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3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30 20:5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Cn5qY
——兼答所有拜经者C }0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1V
   我从不否认中医继承与发扬的传承关系,从《内经》算起,继承已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了,继承的物质收获可谓典籍盈库,汗牛充栋;学术收获当是门派林立,学说蜂起;取得的精神收获,也是几千年以来最大,最让我们自豪的成果,四个字:“博大精深”F7fX3
   因为“博大精深”,凡是经典以后我们整不懂或整得懂的东西,统统都往里面放,久而久之,这“博大精深”之中文简理奥,意味深长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几千年后竟“博大”得让我们找不到北,“精深”得让我们探不到底。加之源远流长,老祖宗们的理论原旨到底是什么,又死无对证。面对祖宗留下的这分遗产,我们只能象王阳明先生格竹那样对着他冥思玄想,心格神致,发挥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以求达到对这分遗产的“顿悟”。也许老祖宗们确在太聪明,也许他们的子孙们的确太不肖,顿悟的最后结论再次证明,中医后人统统是躺上老祖宗身上吃供养的“傻蛋”——中医“必须回归经典”。就这样,继承来,领悟去,中医围绕历史转了一个数千年的大圈圈,最后又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他起步的原点。真正是“辛勤继承几千年,最终回到公元前”。如此回归,中医的继承之路何才能走头到啊?!xP+gS
为什么我们只想到要回归而不敢超越呢?拜经者认为,经典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很具有些权威性。权威究竟等不等于真理,等不等于未来,我认为已无讨论必要。有一点很重要,权威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他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认知水平等就离不开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和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产生出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是失误,编撰出来的所谓“经典”著述,也就不可能既管当前,又管离开他那个时代以后数千年甚至永远的事情。之所以他能成为“权威”无非是他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比起一般人认识水平高一点,社会阅历多一点,智商廓值大一点,行事立说的偏差失误也就少了一点,仅此而已。Sd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毫不避讳地说,老祖宗们离开他们所处时代以后的知识、阅历、认知等,因时代所限,基本上为“0”。比如,他们就未曾想到中药不仅可通过嘴巴服,还可以通过屁眼服(如中药灌肠),肌肉服、血管服(如中药注射剂);未曾想到后人要玩电脑,会出现网络综合病征;未曾想到中医之后来又冒出个西医;未曾想到除了跌仆损伤,还有车祸伤、化学伤;未曾想到“左肝右肺”原本是“右肝上肺”;未曾想到,除了“六淫邪气”还有细菌、病毒、真菌也可致病…。因此经典之权威,最多也只能是所处时代之权威,经典之标准也只能是所处时代之标准,并非既管当时,又管未来,大不着边,深不测底的“佛掌”,更不是后人不管有多么猴精的新理论、新学说、新技术统统都翻不过经典这只手巴掌。如果经典真的达到了“意欲有之,必皆有之;世有所出,必有其物”的境界,中医的“发扬”二字又该从何谈起呢?&-\"V
经典并不神奇,踢开经典搞临床的“忤逆之徒”大有人在。如果用“博大精深”去衡量《脉经》,我想不仅算,还应该是所有经典的代名词,因为他是经典中最难理解,因而也最适合用中医思维去领悟的一部书。该书作者王叔和不仅把《脉经》著述得“诘牙艰涩,深奥莫测”,另一大贡献就是整理了《伤寒论》,没有他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看不到离仲景时代最近的这部经典。就是这位王叔和,不知是他的经典“毒害”了某位学人,还是这位学人老兄悟性差,没有理解到这本经典的真谛,竟然编创出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格言警句出来。随着历史的推移,这里的“王叔和”已非指王本人,实是中医理论和典籍的代名词,自然也就包括那些经典之作了。经典既然很有些权威乃至于很有些超前,为什么弄来弄去,要解决中医治病的问题,反而“不如临证多”更实用呢?答案只有一个,经典尽管权威,但并不等于真理,尽管超前,并不等于能解决当前和未来所有问题。也许这句话是这位学人老兄多年临床后的一句感言,没想到却了中医界警示那些“读死书,死读书,钻在经典堆里爬不出来”之人的箴言。F
