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525|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5 18:5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辨证标准分为四证:

〈1〉阴虚热盛证: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急燥易怒,怕热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舌体胖大,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

〈3〉阴阳两虚证:形寒怯冷,面白无华,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四肢欠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痿早泄,舌质淡红,舌伴胖嫩,舌边有齿痕,苔白薄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无力。
血瘀气滞证: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或肢体麻木或刺痛而夜间加重,唇紫、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黯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8:58:4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中医论消渴病的发病机理
1.社会心理因素——情志创伤     情志属人们正常的生理现象,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此七情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即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糖尿病人的脏腑弱于一般人,情志创伤极易损伤脏腑,例如,悲忧属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悲忧过度,可耗伤肺脏气阴,使肺气虚燥,不能 陈布水谷精微于五脏六腑,脏腑失养,燥热内生,消渴之症则油然而生。现代医学证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密切相关,认为糖尿病不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而且也是心身疾病。
2.体质因素——脏腑柔弱    中医有个很经典的说法“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五脏皆柔弱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它使得机体整体的抗病力差。一脏有病,影响他脏,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3.内生病邪——痰湿、血瘀    肥胖成为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与下列有关:
其一:肥胖本身。《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其二:“肥胖之体多痰湿”。
其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千金方·消渴》“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饮啖无度,咀嚼酢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可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其四:胖人血液浓浊而气行迟缓,气易滞则血易瘀。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00: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中医对消渴病并发症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基本病机是由于消渴日久,久病入络,阴损耗气损阳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血液运行受阻,津液代谢障碍,导致气机阻滞,湿浊内停,痰浊、瘀血痹阻脉络,而引起五脏六腑、四肢五官、皮脉肉筋骨等外诸多慢性并发症,其中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消渴病早期血管神经并发症的主要病机。

1、              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传统医学认为消渴早期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1〉         阴损耗气:气津相关,气能生津、化津、摄津,津能载气,若阴津亏耗,无以载气,则气失依附而气散气耗而致气虚;气生于精,精化为气,阴精亏耗必致气虚。

〈2〉燥热耗气:燥热均为阳邪,最易伤阴耗气,所谓“壮火食气”即指阳热之邪最易伤人正气,最终导致气阴两虚。中医认为人体之阴阳互根,互相依存,若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因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若病程迁延日久,阴津严重亏损必致阳虚,或因治疗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俱虚。通过临床观察消渴病人,阴虚表现为五脏阴虚,但主要是肝、肾脾阴不足;阳虚则主要是心、脾、肾阳亏虚;气虚则主要为心、脾、肺、肾气虚。

2、              瘀血痰浊内生、痹阻脉络

〈1〉瘀血阻滞: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表明消渴病病人确有瘀血的存在。瘀血阻滞主要表现为:①舌质多黯红黯淡、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瘀滞怒张。②伴有血管神经病变时可有胸闷胸痛、肢体麻疼、肢端黯红、半身不遂等症状。③微循环观察表明消渴病病人微血官形态异常与微血流紊乱。④血液流变学异常,处于高凝、高聚集、高浓度、高黏状态。消渴病病人血液的这种状态与微血管改变及微血流紊乱,共同形成消渴病病人微循环障碍,而致瘀血阻滞,促进消渴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血瘀的主要成因有:①热灼津亏血瘀:津血同源,互相资生。阴虚燥热,津亏液少,势必不能正常载血循经畅行,而致血流滞涩不畅,致阴虚血瘀并存。②气虚血瘀:消渴病日久,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若气虚运血无力,可致气虚血瘀。③气滞血瘀: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行血行,气滞血瘀。④阳虚寒凝血瘀:消渴病日久,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血宜温,温则通,阳虚则寒,寒则血凝而致血瘀。⑤痰湿阻络血瘀:过食肥甘,雍滞易损脾胃,痰湿内生,痹阻脉络,阻碍血行而致血瘀。

〈2〉痰浊内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湿浊内停,积聚成痰;或肺气不足,宣降失司,水津不得通调输布,津液留聚而生痰湿;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气,水泛而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

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消渴病多种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①若气阴两伤,心脉痹阻则出现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等心系并发症;

