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9-3-2 17:47:24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体系包括: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成为理论体系。流易就是运动与变化,就是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其在感染病这个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指:1引起急性腹膜炎的原因,他的结局;2他应当和哪些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相鉴别。3如何治疗等。再如热实结胸证,其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流易就是指:1热实结胸证是由哪些证引起的,在什么情况下引起的,热实结胸证可能演变成什么证;2他应当和那些证相鉴别;3如何治疗等。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西医对热实结胸证不知为何物,热实结胸证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根本无法流易,同样,中医理论中没有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急性腹膜炎也不可能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个中介,急性腹膜炎可以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热实结胸证也可以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实现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统一,不再有中西医的区分。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同一的,形成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他们可以相互代替,在对方的理论体系内流易,也就是说,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凡是急性腹膜炎均可以用热实结胸证代替,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凡是出现热实结胸证的地方都可以用急性腹膜炎代替,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就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国际化就是让外国人能够接受,能够懂得是什么样意思,首先必须让中国的西医能够接受,知道是什么意思。证态体系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西医不知道热实结胸证,但是知道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告诉西医,急性腹膜炎就是热实结胸证。热实结胸证翻译成英文就是acute peritonitis 实现了国际化。那么,治疗热实结胸证的方剂就是治疗 acute peritonitis 的药物,起码是中国古代治疗急性腹膜炎的方法。当然现代有了更好的方法,只要解决大陷胸汤的药理作用,合理应用就可以了。再如: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在西医的感染病中凡出现肠梗阻的病理状态都属于阳明腑实证,可以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西医对于肠梗阻的一切研究成果诸如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各种实验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都可以用于阳明腑实证,西医对阳明腑实证就有了正确的认识,中医使用大承气汤加减就有了客观证据。中医药国际化已经水到渠成。
     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目标。这一文件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1999年我们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可相融性探讨”的论文中,已经正式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2000年,2001年相继发表了“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等等一系列论文,阐述中西医融合的方法与途径。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6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对于中西医融合作了全面论述。
82
发表于 2009-3-2 18:48:5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02 04:27pm 发表的内容:
     和您探讨一下,请批评。
     中西医融合最大的难点在于:突破口选择错误!伤寒论、温病、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原著是中西医融合的突破口,而不是《内经》。
     最困惑的问题是:取象比类与科学方法的 ...
您说批评可折杀我了,您老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真想多跟您请教些东西。
首先,挺欣赏“融合”的说法,打碎了两个,重新铸造一个新的,既不是原来的中医,也不是原来的西医了。这也是我曾经的目标。想当年大言不惭的我曾给这未出生的东东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系统医学,现在倒觉得自己心虚了。
《内经》、《伤寒》本一脉相承,从《内经》入手还是从《伤寒》着手,并没有根本的矛盾,过去也不乏《伤寒》的研究,可惜啊可惜,无论是解经还是伤寒研究,都或者是传统的僵化训诂,或者是西化的片面解释,从没有像您这样的方法研究《伤寒》的,也没见我这样的视角来解读《内经》的,我个人并不认为是选择《内经》还是《伤寒》的问题,让我说还是研究方法——缺乏系统观的问题。
先生反对《内经》的意思我想是强调中西医的融合必须从临床着手,从中西医所面对共同的原始参照系入手,反对经院哲学式的从经典到经典的看似繁琐其实毫无用处的论证,这点我举双手赞成,而且我相信,您已经做的探索对中医是很有价值的。
“中西医理论建立的方法是不同的”,严重同意!!!如何建立涵盖中西医的新方法,我曾经指望“系统”能解决这个问题。事实是:实际远比想象要繁难得多,系统并没有发展出成熟的方法,系统生物学也远远没有建立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合适理论,反而要不断地返回中医,从中医得到启迪,看中医的先辈们是怎么化繁为简,他们当时又是采用的什么方法。这也是我强调营卫的原因。
83
发表于 2009-3-3 09:50:1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3/02 06:48pm 发表的内容:
您说批评可折杀我了,您老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真想多跟您请教些东西。
首先,挺欣赏“融合”的说法,打碎了两个,重新铸造一个新的,既不是原来的中医,也不是原来的西医了。这也是我曾经的目标。想当年大言不惭 ...
