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之谜 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3 20: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常常在无形中,还能感受到母亲的那双一下就看穿我心底的眼睛,在告诉我,病是不能去求的,一但真的求来了,那鱼汤是享受不到的。

    这是我祖父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祖父是一位当地有名的医生。一次,他受村民邀请,连夜乘渡船去出诊。因渡船到的时间早了,他不想打扰病家,就决定等到天稍微亮一点再去叩门。于是他在漆黑的夜里坐在荒芜的摆渡岸边打盹。

    不久,他听到二个孩子的对话:

    “算了吧,别跟她讨债了,她毕竟是你的母亲。”

    “那可不行。亲兄弟明算帐。她欠我的,当然要还,一个铜板也不能少。”

    “那她究竟欠你多少钱呢?”

    “七个铜板。”

    “你怎么样向她讨回呢?”

    “我自有办法,你且等着瞧吧。”

    祖父猛地醒来,发现自己刚才在打瞌睡,可是那二个儿童的对话声却听得十分清晰。他四下里看看,那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哪儿来的儿童说话声呢?他很纳闷,再仔细一看,自己正坐在一堆坟的中间,不远处有一座新坟,象是刚刚埋了不久的,土还是新鲜的。

    他心里有点发毛。这时,在朦胧的天光中,只见一个年青女子走过来,她头上扎着花头巾,腰上系着一条美丽的蓝印花布的围裙,手上提着一个篮子。渐渐走近时,他看到她头上戴着一朵小白花,脸上流露出一副十分悲哀的表情。她走到那座新坟边,先将蜡烛和香在坟前点燃,然后拿出米饭和几盘小菜,一边哭泣一边说:“儿啊──,你小小年纪就到黄泉去了啊──,你不知道我一见到邻居家孩子就想到你啊──。儿啊──,我心里苦啊,你要听到就答一声啊……”

    听着她的哭诉,他被这年青母亲失去爱子的悲苦和哀痛深深地打动了。

    忽然间,这个年青女子的围裙被蜡烛烧着了。她赶紧扑火,等火扑灭了,那美丽的蓝印花布围裙被烧了一只角。她又哭了,“这是我昨天花了七个铜板刚买的新围裙啊。”他被惊得目瞪口呆,那儿子把她欠的七个铜板要回去了。

    从针灸腧穴学到分类法来考究“阿是穴”,它应当是人体经穴的萌芽。那么,阿是穴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相传,有一户庄稼人和一户猎人为邻居,他们各以种田和打猎为生。一次,猎人腿痛,在家中躺了几天不见好转,只得咬牙外出。当他上山时,一不小心把石头蹬翻了,摔倒在地,恰巧把小腿外侧摔伤了,流了一些血,可是出乎意外的是,腿竟然一点也不痛了。他轻松地上山去打猎,这一日比往常猎取的野兔、山(又鸟)都多。时隔不久,邻居种田人也患腿痛病,卧床不起。猎人去看望,并告诉他,自己的腿痛是摔在石头上才好的。种田人听后甚喜,求猎人扶他到那块石头处,故意摔了一下小腿外侧,腿痛竟然也减轻大半,从此渐渐痊愈。

    在唐朝,有位猎人请孙思邈给治疗腰腿痛。由于猎人距家遥远,就留在医生家中观察。半月过去了,针药并施,病人的腰腿痛依然不见好转。一次,孙思邈全神贯注地在猎人疼痛的腿上按压、寻找,突然猎人皱着眉头喊:“阿─疼!疼─”“这里最痛吗?”孙思邈问道。“是,是。”猎人回答。这时,孙思邈胸有成竹地拿起一根银针,迅速地往猎人腿上的痛点刺了进去,并施用了捻转手法。起针后,病人完全康复。孙思邈高兴地说:“就叫它阿是穴吧。”从此,阿是穴“以痛为输”,“输”同“腧”,有转输之意,这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也有叫“不定穴”和“天应穴”的。唐朝更有文献记载,“阿”即指“痛”而言,“阿是”也就是“痛是”,即人体的表面压痛点。阿是穴在临床的应用颇多,以治疗经筋、肌肉患病或局部气血失调而发生的疼痛病。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种种磨难,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有多处涉及中医中药,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医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它已深深地根置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有一段孙悟空诊脉的故事。孙行者为朱紫国王治病,说道:“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孙行者谈到了望闻问切、阴阳表里、虚实沉浮是诊断的精要,只有这样,才能对症施治。

