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ayuan_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脉和穴位的分与合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25-2-8 06:51:20 | 只看该作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2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09:49:45 | 只看该作者
解溪穴的内外分穴。解溪传统定位在小腿与足背交界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𧿹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可是胃经在小腿是有两条分股的。内侧分股经过𧿹长伸肌腱外侧缘,外侧分股经过趾长伸肌腱内侧缘。因此解析穴实际上是有内外两个分穴。内侧的分穴在𧿹长伸肌腱外侧缘,外侧的分穴位于趾长伸肌腱内侧缘。如果按摩或艾灸的话传统的解溪穴位置是可用的,如果使用毫针的话就几乎无效了。因为针刺的点在两个分穴之间,那里并没有穴位。

点评

说明操作经络穴位的技能有问题,看看医宗金鉴针刺艾灸首先用手指取穴就是按摩,都必须手指有指力渗透力,刺灸心法要诀都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说的有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技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2-10 06:06
53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02:59:27 | 只看该作者
八风和八邪的分穴。手上的八邪穴和足上的八风穴其实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穴位组。其中每一个穴位都可以分成四个分穴。涉及的经脉从两条到四条不等。其中涉及两条的是表里经脉的两组小分股。针刺的点位于两侧表里经脉之间。这里并没有任何经脉也不是穴位。不过当艾灸或按摩时起作用范围涉及到四个分穴。如果还是傻傻的针刺这两组穴位即可就是伤及无辜了。

点评

就中医的正邪名词含义也不对,正就是正好,邪就是偏了  发表于 2025-2-10 06:18
54
发表于 2025-2-10 06:06:13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5-2-8 01:49
解溪穴的内外分穴。解溪传统定位在小腿与足背交界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𧿹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说明操作经络穴位的技能有问题,看看医宗金鉴针刺艾灸首先用手指取穴就是按摩,都必须手指有指力渗透力,刺灸心法要诀都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说的有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技能。
55
发表于 2025-2-10 06:24:16 | 只看该作者
在内经王冰叙里已经有论述怎么做人体物理实验,理论是言大道,手指渗透力是做人体物理实验产生的,经络的发现也是做人体物理实验发现的。
56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07:58:53 | 只看该作者
吕细(太溪穴)释名。甲骨文的吕就是画两个圆圈,细指小。吕细就是两个小圆圈也就是两个分穴位。此穴名说明古人已经发现该穴位是由前后两个分穴组成的复合穴位。
57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4:26:30 | 只看该作者
阳溪穴的两个分穴。阳溪穴的归经是大肠经。传统位置在腕背横纹桡侧,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不过用塑料牙签刺激这个位置并不能诱发出大肠经的感传。刺激拇长伸肌腱桡侧可以诱发出大肠经的感传(通拇指桡侧端、和食指两侧端);在拇短伸肌腱的尺侧可以诱发出肺经的感传(经手掌侧第一、二掌骨夹角,通拇指桡侧端和食指两侧端)。这两个点符合穴位的基本标准(有凹坑、敏感、可以诱发出经脉感传)。因此阳溪穴有两个分穴:1)大肠经的尺阳溪穴;2)肺经的桡阳溪穴。
阳溪穴释名。阳指有感传到头部,溪本字为谿。谿指捆绑双手时接触绳子的部位。
58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05:56:33 | 只看该作者
鱼际穴的两个分穴。鱼际穴的归经是肺经。由于拇指桡侧的经脉是肺经与大肠经并行的结构,所以鱼际穴有两个分穴:1)肺经的掌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桡侧中点掌侧缘,距第一掌骨缘约5~8mm;2)大肠经的背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桡侧中点掌侧缘。类似的情况还有:二间穴、三间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等。
5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07:29:59 | 只看该作者
阳交穴和外丘穴。在小腿外下方有几个穴位古人并没有分成两个分穴(例如:绝骨穴、阳辅穴、光明穴),但是在外踝上七寸就给分成两个分穴了。这就是阳交穴和外丘穴。这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在腓骨后缘还有一条经脉及对应的穴位。绝骨穴、阳辅穴和光明穴的定位在古代也有位置的争议。有说在腓骨前缘,有说在腓骨后缘。其实是有两条胆经分股及两组分穴。阳交穴和外丘穴再上点的一对穴位是阳陵泉穴和陵后穴。其他类推。
60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07:45:1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错误的蠡沟穴?肝经自合穴(曲泉穴)以下都是双分股结构,因此小腿上肝经的有些穴位也是可以有分穴的。其中蠡沟穴就是典型的例子。依据针灸穴位国际标准,蠡沟穴位于内踝上五寸,胫骨内侧面中部。如果从肝经双分股的情况分析还应当有一个蠡沟分穴。这个分穴位于胫骨内侧面的后缘,故称之为后蠡沟穴。因为(前)蠡沟穴皮下就是胫骨,所以只适合点刺或迎随补泻。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适于针刺的穴位。后蠡沟穴位于胫骨与肌肉之间,疏松结缔组织丰厚更适宜针灸操作。从穴名(蠡沟)的甲骨文来看穴位位于胫骨内侧与肌肉之间的缝隙中,因此古代的蠡沟穴应指后蠡沟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误以为是在前蠡沟穴了。看来国际标准也并不可信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4 01:09 , Processed in 0.11344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