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9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舍证从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6 13:4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舍证从脉
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马文辉
切诊
切诊是体征获取重要手段,是医生的一项技术。故《内经》说:“切而知之谓之巧”。包括脉诊和腹诊两项内容。
一-脉诊:《史记》认为:“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战国时的韩非在他的《韩非子》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内经》对脉诊的记载
〈1〉脉诊的部位:
①动脉诊法:也称遍诊法。最初诊脉法是十二经都要诊察,“是动则病”。如《灵枢•经脉篇》、《素问•方盛衰论》。
②三部九候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把切脉的部位分为: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而三之,合而为九。
③人迎,气口诊法:《灵枢•四时气》:“人迎候阳,气口候阴”。
④寸尺之分:寸为寸口,尺为尺泽。《素问•脉要精微》中指出:“尺内两傍则季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足中事也”。
⑤独取寸口:《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寸口”。
〈2〉脉搏的变化:
①以息记数:《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②脉分阴阳:《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阳,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③四时脉法:《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脉随四时变化的现象。
④五脏脉:《素问•宝明五气篇》提出:“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五脏平脉。
⑤胃气脉:《素问•面机真脏论》提出:“无胃气则见真脏脉者死”。
2、《难经》对脉诊的贡献
①.提倡“独取寸口”
②.确立关部:《内经》中仅提出尺寸,而略于关部。“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并且由《内经》尺泽过渡为尺部。“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尺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③.溢覆之脉的提出:“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素问•脉要精微》说:“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脉法成就。
①.脉症并重。
②.全身性疾病用独取寸口,对杂病、危症参以跌阳、人迎、少阴。
③.提出脉象分阴阳两大类:《伤寒论辨脉法》:“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4.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①.确立了二十四部脉象: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
②.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部位:“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这就明确了寸口脉分寸关尺,其中寸尺各得一寸,而关脉各从其中得三分,关脉占六分,寸尺各占七分。
③.对两手六脉所主脏腑提出明确定位诊断。“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④.脉、症、治统一:通过脉认证,最后解决治。
⑤.辨脉的阴阳、逆顺、虚实、生死以及各种杂病的脉症、妇人、小儿脉症等。
5.现代脉象研究
⑴.脉位的浅深:
①.浮脉:浮于皮肤表面,轻取即得,按之稍弱,但不中空,浮主表证。
②.沉脉:行于筋骨,重按始得,轻取不应,主里证。
⑵.脉率的快慢:
①.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较慢,平均每分钟60次以下,主寒证。
②.数脉:一息六至,往来较快,平均每分钟90次以上,主热证。
⑶.脉管的充盈度(脉搏的强弱)
①.虚脉:脉管内的血液充盈度不足,轻按便得,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血虚。
②.实脉:脉管内的血液充盈度增强,举按皆得,长大有力,主血旺。
⑷.脉幅的宽窄:
①.巨脉:脉管粗大,脉幅宽大,血管充血扩张,应指满溢,主气盛。
②.细脉:脉管收缩细小如线,举按探取应指明显,主气少。
⑸.脉体的长短:
①.长脉:脉管搏动的范围超过本位,首尾端直,过于本位,如循长竿,主有余,主气逆。
②.短脉:脉管搏动的范围短小,不及本位,来去缩缩不能满部,主不足,主气滞。
⑹.脉管的硬度:
①.弦脉:脉管硬度增强,端直以长,如按弓弦,按之不移,举之应手,主病久。
②.软脉:脉管柔软,弹性良好,从容和缓,主新病。
⑺.脉律的改变:
涩脉:指下涩滞不前,不流利,脉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6.复合脉:
①.滑脉:脉管柔软、滑利、弹性好、充盈度高、脉管迅速扩张又迅速缩小,不轻不重,举按并行,应指圆滑,是实脉和软脉的复合脉,主热、主痰。
②.紧脉:脉搏急劲,状如绳索,搏动应指,是弦脉和实脉的复合永,主寒,主痛。
③.洪脉:脉幅宽大,脉管充盈,形大满指,搏动有力,是浮、巨、实的复合脉,主大热证。
④.微脉:脉幅细小而软,脉管空虚,搏动无力,是细、虚、软的复合脉,主气血俱虚。
⑤.濡脉:脉位在表、脉动细软无力,是浮、细、软的复合脉,主虚主湿。
⑥.弱脉: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是沉、软、细的复合脉,主精血不足。
⑦.革脉:浮弦中虚,状如鼓皮。为弦、浮、虚的复合脉,主亡血失精。
⑧.牢脉:沉实有力,形大弦长,为沉、实、弦的复合脉,主阴寒或动脉硬化。
⑨.伏脉:隐伏深沉,着于筋骨,推筋着骨,重按始得,为沉、实复合脉、主心衰。
⑩.散脉:浮散无根,轻取似有,按之即无,为浮、虚复合脉,主阳虚不敛,心衰。
○11.芤脉:浮大中空,形似葱管,为浮、虚、弦的复合脉,主失血、亡液、精亏。
○12.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如珠,见于关上,寸尺俯下,为浮、实的复合脉,主大惊。
○13.大脉:脉管粗大,脉搏有力,是巨、实的复合脉,主阳热有余。
○14.小脉:脉管细小,脉体短促,是细,短的复合脉,主阴血不足。
○15.缓脉:脉管柔软、脉来和缓无力,为软、虚的复合脉,主虚热。
○16.促脉: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为涩、数的复合脉,主心律不齐兼有热。
○17.结脉: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为涩、虚的复合脉,主心律不齐兼有虚。
○18.代脉:脉迟而一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为涩、迟的复合脉,主心律不齐兼阴阳两虚者。
二、病理特异脉
1.寸口全息脉象说: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信息的窗口,是大脑在寸口的全息。《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寸口”。《难经》也说:“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着的人体。如图所示:



《素问•脉要精微》把寸口脉分为:上竟上、上附上、中附上、中附下、下竟下、五部分,并指出了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左以候左、右以候右的基本原则。
2.病理性特异脉的脉象
①.溢脉:也叫上鱼际脉。脉过寸部直到腕横纹上,甚则直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难经•三难》说:“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为太过。《灵枢•脉度篇》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清代冯兆张《锦束秘录•脉诀》云:“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若平人神气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
清代陈修园《二十八脉纲目》曰:“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清代吴道远《女科切要•调经门》曰:“若面黄肌瘦内热,是谓童痨,诊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能所治也,急与之成婚则阴阳和,自然经行疾去矣,否则十死八九”。
《金瓶梅》第十八回有这样一段叙述:“太医蒋竹山给李瓶儿诊病后说:学生适诊病源,娘子肝脉弦,出寸口而洪大,厥阴脉出寸口,久上鱼际,主六欲七情所致……”。
溢脉为病脉——主阳气亢盛,平素并无此脉,病时乃出,治疗后此脉可消。症见:“头痛、头晕、梦多、耳鸣、牙痛、易怒、多见于脑溢血、高血压等症。
②.紊脉:脉律不齐,艰涩难行、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周仲之曰:“仲景云: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气,神虽固无苦。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主气,率眩仆不识人,短命则死”。
紊脉多为隐性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患者无所苦,突然发病,三五分钟死亡。
附:动脉,脉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一下,关后一下,交替跳动,摇摆不定,多有惊吓所致,心中常有惕惕不安之感。
鬼脉,右脉搏动一止而不复还,一分钟又至。左脉跳动正常,主神不守舍。患者夜与鬼交,极度虚弱。
③.聚脉:又叫取关脉。寸口脉关部独大,寸尺弱而不显。有甚者,关脉聚而如豆,如杏核,如蚯蚓盘行,高出皮肤,视而跳动。聚脉类似短脉,李中梓说:“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素间•脉要精微论》说:“短则气病”,《脉说》:“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症见:胸胁苦满,腹胀不欲饮食。