    书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孙悟空给朱紫国王悬丝诊脉,书中描述:行者将三条金线与宦官,吩咐将线的一头系在国王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一头理出窗外。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着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厉声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这一大段描写,精彩地把中医学切脉之精要、症状、主何脏腑疾病说得在情在理。

    在行者给国王制药用大黄和巴豆时,沙和尚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行者回沙和尚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

    猪八戒对巴豆也有妙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涤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行者的回答是:“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

    同是巴豆和大黄的药用功效,孙行者却能看到猪八戒和沙和尚意识不到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治好了朱紫国王的病。

    在《西游记》中,一些诗中巧妙地采用了中药名。如在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感怀取经的历程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诗中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这些药名生动地描述了《西游记》的情节,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叹为观止。

    在第二十八回里,有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与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战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

    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的战斗场面。

    三国时期,关公在樊城被毒箭射伤右臂。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家─神医华佗,用尖刀割开他的皮肉,刮骨疗毒。当时的关公,却能与人喝酒下棋,谈笑风声,使得在旁的将士们无不敬佩。其实,华佗在施行手术前,已在关公的伤口撒上了一种麻醉的药─麻沸散。华佗可谓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被禁止)的第一人。

    在华佗之前,古代人在受伤需动手术时,据说要先捆起病人的手脚,或者用棍击、放血等方法使病人昏厥,然后再施行手术。

    华佗在当时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千方百计寻找可以用于麻醉的药草。有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个身负重伤的樵夫。只见那樵夫随手撕了几片叶子,搓碎按在伤口上。不一会儿,伤口便不疼痛了。华佗见了十分惊喜,忙向樵夫请教,才得知那叶子是曼陀罗。后来,华佗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用它制成了千古名方─麻沸散。

    在小说《水浒》第十六回里,叙述了梁山谋士智多星吴用巧施妙计,把(被禁止)药放在酒中,智取青面兽杨志押送的生辰纲的故事。当那些押送生辰纲的人们喝了吴用他们的“酒”后,“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七个人把金银财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这酒里含的正是“(被禁止)药”。据云“蒙”指“蒙昧”,也就是“昏迷”的意思,“汗”即“汉”的简字,“(被禁止)药”意为使汉子昏迷的药物,实际上是一种“中药麻醉术”,其主要成份也是曼陀罗花。

    《植物名实图考》云:“广西曼陀罗遍生原野,盗贼采干而未之,以置入饮食,使之醉面闷,则挈箧而趋,(被禁止)药当即此类植物制成。”

    具有麻醉作用的中药很多,除曼陀罗花之外,常用的大约还有40多种。西医运用乙醚等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只是近百年的事,而中医早在2000年前,华佗就发明和临床施用麻沸散了。

    在如今的人看来,似乎心理治疗只是现代才有的,殊不知,在古代医家的医著和史书中记载的运用心理疗法的医案不胜枚举,并且千奇百怪。以下二例即可作为代表,以飱读者。

    唐朝时,京城里有位医生,人们已不能记起他的姓名。有一位妇人随丈夫来到南中,她曾经误吃了一条虫子,老是疑心这虫子还在体内,最后她真的久疑成病,找了无数的医生,就是治不好。于是请了这位医生为他诊治,医生一问病史,就知道她为何患病。在妇人周围的人中,医生找到一位与她亲近且慎重的人,事先告诉她说:“我现在给她服药让她吐泻,你用盘盂接着吐泻之物。当她吐的时候,就说看见有一小虾蟆逃走了。但是你万万不能让她知道你是在诳骗她。”她的这位奶仆遵从医生所言,妇人的病果然被彻底根除了。

