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8|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4 18: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在《百家讲坛》看到曾教授《易经的奥秘》讲座,受益匪浅!先生不只知识渊博,并且悟性(想象力)极强!涉及到具体问题毫不掩饰(直截了当),您是每位做学问的楷模!
不论资质还是辈分您都是我的老师,作为学子只有向老师请教,而不应该用挑战的口气,因为对阴阳问题有我自己的观点(阴阳定律),所以,我用向您挑战的标题,请您多谅解!
在挑战之前先亮明我对《易经》的看法:宏观上《易经》(阴阳)是宇宙万象之总论;微观上《易经》是科学的灯塔!其不足的一面是:阴阳落实到具体事例与理不通,这个问题在以后的辩论过程必然会拿到桌面上来。
在此,敬请热心的朋友,如果看到这个帖子,请转告曾仕强教授或转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我先谢谢大家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8:22:20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为了避免混乱,先把曾仕强教授讲座的原文重复如下:
第二集 何为阴阳
《易经》中有64卦象,而这些看似复杂的卦象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一个是阴,一个是阳。曾仕强教授在上一讲中说到,伏羲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天底下的变化就是一个阴一个阳”(曾仕强语)。
那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那阴呢?四个手指头就叫阴。”(曾仕强语)。
阴阳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才有生命的。”(曾仕强语)
为什么说中国人是阴阳合一的?又怎么能够证明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呢?让我们继续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第二集——何为阴阳。
现在要讲什么叫阴阳。
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晴天算不算阳?哦,大太阳,阳光很明媚,一定是阳。它出太阳,你自然就感觉到心情很愉快,做事情很奋发。阳本来就是向外扩张的,它不是向内收缩的。你看一热起来大家都是往外伸张,想多得到一点冷空气嘛。可是,阴天下雨的时候,大家就缩了,开始缩起来,这样才不会受寒。
所以,一往外张你知道就是阳,一向内收缩你知道是阴。慢慢地我们就把太阳叫做“阳” ,把月亮叫做“阴”。
所以你要看什么时候月亮圆,什么时候月亮缺,你要看阴历,你不能看阳历。阳历对不准的。阴历,十五月一定很圆。
一年有12个十五,12个月里面哪个月亮最亮?哪一个月?八月十五。月亮很亮的时候就有一点阳的味道,所以那天晚上大家就很不安宁,所以我们才说这天是中秋节,大家吃月饼,要一家和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措施。
因为月亮它会引动潮水,它还会牵动我们人的感情,它会的。我想我们中国人向自然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白天是阳,晚上是阴。所以一个人,白天你要精神好,要阳气足,你才能够做事情。到了晚上,你慢慢要阴起来,要让它冷静,然后才可以好睡觉。
天是阳,地是阴。有不骨人会颠倒?大概不会。人活着,叫做“我还在阳间
人死了,对不起,已经归阴了,就叫“归阴”了。有谁死说“归阳”了?归阳了那到哪儿去了?死了就归阴了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活着就是阳气要足啊。
好,我们看完外面,再看看里面,那就更有趣了。
你把手伸出来,我问你,哪个是阳,哪个是阴?手心是阳还是阴?手心是阳,没有人手心是阴的。手背才是阴。手心手背都是肉就表示它归一嘛。你说我不要手背,那手心也没有用;光要手心,手背也没有用。它阴阳是不分开的。
我们打手心,有没有人说打手背?“来,把手背给我打”,那很残酷嘛。打手心是爱护他,打手背是折磨他。你看不一样了。为什么?手背打起来很痛,手心它肉比较多,而且它动得快。一打就收回来,这个(手背)它弯不了。前面活动性比较大的叫“阳”,活动性比较不厉害的、缓慢的就叫“阴”。
这个人很奇怪,人的脸如果朝这边的话,你那个活动面一定朝这边。没有人说我手心动不了,我手背很厉害。手背难道只抓自己的鼻子?你还能拿东西吗?这非常好的配合的。