④.覆脉:又称长弦脉。脉管弦而长,超出尺部向后延续数寸。《难经》说:“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奔豚疝气,凡寒实内结,气逆上犯,症见少腹痛急,气逆上窜,多见长弦脉。
3.复合脉:
①.覆溢脉:张璐说:“指下迢迢,上溢鱼际,下连尺泽,过于本位”。
②.聚紊脉:《难经》说:“脉居阴部而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③.覆聚脉:《难经》说:“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2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0:27:22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3、整体病的诊断和治疗,整体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与人的体质、心理、性情,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并且综合作用,日积月累逐渐发展而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气血的失调变见于寸口,形成病理性的特异脉,是整体病最客观,最本质的指征。它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可以冲破繁杂病症所造成的迷雾,指明方向,救人危难。
(1)上鱼际脉证:亦称溢脉,此脉的特点是,脉出寸口,直达鱼际。刘老经过千万人次的临床统计指出,凡是具有上鱼际脉者,大多性格刚强,脾气急躁,至少在三年以上的时间里心情不畅,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的冲动性情,辨证为肝郁火旺,肝阳上亢,90%以上的病人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或萎靡不振,多睡,目花耳鸣,记忆减退,胸胁苦满,心中烦躁,吞酸神倦,身重难转,周身乏力等证候,多属交感神经亢奋的一系列表现,治疗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变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桂枝10克、石膏60克、车前子30克、川军1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牡蛎30克、大枣10枚),更名为调神汤。
(2)聚关脉证:亦称聚脉,此脉的特点为,寸尺俱弱,关脉独盛,宛如豆状,凡有聚关脉者,性格多内向,性情压抑,沉默寡语,至少在三年以上为一件事,反复考虑,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辨证为肝郁气结95%以上的病人有心烦,叹息,易怒,胸膈满闷,胃脘不适,食欲不佳等症状。多属迷走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治疗上采用大柴胡汤的变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军1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更名为调胃汤。
(3)长弦脉证:亦称覆脉,此脉特点为,脉弦而长,超出尺部向后延续数寸,右侧多见。凡有此脉者,因泄痢失治,痰饮停滞,多有十年左右的消化道病史,症状多见腹满,便溏、纳呆、疲乏,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反映。辨证为痰湿停滞。治用调肠汤(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楝子30克,川军10克,小茴香15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4)涩脉证:亦称紊脉,此脉的特点为三不等:1、即脉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有此脉者,性情温和,忍让性强,自我克制,而内心深入都有一种与现实相抗争的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则出现心烦易怒,坐卧不安,不易入静,胸满烦惊,喘息咳嗽,短气,胸背痛,四肢乏力等证。提示心功能受到影响,气滞血瘀,治用调心汤(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瓜蒌30克,五味子15克,牡蛎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整体四脉证,多由情志为患,现代医学称之为身心疾病,它发病率高,覆盖面广,几乎占到慢性病的90%以上,或单一或复合,因此四脉是内伤杂病的共同诊断指证,同时协调疗法也成为慢性病根本治疗大法。
3
发表于 2006-9-17 12:32:13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1楼是对脉学的有益总结,2楼是不是你某篇文章的节选?
都很有见地,大部分是脉证相应的,有时候要确定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希望你能在这方面提出更多的好观点。
4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7:28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三部六病学说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马文辉
山西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山西030013)