    另一医案讲的则是医生赵卿。有一少年,眼中常见到有一小镜子晃动,请赵卿给他诊治。赵卿和少年约好,说第二天清晨用生鱼片来招待他。少年如期赴约,来到赵卿家中。少年被引到屋里,赵卿让仆人告诉他先耐心等候,不要着急,等客人离开后就来见他。不一会儿,仆人在少年面前设上一台子,上面仅放了一瓶芥醋,没有任何其它的食物,也不见赵卿出来打个照面。少年就这样干坐着,一直等到将近日落时,赵卿还是没有出来。这时的少年已饿得饥肠辘辘,又闻到醋香,不由得轻轻地啜了一小口。过了一会,他又喝了一口,少年顿觉胸中豁然开朗,眼也不花了,惊喜之下他把瓶中的醋一饮而光。赵卿知道他把醋全喝光了,这才走了进来。因为喝光了醋,少年很觉惭愧,并向赵卿致谢。赵卿说:“你以前吃了太多的生鱼片,因为佐餐的酱醋放得不适量,还有鱼鳞留在胸中,所以你会眼花。刚才之所以为你准备了酱醋,是想当你饥饿时,你一定会把它喝下的,它果然治好了你的病。说请你用餐,只是权谋之计。现在你可以回去吃饭了。”赵卿有很多象这类有趣的治病案例。

    ( 资料来源:《北梦琐言》)

    注:《北梦琐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由宋代的孙光宪著。本书记载了晚唐武宗以后下迄五代的史事,包括朝野佚闻、风土民情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历来受到研究其时文史者的重视。

    许裔宗的医术很高超,人称神医。他没有任何要著书立说的意思。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医术都记载下来,留给后人呢?” 许裔宗说:“医就是‘意’呀,它完全取决于人的思维和考虑。而脉候又是极奥妙的,很难识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自古以来的名医,之所以是名医,就是因为他们擅长诊脉。看病时,要准确地号出脉象,才能明了病情,每一种疾病都有针对此病的药物。如果诊断准确,只需用一味药,就能直攻病灶,所谓药到病除。如果不能准确地辨别脉象,就难以找到病因,只能凭自己主观推断来进行诊断,多用几味药。这就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却出动大批人马,大范围地进行包抄围剿。或者希望偶然能治好一人。用这样的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象的深奥,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所以我不能著书立说。”

    如今,有些人去看中医,没有把病给治好,就会认为中医不行。从神医许裔宗对脉象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这名医与一般医生的一大区别就在于这看起来简单的把脉。脉把不好,病也就难治好。看来看中医还得去找那真正擅长号脉的医生才行。

    〖原文〗许裔宗名医若神。人谓之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裔宗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玄,甚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亿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以此疗病,不亦疏乎。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出唐·胡璩《谭宾录》)

    三国时,有一次神医华佗去看一郡守,恰逢郡守得了重病,郡守就请华佗为他诊治。诊治完毕,华佗退了出来,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常见的病不同,有淤血积在他的腹中,应想法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才能治好他的病,不这样的话,他的性命难保。你能将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所有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会写封信来斥责他,从而将其激怒。”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的一切错事,全部告诉了华佗。华佗根据郡守儿子所言,留下一封痛斥郡守的言词激烈的信,郡守读信后,勃然大怒,派捕吏去捉拿华佗。捕吏没能捉到华佗,使得郡守暴跳如雷,盛怒之下,他吐出一升多黑血,从此他的病就痊愈了。

    古代的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对现代医学来说往往不可思议,这是因为古时的中医多是修炼的人,有特异功能,他们看病时能看到疾病的本质,所以治疗手段自然独具一格。

    (资料来源:《独异志》)

    文挚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他精通医术。在《吕氏春秋.至忠篇》中就有一则关于他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用激怒病人的手段治愈齐闵王的忧郁症的记载。

    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到了齐国,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但是,大王痊愈后,必杀我无疑。”太子不解地问为什么。文挚回答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治好。激怒了大王,我一定会被杀死。”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会以死来向父王求情以保全你的性命。”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说:“那我就冒死为大王治一治吧。”于是他与太子约好诊期。文挚故意不守信誉,失约没来,只好约了第二次,他又没来。又约了第三次,第三次他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屡屡失约,甚感恼怒。没想到,文挚突然来了,鞋也不脱,就直接上到齐王的床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齐王的病情如何。齐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又用更重的言辞再次激怒齐王,齐王气得大吼一声,坐了起来,这一怒治好了齐王的病。正如文挚所预见,他最终被齐王所杀。