这两手哪一手是阴,哪一手是阳?同样是手,怎么忽然间变得有阴有阳?很简单,你常用右手的,右手就是阳,比较笨拙的这手就是阴。我是用左手的,那左手就是阳,这边(右手)就是阴。这是相对的。
还有更妙的。大姆指是什么?是阳还是阴?大姆指是阳。那阴呢?四个手指头就叫阴。
你慢慢就体会到,原来阳就是奇数,阴就是偶数。凡是天底下的数,成双成对的,偶数的都叫阴,单一的都叫阳,13579都叫阳。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头是阳,脚是阴。因为头只有一个,它是奇数,所以叫阳。脚有两只,偶数就叫阴。
你慢慢听到现在会发现,一切都是向自然去学习,我们不再做人为的操作。大家有空常做这样的动作,对你身体非常好,非常好,因为它会使你全身的经络都带动起来。
阴阳它但是相对的,它不但会变动,而且它也是不可分割的。这点是非常难理解的,经常会忘记,但是你都在用。因为我们受了太多的现代的教育,都说一切要分得清清楚楚。
你看自然怎么分得清楚,我问你,你怎么分得清楚?
白天跟晚上你分得清楚吗?你根本分不清楚。白天、白天突然间晚(黑)了;黑夜、黑夜突然天亮了。它没有一个很明确地说,像开灯一样——开了、关了——没有啊。今天亮得晚,明天亮得早,每天多少有点不一样。
一切一切它是分不开的。
这个是发芽,这个是叶子。哪个是阳?哪个是阴?发芽是阳,因为它不断地在成长。这个(叶子)就变阴。所以要摘,摘叶子,不要摘芽,摘芽是不仁道的。叶子你采几个没关系,也许回去还可以替我介绍给别人。
那你说,你这不对,怎么把这个芽摘下来?没有啊。我们讲《易经》的人不能违反自然,这个(发芽)是假的,这个(叶子)才是真的。真的芽我就不能摘了,一摘就是违反自然。假的芽做得很像而已,所以有真就有假,有假必有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所以当一个人太强调我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就是告诉你不一定是真的。一下就很清楚了,要不他干吗一再保证。
凡是越强调的就是你内心越虚,你才会讲,否则你根本不用讲。一个很守信用的人不会讲说,我是守信用的人,他不会讲。因为这对他来讲已经很习惯了。他就是这里骗那里骗都没信用了,怕你一眼看穿他是骗子——我从来不骗人——就是常常骗人。
阴阳是合一的。你学了《易经》大概不太会上当,就是你两边会兼顾。
我们再往下看。这是1,是奇数,是阳,但是有几个节啊?两个节,叫做“阳中有阴”。这是偶数,都是三节,阴的反而有三节,阳的只有两节,很奇怪啊。所以,你以后看到这个(大拇指),你就会知道这是阳,因为它是奇数,但是这里有两节,叫做“阳中有阴”。
第三个,它切不开的。你说我只要大拇指,我不要这两节,那大拇指永远这样,走路也这样,晚上睡觉也这样。
所有人要刚柔并济,你不能刚到底,你才刚得起来。你有柔才会刚,没有柔你就刚不了,你根本就刚不了。
这是偶数(四个手指),它是阴,但是它每一个手指都是三个节,叫做“阴中有阳”。你看这个很妙,只有一个大拇指,这有四个手指头,但是它们功能是一半一半的。你如果大拇指没有了,你要骑摩托车可能就很难,你怎么发动啊?你想怎么发动啊?你想怎么发动啊?你看猴子不如人灵光,就是它的手不灵活。
所以,有时间多做这个动作,你全身就活络起来。什么末梢神经,反正你讲得出来,它统统给你搞出来,你只要顺乎自然,你不必那么操心,不必那么忙碌,你身心都很健康,你可以过很好的日子。这才叫《易经》,它都在你的手掌中。
如果还想进一步,那就更妙了。你算算这有几个节?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十一个、十二、十三、十四个,这手也是十四个,十四加十四,二十八个,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都在你掌握之中的。
所以天下大事秀才不出门他都知道了,就是稍微算一算,叫做“袖里乾坤”嘛,一点不稀奇的东西,只是没有把道理说出来,你会觉得很神奇,把道理一说出来你觉得这个很简单嘛。所以,要学《易经》,你什么都可以学,但是先学道理。你把道理摘通了,你就不会走火入魔,你就不会被人家欺骗,你就不会上当吃亏嘛。
读《易经》读出很多君子,读《易经》同样读出很多小人。而且小人很奇怪,他阴中有阳,他活跃得更厉害,一定要提防。
所以,我们一方面告诉你,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也是阴阳啊。
各位有没有发现中国人讲话经常是阴阳同时讲的,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的同时讲两句话的人。这句话叫做阳,因为听得见;这句话叫做阴。我们同时讲两句话,“不以成败论英雄”,这里(心里)是什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看看你“不以成败论英雄”试试看,看谁厉害?
