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9-2-26 11:41:5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2/26 11:14am 发表的内容:
這是"醫技"階段的融合
不難做到-=-=-=-=- 以下内容由 逸湘 在 2009年02月26日 11:19am 时添加 -=-=-=-=-
下例是個很好的中西醫融合的例子:
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回国治疗能够迅速恢复 ...
     在《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里,我只完成了伤寒论、温病与西医感染病的证态融合。这是医技方面的融合,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上篇形上医学,其中第二章中西医融合哲学观谈到了哲学与科学问题。
62
发表于 2009-2-26 11:45:27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2006年12月陕西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目  录
上篇:形上医学
第一章  节制欲望  改造人类自己
一、欲望与疾病2
(一)代谢综合征——现代富贵病2
1.糖尿病3
2.高血压6
3.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8
(二)精神综合征10
(三)性综合征(包括性功能障碍与性传播疾病)14
1.性功能障碍14
2.性传播疾病——性病17
(四)其它19
1.溃疡病19
2.口腔疾病20
3.肿瘤24
(五)节制欲望,预防疾病27
二、放纵欲望导致腐败及生态危机32
(一)放纵欲望导致腐败32
(二)放纵欲望引发过度消费与资源浪费33
三、伦理道德、理想对欲望的规范37
四、欲望的发生发展43
(一)抽象思维与语言的产生43
(二)欲望的形成历史48
(三)性欲的发展史51
1.人和动物性行为的相同点51
2.人和动物性行为的不同点52
3.人类性欲望的发展历程54
(四)不同文明对欲望的认识61
1.佛教61
2.儒教和道教62
3.基督教65
4.伊斯兰教66
第二章  中西医融合哲学观
一、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间差68
(一)西方欧洲历史(一般情况下代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70
(二)中国历史演变74
(三)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间差75
二、中国天圆地方学说的起源75
三、从历史发展中看宗教的可融合性,哲学的可融合性,宗教与哲学的融合78
(一)哲学的可融合性79
1.毕达哥拉斯与《易经》时代(奴隶社会的繁荣之后期)79
2.亚里士多德与老子82
3.孔子与苏格拉底83
4.宋儒理学与柏拉图理学、经院哲学86
(二)宗教创始人及其创教过程的共性89
(三)宗教的产生、发展、融合与衰落95
1.氏族社会,原始宗教的产生95
2.奴隶社会,民族国家宗教的产生96
3.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民间宗教的产生。97
4.封建社会,宗教神学哲学的形成98
5.宗教的衰落98
6.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101
四、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104
(一)关于时代的划分104
(二)关于科学(时代)的划分105
(三)医学时代的划分:106
1.现代医学106
2.中西医结合107
3.近代医学(西医):108
4.中医109
五、现代医学基本概念116
(一)关于医学的定义116
(二)医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116
(三)疾病及其相关概念119
1.中医: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119
2.西医:病理状态的概念,病的概念,症状、体征概念。123
3.证态概念124
4.现代对于疾病的认识126
5.外感染热病学133
六、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142
(一)“不可通约性”的渊源143
(二)“不可通约性”概念144
(三)物理学中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和性的统一146
(四)欧洲哲学的融合149
(五)中国哲学的融合149
七、参考系与理论创新153
八、外感染热病证态体系及命名规则162
(一)疾病分类162
(二)外感染热病证态分类169
(三)证态命名规则举例170
下篇:外感染热病证态学
导  论
第一章  正气-防御机制论
一、正气-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173
(一)宿主的防御机制:正气的基础。173
1.天然屏障173
2.免疫系统174
3.黏膜免疫系统(MIS)175
4.变态反应177
(二)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的关系179
1.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理?180
2.心理因素对免疫调节疾病的影响?182
(三)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83
1.气候与人类健康183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184
3.环境污染与健康185
(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正气-抵抗力的认识186
1.卫气与免疫的关系:187
2.肺脾肾与免疫的关系:187
(五)机体抗各类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学特性:(正气的功能)189
第二章  外邪-病因论
一、外邪与病原体201
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病原体的关系204
(一)媒介昆虫204
(二)外界微小环境205
(三)气候异常206
(四)社会环境208
三、“天人合一”思想209
四、临床表现(症候群)与       季节、病原体之间的关系212
(一)风温综合征与春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212
(二)秋燥综合征与秋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215
(三)湿温综合征、暑温综合征、暑湿综合征216
1.夏季容易发生下列传染病:216
2.为什么夏季容易发生各类传染病?216
3.湿温综合征与消化系统感染综合征217
4.暑温综合征与夏秋季节神经系统感染综合征219
5.暑湿综合征220
第三章  正邪态势-病理过程论
一、感染过程(病机、传变过程)及治疗原则222
(一)西医感染过程与中医传变过程的融合222
(二)Sepsis与MODS的关系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体现225
(三)风温-春季呼吸道感染综合征226
1.西医呼吸道感染病226
2.中医风温229
3.中西医融合证态体系230
(四)春温-春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综合征230
1.春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231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32
(五)暑温-急性脑炎综合征234
(六)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239
1.典型伤寒241
2.非典型伤寒242
(七)暑湿综合征244
(八)伏暑综合征247
(九)秋燥-秋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250
1.秋燥的定义250
2.秋燥的证候特点250
3.临床表现251
4.西医肠道病毒感染与秋燥综合征的关系:251
第四章  发热
一、西医对发热的认识256
(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256
1.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256
2.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257
(二)内生致热原259
1.白细胞致热原259
2.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260
(三)致热原的作用部位260
1.前列腺素261
2.cAMP261
3.Na+/Ca2+比值261
(四)发热的分类及常见疾病262
1.按发热的程度分类及其常见疾病262
2.按发热的病程分类及其常见疾病262
3.按热型分类及其常见疾病262
(五)中医对发热的认识263
(六)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其中西医融合265
(七)发热的证态分类266
(八)感染性发热的诊断程序(流程)266
1.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鉴别267
2.感染性发热的鉴别267
3.发热诊断程序267
4.长期发热268
5.长期低热:268
各  论
第一章  卫分表证-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271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277