②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闭清窍,脑脉脉瘀阻,则出现中风偏瘫、眩晕、口僻、健忘、痴呆等脑系并发症;

③若肝肾阴亏,脾肾两虚,肾络瘀阻,则出现尿浊、腰痛、水肿、阳痿、遗精、癃闭等肾系并发症;

④若肝肾亏虚,目络瘀阻,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则视物模糊、白内障,甚则失明;

⑤肾开窍于耳,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肝肾精血亏虚,则耳鸣耳聋、齿摇齿落,发生骨病;⑥若肝肾阴虚,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则肢体麻痛,感觉障碍,甚则肢端坏疽;
⑦若皮肤脉络瘀阻,皮肤失去血濡养,或兼感受风湿毒邪,则出现皮肤疖肿、干燥、瘙痒、水疱、皮癣、紫癜、溃疡等多种皮肤病变。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02: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中医对消渴病并发症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即气阴两虚为本,气滞、痰浊、瘀血为标。

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可归纳为益气健脾、滋阴生津、补益肝肾以治其本,活血化瘀、化痰泻浊、理气以治其标。

益气健脾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黄精、太子参、山药

滋阴生津常用药物: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沙参、石斛、葛根、天花粉

补益肝肾常用药物:何首乌、熟地、桑椹、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芡实、金樱子

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当归、丹参、赤芍、川芎、桃仁、山楂、益母草、水蛭、红花、茜草、泽兰、地龙、鸡血藤

化痰利温泻浊常用药物:瓜蒌、薤白、泽泻、茵陈、虎杖、决明子、大黄
理气常用药物:枳壳、枳实、元胡、降香、佛手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04: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消渴病常用治法或兼杂治法
〈1〉滋阴清热  消渴病是由禀赋不足,郁热或劳欲过度等导致的阴津亏耗,阴虚可以内生燥热,内生之燥热往往更耗津液,而导致恶性循环。

〈2〉益气养阴  阴虚与内热相互致病,正邪斗争激烈,最终以伤阴为其主要病机,津能载气,气能布津,阴津损伤日久,使之正气耗脱而致气阴两亏。

〈3〉补肾法:  补肾法分补肾阴法和补肾阳法。

消渴病以肾阴虚亏这病本,然在临床辨证过程当中不应忽视肾阳亏虚的情况,正所谓阴虚及阳之证。治疗时应从辨证论治为核心,不拘泥于养阴清热法,即使热象明显,清热泻火时亦可稍佐温补肾阳药,既可引火归元,又可达到治未病、既病防变的目的。(临床治疗消渴病滋阴清火为常用之法,但应有法度,不然寒凉太过心耗气伤阳,加速肾阳亏虚之进程)《经》云:姜补阳者,不补阳而补阴,当于阴中求阳,则源泉不竭;善补阴者,不补阴而补阳,当于阳中求阴,则生化无穷。

  〈4〉补脾法:《内经》有云“二阳结谓之消”,主要指的是阳明胃。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燥热蕴于中焦,脾胃为燥热所伤,则阳土之胃火炽盛而口渴多饮,多食善饥;阴土之脾阴不足,不能运化转输水谷精微而形体日见消瘦。

王肯堂《证治要决》: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极虚则无能为力矣。

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

林佩琴《类证治裁•三消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

  〈5〉疏肝解郁,条畅气机:黄元御和郑钦安二位医家最早明确提出消渴病病位在肝,首次提出情志失调,肝郁化火,一则耗伤肾阴,二则引动相火而致消渴,成为消渴病从肝论治之依据。平素气机失调,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消烁津液,热盛于下,伤及于肾,渐生消渴。
1〉清金制木法:肝郁化火,火炎于上,成木火刑金之证。肺阴被灼,耗伤津液,故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司,水谷精津直趋膀胱,故尿频量多,舌红苔薄少津津有味,脉弦数。(药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麦冬、玄参、玉竹、黄芩、柴胡、丹皮、    子、白芍、生石膏、天花粉。

2〉滋水涵木法:木火亢旺,子病及母,下劫肾阴,则肾虚封藏失职,约束无权,故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病久肝肾阴亏,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故有眼目干涩,甚或出现视物不清、雀目、耳聋等证。(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何首乌、乌梅、菟丝子、覆盆子、淮牛夕、酸枣仁