    〖原文〗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第十一—至忠》)

    有一位叫王彦伯的道士是荆州人氏,天生就擅长医术,尤其在诊脉方面更是有过人之处。他断人的生死寿命,不差毫厘,非常灵验。

    尚书裴胄的儿子,忽然得了一种急病,请来的医生在看过病人后,无人能治。有的建议去请王彦伯来,或许有一救。裴胄听后,马上请来了王彦伯。王彦伯给病人号脉良久,终于下了诊断:“他没有病。”王彦伯煮了几味药,裴胄的儿子服下后就痊愈了。裴尚书见状,就询问儿子的病情,王彦伯说:“他中了无鳃鲤鱼的毒。”起初,裴胄还不相信王彦伯所说,就又切了一些无鳃鲤鱼肉,让手下的人吃下。这些人吃了鱼肉后,全都患了和他儿子一样的疾病。裴尚书这才大感惊异。

    据《唐·国史补》记载,有一天,王彦伯自言自语地说:“医道将行”。于是他在庭院中架起了四个炉灶,煮了四大锅药。男女老少挤破了门槛,上门讨药。王彦伯指着四大锅药说:“患热病的饮这锅药,患寒病的喝那锅药,患风病的饮第三锅药,患气病的人服用第四锅药。”人们服了他的药后,都药到病除。

    ( 资料来源:《酉阳杂俎》)

    中药命名不是依据植物学上的分类而命名的,而是深具丰富的、深奥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山海经》是根据上古时期的传说所作的地理注说,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物产,包括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总共146种。《山海经第一 ·南山经》中说:“南山之首曰昔佳山。其首曰招摇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这里讲的“祝余”就是一种形状象韭菜,吃了使人不饿的草。

    (一)因产地得名

    植物和它们的产地都是有对应的,同一植物如果生长在不同地方,它的特性也会变,“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药的产地和它们的药性是相关的,因此许多中药因产地而得名。例如巴豆、巴东忍冬(金银花)、川芎、川贝、川乌、川楝子、房党(房县出产之党参)、庙党(巫山大庙出产之党参)、北岸连(巫峡北岸一带所产之黄连)、城口天麻(出产于大巴山麓之城口县)、资丘木瓜(出产于峡东南岸之长阳县)、川牛膝、川白芷、川木通、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藏红花、广木香等。

    左图:金银花 右图: 柴胡

    (二)因生长季节得名

    中药的药性实际上是与采摘的时间和季节有关的。夏枯草是因它每到夏至开始枯萎而得名。半夏多在农历五月间成熟,这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忍冬的藤叶,即便到寒冷的冬天也不调零故称忍冬。其它还有冬桑叶,冬虫夏草(冬季是虫夏季是草,夏季采收),冬花(花在冬季盛开)。

    (三)因形态得名

    许多中药是根据它们的形象命名的,如孩儿参,其根部象胖小孩的形状;牛膝的茎节膨大,犹如牛的腿膝一样;狗脊的根部都有金黄色的茸毛,恰似狗的背脊,其它如黄裙竹荪(黄网竹荪、仙人伞)、钩藤、龙眼、马鞭草、(又鸟)爪黄连、半边莲、乌头、钩藤、皂角刺、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罂”即大腹小口之瓶)、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麻布七、螃蟹七、算盘七等都是因其形而得名。

    左图:黄裙竹荪 右图:凤尾草

    在中医里有许多例子是关于形似即神似的。[1] 比如莲心能清心火;菊花能明目,菊花与眼睛多象形;苦瓜能清胃火,可以想象人的胃是什么形状。形态相象的事物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因为它们是的生命,而且与人体是相通的。

    (四)因颜色得名

    不少中药的颜色成为该药的显著标志,被用于它们的命名。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朱砂、血竭、丹参等;黄色的有大黄、黄连、黄芩、黄芪、黄柏等;白色的有白芷、白芨、白薇、白术、白花蛇舌草等;青色的有青皮、青黛、青蒿等;黑色的有玄参、黑枣等。另外,还有赭石、紫草,紫色地丁等。