这句话(口中)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句话(心里)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最妙的就是(口中)“礼让为先”,(心里)“当仁不让”。这个最厉害了。那你说到底要不要让呢?只有一个答案:看着办嘛。
你懂得《易经》,你完全了解中国人,到今天没有改变。尽管我们今天讲了很多西方的话,讲了很多现在自以为是的话,都没有用,因为这个(心)是不会改变的。这已经变成我们血液里面的东西,叫做我们生命当中的基因。你完全了解中国人他是阴阳合一的。
阴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观念,但是它实在是内涵太多,不容易完全去体会。因此呢,我们首先也提出三个重点,请大家参考。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8:32:06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对先生的这一节讲座其挑战的焦点在: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先生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那阴呢?四个手指头就叫阴。”
辩论:“白天是阳,晚上是阴”昼夜之阴阳是根据阴阳能包罗宇宙万象(阴阳推之可万)定义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白定义阴阳有两种不同的概念:
(1)广义阴阳:阴阳包罗万象(万物之征象可分阴阳两大类包括昼阳夜阴、男阳女阴等)。
(2)狭义阴阳:单一的生命体之阴阳(太极阴阳)。
其两种不同的阴阳概念区别在:广义阴阳不具备阴阳的运动过程(阴阳不能升降);阴阳不能变化(男人不能转变为女人)。
狭义阴阳是指一个生命体内含的阴阳两端,有阴阳的运动过程,又有阴阳的变化。
这个问题需要先生阐明昼夜阴阳的升降过程及昼夜的阴阳变化。
“天是阳,地是阴”,对此,需要先生澄清“天”指什么?是空间,还是天体太阳?再拿出天为阳的根据。
“大拇指是阳,四个手指头就叫阴”,以广义阴阳的角度而言,“大”拇指可以为阳,“小”指可以为阴。但是,广义阴阳“少”为阴,“多”为阳,那么,一个指少,四个指多,您为什么取“大”而没有取“多”呢?是否您是以功能定义大拇指为阳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8:39:07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先生说:手心是阳;手背才是阴
其理由是:我们打手心,有没有人说打手背?“来,把手背给我打”,那很残酷嘛。打手心是爱护他,打手背是折磨他。你看不一样了。为什么?手背打起来很痛,手心它肉比较多,而且它动得快。一打就收回来,这个(手背)它弯不了。前面活动性比较大的叫“阳”,活动性比较不厉害的、缓慢的就叫“阴”。
辩论:先生的观点十分明朗,手心与手背是阴阳关系。但是,用了多此一举的“打”字,是手心打手背还是手背打手心?表明先生用人为的“打”违背了自然之阴阳。
至于手心与手背做弯曲时,哪个活动性大是不言而喻的,向手心弯曲时,手背的活动性应该大于手心,与先生所说相矛盾。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8:46:08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先生说:你慢慢就体会到,原来阳就是奇数,阴就是偶数。凡是天底下的数,成双成对的,偶数的都叫阴,单一的都叫阳,13579都叫阳。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头是阳,脚是阴。因为头只有一个,它是奇数,所以叫阳。脚有两只,偶数就叫阴。
辩论:阴阳奇偶数来源于《河图》的天一地二……。有实质应用价值的是:先天的八卦数,乾一兑二等。把阴阳奇偶数用到人体单位的数量上,不会有任何阴阳价值。按先生所说一个头为阳,二只脚为阴,必然会闹出笑话来,如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按先生之意就应该是头足都是阳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8:53:21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先生说:阴阳它但是相对的,它不但会变动,而且它也是不可分割的。这点是非常难理解的,经常会忘记,但是你都在用。因为我们受了太多的现代的教育,都说一切要分得清清楚楚。
白天跟晚上你分得清楚吗?你根本分不清楚。白天、白天突然间晚(黑)了;黑夜、黑夜突然天亮了。它没有一个很明确地说,像开灯一样——开了、关了——没有啊。今天亮得晚,明天亮得早,每天多少有点不一样。
辩论:“白天突然间晚(黑)了;黑夜突然天亮了”
如果把这个现象当成阴阳的变化(变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一个变魔术的人变出了什么什么,这是骗人的,当对方了解了变魔术招数,他什么都变不出来了。
白天到夜间变黑了,它不是变的,白天有太阳,是太阳亮,被地球遮盖太阳的另一面的夜间黑,是地球遮挡了太阳的结果,与“变”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关于阴阳之变化(阳极变阴等),古今还没有书证及实证。我新阴阳定律有阳变阴的根据(蒸汽阳升到高空,凝固成云‘雨’,即阳极变阴)。
先生把昼夜之现象作为阴阳之变化,只能说您的“变化”的概念还没有弄清。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9:02:54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先生说:你叫它“太极图”,好像也对也不对。你叫它';两仪图“,又好象也对也不对。这个图是后代的人用心去体会伏羲八卦,然后把它画出来的,告诉我们几件事情。
一个,它是圆的。为什么不搞成方的呢?为什么这个图要搞成圆的,不搞成方的?因为圆的东西,它容易变动。你看,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你说不行,我这部车子比较特别,我的轮子就要方的。那你开不动,开不动活该嘛。
辩论:“一个,它是圆的。为什么不搞成方的呢?”
先生的说法是片面的。《易经》有:“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有圆”之说。“方”指《河图》,圆指《八卦图》、《太极图》,此图皆可方可圆。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9:13:20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先生说:阴阳是一还是二?阴阳到底是一还是二?这是非常有趣的事。说一也不对,说二也不对,都不对。这个答案是中国人很能接受,但是外国人很排斥的,叫做“亦一亦二”,也是一也是二。因为它“一分为二”一定要“二合为一”。

辩论:我给先生纠正一个词“一分为二”,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阴阳是一个整体的“一”包含有“二”,这个二在一中,所以,是分离不开的。正确的说法是“一中有二”,而不能“一分为二”。