有人说中医疗效滑坡,中医一代不如一代,全是后人不熟读经典惹的祸,这种说法实在有点强词夺理。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之前,学中医的哪个不熟读四大经典?谁人不背颂四小经典?哪个中医师的匣箧里找不出几本历朝历代的医籍来?那个时代想不读经典都难,因为少有中医典籍以外的其它书籍可寻。照理说这些精通古籍,深得经典真谛的老祖宗们,绝对是中医纯正,在临证时一定是效如桴鼓,药到病除,很受病人欢迎的,“落后”的外来医学在国门内外叫板,只能是“鲁班门前耍大斧,李白笔下吟诗文”,病人更不会搭着性命跟着人家老外跑吧?然则,凡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者,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无情捉弄,这好象也是一个铁律,以煌煌数千年经典作为技术支撑的纯老中医们,最终没能挡住势如洪水的外来医学冲击,中国的医疗市场一夜之间竟被“落后”的外来医学占据了大半河山。在这里,我不竟要问: 精通经典的老祖宗们啊!你们为何不施展出经典的魔力,把这吞噬中医的外来医学猛兽抵挡在国们之外,好给你们原本就“弱智”的子孙们排除干扰,让他们一心一意踏着你们开创的纯中医之路阔步前进啊?!_(Z
其实很多有名的中医师,都不迷信(注:是迷信,不是“不读”)经典,他们能正确对待经典,他们中很多人是在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不信,你到网上搜一搜,就会知道究竟有多少名师受到过“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句箴言的恩惠。P
我绝不反对学习经典,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医临床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医落后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需要“熟读王叔和”,但是“熟读”并不是要你去“崇拜”,去“照搬”。有人把经典比喻为中医的“根”,我看是有点道理的,只不过这根正在开始枯萎,它亟需丰润的土壤来培植,亟需均衡的营养来滋养。这土壤就是时代的步伐,民众的召唤,社会的需求,这营养就是与其它学科一样,共同享用现代科技成果。如果我们老象现在这样崇拜经典,痴迷古书,这也不汲取,那也不借鉴,孤芳自赏,在经典中读来读去,读了几千年,最后读出个 “回归经典”。这种回归式继承的结果只怕是留住了中医的“根”,了断了中医的命。(uF|#
2
发表于 2009-11-18 09:22:50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好帖顶起
3
发表于 2009-11-18 09:36:58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读经典容易,知经典难。回归经典,不是执其文字,而是知其所本。不知其本,执象为常,不知变通,乃读死书,必死于书下,庸医一个。
病菌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环境的问题,如果说病菌和环境无关,为什么你吃了药他就会死,为什么病菌会生抗药性,为什么病菌会对动物或人有选择性,还是环境的因素在作用。环境适宜病菌存在,那么病菌就来了,不适宜,病菌就走了。
4
发表于 2009-11-18 09:48:19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久而久之,这“博大精深”之中文简理奥,意味深长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几千年后竟“博大”得让我们找不到北,“精深”得让我们探不到底。”
既然不懂,那还装什么蒜,插什么葱?
既不知阴阳,又不懂五行,还做甚医生?
中医并非没有理论,而是世人不知其理论。阴阳五行并非玄谬,而是世人不懂其所言耳!
鲁迅先生为什么呐喊“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不就是因为打着中医的旗号,骗人、骗钱的江湖医生太多了吗?今日这种人依然存在,且大有人在!这一点只要看看中医的教材,听听所谓的大家、权威、教授、专家的言论就清楚了,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中医是科学的,中医之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亦是科学的。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有罪,此与中医有何关系?骗子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其手段如何高明,而是被骗的人是傻瓜!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优于古人,相当幼稚!何等可笑?不知天高地厚者也。
中国古人是非常伟大的,难道不应该被崇拜吗?不值得我们敬畏吗?敬则不生妄想,不随昏住。否则,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夜郎自大,自不量力,不知自己姓什么。更常常胡言乱语以惑世,歪解经典,以盲引盲,不知北在何方。
5
发表于 2009-11-18 16:25:11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这个帖子必须不能让她沉下去,说得何等的好啊!