若见阴阳两虚可加用:仙灵脾、肉桂

若见眼目干涩可加用:石斛、菊花

若见视物不清可加用:谷精子、女贞子、楮实子)

3〉培土抑木法: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枢机不利,横逆乘脾,健运无权,则生化无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于全身,而见肝木克脾土之证。故见神疲纳呆、虚胖无力或日见消瘦,时有便溏,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缓。(药用:苍术、山药、茯苓、白术、苡米、柴胡、白芍、枳壳、灸甘草、苏梗。

神疲乏力甚者加生黄芪、太子参

腹胀便溏者加大腹皮、升麻)

4〉清心泻木法:七情过激,肝气郁结,化火冲逆扰心,则可见心肝火旺之证。火性炎上,故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肝气上逆,精神亢奋则易暴怒,烦燥不安;心炎移热于小肠,故小便黄赤;热灼津液,无水舟停,故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药用:生地、黄连、生甘草、丹皮、  子、龙胆草、黄芩、生石膏、酒大黄;

烦躁易怒者加:生龙齿、珍珠母

口舌生疮者加:莲子心、西瓜霜)

5〉疏肝活血法:肝气郁怒,疏泄失职,气机运行不畅,则气滞血亦滞,而见胸中刺痛,肢体麻木,疼痛不移等瘀血证。舌质柴黯,边有瘀斑,舌下脉络纡曲,脉弦涩。(药用:川芎、郁金、赤芍、白芍、当归、丹参、木香、葛根、丹皮、木瓜)

6〉化痰祛瘀法:阴伤日久,燥热内生,渐致炼津成痰,痰阻经络,脉络不畅,瘀阻内生,血行不畅而致瘀血,痰瘀互结,相互致病。


7〉解毒降糖法:毒邪与消渴密切相关,毒邪贯穿于消渴病始终,毒邪蕴结为消渴病的病机关键,毒邪是在消渴病病变过程中产生的,又是进一步导致消渴病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8〉活血化瘀法:在消渴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阴虚、燥热,还是变生的痰湿、热毒等,均可影响到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内生,瘀血同时又加速了消渴病的病变过程。

