的状况。
57
发表于 2009-5-24 14:05: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支持李寅!
      中、西医永远不可能结合,只能中、西并用。其理见《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
    中医学一定能卓然自立。原理请阅《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中医学体系》,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张有和专集〉。
58
发表于 2009-5-24 17:47:1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5/24 07:26am 发表的内容:
大力赞同和支持李寅先生的观点!!!!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 在 2009年05月24日 08:10am 时添加 -=-=-=-=-
李寅先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保重自己,当今社会小人诡计暗算多。
中医药的继承 ...
谢谢兄的理解和支持。
兄的这段话非常有见地,

在古代,只要有人找你看病,中医药爱好者就是中医师,只是有些中医药爱好者家境富裕或者在朝廷任官,无需以医为业养家糊口,也不愿劳心费神罢了。而现在,考大学学中医成了做中医师的独木桥。
我认为吸引民间热爱中医药的人士学习中医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好途径。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来吸引有志青年来学习中医,国家应该受置民间中医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项目,不考任何西医知识,不论身份,文凭,职业,都可以来参加考试。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民间人才充实到中医药医生队伍当中。
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十分适宜自学成才的医学,而且自学中医者往往也不会比院校毕业生的水平低,当前,我国有一大批爱好中医药,自学中医药的人士,他们十分热爱祖国医学,自学中医药知识,渴望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渴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使广大自学中医药者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中医的行医资格。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广大有志青年的学习钻研中医药的热情,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学习中医药来复兴祖国中医药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祖国的中医药事业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片欣欣向荣,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疗效不理想”的状况。

我想引用进《中医爱好者》里,不知兄允否?
59
发表于 2009-5-24 17:52: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5/24 04:05pm 发表的内容:
支持李寅!
      中、西医永远不可能结合,只能中、西并用。其理见《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
    中医学一定能卓然自立。原理请阅《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中医学体系》,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 ...
谢谢悉尼张有和先生的支持。
先生大作已经拜读,受益匪浅。
请继续多指教。
60
发表于 2009-5-24 18:21: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李寅先生是我的良师挚友,受先生赏识,我感激不尽。先生可任意引用之。
关于纯中医的提出,窃以为:是迫于当前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一蹶不振。
中医治疗水平为什么几十年停滞不浅而倒退?主要原因是西化中医,中医西化和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病思维理论。
张锡纯先生迫于当时政治形式压力(取消中医案),写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通览全文,都是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即使对很少几种西药的应用,也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的,张先生是以中医药理论来分析西药治病的机理的和部分西医生理理论的(书中这方面的内容也是很少的),是一本一切以祖国中医学来做为统帅的医学著作。
壶中人先生今天发表在百家争鸣的文章《纯中医辨》,分析精辟,值得一读。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24日 06:22pm 时添加 -=-=-=-=-
是:中医治疗水平为什么几十年停滞不前而倒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3 00:49 , Processed in 0.05495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