三、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281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283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284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286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287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289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291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292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295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297
第二章  气分、阳明病、少阳病-典型期证态
一、气分-Sepsis综合征300
(一)热入气分~SIRS证态300
(二)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303
(三)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305
(四)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证态307
(五)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309
(六)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312
二、肺部感染综合征312
(一)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315
(二)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318
(三)暑伤肺络-咳血、鼻衄证态321
三、胃肠道感染综合征323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330
1.霍乱样综合征330
2.痞证-胃肠炎证态335
3.少阳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339
4.厥阴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340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340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341
(二)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342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342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344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344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347
5.邪伏膜原证350
(三)黄疸综合征352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355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355
四、急腹症综合征358
(一)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358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359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363
3.悬饮-胸腔非炎症性积液证态364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365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366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366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371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372
4.脾约-便秘证态373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374
(四)蓄血综合征  379
1.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386
2.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387
3.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388
五、风湿综合征  389
(一)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394
(二)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396
(三)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397
(四)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399
(五)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401
六、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403
(一)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406
(二)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409
(三)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410
(四)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412
(五)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416
(六)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418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418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419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420
七、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425
(一)卫、表-感冒证态脑功能障碍综合征435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436
2.少阳里虚热陷证437
(二)气分-典型期证态脑功能障碍综合征438
1.热陷心包-急性脑感染证态438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441
第三章  营血分-MODS证态
一、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453
二、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455
三、热盛迫血-DIC证态  457
四、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459
五、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461
六、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464
第四章  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一、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473
二、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477
三、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478
四、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479
五、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480
六、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481
七、余热未净-恢复期证态482
附1  病案报告484
说明:484
病案1 温热病后阴虚液涸(重症迁延性肺炎)485
讨论485
病案2  使用中医药干予感染性MODS的探讨487
讨论:488
病案3 车祸伤后长期发热,气管造瘘不能封闭490
讨论:491
病案4  车祸伤后MODS、腹泻492
讨论:493
病案5  有害气体中毒后昏迷、发热、抽搐493
讨论:494
病案6  车祸致多发伤昏迷、高热495
讨论:495
病案7  自发性脑出血、脑疝形成昏迷、发热496
讨论:497
病案8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97
讨论:498
病案9  自缢伤后昏迷脑功能障碍500
讨论:500
病案10  发热过敏性休克致MODS501
讨论:502
附2  证态系统解读“人禽流感诊疗    方案(2005版修订版)”503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2月26日 11:47am 时添加 -=-=-=-=-
以上目录为原稿,正式出版时有修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63
发表于 2009-2-26 11:51:3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26 11:41am 发表的内容:
     在《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里,我只完成了伤寒论、温病与西医感染病的证态融合。这是医技方面的融合,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上篇形上医学,其中第二章中西医融合哲学观谈到了哲学与科学问题。
第一部分哲学与科学问题是他人著作囉!
