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大家讨论:中医脾的解剖和脾主运化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9-10 05:37:1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9-9 14:10
我发的这几个帖,是要引起大家关注,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我对脏腑学说本义的认识,准备另外发帖,五脏逐一 ...

请问,凭什么说“一句话,脏腑学说的创立,和解剖学没有一点关系。”?????那和什么有关系呢?????中医学里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是根据什么来的呢?请赐教。

点评

千总问的话,不是三言两语能回答的,我想大家充分讨论以后,慢慢总结大家的意见,探讨出脏腑学说的形成过程。 太白侠先生在另一个帖里有段话,我觉得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拿“心”做例子。虽然,把行使君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0 16:23
62
发表于 2016-9-10 05:4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光明云 于 2016-9-10 06:11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9-9 22:10
我发的这几个帖,是要引起大家关注,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我对脏腑学说本义的认识,准备另外发帖,五脏逐一 ...

李老师可以写论文,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点评

谢谢鼓励!  发表于 2016-9-10 16:24
他是弯弯绕,绕来绕去,中医理论是瞎猜!根据就是脏腑与西方科学原则不符。  发表于 2016-9-10 06:57
6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16:23:53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10 05:37
请问,凭什么说“一句话,脏腑学说的创立,和解剖学没有一点关系。”?????那和什么有关系呢???? ...

千总问的话,不是三言两语能回答的,我想大家充分讨论以后,慢慢总结大家的意见,探讨出脏腑学说的形成过程。
太白侠先生在另一个帖里有段话,我觉得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拿“心”做例子。虽然,把行使君主职能,出神明,定义为“心”了,但是,在做为解剖标识的时候也用心这个词儿,比如“心下”,就是指解剖之心的下面。为了说明解剖之心病情,一般用其它名称代之,如胸中、膻中、心中、真心等。真心痛,就用“真心”来区别对待借用解剖“心”这个称谓而重新定义内涵的那个出神明的“心”。


还有,在千总《浅谈血虚和贫血》的帖里,jyds123先生问:古中医的血和现代医学的所指的血液,难道不是一回事吗?很奇怪那么多人的否定。
我回答说:
中医的血和西医的血液肯定是一回事。中医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就不是一回事了。
打个比方,我们说,这个人是坏蛋。这句话,大家都听懂,是说这个人坏,而不是说这个人是个蛋。

引出来这两段话,只是我的一个初步思路。欢迎大家发表高见。

点评

那么,你自己慢慢绕吧!!  发表于 2016-9-10 16:47
64
发表于 2016-9-10 16:51:38 | 只看该作者
   西医的心脏里是血液!中医的“心”里是精汁三合!

点评

对,您老这句话有意义。  发表于 2016-9-11 23:2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5
发表于 2016-9-11 20:49:16 | 只看该作者
西医的心脏里是血液!中医的“心”里是精汁三合!
这是科学与真理之争!输赢如何?

点评

不争输赢,要说解剖学,内难肯定不如西医。  发表于 2016-9-13 15:52
66
发表于 2016-9-11 23:08: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是指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结合西医的认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虽主要在小肠进行,但还须有消化腺如胰腺、肝脏及消化液如胰液、小肠液、胆汁和消化酶等的参与。延伸来说,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囊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非单指某脏、某腑。

中医脾主运化的功能与解剖之脾脏没有关系。还是五行之推演!
67
发表于 2016-9-11 23:11: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的脾脏与胰腺是否相同?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关于中医脾脏到底是什么?结合清末及近代中医名家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浅谈拙见如下。


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是指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结合西医的认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虽主要在小肠进行,但还须有消化腺如胰腺、肝脏及消化液如胰液、小肠液、胆汁和消化酶等的参与。延伸来说,脾的运化功能,实际上囊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非单指某脏、某腑。那么中医的脾脏是否就是西医的胰腺?二者有何关系?

胰腺是位于腹后壁的一个狭长腺体,横向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胰的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的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胰的分部可分为头、体、尾3部和胰管。

《素问·太阴阳明论》载:“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厥论篇》载:“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奇病论》载:“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根据现代解剖的观点,与胃以膜(隔网膜囊)相连最近和最密切是胰腺,而并非是脾,胰腺直接位于胃的后面。虽脾位于左季肋部,位于胃的左下方、胃底与膈之间,脾由胃脾韧带等韧带支持固定,但终不如与胰腺联系最近、最密切。再从生理功能上讲,饮食物入胃以后,经初步消化后的食糜下降至小肠---十二指肠,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经胰管将消化液、酶与胆汁汇同注入到十二指肠参与消化。此可理解为是胰腺“为胃行其津液、行其精气”,而并非是脾脏。