    (五)因气味得名

    中药具有甜、酸、苦、辣、咸各种不同的气味,故人们常根据其独特的气味或滋味命名。香气浓郁的有木香、霍香、茴香、丁香、麝香、沉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又鸟)矢藤;略带臭味的有臭梧桐、臭牡丹等;味甜的如甘草、饴糖;味苦的如苦楝子、苦参;味酸的有酸枣仁;味辣的如细辛、辣茄、五味子等;味咸的如咸翻新石。

    (六)因入药部位得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又鸟)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七)因功效得名

    一些药物,对某类疾病有独特、显著的疗效,于是人们便根据它们的作用来命名。如益母草、喻其能治妇产科疾病;续断、骨碎补能补肾、强筋骨,增强接骨续损的疗效;石决明、决明子可以明目;伸筋草能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防风能祛风邪,为治风寒感冒要药。其它还有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八)以译音得名

    有些药,国内不出产,*从国外进口,药名常用译音。如产自印度的毕拔就是这样。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该药在拂林国呼为“阿梨诃他”,出摩伽施国呼为“毕拨梨”,进内地则直呼“毕拔”。他如阿魏、毕澄茄等都是根据译音而得名。其它还有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九)根据神话传说得名

    往往一味药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有关长生不老、服药成仙的神话故事最多。杜仲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本草纲目》描述道:古时候,有个叫杜仲的人,经常服食一种木本植物,后来竟得道成仙而去。(“杜仲,人名也。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后人遂把这种植物唤为“思仙”、“思仲”,或干脆以其名“杜仲”称之。古代这类故事很多,大多记述某人服某药得道成仙,如黄精、地黄、茯苓、菊花、枸杞等,这些药都具有抗衰老作用。

    还有的以药物发现者的姓名来命名、如中药徐长卿就是这样。《抱朴子》载:古时一位医生叫徐长卿,他常使用一种碾成粉末的小草治疗各种瘟疫,人们称此草药为“徐长卿”。

    中药刘寄奴、何首乌等也都是这样得名的。何首乌,相传古时有一姓何名田儿的人,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很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变黑,寿长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刘寄奴,此药为宁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不少药名用以颂扬医生的高超技艺。据说古时潘州有位郭使君,他常单独使用一种藤蔓植物的果实治疗小儿虫症,效果特别好。后来,就把此草药取名叫“使君”,以纪念郭使君这位良医。牵牛子,据说是因为医生用这味药治好病人的病,病家牵了一头牛送给医生作为酬谢,人们就称这味药为“牵牛子”。以缅怀前贤医德、医技为题材的这类药名故事千古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

    参考文献

    [1] 玉茗,中医漫谈(一)-形似与神似

    在中国古代,中医大夫基本上都是有特异功能的,象孙思邈、华陀、李时珍、扁鹊等等这些大医学家,都是有特异功能的,在医书上都有记载。可是往往这些精华的东西现在是受到批判的,中医继承的只不过是那些药方,或者是经验的摸索吧。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发达的程度要超出现在的医学,我在少年时代就学中医、气功、武术,先后获得武术和中医两个硕士学位,也是这两个学科的教授和一名中医师。我深有体会,但是有些常人却很难相信,他们认为现代科学的东西和西医学才是可信的。我就根据自己的一段经历,说说自己这些话的体会。

    一九九二年底,我的一个朋友在军中工作,他的同事陈先生得了一种怪病:每当重要的场合或享受高级生活时,就会心区疼,严重时会晕倒在地。(比如一次接见时当场心疼倒地紧急救护送去医院。每当坐豪华车,或住高级酒店时,就疼得厉害;住简陋的房子或乘简陋的车子时就减轻疼痛。陈先生在军中有着重要的职务,所以看病方便,曾去多个有名的大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病症。持续两年多,曾先后找过国内著名心脏专家诊断,却不知是何病因。痛苦不堪,最后他的朋友杨先生找到我,想请我给他看看。我从外地赶到京城先到杨家,准备去看陈的病。此时,杨先生问我:“你看他身上是怎么回事?”因为杨先生也练过气功,对一些功能的事也很相信。我当时闭目静视了一下,无意中看到一只很大的蝎子,我想就是它了。可我也没有告诉杨先生。只是跟着杨先生到了陈家。初见陈先生,他人很高也很结实,就是心区疼得受不了。我当时给他扎了针灸,穴位是内关和足三里。他静坐睡着了。我静坐时看到那蝎子在他后背爬到颈部,就用意念去攻心驱它,然后它飞走了。针过之后,陈先生感到舒服而痛快,也不疼了。他说两年来,第一次感到这么舒服。第二天,又针了一次,与他告辞。

