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3 21:3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孙曼之        
      
      近来因为“仲景就不怕脱阴吗?”一文,关于桂枝附子汤的疑问,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我认为,如果能有应用桂枝附子汤的前人佳案,相信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仲景为何就不怕脱阴”这一疑问,一定会有所帮助。这里就介绍一则这样的医案:
        
       太阳伤风
       熊继先乃郎,半岁,肌肤娇嫩,笑舞爱人,继先常与余言可喜。余曰:“凡娇嫩之物,最忌风霜,当预防之。”继因见其易于抚养,乃私议余言之非。一日患伤风小恙,鼻塞咳嗽。医以二陈、苏、防之属,因而得汗,即至嗽声不出,气急神扬,尚以不嗽为效。盖不知外感以有嗽为轻,以无嗽为重。又误进苏子、枳壳之属。下咽未久,忽然目珠上瞪,四肢抽搐。又误进镇惊丸。诸医见其小水短少,更与疏风之药,加入淡渗之味。继因见病急未服。危迫之顷,先自谢罪,恳余治之。余治之,遂疏桂枝附子汤与服。尔时变证愈出,忙煎灌之。一剂而风痉自止。再剂而诸恙悉痊。嗟嗟!药只一方二剂,而成功旦夕者,原有自耳,此正分经用药之妙也。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附子汤主之。”盖此儿阳气素微。汗之有亡阳之变。夫汗为心之液,四肢为诸阳之本,小便为阳气之化。误发其汗,阳越于表,津弱于里。营卫将离,机关大乱,是皆太阳阳亡之象,亦诚危矣。欲返太阳之阳,必当循经引治。故以桂枝色赤属火入心之品,用附子以补心肾之阳;元府不密,赖白芍酸以敛之也;津弱筋急,处甘草以缓之也;营卫不谐,借姜、枣以和之也。一方之中,如此妙用,乃仲景之深心,正为太阳救逆之法。举世不察,徒事惊风之说,千中千死。执迷不悟,总由不究六经之义耳。——《谢映楼医案·卷六》
2
发表于 2006-8-14 17:34:05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6/08/14 05:3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6/08/13 09:31pm 发表的内容:
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这是一个很成功救逆的医案,可惜立案时,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是误治的后果,东汉时发汗法多用火坑,类似今天的桑拿。故仲师没有片语提及药物发汗的内容。
楼主引用,也是因误治发汗成坏病的的案例,只有 "医以二陈、苏、防之属,......。又误进苏子、枳壳之属。" 等几种药物可寻,未能详细提供误治的资料,以警示后学,实在感到遗憾。
临床实证,若外感于风,二陈、苏、防之属,苏子、枳壳之属,也并非不能用,只是要配搭恰当,断不致于成误治坏病的。
只可惜,最宝贵的知识没有详细记录在案!
3
发表于 2006-8-14 19:43:04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案是好案,可惜不能充分说明桂枝加附子汤的用药妙处!
4
发表于 2006-8-14 23:18:19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这样的误诊在今天仍是屡见不鲜的,略一外感就急于消炎止咳,甚至滥用抗生素,害莫大焉!
5
发表于 2006-8-15 12:00:58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治疗外感,最重要的是驱邪
6
发表于 2006-8-15 12:11:35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太阳亡阳怎么用少阴药?
7
发表于 2006-8-15 12:17:35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下面引用由壬戌之秋2006/08/15 00:11pm 发表的内容:
太阳亡阳怎么用少阴药?
太阳之阳气根源于少阴肾也
8
发表于 2006-8-15 12:22:06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下面引用由DSAASD2006/08/15 00:17pm 发表的内容:
太阳之阳气根源于少阴肾也
那太阳亡阳的说法不妥了?
9
发表于 2006-8-16 20:00:04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也谈一下我学习本案的体会。
      本案是误汗而导致的亡阳证,而所以亡阳的原因,是由于“肌肤娇嫩,素体阳虚”,因而寻常治疗外感伤风的药物便可以引起亡阳之变。当然,如果前医初诊时能够根据患者体质,在解表疏风的同时固护阳气,当不至有亡阳之变。本案强调的是辩体论治而不是强调用药之非,而这一点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也就是叶天士所说的“相体治病”及朱丹溪所说的“论人形而处治”的重要原则。
      桂枝加附子汤条文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谢氏的理解就是四肢抽搐的惊风症状。细思之,这是十分正确的。只是因为《伤寒论》原文未明指惊风。我们往往忽略而已。通过学习此案而知桂枝附子汤原为阳虚风动而设,这是又一收获。
10
发表于 2006-8-17 20:12:24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则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佳案

下面引用由壬戌之秋2006/08/15 00:22pm 发表的内容:
那太阳亡阳的说法不妥了?
少阴之阳气转输于太阳,此时谓之表阳或者卫阳,“太阳亡阳”是指表阳或者卫阳亏虚,并不是指肾!
可以想一下,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的应用。就知道太阳亡阳的说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23:43 , Processed in 0.0743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