    我已经注意到关于系统论与卫营的探索,只是没有深入学习。
    我也学习了一些系统论的知识。《伤寒论》建立起来的六病传变以及病之下分证的体系,非常符合系统论的思想。
    不管学习中医,还是学习现代科学,只有学习其精神实质才是要务,不能机械地套用。学习原著,领会精神实质,有利于融会贯通。
    理论体系是由概念体系、理论构架组成的,仅此不能成为体系,因为这只是理论体系的结构,是死的,没有功能。取象比类一下,如同尸体不同于活人一样。只有概念能够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按照逻辑关系能够推理,这个理论体系才能成立。中医、西医的理论体系均是如此。证态体系也必须如此,证态概念不仅能够在本系统内流易,而且中医的概念能够在西医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反之亦然,这才能称之为中西医融合。但是,在融合之前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
84
发表于 2009-3-4 09:58:19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9/03/03 10:28am 发表的内容:
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
中医认为无与客体存在缺一就不可能,而科学研究客体存在,对无不感兴趣,这才是根源。
先生这个问题我无能为力,回答不了。抱歉。
85
发表于 2009-3-4 10:07:5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先搞清楚
哲學→科學→醫技
再來談不遲
86
发表于 2009-3-4 10:20:13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4 10:28am 第 1 次编辑]

刚看了中西医可融合不可通约的文章,发在张博士的贴字后面了,想还是在这儿说好一些。
其实这个趋势很多人都了解,可是现实的发展很不尽人意。
我以前也曾热衷于思考,做些哲学思辨,可把这些想明白了以后,又发现这些思辨说有意义吧也有意义,说没意义吧也确实意义不大。还是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好。
所以我想问一下:如果实实在在做一些事的话,您打算怎么做?
87
发表于 2009-3-4 10:35:46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啊,您已经退休了,退休后还研究学问,乐此不疲,可敬可敬
也许我的问题对您不太符合了,您做的从某方面说也是实事。还是想问一下:下一步您打算做些什么?对以后的设想。
谢谢
88
发表于 2009-3-4 16:46:31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3/04 10:20am 发表的内容:
刚看了中西医可融合不可通约的文章,发在张博士的贴字后面了,想还是在这儿说好一些。
其实这个趋势很多人都了解,可是现实的发展很不尽人意。
我以前也曾热衷于思考,做些哲学思辨,可把这些想明白了以后,又发 ...
    《中西医融合观》上篇“形上医学”是务虚;下篇“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是对于伤寒论与温病所有证与感染病学病理状态的融合,这是务实。务虚与务实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回想这个过程,务虚与务实相互交替进行。实际上,《中西医融合观》上篇“形上医学”部分 是在下篇基本完成之后才开始写的。当时有人提出:哲学不融合,中西医学怎么能够融合?而且李致重发表了中西医不可通约性的文章,许多人附和;证本质研究的失败,中西医结合许多人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不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无法提出:中西医融合观。因为下篇已经基本完成了,我有信心实现融合,所以,敢于写上篇。上篇是务虚,是战胜自我,而上篇的完成,我就再也不怀疑自己了!
     下一步是:金匮要略。
     再下一步是:藏象经络。
89
发表于 2009-3-4 17:00:48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关于《金匮要略》讨论 的设想
       自从《中西医融合观》出版之后,就开始探索《金匮要略》的解读问题。难度太大!
  1《金匮要略》涉及藏象与经络,必须首先解读藏象与经络!大家知道这是多么困难。
  2《金匮要略》涉及西医的大内科,包括内外妇儿,没有人能够有这么大的学问。
  3 “取象比类”的方法与西医理、化、影象检查的关系如何处理?
   这些涉及中西医的根本问题不能融合,解读《金匮要略》几乎不可能。我始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没有信心。探索了两年,不入径路。我想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希望通过网络,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今天发出帖子希望大家参加讨论,今后出版的作者肯定不是我,也许是一个高人,也许是整个论坛。我想创造一个崭新的写作模式。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3月04日 05:04pm 时添加 -=-=-=-=-
2008,8,16日发的帖子。
90
发表于 2009-3-4 18:35:32 | 只看该作者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3/04 10:07am 发表的内容:
先搞清楚
哲學→科學→醫技
再來談不遲
     关于哲學→科學→醫技之间的关系,我已经发表过不少帖子,不能再发同样的帖子了。可以到【论坛人物专访】第十期——张效霞栏目阅读第7,24楼的帖子。
   谢谢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3 03:47 , Processed in 0.0538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