64
发表于 2009-2-26 11:54:53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
          前  言
     人类未来如何?看似“杞人忧天”,现在已经被许多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自然科学家进行认真地研究,也受到普通人的极大关注。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动物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逐渐进化的。进化的原因与机制是什么?这个问题清楚了,人类就能够控制人类进化的方向及速度,也就是说人类就能够掌握自己的未来。由低级动物向高级动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其结构由具有一种功能向具有另一种功能转变来完成的。颌就是由一些原来执行的功能与取食无关的结构转变而来的。动物行为的改变引起了器官功能、器官形态与结构的改变,并以基因的形式遗传给后代,最终导致新的物种出现,或者该物种的灭绝。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人类,由于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这个新行为的出现,引发了上下肢功能的分化,功能的改变引发了上肢演变为手和臂,下肢演变为脚和腿。由于在劳动中需要交换信息,出现了语言这个新的行为,引发了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发言器官、大脑的功能、结构、形态的进化。动物的行为只受本能的支配,而人类的行为则受欲望(在心理学中欲望与需要相通)支配。人类摄食行为的改变已经导致了牙颌系统的退化,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出现与流行。人类以繁殖后代为主要功能的性行为逐渐演变为以享受快乐为主要功能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改变同样也会引发生殖器官功能、结构形态的变化,如果女人不用乳房哺育婴儿,全部采用剖腹产,几代、几十代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之后,人类大概会脱离哺乳动物进化为新的物种或者灭绝。这决不是“杞人忧天”,老虎50多年的圈养已经失去了捕食活体动物的本领就是例证。人类放纵欲望引发了许多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已经引发了许多现代疾病,这些“欲望病”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理、生化功能,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人类的器官结构与形态,人类颌骨前后径与左右径的缩短就是例证。“欲望病”是人类进化或者退化的前奏,是人类与自然不相适应的表现,是自然对人类的改造过程。放纵欲望不仅引发疾病,而且引发过度消费及资源浪费导致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在上篇中接着讨论了欲望的形成过程,东西方哲学、不同宗教、文明对欲望的认识和争论,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节制欲望,规范人类行为,改造人类自己”就是人类明天的道德标准,同时讨论了东西方哲学的可融合性,为中西医融合开辟道路。
      “中西医融合哲学观”主要解决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的问题。自从库恩提出“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之后,就一直在争论,究竟牛顿力学与相对论能不能“通约”,库恩的弟子对其学说作了修正与补充。但是所有的争论都没有把“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放在一起考虑,没有充分认识到系统进化的机制是涵盖、包容与扬弃,没有把科学范式的转变与系统进化的特点相联系,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系统的进化是因为参考系的改变。具体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二者即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当采用西方文化、价值观、西医为参考系观察、研究东方的文化、价值观、中医时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那是因为东方文化采用的参考系与西方不同。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东方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化,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其共同参考系时,二者就能够融合。融合不是“通约”,融合是进化,是涵盖、包容与扬弃。融合之后形成的是新的理论体系,新理论与原来旧理论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这就是一体化与多样化,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东西方文化、哲学、医学未能融合,首先是因为人们始终以西方文化为参考系研究东方文化,试图以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其次是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现代社会与西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属于完全不同的社会,二者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其标志是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不可通约性,而现代社会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伟大的过渡时期。所以现代社会不是欧洲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文化也不是西方欧洲文化,现代医学、现代科学不等于西方医学、西方科学,而许多科学家有意或无意的认为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就是西方科学与西医。许多科学家把中医与西医的不可通约性误认为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不可通约性,而没有认识到西方医学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现代医学既不是西医也不是中医,只有在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中西医的融合。