    在我们离开陈家之后,杨先生又问我:“你看他身上有没有什么东西?”我率直说道:“有!”他问:“是什么?”我说:“是个蝎子!”“告不告诉他本人呢?”杨又问。我说:“人家是党员又是军队干部,不要告诉他这些吧。”杨先生承诺。后来我回到招待所准备回外地的家。但是半夜12点,杨打来电话说,要我明天别走,无论如何要跟陈先生再谈一次话。我问为什么。原来,杨回家后,陈先生来电话问我有没有讲他身上附有什么东西。而杨承守诺言,说:“讲了,但不能告诉你。”陈一时乱猜,杨说都不对。最后陈冷静下来慢慢说道:“是个蝎子。”杨先生就问:“你为什么说是蝎子?怎么跟他说得一样呢?”陈先生就讲了他的一段故事:两年前,他搬进新居,第二天早上他太太的腿被蝎子蜇了,马上送医院后,他回来翻出了这只蝎子,就把它放在酒里,放在火上煮,又不让它死,然后喝那酒,再放酒,再煮,有时又放一个空罐头瓶里放火上烤……,.总之他能够想得出来的报复都做了。从那以后,陈就不知不觉地得了这个病:心区疼,就象一把钳子夹住一样。讲完这故事,杨确信,我俩讲的是一回事……。

    我当时研究人体科学知道这些例子不少,因为人在以前做过坏事而产生的业力才造成有病或者磨难。而且说“杀生会造成很大的业力。”我想他杀这蝎子,也就罢了,如果象对待深恨的仇人那样报复,也会造下更多的业,何况他喝那煮死蝎子的酒……。

    对于常人来讲:有病要吃药,是病毒,是常人的道理,等等。可是真正从修炼上查起它的原因,就是业力,常人怎么能相信呢?

    我通过修炼,知道了他这是现世现报,如果是杀害更大的生命,或杀人,会造下更大更难以偿还的业力。常人不知道在迷中业滚业或死后偿还地承受着,或现世现报或来世再报。

    还有中医的把脉是怎么发展来的呢?我的体会是:在以前我发现病人哪个部位有病,我摸那部位时手也疼,所以知道那是病灶,而且和炼功的朋友交流也学会了遥诊,我又发现用手指放在病人的寸、关、尺三部,哪个脏腑有病,我的哪个手指就疼或刺,或不适,如果按左寸、关、尺为心、肝、肾;右寸、尺为肺、脾、命就和现在中医诊脉一样。慢慢再仔细研究,如果没炼功的人就可以用脉的不同搏动现像总结出沉、浮、弦、滑、迟、数、濡、弱、涩等多种不同脉象来诊断病人的疾病。所以脉象也是从小的功能发展而来的。

    我发现,如果有功能的人,对于不同的植物、草药也有不同的感应,会知道草药的药性(寒、热、凉、温、平等)、味(苦、辣、酸、甜、咸…) 及它的归经(十四经脉等)。

    所以从中国古代的中医来看,人们保持着先天的本能,不受现代变异思想的影响,就能够真正回归到古代中医的水平。人有病和业力有关,中医的医术和人的先天的本能有关,也就是中医的奥妙就在于此。人类觉得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其实也只不过是按着宇宙规律在走。八仙中张果老倒骑驴,很少人知道他为什么倒骑驴。他发现往前走就是后退,他就掉过来骑。

    传染病,顾名思义,是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的接触中通过呼吸、体液、血液等途径传播的疾病。一个人是否得传染病,似乎取决于这种疾病的流行程度,染上就可能得病,染不上就不会得病。

    在洲际飞行普遍的今天,全球性流感传播似乎并不奇怪。但在飞机发明之前很久就曾爆发过全球性流感,并在全球许多地方几乎同时爆发。例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很短的时间迅速传遍全世界,不到一年就造成4千万人死亡。在运输工具落后的过去,它是怎么迅速传播的呢?