摘要三部六病学说把人体分为三个系统,表部、里部、枢部。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氧排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里部与饮食物接触,摄取水谷精微,排泄糟粕;枢部与血液接触,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细胞自身代谢。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非阴即阳,在表部形成表阳病和表阴病,在里部形成里阳病和里阴病,在枢部形成枢阳病和枢阴病。在本学术思想指导下,笔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组方原则进行了探讨,通过临床近百例的分期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三部;六病;糖尿病;辨证论治
一、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三部六病学说认为: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的前提下,以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和长期不良情绪影响下而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大脑下丘脑及垂体气化功能不足为内因,加之感染、饮食以及医源性的诱发而导致的气机不畅,精、血、津、液气化功能失调,多处脏腑功能受损的糖代谢失常的整体局部相关病变。气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它的升、降、聚、散四种功能的和谐,如果气血的功能发生病变,机体则表现出四种病理反应——阳亢、气郁、血乱、痰凝,从而成为引发各种疾病的内在原因和病理基础。
二、辨证分型
刘绍武老师通过60余年的临床探索,经过千万病例的反复验证,找到了诊断整体气血功能失调的客观指标——四脉证。
1、上鱼际脉证:寸口脉越过腕横纹,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阳亢性病理反应,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病位在头胸。传统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治疗大法为平亢潜阳,我们方选调神汤。
糖尿病初期多见上鱼际脉,属“上消”范畴。症见:口渴引饮,消谷善饥,饮一溲一,形体渐瘦,舌红而燥,脉滑数或洪大。本型病程持续短,患病年龄小,一般多在二年以内,以40岁以下居多,胰岛素均值与血糖均值呈正相关,合并症少而轻。
2、聚关脉证:寸口脉关部独大,甚者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故称聚关脉。多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阴性病理反应,病位多在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胸胁部位,包括肝、胆、脾、胰、胃、肠等脏器。传统中医称之为“肝气郁结”,治疗大法为理气舒郁,我们方选调胃汤。
3、涩脉证:寸口脉表现出节律不齐、快慢不匀、有力无力不等的紊乱脉象。它标志着心脏功能的减低和有效血循环量的减少,疾病应变态势呈现为气虚血少的虚性病理反应,病位在心,涉及到整个半表半里部。传统中医称此为“气血双亏”或“心脾两虚”,治疗大法为调血养心,我们方选调心汤。
糖尿病中期多见聚关脉和涩脉,属“中消”范畴。症见:面色光白,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胸胁胀满,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本型病程多在两年以上,十年以内,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胰岛素释放试验见胰岛素与血糖均于第二小时达高峰,呈迟缓反应,两者均值呈正相关,合并症多而重。
4、长弦脉证:寸口脉脉管硬而长,超出尺部向后下移数寸,脉跳弦紧而有力,如绷紧之弓弦,绳索之感觉,因此得名。它是由于血中粘滞之物沉淀而成,疾病应变态势呈现为大肠中代谢产物积滞的病理反应,病位在脐以下之少腹部。传统中医称之为“腹满寒疝,正虚邪实”的“痰饮证”,治疗大法为升阳解凝。我们方选调肠汤。
糖尿病晚期,多见长弦脉和涩脉,属“下消”范畴。症见:面色苍白无华或紫暗,形寒肢冷,腹满溏泻,腰酸耳鸣,心烦失眠,阳萎,视物不清,肢节麻木疼痛,小便混浊不清等。病程10年以上,年龄在60岁以上居多,胰岛素释放试验血糖与胰岛素呈负相关,合并症峰起且多危重。
从以上可以看出,糖尿病无论初中晚期都伴随着整体气血功能失调的病理改变,并且气虚精亏、血虚燥热、津亏液耗贯穿糖尿病的始终,构成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矛盾。因此,治疗糖尿病不论初中晚期都要遵循一个原则:抓主要矛盾,“调治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在糖尿病的辨证分型中整体气血的三焦定位,凭脉辨证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糖尿病初期,多见上鱼际脉,主阴虚燥热。中期多见聚关脉、涩脉、主气郁血亏。晚期多见长弦脉和涩脉,主痰凝血瘀,它们构成了糖尿病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组方原则
