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李姬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4 12:5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姬传
作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2
发表于 2014-6-26 19:33:00 | 只看该作者
罗先生讲这个故事想说什么?

电影《桃花扇》里,侯方域剪剃发留辫去见李香君被拒,这个情节是电影编的,还是原剧本有的?我没看过原剧本。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07:3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6-26 23:36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6-26 11:33
罗先生讲这个故事想说什么?

电影《桃花扇》里,侯方域剪剃发留辫去见李香君被拒,这个情节是电影编的, ...

李老师你好!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所以贴出与大家分亨。
孔尚任《桃花扇》本与史实不符,电影《桃花扇》更与史实相差太远,不可信。侯方域剪剃发留辫去见李香君被拒,这个情节是电影编的,原剧本的结局是侯李入山悟道。史实是侯李金陵一别后,再未相见。而侯生在明亡后于顺治八年应河南乡试,中第三。这是他人生的污点,之后侯生悔恨不已。
《李姬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文笔简洁,叙事分明,情节曲折,真切感人,为传记散文中的精品,清初著名戏曲家孔尚任后来借用《李姬传》的主题创作了著名戏曲《桃花扇》。《桃花扇》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这篇传记可分四段,首尾两段一为前奏,一为尾声,中问两段是其主干。
第一段是总写,叙述李姬出身、生活还境、性格、气质、才艺,作为总括。
  ①生活还境:“(养母)贞丽有侠气,所交接皆当世豪杰”,李姬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形成
    了“侠而慧”的性格。
  ②性格:“侠而慧”,且“能辨别士大夫贤否”,故“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③气质:“风调皎爽不群”
  ④才艺:“略知书”“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
后面三段在时间上以候生“来金陵,留金陵、别金陵及离开金陵后”为时间线索,用三件事来说明李姬的“侠而慧”,前后呼应。
第一件是“识奸”,即识奸阮大铖之“奸”,义劝候生不与阮来往,反映出李姬的“慧”。此事发生在候生“来金陵,留金陵”   的时候。
第二件是“送别”,即桃叶渡送候生。此事发生在候生别金陵时。此段反映了李姬重情义重气节的高尚品格。第段写她不轻易演唱琵琶词,而在送别侯生时,为侯生演 唱琵琶词,对侯生一往情深。然后用琵琶词的故事勉励侯生要重气节,对候生寄予厚望。
第三件是“拒聘”即拒绝与田仰相见,此事发生在候生离开金陵后。李姬以身作则,不负侯生。
     这三件事中,一“劝”、一“送”、一“拒”生动地展现了李姬的“侠而慧”。后三段在思想内容上与第一段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在这三个典型事例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李姬侠而慧和重气节的性格。李姬的三段话说的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十分深奥的道理,却符合李姬的身份,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总之整篇传记通过对这位聪慧、豪爽、坚贞的歌女的学艺、识奸、送行、拒聘四个情节的精细描述,刻画了一个受“养母”影响、得豪士熏陶、获名流赞许、经名师教导而成长为才识兼备的侠女的形象。
   题外话:李姬即李香君,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秦淮八艳皆为歌妓,才貌双全。歌妓并非人们观念中以卖身为生的妓女。秦淮八艳最著名的要数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四人。然而在在秦淮诸艳中,香君与柳、陈、董相比,才不如柳如是,貌不如陈圆圆,也没有董小宛传奇式的经历。但香君的侠而慧,重气节的气质以及她的事迹,使其名声高于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清人余怀在《板桥杂记》对香君的描述:“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婉转,调笑无双。”古人说的红颜薄命,确实应验在这四艳身上,柳如是嫁明末大学士钱谦益,清兵攻克金陵时,钱谦益率众官降清。陈圆圆为吴三贵爱妾,三贵为圆圆而引清兵入关,成了汉奸。李香君寄情于侯方域,并以重气节勉励侯,可惜侯辜负了香君的一片深情,最后也变节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董小宛嫁了冒襄(辟疆),冒襄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明末四公子,明亡后,冒襄浪迹山林、陈贞慧隐居不出,方以智出家,拒不仕清,保持了晚节。唯侯方域变节。董小宛体弱命薄,28岁病死,小宛死后,冒襄写了《影梅庵忆语》,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文字清雅,开古典“忆语体”散文小说的先河。其他“忆语体”小说还有:沈复《浮生六记》、余十眉《寄心琐语》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和蒋坦《秋灯琐忆》。这些名作都是围绕才子佳人的生活,或忆或思,情景并茂,艳而不浮,哀而不伤,感人至深,其中以《浮生六记》最著名。此外,通过这篇传记,还可延伸读其它名作,如《桃花扇》,传中所提到的张学士溥写的《五人墓碑记》,夏允彝与儿子夏完淳是抗清民族英雄,夏完淳在十七岁就义前写了一篇狱中上母书》,与《五人墓碑记》都是古典散文精品,读之感人至深,读这类散文能使人增添一股正气。
4
发表于 2014-6-27 09:10:19 | 只看该作者
罗先生爱好传统文化,修养高深,佩服!我也喜欢看些明清笔记,但都到消遣了,没有您看的深入。


毛主席指导毛岸英、岸青读书,说除正史外。笔记小说不可不读,不过明清以前的不要读。(大意,原话记不得了)。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大批民国笔记,这些估计他老人家没有来得及看,否则以毛主席的眼光点评民国轶事,必然是千古明判。


明清鼎革之际,各色人等的表现,值得后世学习、借鉴、效法处甚多,包括中医学。现在大家说国学热,不知道对这一部分如何看待的。


李姬专中提到的夏允彝,后来父子起兵抗清。其子夏完淳做的绝命诗,上中学时就喜欢背,现在记不全了:
网上搜一下:


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这句印象最深,那年我也十七岁。
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0:09:34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6-27 01:10
罗先生爱好传统文化,修养高深,佩服!我也喜欢看些明清笔记,但都到消遣了,没有您看的深入。

”明清鼎革之际,各色人等的表现,值得后世学习、借鉴、效法处甚多,包括中医学。“李老师这段话说得好,深有同感。做人要有正气,要讲气节。看明清之史,常常令人感慨不已。满清以区区十万之鞑虏而能取得江山,其原因并非鞑虏强大,真正的原因在于明庭的腐败,闯贼破京,南明尚有百万大军,但内斗激烈,加之汉奸太多,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虽有史可法、李定国等英雄也无力回天

点评

曰本在攻占南京后叫嚣三个月结束战争,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7 10:19
6
发表于 2014-6-27 10:19:53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6-27 10:09
”明清鼎革之际,各色人等的表现,值得后世学习、借鉴、效法处甚多,包括中医学。“李老师这段话说得好, ...

曰本在攻占南京后叫嚣三个月结束战争,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0:22:3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6-27 02:19
曰本在攻占南京后叫嚣三个月结束战争,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是的,李老师说得对!
8
发表于 2014-6-27 10:57:02 | 只看该作者
惭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21:29 , Processed in 0.0504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