9
发表于 2009-11-14 19:21:07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黄帝内经》最基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更是秉承于《周易》。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而64卦又是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    、坤    、震   、巽   、离   、坎   、兑   、艮   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象又是由—、--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是由阴阳所主宰。
  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   为乾、   为坤,而乾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   ,上为两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   ,风以其动之性,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为阴。坎卦本为水,而以   表达,两阴爻中夹一阳爻,代表阴中有阳;离卦代表火,而以   表达,两阳爻中含一阴爻,代表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或言阴阳是相互包含的。兑与艮分别代表湖泊与山岭,二者分别源自地壳的凹陷与隆起,是彼此互依的,因此兑卦为   ,上为阴爻,表湖泊之面为阴水之性,下为两阳爻,言其以山之凸现为基础;艮卦为   ,上为阳爻,表山岭凸起之形状,属阳性,下为两阴爻,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阴凹。借此表达阴阳的互根性。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阳的内涵与关系,即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天地阴阳为万物之宗
  《黄帝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谈阴阳、谈生命、谈六气、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词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在《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是8个基本卦象中的2个,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易传·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辞下》) ,认为乾坤二卦,是进入《易经》的门户。作为分析、总结64卦之义理的《易传》,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下面试作分析,看如何“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为众卦之首,天地为万物之元
  64卦有8个基本卦象,而这8个基本卦象,则以乾坤二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坤二卦演变而来,如《周易·说卦》所言:“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即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而64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气,《易传·系辞下》则对这一义理表达为:“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是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坤二卦演变出的64卦所携带的信息与征象,才会与人类的生命、与社会、与生产乃至战争、商旅的运转规律存在契合,这是64卦可以进行占卜的基本原理。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多的哲学命题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
  受《易经》的影响,《黄帝内经》同样亦将人类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来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等等,均在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强调人体生命源于天地之气,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具备与天地、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属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的规律、相同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医之门也。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地置于众理之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的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
  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所以能化生万物,在于二者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二卦构成的新卦象,《易经》是以天在下、地在上为泰,表明天地之气运动不已方能保持万物安泰;以地在下、天在上为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周易·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匪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即“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彖》)。“山泽通气, 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即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双方,均应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