胰,最早谓之(月臣)[非此字,键盘无此字,而用此字代之。当为(月颐)字去掉后面的‘页’字而成],曰本人谓之“”。按《玉篇·肉部》:“(月臣),豬(月臣)也。”《广韵·之韵》:“月臣,豕息肉。今谓之豬月臣。”《集韵·之韵》:“月臣,豕脾息肉。”猪的脾息肉即是月臣(胰)。《本草纲目·兽部·豕》:“月臣,音夷。亦作胰。时珍曰: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原处也。肥则多,瘦则少。盖颐养赖之,故谓之(月臣)。”

膵,胰脏(腺)的旧称,历代字书如《玉篇》、《广韵》、《集韵》等未见载录。实际上,“膵”字系由曰本人自己创造的汉字,称为“膵臓”。《中华大字典·肉部》:“膵,胰也。亦谓之甜肉。曰本谓之膵。”日语的词汇有3种,即曰本固有的词汇、汉字和外来语。所以曰本的词汇,一部分有汉字,一部分有假名(曰本的字母叫假名),一部分有汉字加假名,还有一部分是自造字及外来语。膵,就是曰本人自造汉字,但不读脆(cui)音,有自己的读音。“膵臓”,上写假名すぃぞぅ。近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一治消渴之名方“滋膵饮”,即是以猪胰子治糖尿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滋膵饮,治消渴,生箭芪五钱,大生地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净萸肉五钱,生猪胰子三钱切碎。”

中医经典《难经·第四十二难》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说明脾是有解剖基础的,但其记载之重量不可信,而“扁广三寸,长五寸,犹为近之。”(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语),与现代解剖的实际大小、长短差不多。

《经》中之“散膏”为何?清末及近代医家,多参以西说予以解释。如

张山雷认为系指胰腺组织,在其著作《难经汇注笺正》云:“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头大向右,尾尖向左,正中有一汁液管,斜入小肠,上口之旁,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古之所谓脾者,固并此甜肉而言,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原与胆汁入小肠之定同路,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

张锡纯也认同此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消渴方》说:“盖膵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膵尾衔接于脾门,其全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关系)。有时膵臓发酵,多酿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质。”

叶霖《难经正义·四十二难》注云:“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头大向右,尾尖向左,与小肠头为界,左之小尾,与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条,由左横右,穿过胰之体,斜入小肠上口之旁,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清末及近代医家,多接受西说,而倡中西汇通。在解剖方面有时多以西说来验证古代中医的理论,但始终未能相合。

时贤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云:“脾是很晚才发现的器官。《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说明脾确有所指。后人又说脾在胃下。故脾很有可能是胰腺,也可能就是西医所说的脾。”

由于胰腺的位置较深,前方有胃、横结肠和大网膜等遮盖,所以古人很难发现胰腺这个器官。由于古代解剖不精细、不完善,有很对缺陷,古人并未发现胰腺。

由于古代解剖的局限性,对于脾和胰腺的区分不是特别明了,甚至将胰腺隶属于脾脏。这在古典医籍和古代字书中可见一斑。中医的基础理论,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由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等思想来统帅的,所以中医已承认脾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和病理变化,并一直指导临床实践,而且疗效确切。若将脾脏的功能再转嫁回胰腺,将打乱中医固有的理论模式,不利于指导临床,并从感情上也难以接受。

胰腺“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亦谓之甜肉”等说法,是否是甜肉?不知有哪一位学者真去尝试之,以验证其真伪。否则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另外根据现代解剖,在脾的附近,特别在胃脾韧带和大网膜中存在副脾,出现率为10%~40%。副脾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不定。由于个体差异和古代解剖的局限性,这个副脾是否就是《难经·四十二难》之“散膏”?不得而知,待日后有志之士继续探索之。

68
发表于 2016-9-11 23:15:03 | 只看该作者
综上所述,中医的脾脏与胰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而且中医的脾脏亦非西医的脾脏。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乃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乃“象”思维理论的五脏,非单纯指血肉解剖之五脏。

点评

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乃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乃“象”思维理论的五脏,非单纯指血肉解剖之五脏。 -------------------------------------------------------------------- 金栋先生,您这句话,还留了一个尾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23:28
69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23:28:0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1 23:15
综上所述,中医的脾脏与胰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而且中医的脾脏亦非西医的脾脏。这是因为中医的五 ...

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乃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乃“象”思维理论的五脏,非单纯指血肉解剖之五脏
--------------------------------------------------------------------
金栋先生,您这句话,还留了一个尾巴,就是我标红色字体的。
您意思是还和解剖之五脏有关。
请讲有关的部分。
70
发表于 2016-9-11 23:33:15 | 只看该作者
心主血脉是否与解剖有关?肺主气是否与解剖有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7:24 , Processed in 0.1226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