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8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2 20: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因为我们将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搞清楚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2 21:0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建国后,中医基础理论学界吸取前苏联B.T.华格拉立克教授“在中医的概念中,认为脏器不仅是形态学上的一个单位,而且是一个机能单位” 的观点并糅合汇通学派“《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 的主张,认为“中医一般所说的脏器名称,不一定是指这个脏器的本身,而主要是指脏象,所以我们不能硬用现代所说的脏器概念来衡量它。” 到1978年又炮制出了“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这一目前被学术界所公认的说法。究其本意无非是说中医的脏腑并不是或不全是指解剖学上的同名脏器。这种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关于脏腑功能的论述与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名实不符”这一大问题,但冷静、客观地加以考察,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中医界不得不对“中医脏腑不是人体胸腹腔内的实体器官,到底是指什么”这一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于是才掀起了“中医脏腑实质研究”的热潮。
将中医学有关人体脏器形态、结构、功能的论述,称之为脏腑学说,还是脏象(藏象)学说,是关系到中医理论体系概念建构的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称为“脏腑”者,亦有号为“藏象”者,但在教科书和著作、论文中,似乎是称作“脏腑”者数倍于命之于“脏象”者。80年代中期有学者申述道:“近年有人将‘脏象学说’称之为‘脏腑学说’,实质上是对‘脏象’本质的曲解。”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医基础理论学界的部分学者和专家可能觉得“脏象”之“脏”字,还很容易使人把中医脏腑与西医解剖生理学中的同名脏器联系或等同起来,为了避免因这种情况的发生而再次造成对中医学产生“误解”和“非难”,看到现在通行的以繁体字印刷的《素问》“梅花本”中写作“藏象”,于是中医界又不约而同地改称“藏象”。但“藏象”是仅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偶见之词组,虽然“藏象”之“藏”可以在广义上加以使用,但“象”字之本义,却对“藏”的含义有所限制。即“藏象”仅是立足于脏之“象”,不可能包涵脏器实体之内容。无论是从其源流、本义,还是内涵、外延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应该称作脏腑,而不应称作“藏象(脏象)”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来竟然有学者认为“藏是象的内在依据,象是藏的外在显现,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即象可以从藏中得到完整的说明。以此来审视脏象(脏腑)论,其以偏概全的错误便会深刻地暴露出来。” 换言之,“藏象”与“脏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却清楚地告诉我们:“藏”字曾经有过“臧”—“藏”—“臓”—“脏”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无论写作“藏象”,还是“臓象”,甚或“臧象”,与“脏象”,它们之间决对不会有着丝毫的差别。很显然,这种与文字游戏没有什么区别的做法当然“是无补于研究中医脏腑学说的实际问题的。” 其实,中医脏腑本是指人体胸腹腔内客观存在的脏器实体,不能因中医脏腑与西医学相应脏器在功能上存在着“不可通约”的差异,就否认中医脏腑的解剖学属性,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脏腑”改称“脏象”,更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地写作“藏象”。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从根本上把中医脏腑学说赖以形成的基础推翻了,而且也无助于解决脏腑与解剖学同名脏器“名实不符”的矛盾。
脏腑的本义是人体胸腹腔内器官的总称。脑、髓、骨、脉这些不位于胸腹腔内,《素问•五脏别论》称之为“奇恒之腑”的组织和器官自然也就不是脏腑学说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而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和教材却无不将之视为脏腑系统的构成内容。 换言之,脑这一被《素问•五脏别论》称之为“奇恒之腑”的器官,在中医学中连属于脏腑的“资格”都不具备,也就更谈不上将“主神明”的功能赋予脑了。王清任可谓深谙此理,在其所绘的《亲见改正脏腑图》中没有“脑”的踪影即为明证,故而才在《脑髓说》中开宗明义即云:“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返观近一年来在中医学术界已成“水火”之势的关于“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争论,似乎争辩双方都未能抓住这一关键要害,因而都不能从根本上让对方折服也就在所难免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2 21:08: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辨证论治被奉为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教材和著作均认为古代医家曾先后创立过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诸多的辨证体系。但教科书将它们平行论述,必然会使得如今的中医大学生在临床实际运用时,难以驾驭,甚至茫然而无所适从。而很少有人对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讨和阐发。其实,所谓的“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十分纯朴的,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各种辨证方法基本可以用“证候模式逼近”、“主症扩展”、“见微得过”三种模式所涵括。 證、证、症三字是古字与今字、正字与俗字的关系,正如吴有性早已指出的那样:“病證之‘證’,后人省文作‘证’,嗣后省‘言’加‘疒’为‘症’。”(《温疫论•正名》)当今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也都有着正确的解释。“证”是病人患病时自我感觉的各种异常变化,并足以证明自身患有疾病的证据——症状,引申于广义时代表病人全部的临床资料;“候”是医者运用各种诊察手段,经过一定时间对病人进行诊察检查而获得的形体上的各种异常征候——体征,引申于广义时亦代表病人全部的临床资料。故古人或单称“证”、或单称“候”、或“证候”合称。中医学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證、候、症和由它们派生而来的證候、症候、病候、病證、病症、病征、病状等,以及现今使用的证候和症状等,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可以替换使用的同义词,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差异。这样以来,所谓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就是鉴别、分析患者诉说的症状和医者所诊察到的体征(包括舌苔、脉象)辨别出病邪侵袭与正气损害信况,分析由此而发生的病机进退和病情变化;如何从病因、病机定出治法;如何针对治法处方用药的过程。