    本文搜集了西方传染病流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这些现象都不能用传统的接触传染理论来解释。

    修道的人知道,病由业力所致,所以一个人得病与否,并非取决于他是否“幸运”地没被传染上,而是与他自身的业力有关。该得病的,待在哪里都逃不掉。不该得病的,即使接触了病人,也不会被传染上。

    天报应人的时候,绝对没有任何偶然。

    (1)在相隔遥远的地域几乎同时爆发

    1918年的第二次全球性流感于9月2日在美国麻省开始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这次流感的传播方式不同寻常。一方面,相距遥远的美国波斯顿和印度孟买在同一天爆发流感。众所周知,在1918年,没有人能在一两天内从麻省到孟买,也没有什么飞禽走兽有这样的能力,连风都不可能以这样的速度沿此路线吹过去。另一方面,流感经过3个星期才从波斯顿传到纽约,而这两个地方来往频繁。

    (2)在人口稀疏的地带迅速传播,而在这些地方人与人的接触极少

    1948年,意大利的撒丁岛发生流感,在远离居民区的乡下,一些牧羊人长期居住的地方也发生了被感染,而且和距离他们最近的居民区同时发病。

    1918年11月和12月,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整个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州的面积比德州大2倍多,但只有4万5千居民,地广人稀。当时正值冬季,由于冰雪,人从沿海进入内陆基本是不可能的。

    (3)一些地区或人,尽管已接触传染源,却能保持不被感染。

    1918年的流感传播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St. Helena得以幸免,尽管来往的船只都在那里停留过。

    澳洲直到1919年2月10日才在悉尼爆发第一次流感。在这之前,来往于被感染区域港口的船只都曾*岸,并且在大洋中部其它地区也发生过感染。

    公元540年古罗马的鼠疫流行中,有以下纪录:“……也有一些人甚至就居住在被感染者中间,并且还不仅仅与被感染者,而且还与死者有所接触,但他们完全不被感染。还有人因为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和亲人而主动拥抱死亡,并且为了达到速死的目的而和病人紧紧*在一起,但是,仿佛疾病不愿意让他们心想事成似的,尽管如此折腾,他们依然如故”。

    (4)不同寻常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1991年1月31日,在利马北部的海岸开始流行霍乱。两个星期中,它沿着秘鲁海湾推进了1200英里,象野火一样蔓延。一个月内就感染了7万人。2月28日,到达厄瓜多尔,3月8日到达哥伦比亚,4月16日到达智利。4月22日,传入巴西内陆。霍乱病菌在体外只能存活很短时间,因而只能通过人体传播的。它在南美的迅速传播--两个星期1200英里的速度--意味着带菌者必须在大范围内迅速活动,通过粪便和各种水源传播给成千上万的人。

    (5)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传染源而发病

    在南美苏里南的一个印第安部落,长久以来就与世隔绝。与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人接触几乎是不可能。但这个部落却有脊髓灰质炎发生。另一方面,实验证明,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故意传入隔离的人群,它却不能传播开来,慢慢就消失了。

    (6)相隔数世纪的间歇性爆发,在这期间,病原菌藏在哪里呢?

    关于淋巴腺鼠疫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在公元一世纪,可能在叙利亚和北非爆发。但在公元一世纪与公元六世纪之间没有记载。公元540年,古罗马帝国爆发鼠疫,有一亿人死亡。在随后的八个世纪中,淋巴腺鼠疫似乎从地球上消失了。直到1347—1350年重新爆发。这之后到17世纪中期,有零星的小的传播。在后面的两个世纪中,它又销声匿迹了。然后于1894年在中国再次出现。那之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在印度造成一千三百万人死亡。