6
发表于 2009-11-18 17:27:20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在实践中研习中医经典
    如果说,学中医不熟悉《内径》中的“天人合一”,“四时五行”,就不懂中医,就会视中医五行学说为无稽之谈。不熟悉《内径》,就会学无渊源,就不会知道《内经》中早就有关于疫气,“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就会不懂装懂,闹出疫气概念为吴又可首创的笑话。毛泽东曾经批评过那些不重视理论学习的人,把他们比作是“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连药王孙思邈也认为医学是很难精通的技艺,他在《大医精诚》中说:“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反对道听途说,浅尝辄止,指出:“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笔者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以中医为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就不能急功近利,就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手不释卷;一手抓临床,勤于实践,精勤不倦。要想有所作为,始终不能放弃对中医理论、经典的温习,要发展中医,让中医薪火相传,贵在传承和创新。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在广泛研读文史哲典籍,天文、历法以及兵法《六韬》、《玉钤》等书基础上,用了近30年时间,编撰成了《类经》一书,他有感于当时的医师急功近利,不重视学习中医经典状况,所以在《类经》序中说:“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刻意精研《黄帝内径素问》,历时十二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中医学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根据自己研习中医,注释《内经》的体会,认为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说:“且将升岱岳 ,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了学习中医经典于中医治学的重要性。又如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总结自己一生治学经验时曾说:“予幼嗜岐黄家言,读书自《灵》,《素》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铜人内景图》而下,更及《太素》、《奇经》。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本草则《纲目》而外,远及《海录》、《丹房》。有得辄钞撮忘倦,不自知结习至此,老而靡倦。”(《串雅》序)最终成为继李时珍之后,清代杰出的中医药学家。
中医要发展,就必须要按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要发展,就离不开薪火传承。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教授主持研发的《中医络病学》,难道不是受叶天士“久痛入络”理论启发,研创成功的吗?可以说《中医络病学》堪称中医继承创新的成功范式。
学习中医经典,传承中医理论,始终不能脱离临床,要在临床实践中感悟。我曾治愈一曾姓病人。患咳喘半年,诸药无效,慕名前来就诊。刻诊: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口苦,舌苔白厚腻,脉滑数。询问得知其,上腹部痞满,大便溏泻,日2-3次。《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观其脉症,诊断为:寒热互结中焦之痞症,兼痰饮犯肺。予半夏泻心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杏仁,4剂而愈。近日又治愈一杨姓病人,患顽固性失眠2年余,遍服我县名中医药方无效,经放射科技师介绍,来我处就诊。患者失眠,每晚仅能入睡10多分钟,除顽固失眠外,主要伴有口干燥,渴不欲饮水,深为口燥、渴所苦,难以入睡。经询问,病人述说,前医均按“阴虚失眠”证,用养阴安神方药治疗。我据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经验,根据中医理论,瘀血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特征,所以认定该患者为“瘀血”所致,口干燥、渴不欲饮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加百合、葛根治疗。2剂病减,6剂而愈。这个病有两个难点:一是病人口干、渴不欲饮水,阴虚也可以出现,但是该患者无,舌红、少苔症象。瘀血也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症状,但该患者无色紫暗、有瘀斑症象。他的舌是淡红,苔薄白。所以前医诊治无效,难倒众多名医。假如没有较深厚中医功底,不熟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不勤于实践,行吗?肯定不行。                                                
最后笔者认为,学习中医,或发展中医,必须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办事,必须坚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理论,中医薪火,贵在传承。反复研习中医经典,“绝不是在经典里打转转”,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中,在临床实践中去检验去感悟,不能将学习经典与崇古尊《经》划等号,或者将继承和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学习中医经典,就是唯《经》是遵、蚀古不化,认为“如果到现在连三千年以前的经典还奉若神明,不敢质疑”,认为学习经典就没有创新精神,那是错误的和不客观的。学习经典不是目的,指导临床实践,开拓创新,发展中医才是目的。我们不但要学习中医经典,还要旁及诸家,研习中医各家学说。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和发扬中传承中医,壮大中医队伍,在发展中创新中医理论和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的突破,才能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澄清对学习中医经典的错误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才有可能有所作为。
7
发表于 2009-11-18 21:51:24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18 05:27pm 发表的内容:
反复研习中医经典,“绝不是在经典里打转转”,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中,在临床实践中去检验去感悟,不能将学习经典与崇古尊《经》划等号,或者将继承和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学习中医经典,就是唯《经》是遵、蚀古不化,认为“如果到现在连三千年以前的经典还奉若神明,不敢质疑”,认为学习经典就没有创新精神,那是错误的和不客观的。
一句话,还是今人不足,祖宗精明若神。如此的话,中医最终的结局就是地摊上的算命师,死不了,政府想整都整不死,但绝对长不大。
8
发表于 2009-11-19 08:37:49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要读一大串经典和N代名医著作外加几十年"临床"才能准确辨证, 这正正是中医传承效率之所以低下的征结所在. 对这种极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知识授受方式, 很多中医人不是锐意变革, 反而以为搞几十年才开始"领悟"是个常态, 反之就叫"急功近利", 可悲呀.
9
发表于 2009-11-19 09:02:58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变革因为什么?因为不能够区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虽然远去,但人性是一样的,同样,虽然经典已经很久,但人的身心从没有改变,改变的无非是个人习惯,但治疗的原则和疾病的生长发展的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这个规律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体会,而不是用意识去空想,那将造成现实身心的两相脱节,把人变成物质的附属品,而不是相关品来对待,那必然导致对中医的误解和偏见。
10
发表于 2009-11-19 09:18:10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天之道,损盈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7:17 , Processed in 0.0649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