而我们中医界所信奉的“不刊之论”却是“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但是,“证”和“候”二字的本义和引申义都同本质、概括等意思不沾边,却硬要把“证候”解释成疾病的本质、“病理概括”,岂非缘木求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认为中医学是依据机体病理变化的若干证候群,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而确定其治疗的。而中医学几千年来原本却是如何进行病机分析,也就是如何在认真分析病机的基础上确定治法的问题。对此,“辨证论治”的“祖师爷”——张仲景早有明训:“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很显然,仲景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白虎汤的依据是“此无阳”、“里有热”之类的病机,而不是什么“证”。类似的条文在仲景著作中尚有许多,历代医家也均有论述,如《神农本草经•序录》曰:“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备急千金要方•序例•诊候第四》云““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经》所谓‘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病机者,寒暑燥湿风,金木水火土,万病悉自此而生矣。故谨察病机之本,得治之要者,乃能愈疾。”《医旨绪余•不执方说》云:“立法处方,不过酌病机之详确,审经络之虚实,察药性之宜悖,明气味之走守,合色脉,衍天和,调燮阴阳,参相造化,以一理贯之。理融则识真,识真则机顺,自然应变不胶。”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2 21:28: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国家为了推进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中医却出现了后继乏人、乏术的尴尬局面。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几乎完全沿袭了近代中医教育基于西医学而建立的教育模式和以西医学为参照系而构建的中医基础学科体系,是不无关系的。正如焦树德老、邓铁涛老所指出的那样:“把中医药学习改成学校的形式,这应该承认是一个进步,可怎么改?按照西医的模式改,还是按照中医自身的文化传统改,这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咱们的中医药院校改是改了,但却是按照西医院校的模式改的。”因此,“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
5
发表于 2004-10-13 03:3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4/10/12 09:02pm 发表的内容:
其实,中医脏腑本是指人体胸腹腔内客观存在的脏器实体,不能因中医脏腑与西医学相应脏器在功能上存在着“不可通约”的差异,就否认中医脏腑的解剖学属性,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脏腑”改称“脏象”,更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地写作“藏象”。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从根本上把中医脏腑学说赖以形成的基础推翻了,而且也无助于解决脏腑与解剖学同名脏器“名实不符”的矛盾。
 ...
此话有理。我也同意“中医脏腑本是指人体胸腹腔内客观存在的脏器实体,不能因中医脏腑与西医学相应脏器在功能上存在着“不可通约”的差异,就否认中医脏腑的解剖学属性。”这个说法。中医学的解剖知识和技术虽然古老、肤浅、简单,但是也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真实,是根据实际观察、测量而得,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是某些高人“返景内视”的结果。更不是“见外知内”的联想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医学的脏腑原本也是指实体的脏器。
至于脏腑功能系统和西医不可通约的问题,正是中医学特殊的观察和认识所形成的。正是这样才显示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特长。中医学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是依照中华民族传统的认识论、方法论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正是这种不同的理念和方法才形成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而绝不会是因为中西医不同,人的解剖结构、脏腑器官也就不同了。
6
发表于 2004-10-13 04:2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引用由天魔道士2004/10/12 10:57pm 发表的内容:
说不得,会挨骂的。
君不见,昔日肖红先生仅仅提倡中医使用血压计,竟然遭到一片呵斥,论坛环境如此。
最好说“中医理论万古长青”、“中医理论是超科学”一类的话,你的威望值立马升高。
---------------------- ...
这位“张仲景”先生对中医脏象以及辩证的探讨,是严肃认真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不管您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但都必须尊重他的这种精神和努力。中医论坛不是“一言堂”,也不是“霸王堂”,是尊重和欢迎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学术讨论和争论的。每个人在这里可以发表学术主张,也可以发表学术批评。在论坛动辄就骂人,就无理取闹的不是没有,然而那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的可耻行为,对于这些人的这类行为受到批判和纪律制裁也是必然的。张仲景先生的观点也可能遭受学术批评,但正当的学术批评和污言秽语的胡乱骂人绝不能混为一谈。
至于论坛里发生的关于肖红先生的学术争论,大多数人的发言都是正当的、有理有据的。绝不是毫无道理的,毫无意义的“一片呵斥”。关于那场学术争论,至今尚有案可查,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翻阅和研究,自然可以纵观其真面目。道士先生所说:“肖红先生仅仅提倡中医使用血压计,竟然遭到一片呵斥。”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7
发表于 2004-10-13 07:2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4/10/13 04:22am 发表的内容:
这位“张仲景”先生对中医脏象以及辩证的探讨,是严肃认真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不管您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但都必须尊重他的这种精神和努力。中医论坛不是“一言堂”,也不是“霸王堂”,是尊重和欢迎不同意见 ...
支持千秋雪先生的观点!
8
匿名  发表于 2004-10-13 15:14:56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4/10/12 09:28pm 发表的内容:
建国以来,国家为了推进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中医却出现了后继乏人、乏术的尴尬局面。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几乎完全沿袭了近代中 ...
9
匿名  发表于 2004-10-13 15:22:02

[原创]中医理论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后继乏人主要是现在除了名老中医的师承外,其他有经验的老中医师承对象国家不承认。而学院教学又有漏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20:48 , Processed in 0.0532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