1、强壮中枢,增强气化功能。糖尿病的首要问题是气虚,大脑皮层下视丘,脑垂体的气化功能不足,促胰岛素激素的分泌缺乏从而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黄芪是大脑中枢强壮药,用量至一百二十克具有强壮中枢作用。
2、协调整体,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心脑同居半表半里,整体的不协调即气血的不协调,气血的不协调根本在于心脑功能的失调。协调整体,实质上主要是半表半里部的协调。小柴胡汤七药伍用,寒热同方,升降并举,补泻一体,收散齐进,全方可使后天之本得固,气血之源得充,整体阴阳得调,气血畅通。实践证明,小柴胡汤不仅能调整大脑皮层功能,还具有疏通胸导管和淋巴管,增强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3、平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纠正糖尿病高血糖的一个重要方面。石膏可抑制交感神经,一般糖尿病初期,脉见洪大,石膏用量六十克则可改善症状,如上鱼际脉明显著,可用至一百二十克。花粉扶植迷走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消除口干舌燥症有很好效果。
4、补胰保肝:糖尿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减少,有效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增强内分泌功能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糖尿病近期疗效的重要措施。我们采用以脏补脏原理,把猪胰子经过生物提取,直接补充人体所需胰岛素及其原料,并进一步激发和增强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避免皮注胰岛素的依赖性和对胰岛功能的抑制作用。
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临床观察,许多糖尿病初期肝功能都不正常,被误诊为肝炎。进行高糖治疗后加剧或引发了糖尿病的发生。这也符合中医“肝病传脾”的论述。茵陈是治疗肝病的局部药,具有清肝利胆之功效,另外无副作用,有病可治,无病可防。丹参、郁金活血行气,可加强右心回血量,改善门静脉回流障碍,具有保肝补肝之功效。
5、壮肾: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高尿糖。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血糖则由肾外排,肾小管和集合管无法回收大量血糖,最后导致肾疲劳、肾功能下降,直至肾功能衰竭。因此及早预防和增强肾功能是治疗糠尿病远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六味地黄丸临床证明其增强和改善肾功能有确实可靠疗效。
在强壮中枢,协调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平亢、保肝、补胰、壮肾的治疗原则,就共同组成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组方:理消汤。
黄芪、石膏、花粉、柴胡、黄芩、苏子、党参、茵陈、丹参、郁金、熟地、山药、丹皮、山芋肉、车前子、川椒、猪胰子。
方中十五味药物,其中苏子代半夏,川椒代生姜,除其伤阴燥烈之弊,利于久服。车前子代茯苓、泽泻、被肾利尿,排钠保钾,去小柴胡汤中甘草、大枣以降低方中含糖量。全方配伍严谨,全面周到,调治结合,抓住了糖尿病的主要矛盾,在对糖尿病的治疗中收到满意疗效。
四、糖尿病的分期治疗及合并症的处理
1、糖尿病初期:主要矛盾阴虚燥热是贯穿糖尿病始终的本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迷走神经被抑制,脏腑功能代偿增强。治疗原则重点突出平亢。方选理消汤合调神汤,消渴方或白虎加人参汤。
2、糖尿病中期,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改变,病位下移至胸膈部位,脏腑功能失代偿,交感神经兴奋减弱,迷走神经由抑制转为兴奋。治疗原则突出理气舒郁,养血滋阴,方选理消汤合调心胃汤或一贯煎加归脾汤。
3、糖尿病晚期:主要矛盾仍没有改变,矛盾的主要方面由脏腑功能代偿转为严重损害,病位下移至少腹部,涉及到肾功能,性功能,胃肠功能,神经末稍微循环等。治疗原则重点突出扶正祛邪,急则治标。
糖尿病的继发因素有热毒、痰浊、瘀血。痰毒阻滞则出现酮症酸中毒,方用安宫牛黄丸。痰热互结、痰瘀相杂合而为病,内则脏腑,外则皮肉筋无所不至。大血管病变有:高血压、脑血管、心血管病,方选降压汤,健髓汤,调心汤合理消汤。微血管病变有:肾病、视网膜病等,方选中枢汤,解肌汤,或理血复脉汤、调神汤合理消汤,感染有皮肤、肺部感染等,方选解毒汤,调肺汤合理消汤。
五、体会
1、疗程问题:糖尿病是继冠心病,癌症之后威胁人们健康的又一严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终身病”,没有特殊的根治办法。因此,疗程问题成为三部六病学说治疗糖尿病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非到病程完结之日,疾病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根据大量临床统计:初期糖尿病疗程为半年到一年,中期为一年到二年,晚期为二年到五年。
2、整体协调和局部治疗问题:三部六病学说认为: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根本改善。我们临床体会,只重视纠偏,虽然近期有一时疗效,但远期疗效很差。因为纠偏没能抓住贯穿疾病始末的主要矛盾,而是跟在疾病的的后面,被动地适应。协调疗法具有超前性,能走在疾病的前面阻断其发展,不但安全性高,治疗面广,而且双向调控,利用久服。
