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32|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2 16:2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28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壶中人,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壶中人原创帖子整理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351&show=0
2
发表于 2009-5-12 18:31: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黄先生乃蜀中中医高手,欢迎介绍经验。
3
发表于 2009-5-12 18:40: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欢迎黄先生!
4
发表于 2009-5-12 20:01:5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蜀地壶中有国医,期待黄先生讲开示。
5
发表于 2009-5-12 20:26: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今天,是一个令全中华民族心情都十分沉重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没有任何心情做事,写东西。但我看到了论坛的专访,为了论坛领导对我的信任,为了自己对中医的感情,自己应该坚强。
  首先,感谢全球中医药论坛,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术平台,不过,作为专访对象,不免有点诚惶诚恐。
  一是因为,出身太土,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教育。16岁时,跟师学习中医,背了药性、汤头、脉诀,就上临床,在1980年,有幸参加成都中医学院的基础理论进修班,1983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就读于成都中医学院的函授成人教育学院,没有受到“科学”的熏陶,不“现代化”。
  二是因为,中医水平太差,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走了太多的弯路。因为提倡中西医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主要精力放在了西医理论的学习,直到1999年,反思临床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意识到是临床思维杂乱,不中不西,于是完全放弃西医,重新转向中医,专心于辨证论治,临床又才有所进步,算起来,才十来年时间,论坛把我作为专访,担心有负众望。
  
   因为实践,我感觉到,辨证论治具有无比的先进性,实事求是的三因制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要求,在证候病机性质的临床把握上,不用标准僵化思维,不用规范束缚辨证,“病为本,工为标”,一切从就诊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谨守病机,无失气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特征。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中医理论在金元时代社会现实中实践的结果,叶天士的《温热论》,是中医理论在当时自然时空的外感疾病实践的结果,只要我们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向李东垣、叶天士那样,脚踏实地,辨证论治,中医就能发展。
  
  中医理论,建立在生命实践的基础上,是一门关于自然时空的生命医学,不是实验实证逻辑发展的结果,无论证候研究,还是病机发展,我们只有遵循生命逻辑,把具体的生命放在时空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存在环境中,去认识,去把握,实践才具有中医学意义。我一直反对脱离临床辨证论治,脱离生命实际的实验实证和其它非中医方法研究中医。生命无法规范,疾病无法标准,实验室的标本反应疾病,但不能等于疾病,个体生命“阴阳神气”与外在环境的适应协调性,才是疾病形成、发展变化的根本。人人有五官,个个面不同,证候研究,也只有尊重这样的生命事实,才有利于辨证论治临床逻辑思维的发展,我们的理论才能走近现在的客观实在。
   
   生命的阴阳应象思维,不仅要生命之象,而且要自然之象,还要社会人文之象,并且,归结到具体的生命,才能做到“无失气宜”,“各司其属”才是实在的。中医不玄,我们不能把中医理论和当下的生命时空、社会人文孤立起来,不能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实践相背离,经典理论关于生命疾病的规律性认识,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身上,发生着。四季寒暑的影响,贫富贵贱的作用,有哪一个地球上的人能够逃避!非典、流感,有那一次的发生流行,不具备自然时空规律。这些所有的东西,中医已经思考了数千年。
   生命是进化的,未来的情况,我们可以预测,不能规定,但过去进化历程留下的生命痕迹,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抛弃中医对生命疾病结果的“为什么”的思维形成的理性认知。谁能够否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粱厚味,足生大丁”的生命真实性!麻黄汤发汗,发的是生命之汗,不是病理标本之汗;独参汤固元,固的是生命之元,不是病理标本之元,我们为什么那么浅薄,非要用非中医的逻辑方法,研究中医,甚至否定中医!《脾胃论》是李东垣时代生命疾病的真实反映,《温热论》是叶天士时代生命疾病的真实反映,我们能够将现实生命疾病的病机特点,反映到中医理论,而无愧于这个时代吗?
   亡也乎,固本是当务。
  虽然水平有限,但也当尽心尽力,对大家的提问,知无不言,也希望大家,不吝指教。不过,最大的愿望,还是想通过我们的讨论,学习大家的经验,使自己得到提高。因为中医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不是我们普通中医能够做到的,所以,学习经验,搞好临床,踏踏实实地做点辨证论治的实事,比打口水仗强得多。
  想声明一下的是,我上网的时间较少,和大家的讨论可能不那么及时,如果有拖延的话,请多多谅解。


-=-=-=-=- 以下内容由 壶中人2009年05月12日 08:35pm 时添加 -=-=-=-=-
谢谢搂上诸君的抬爱,请多多指教。
6
发表于 2009-5-12 20:54: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哈哈,好,朴实无华!赞一个!
7
发表于 2009-5-13 08:32: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质朴中流露出自然之气,倔强里爆发着个性特色。顶一下!
8
发表于 2009-5-13 13:00: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四川号天府,地灵人杰,巴蜀大地,名医辈出。先生中途学习西医,虽无进展,当没白学。现代中医在某些方面比纯中医自然高出一筹。
9
发表于 2009-5-14 21:11: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论坛中医高手很多,很值得我学习,在这里班门弄斧,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想对后学者说几句。
中医理论包容天地之理,总括社会之情,数千年来,在具体的生命实践中,总结了许许多多的规律性认识,各种各样的书籍,汗牛充栋,要怎么学才更好呢?
第一,经典著作是要一辈子反反复复地读的,要精读,融会贯通。但同样需要博览,历代医家的书,有时间都应当看看,尤其医案,象《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柳选四家医案》等等。医案多读,多思,对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举足轻重。
第二,辨证论治是最具现代化特征的医疗手段,我们要对现在社会状况对生命疾病的影响,进行思考,根据社会特征,选择书籍。我们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这是基本的,但竞争激烈过劳情况普遍,饮食失节、过度医疗、空气污染等等,对生命疾病影响的普遍性病机意义,需要加以认识。东垣医集、景岳全书、丹溪医集等书,要认真阅读,很多病机性质,都可以从这些书中找到答案,特别是内伤外感病机,郁的病机等等。朱进忠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各个科的疾病,都有遵循李东垣病机规律二愈病的例子,如清暑益气汤。张景岳的很多处方,在现实中都有很好疗效。
第三,读《素问》、读《伤寒论》,除了背以外,注意心得笔记,有些不要被前人的注解、现代公认的观点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地读书,没有多大意义,当然,借鉴学习前人的认识,对于我们理解经典理论,很有帮助。
第四,适当读一点哲学、逻辑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书籍,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训练思维,这对于把握中医的逻辑和辨证论治,有帮助。尤其在目前中医思维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分清理论的逻辑联系,是很重要的。
10
发表于 2009-5-16 21:41: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咽喉异物感,似痰粘滞,多见于感冒之后,极易与梅核气相混淆。梅核气,是痰气郁结,而感冒之后的咽喉异物感,多为初起用药不当,或过于寒凉,或过度点滴,或饮食不慎,致风邪内闭,与痰相搏,郁结于咽喉所致。因此,开邪出路,疏风化痰,是其基本方法,但是外邪内郁,不能速效,通过少阳和少阴的枢机调节,恢复咽喉“开”机制,是根图之本,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散及汤等方,据证加减,每克获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7 18:29 , Processed in 0.0524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