9〉阴阳双补法:阴阳互根,阴虚则渐伤阳气,阴损及阳,则阴阳俱虚,以肾阳虚和脾阳虚为多见。
10〉回阳救逆法:阳伤及阳渐重,阴阳无以从维系,导致亡阳欲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07: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中医论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据其不同情况而各有所谓,如“暴盲”、“云雾移睛”、“莹星满目”、“视瞻昏渺”等。
中医认为由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的并发症,故其病因病机与糖尿病有相似之处;又因其多发生于糖尿病的中、后期,久病之伤、穷必及肾,故多责之于肾虚。然肝肾同源,同居下焦,故消渴日久,肝肾俱虚,阴损及阳,目窍失养,则为导致本病的基本病机;而因虚致瘀,瘀血内停,目络阻滞则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因虚致瘀,瘀血内停,目络阻滞,则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其证候特点。
治疗采取整体综合辨证与眼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治如下:
(一)燥热伤阴证
主证:烦渴喜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视网膜病变多为Ⅰ ̄Ⅱ期。
治法:滋阴补肾生津。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二)气阴两虚证
主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多汗,咽干,口燥。大便干燥与便稀交替出现 ,五心烦热,舌淡或有齿印,少苔,脉细无力或细数。视网膜病变多为Ⅱ ̄Ⅳ期。    治法:滋阴补肾,益气生津。
方药:驻景丸加减方(《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楮实子20g,菟丝子18g,枸杞子12g,茺蔚子15g,车前子12g,木瓜6g,寒水石9g,紫河车粉5g,五味子6g,三七粉2g。
分析:方中菟丝子、楮实子、枸杞子既滋肾阴,亦补肾阳,益精明目而养肝;茺蔚子补肝肾,通血脉,养阴明目;三七粉活血而通利血脉;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虚明目;紫河车补益肝肾,填精补髓;寒冰石以抑紫河车之温性;用木瓜舒筋活络,通利玄府;车前子利水清热除湿,使补而不滞。合之共奏滋阴补肾之功。
(三)阴阳两虚证
主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足水肿,夜尿频多,咽干口燥,心烦,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视网膜病变多为增殖期。
治法:滋养肝肾,温阳益气。
方药:驻景丸加减方(《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加味
(四)痰瘀阻滞证
主证:形体丰腴,头身沉重,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涩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祛瘀。
方药:温胆汤(《千金方》)。
半夏9g,陈皮6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5g。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07: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针灸按摩辅助治疗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病人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多有血脉的瘀阻,按摩针灸治疗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对于糖尿病无并发症的病人,兼见肥胖、食量大、便干尿黄等表现者,可选用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中极、水泉等穴施以按摩,手法选用点法、按法、揉法。针灸可选用胰俞、脾俞、三阴交、肾俞、足三里等穴,采用平补平泻之法。
有并发症状的病人,则可随证取穴。头晕者可选用中冲、少商、风池、太阳;失眠者宜选安眠、太溪、肝俞、关元;汗多者选足三里、关元、肾俞;食欲不振选中脘、丰隆、天枢、气海;腹泻选足三里、神阙、大肠俞、脾俞;心绞痛选肺俞、心俞、至阳、百会、内关、合谷、太阳;月经不调选关元、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公孙、太冲;视物不清者选肝俞、肾愈、太溪、光明、睛明;上肢麻痛者选合谷、曲池、内关、外关;下肢麻痛者选风市、阴市、阳陵泉、阴陵泉、解溪。
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状很多,针灸按摩治疗亦多种多样,均可取得良好效果,若再配合磁疗脉冲治疗则效果更佳。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12:3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糖尿病并发症的十大预警信号
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告诉人们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重在一个“早”字,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某一部分失调时总有许多提示信号,如果您经常被以下问题困扰,就得警惕了!   
一、来自眼的信号
眼部病变主要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对血管和视神经造成损害。视力急剧变化,如:青少年双眼同时患上白内障,发展迅速;瞳孔变小而在眼底检查时用扩瞳剂效果不佳,放大瞳孔的能力也较正常人差;反复眼睑疥肿、眼睑炎、睑缘炎;或见眼外肌麻痹,突然上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头痛、头晕等症状都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
二、来自耳的信号
前苏联医学家发现糖尿病患者耳垢异常增多,而且常常是糖尿病越重耳垢越多,在对1200名可疑糖尿病患者的耳垢进行葡萄糖含量检测后发现,其耳垢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耳垢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近年来,我国医务人员对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也做过葡萄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上述报告类似。因此,凡感耳痒,且耳垢异常增多者,应考虑是否血糖控制不良。
三、来自口腔的信号
口腔烧灼感、口腔粘膜干燥,典型患者可见牙龈红肿、压痛,牙周组织水肿,牙周袋形成,牙齿扣痛、松动、脱落等。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使牙周组织局部微循环损害,修复能力差,感觉迟钝,易受损伤,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如有糖尿病性骨病,还会使牙槽骨质疏松,加重牙周病,可见牙齿脱落等。