3、早期治疗问题:临床观察,糖尿病的早期胰岛功能没被破坏,只是整体气化功能失调,及时采取“调治结合”很多早期糖尿都被彻底治愈。
4、剂型改革的问题:许多慢性病,顽固恒定,在其治疗过程中,短时间内其疾病本质是不会根本改变的。因此治疗上就要定证,定疗程,一方到底,长久服药。三部六病学说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大胆突破了传统剂型的落后局面,改变了那种三天一换方,两天一更药,由病家自己充当调剂师的作法,在剂型改改革方面,率先走出了第一步。这不仅减少了中草药的巨大浪费,而且提高了疗效,方便了患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为中医现代化,中医走向世界开创了新纪元。
附方:
(1)调神经(小柴胡汤加石膏、牡蛎、桂枝、车前子、川军)
(2)调胃汤(小柴胡汤加陈皮、白芍、川军)
(3)调心汤(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栝蒌、五味子、麦冬、牡蛎)
(4)调肠汤(小柴胡汤加陈皮、白芍、川楝子、小茴香、川军)
(5)降压汤(黄芪、苏子、茺蔚子、夏枯草、槐花、车前子、牡蛎、黄芩、红花、川椒、桃仁)
(6)健髓汤(葛根、黄芪、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王不留行)
(7)调肾汤(小柴胡汤加黄芪、银花、丝瓜络、车前子、郁金、白茅根)
(8)理目汤(小柴胡汤加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石膏、知母、白蒺藜、草决明、车前子)
(9)中枢汤(调心加胃加调神)
(10)解肌汤(黄芪、党参、丹参、郁金、葛根、银花、丝瓜络、车前子)
(11)理血复脉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生姜、通草、甘草、大枣、元参、鸡血藤、银花、王不留行、牛膝、桃仁、芒硝、大黄、葛根)
(12)解毒汤(葛根、薄荷、银花、连翘、桔梗、元参、郁金、芦根、甘草、石膏、生地、黄连、栀子、黄芩、知母、赤芍、丹皮)
(13)调肺汤(小柴胡汤加麻黄、杏仁、石膏、栝蒌、沙参、麦冬、五味子、粟壳)
     《新世纪海峡两岸中医药》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275-278
5
发表于 2008-12-4 18:30:28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先生舍证从脉法则,有意临床.
6
发表于 2008-12-4 20:35:48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楼主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很受益。但是,哲医顺便提一点意见,供参考。
所谓“舍证从脉”,严格说,是一个很不严谨的说法。因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证”是中医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证即证候。所以,证是不能舍的。众所周知,证和症不同,症是症状,指某种临床表现,证是证候,是根据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即辨证,诊脉的目的也是为了辨证。因此,辨证时,症状和脉象有时可以舍,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或舍脉从证,但证决不能舍。若脉象变化和证不符,也应该舍脉从证,而不应该舍证从脉,否则,若舍证从脉,就违背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这说明,应把“舍证从脉”说成“舍症从脉”才对。
7
发表于 2008-12-5 12:15:45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四脉证的临床探索,是很好的经验总结,临床可以有很多的见证.
8
发表于 2009-1-24 11:56:46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在强壮中枢,协调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平亢、保肝、补胰、壮肾的治疗原则,就共同组成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组方:理消汤。
黄芪、石膏、花粉、柴胡、黄芩、苏子、党参、茵陈、丹参、郁金、熟地、山药、丹皮、山芋肉、车前子、川椒、猪胰子。
方中十五味药物,其中苏子代半夏,川椒代生姜,除其伤阴燥烈之弊,利于久服。车前子代茯苓、泽泻、被肾利尿,排钠保钾,去小柴胡汤中甘草、大枣以降低方中含糖量。全方配伍严谨,全面周到,调治结合,抓住了糖尿病的主要矛盾,在对糖尿病的治疗中收到满意疗效。
请教楼主:本方疗效真的很好吗?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2:30:05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这个贴子最后由mawenhui3366在 2009/01/28 10:32pm 第 1 次编辑]

同意哲医先生的看法。
10
发表于 2009-3-1 18:27:29 | 只看该作者

舍证从脉

马老师的病理性特异脉的脉象在临床上很实用,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03:15 , Processed in 0.0560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