     下篇“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是西医感染病学与中医外感热病学(包括伤寒与温病)融合后形成的新的医学体系,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例证,是中西医融合的一个例证。《内经素问· 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指的是广义的伤寒,包括了温病在内,现代许多学者认为《伤寒论》与温病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因为它们都是研究外感热病的。热病实际上是指具有发热表现的疾病,西医认为:发热,无论是急性、慢性或者原因不明的发热其原因主要是感染。西医感染病学把传染病、寄生虫病都包括在内,所以西医感染病学与中医外感热病学研究的是同一类疾病。医学理论体系属于概念体系,是由概念以及理论构架组成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之所以未能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事物(疾病)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自由流易,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要实现不同的理论体系的融合,首先要找到它们的共同参考系,把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及理论构架分别统一起来,不同的理论体系才能够融合。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所不同的是,中医没有各种实验检查,西医没有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西医感染病中的所有病理状态在中医外感热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反之亦然。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新理论是在前人艰苦劳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作者在应用前辈与当代医学家们的成果时,在引用他们的论述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本书得到第四军医大学诸多教授的指导与鼓励,孙滨教授,周树夏教授对本书提出了宝贵意见,李焕章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了序言,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新的理论必然不完善,望同道雅正,促进新理论不断完善,新理论不属于任何个人,它属于全人类。

2005年11月4日  
65
发表于 2009-2-26 11:59:49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26 08:10am 发表的内容:

只能向先生学习!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大家都在探索。谢谢先生。
曾经一位上级评价本人,长处太长,短处太短;或许本人有长处,但长处是先贤的智慧与大自然灵感的结合;由于短处太短,比如连基本脉法都不能全判别;又加上属"非法",虽然佘靖口信叫私下治病救人,但本人不愿与强权作对,为亲朋好友或无钱治病的人治病也是乐事;因为本人到过许多地方,见到了一些治病救人的奇迹,所以认为在中华大地,藏龙卧虎,只不过是当今医疗当局阳奉阴违,做了一些扼杀治病救人精华技术的事;本想通过先生谈论西医治病效果,引发民间人士谈论中医治病效果,从而认识中西医治病救人的长短,探索人民健康长寿之路......
66
发表于 2009-2-26 12:13:59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2/26 11:5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部分哲学与科学问题是他人著作囉!
这一部分引用其他人的著作比较多,但是,思路则完全是自己的。
67
发表于 2009-2-26 12:33:37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读先生《中西医融合观》对“节制欲望,规范人类行为,改造人类自己”就是人类明天的道德标准,同时讨论东西方哲学的可融合性,为中西医融合开辟道路的愿望表示敬佩。
68
发表于 2009-2-26 12:51:0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6 00:5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25 07:0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争论不休的原因
中医理论多如牛毛,相互之间不能相容。谁又能代表中医理论呢?拿什么来统一各家学术呢?自家的矛盾解决不了,又拿什么与西医结合呢?《伤寒论》应该是一条出路,伤寒学派纷争不休,自相残杀,谁又接近真理呢?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群雄逐鹿,鹿死谁手,拭目以待!
回复: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韩愈的《原道》)

    儒道医统,均为同理。《内》、《难》、《灵枢》、《本草》起于前,创立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仲景之论发于其后,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严密体系,成为了群方之祖。至此之后,经过晋代王叔和整理,辅之以《脉经》,历经南北朝传于隋唐。巢氏《病原》、《千金》、《外台》承绪于后。直至金元,分为四家,然道统则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各家所尊。明清以来,丹溪、伤寒、温病形势鼎立,大行于世,然其医统并未消亡。
    医统未消,故而中医袭承至今。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争论就没有发展。学术争论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绝对不是坏事,这些争论促进了中医的发展,是以坚持中医基础理论为前提的延伸,并不是以颠覆中医基本理论为“创新”的发展。马文辉先生在争论中感到迷惘,这正是因为你割断了《伤寒论》的源头,抛弃了中医固有的医统。这不过是你自己造成的亡羊歧路的苦恼而已。
   

69
发表于 2009-2-27 12:48:3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并非易事,但是还是需要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续,李老就是其中之拓荒者,至少作为西医人员看到了中医的价值,难能可贵。
70
发表于 2009-2-28 23:25:55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2/27 00:48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并非易事,但是还是需要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续,李老就是其中之拓荒者,至少作为西医人员看到了中医的价值,难能可贵。
所言甚感认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3 03:33 , Processed in 0.1062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