四、来自肾的信号
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并没有症状,即使患糖尿病很多年,自己仍一无所知,而当发现糖尿病时可能已经有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可达到10%~30%;糖尿病病程20年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为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的患者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
五、来自皮肤的信号
皮肤瘙痒症、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及皮肤溃疡、红斑和皮肤破损等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坏疽,常见于肥胖和血糖过高的患者,也可见真菌感染,如股癣、手足癣和念珠菌感染导致的甲沟炎。真菌感染容易发生在身体温暖和潮湿的部位(外阴部、乳房下、脚趾间等)。
六、来自汗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汗,中医通过辨汗可以了解患者的病症虚实及患者处于糖尿病哪一阶段。糖尿病初期患者一般属中医实证,常在饭后、运动后出汗,为实汗。实汗又有热汗、粘汗之分,身热而汗出伴有口渴、大便秘结、小便色黄为热汗,为实热熏蒸而汗出;汗出色黄而粘,舌苔黄腻者为湿热熏蒸所致。患糖尿病时间较长后人体正气亏虚,体质不热,以手足多汗常见,称为虚汗。虚汗有冷汗、自汗之分。汗出而皮肤凉,平时也常感手脚发凉或夜尿多者为冷汗;因为阳气不足,皮肤不凉而汗出不断者为自汗,此类患者小鱼际(手掌小指侧)及手腕部皮肤常潮湿,易感冒,因气虚所致。手腕部皮肤出汗常常是糖尿病进入中期的标志。
七、来自便秘的信号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七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或次数不少而排便时困难,粪便干结。可能为周围自主神经病变、平滑肌变性所致,而且高血糖可直接抑制消化道运动。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于气虚以及阴津的不足所致,虽有便意但无力将粪便排出,为气虚便秘,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较虚者;阴津不足表现为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多伴有热。
八、来自夜尿多的信号
夜尿多是指夜间尿量或排尿次数的异常增多。一般来说健康人每24小时排尿约1.6升,正常人排尿次数昼夜比约为:青少年3:1或4:1,中老年1:1,70岁以上的老年人1:3。如果夜尿量大于一天总尿量的1/2或昼夜排尿次数比值减少都为夜尿多。其临床表现除有夜间尿量或次数增多外,患者往往兼有睡眠不足、精力减退、食欲不振、焦虑烦躁、精神萎靡等症。糖尿病所致夜尿多主要由于其导致肾小管损伤,如糖尿病代谢障碍、血液的高渗、高粘状态、微血管损伤、肾小球的高滤过、高灌注状态等均可使肾小管的结构异常,结构的异常必然导致功能受损。当远端肾小管受损时,出现尿浓缩功能减退,从而产生低渗透压、低比重尿。
九、来自自主神经的信号
患者心跳加快,安静时心率可达90~100次/分钟。正常人夜间心率比白天偏慢,而此类患者夜间和白天的心率变化不大。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头晕、软弱无力、心慌、大汗、严重时晕倒。
胃胀满、腹痛、恶心、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饮食后烧灼感、排便异常,间断出现夜间腹泻,量多呈水样,无腹痛,无便血,一般不伴有体重减轻或吸收不良。排尿时无力,小腹下坠,小便滴沥不尽,
严重时尿失禁,阴茎不能勃起,直至完全阳痿。
十、来自四肢的信号
感觉多是从足趾开始,经数月或数年逐渐向上发展。症状从很轻的不适感、表浅的“皮痛”到难以忍受的疼或深部的“骨痛”。典型的疼痛可为针刺、火烧、压榨或撕裂样疼痛,还会有麻木、发冷感。常有蚁行感或麻木感,由于温度感丧失、痛觉迟钝而易发生下肢各种创伤和感染。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14: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糖尿病并发口腔疾病
糖尿病可引发牙周炎、牙龈炎、牙髓炎、根周炎、龋齿、牙缺失等多种牙病.
其机理是血中较高的糖含量给龈下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另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牙龈组织微血管阻塞,牙龈氧的利用率降低;同时,糖尿病患者全身抵抗力低下,细胞免疫功能减退,促进细菌尤其是厌氧菌的生长繁殖,而这些厌氧菌恰恰是引发牙周炎的“罪魁祸首”。
而男性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高于糖尿病女性,可能与男性较女性更多地饮酒、吸烟以及精神压力大有关。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9:15: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

糖尿病并发性功能障碍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简称ED.常表现为勃起不坚、插入困难、阳痿早泄、性欲减退、性高潮及射精功能障碍。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ED的发生率在30%~70%之间,比正常人高2~5倍,与高血糖引起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故又称糖尿病性ED.
  高血糖可干扰丘脑下部、垂体与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造成性激素锐减;直接抑制阴茎自主神经调节支配,损害阴茎内血管内皮细胞和海绵体平滑肌,使血管不能松弛,管腔狭窄,供血不足;另外,还能破坏一氧化氮等神经递质促进阴茎勃起的作用,使阴茎血流减少,从而导致性兴奋性降低,ED发生。
  由我院独创的"二仙八子补肾汤"在充分发挥祖国医学"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博大精神的基础上,打破长期以来"治阳痿纯用壮阳之品"的陈规陋俗,立足于阴阳并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同时结合临床随证发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与此同时,本院医生还倡导患者采用心理恢复疗法,逐步解除心理压力,加强性感集中训练,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性福'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 03:20 , Processed in 0.1832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