    天花最早是在公元前11世纪印度的木乃伊上发现的。这之后,天花就从古代的医学著作中神秘消失了。公元初期它席卷古罗马。然后再次消失,直到公元六世纪又重新爆发。

    有次自己双腿多处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挤压伤和挫伤,最大一处面积达4X12平方厘米,深达真皮层。按照西医外科处理原则,必须消毒清洗创面,然后给予包扎,以防止伤口的感染,并辅助抗菌素预防性治疗。一般此类伤口至少五天至一周伤口收敛,两周以上逐步愈合。 依照古代中医伤科处理,中医不讲无菌、消毒的概念,中医认为“无脓不生肌”,意思是说创面的渗出炎症反应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即使一些伤科外敷药物如“金黄散”主要是促进伤口收敛。在民间还流传着用火柴皮敷贴在伤口处,伤口数日便治愈。 炼功后身体已经发生了超常的变化。事故后只用清水清洗了一下创面,未做任何其它处理,结果伤口第一天稍有渗出,脓样物,第二天便迅速收敛结痂, 一周后已能行走自如,只留一大片尚未脱落的黑痂而已。

    从这次经历使我体会到西医外伤的处理从表面上看伤口十分干净无菌,实际上阻碍了业力的排放,把推出来的业力又压了回去,反而延迟了伤口的愈合。而中医的处理,表面上看伤口暴露,有脓性渗出,实际上有利于业力的排泄,伤口收敛、愈合,而且自然的结痂对新生组织的保护作用要远远好于西医异物的包扎。我们不能看表面的工具,得看它的实效。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现在的西医再过多少年也赶不上。

    月亮的周期变化对人类影响最明显的是妇女的月经。一般女性周期为28天正好介于“恒星月”周期的27天和“朔望月”周期的29天之间,二者周期长度一致。

    月亮周期与人类分娩时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绝大多数产妇在圆月之后分娩。

    月亮盈缺变化与人的精神状态的改变也有着相关性。古代巴比伦人就称精神病人为“路那替克(Lulatic)”,意即受月亮影响的病变。至今美国人也常用这一词。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的确易于在月圆时发作。

    人精神状态的变化与月亮也有关系。满月可使人产生不安、紧张、心绪烦乱以及幻想奇思。满月时能勾起人们对往昔的追思和伤感,忧郁和惆怅,使诗人吟出绝句。

    在古代的《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意思是人的身体、血气、肌肉、经络的虚实是与月亮的圆缺相对应的。

    月亮盈缺与人的死亡也存在着关系。慢性病和衰竭致死的人中,大都死于海水的落潮和低潮期,即下半月。中风病人,出血性中风等死于上半月。肺结核引起的大咯血,大多发生在圆月前的七天里。消化道出血在十五前后发病率最高。住在海边的人最有体验,受伤流血与海潮涨落有关,涨潮时流血较多。这说明月亮的盈亏与人体的出血也存在着相关关系。

    这是为什么呢?读者如有这方面的高见和研究体会,不妨一起来探讨。此文旨在抛砖引玉。

    人体是有一个时间规律的,这个“人体生物钟”走到哪儿,身体该做什么,身体自然知道。所以,吃饭、睡觉、排泄一般都有规律。这个“钟”不仅会告诉人何时该做什么,如果你一直违反它的指令的话,也会停止运行。这个钟的“钥匙”并不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冥冥之中,有一个神明在严格地操纵看管着这一切。

    那么,人体的这个“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钟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

    人体的气血是人体的精微、精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古人认为气血是通过经络流动到机体各部,灌注营养脏腑、四肢百脉。这种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象潮水涨落一样的时间节律。当某时辰气血流注到某经脉脏腑时,该处就在功能旺盛时,否则就在功能衰减时;在某一时辰某一脏腑气血流注最不足时,其功能则处于最衰时。这就是十二时辰的节律。

    这“十二时辰”是将昼夜分成十二个时间段,每段以十二地支名称命名。“十二时辰”与现在的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为:子时(23pm-1am),丑时(1-3am),寅时(3-5am),卯时(5-7am),辰时(7-9am),巳时(9-11am),午时(11am-13pm),未时(13-15pm),申时(15-17pm),酉时(17-19pm),戌时(19-21pm),亥时(21-23pm)。它的主线路为从肺经开始(1-3am),到大肠(3-5am),胃(5-7am),脾(7-9am),心(9-11am),小肠(11am-13pm),膀胱(13-15pm),肾(15-17pm),心包(17-19pm),三焦(19-21pm),胆(21-23pm),肝经(23pm-1am)。每一个经脉是一个时辰。所以,病得最重的脏腑,病人往往会在生命钟走到那个部位的时辰停止下来,不往前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0 10:23 , Processed in 0.0512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