  《内经》论天地之气,系《易经》乾坤之主旨在医学中的延伸,《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番天地之气升降的图示,即是对《易经》泰卦的文字描述, 而后这种升降关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及《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天地之气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引申到医学,则有《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
  乾阳之气为主导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坚实的作用。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
  《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体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
  元、亨、利、贞为乾阳之性用
  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言:“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
  元主起始
  “元”位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周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文解字》言“元,始也”,宋·朱熹《周易本义》言“元,大也”,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即表达出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朱熹言:“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形”。《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亨为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来知德《周易集注》则进一步解释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认为“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之于人体,这种阳气的流通作用体现为一种温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等病理变化。
  利从助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在64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吉。这一观点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与应用,如《管子·枢言》云:“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认为从国家执政者所体现出的能力阴阳性质及阳气多少,直接主宰国家的兴衰存亡。《管子·四时》云:“量功赏贤,以助阳气。”《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这些都是重视阳气对世间万品助益作用的思想体现。
  在《黄帝内经》所阐发的阴阳理论中,似乎时刻都在强调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等的相互关系,诸如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互制互胜等。但在其对生命活动的阐发上,对阳气的重视又不时跃然纸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篇章,其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内涵,其实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标志,“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之论。对阳气的认识,已经由佑之、利之万物,发展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贞乃坚固
  对于乾卦的“贞”之性,历代诸家均解为“正固”。如朱熹《周易本义》注:“贞,正而固也”,“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亦言:阳气“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意为乾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而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解为乾阳之气护卫、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灵枢·本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因此,阳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病中的胸痹、胸腹疼痛,甚至各种积证,无不有寒邪外侵或内生的因素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周易》与《黄帝内经》,都是集中反应阴阳理论的著作,《周易》是关于自然阴阳的哲学,《内经》是关于人体阴阳的科学,《周易》的阴阳思想是《内经》理论的渊薮,但《内经》的阴阳理论,在论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将《周易》的阴阳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D4





10
发表于 2009-11-14 20:29:23 | 只看该作者

向曾仕强教授挑战阴阳问题

阴阳,可千、可万
然一要也!
争论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在这个所谓的中医药论坛上,四川鼠,与这位反中医阴阳的先生,都被承认为“认证”会员,
谁能评击中医,反中医的理论,谁就会为这个论坛所承认,
那么,这个论坛到底是何居心,或许大家都可以一目了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7:17 , Processed in 0.3109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