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增改病因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6 13:4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2-6 10:36 编辑

新增改病因赋    李敬中 李祥庆 (2008-04-13 20:52:43)
     百病之生,生必有因,因有所感,正虚邪侵。
     病症为标,病因为本,试赋此歌,辨证知因。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变机理,就是病机,现代称之为病理。人体疾病发生的过程,简称为发病。而疾病的发生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破坏。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是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应和结果。
    中医的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入,人体就不会生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而只有在人体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才能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就是《素问·评热论》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故,病者必感受其因,才显见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内经》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大凡业医识病,必明其因,知因知本,方能胸中了然也。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
    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六气,不易致病,但若气候急骤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病因学说称之为“外因”。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故《内经》视自然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天地。人体健康状况的保持,需要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倘若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相对平衡受到某种程度上的破坏,即“阴阳失调”时,疾病也就发生。但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机体本身的功能紊乱,正气相对虚弱;二是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六淫致病各有特点,后有详论,兹不复赘       诸症莫逃乎三因。


    中医的病因学说,早在《内经》时期已有雏形。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较为明确的指出:“千般  难,不越三条”。到宋代陈无择则详细分类,并提出了三因学说。所谓“三因”者,即六淫所伤为外因(见前节);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所伤为不内外因。此三因已将中医病因有了一个较高的综括。
文章引用自:



内经》病机十九,又有发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曾总结出病机十九条,其中属于五脏、上、下的各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疮疡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属于六气的十二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上述十九条病机,在六气中尚缺燥气为病,所以至金元时代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又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条。
        《中基》综括七条,简约传心。
    疾病的发生,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至近代五院合编的《中医学基础》一书,依据其病理过程将病机总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经络病机,脏腑病机七个主要方面。
    1.邪正盛衰: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是指邪气亢盛;虚是指正气不足。所以“正胜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2.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所谓“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张景岳说:“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曰阳而已。”《内经》曾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气血失常:气血失常,概括了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人体的气血流行于全身,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但是,气和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引起本脏腑的气血失常,而且也会影响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气或血的病理变化。
    4.津液代谢失常:津液的代谢,实质上即是津液的不断生成、不断输布和不断排泄的过程。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生成和排泄之间相对恒定的基本条件。津液的代谢失常,也就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耗散和排泄过多,以致体内的津液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滞留、停积、泛滥等病理变化。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简要地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功能。所以有的讲义径直将3、4两条总归为“升降失常”。
    5.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6.经络病机:经络,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五官九窍相互联系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内外,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等作用。经络病机,即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络的气血运行阻滞,经络的气血衰竭等。
    7.脏腑病机: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脏腑失调的病机学说,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张仲景依此在《金匮要略》中又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论点。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伤寒证传变六经,八纲须认;
    伤寒是感受风寒之邪,使人体从生理状态变为病理状态的外感热性病。与现代的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经胃肠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伤寒病(肠伤寒)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单指风寒之邪袭人,感而即发的外感病。
   《伤寒论》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的一部巨著。其六经辨证体系也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六经者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伤寒论》就是以六经作为辨证的纲领和论治的准则的。并在此基础上,体现了八纲内容的具体应用。八纲者,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相互对立的疾病属性。阴阳是相对属性的分类;表里是病位的浅深;寒热是判断疾病的性质;虚实是辨别邪正的盛衰。
    仲景虽未明言八纲之名,但在辨证论治中,却充分体现了八纲的具体内容。所以辨证时,首明六经,以确定病位,再用八纲断其属性。则便于论治,以达到辨证准确,施治无误。
    瘟疫病疫疠毒邪,两种类型。
    瘟疫病是感受疫疠毒邪所致之急性热病。特点是起病急剧,病情险恶,易于演变,具有强烈传染性,可引起大流行。《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所谓“为病挨门合境同”者是。本病若误治或治不及时, 在短期内即可津竭气耗而难于抢救。该证临床上分为热疫和湿热疫两大类。治以解毒祛邪为主。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均可致使胃失和降。《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指饮食积滞,乃邪气实,为有余之证。同时,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劳倦过度,或久病均可引起脾胃虚弱,脾阳不足;此外尚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运化无力者,这些均是脾胃运化失司,乃不足之证。是故须辨有余与不足:邪实者,消食导滞,和降胃气;不足者,温中健脾,助益运化。
    外感温病者,知温热与湿温。
    外感热病除伤寒、瘟疫者外,统归为温病范畴。温病一词,始见于内、难,明于伤寒,基本成熟于金元刘河间(完素),而成体系于明末吴又可。吴氏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至清代叶天士等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施治体系。继之,吴鞠通又补充“三焦辨证”及其一整套治疗方剂。
    温病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病名分类,如《温病条辨》的九种温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二是以发病类型分,如新感温病、伏气温病。三是以病变性质分,如温热病、湿热病。三者中,以病变性质分类法最能概括温病全貌,并能充分体现出温病的临床特点,而且便于掌握其辨证施治规律。因此,温病学发展至今日,渐趋向于将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型。并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即从横的方面标明了温热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而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 即从纵的方面概括了湿热病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



卒中风本虚标实,因有六端治别两中;
    中风又名卒中,因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命名。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  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故曰本虚标实。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突发本病。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
    本证根据有无昏迷,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呙僻不遂,治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口呙僻不遂,且常有先兆及后遗症状出现。另外,中脏腑者,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以及阴闭与阳闭之别。详见专论。
     破伤风感染邪毒,原有三种划分三型。
    破伤风乃外伤、烫火伤或患疮疡久不愈合而感染破伤风邪毒(破伤风杆菌),引起全身筋脉拘急,颈项强直,甚或抽搐、角弓反张,面容呈苦笑状,畏风恐水等。治以搜风定搐,导邪外出为主。本病至最后阶段可见高热、脉浮大散乱或沉紧,为正气欲脱之危象,应急用大剂参附扶正救脱。是以本病最好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比较可靠。
    根据本病见症,临床划分为三期证型,即风毒初中期,风毒化热期,邪退正伤期。
        暑 病 有 中、伤 之异;
    《素问·热论》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为夏天主气,若人在盛夏的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做,机体不能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就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为暑病,《金匮》称之为中日喝。
    暑证有伤暑、中暑之别。伤暑者即《素问·刺法论》所说的:“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曰暑气之中人也,每乘虚而入。所以,伤暑每易兼寒挟湿,从而形成虚实夹杂的病证。症见身热、头痛、汗出烦渴、气短乏力,或恶心腹泻等。治宜清暑益气汤加减。
    中暑者多得之烈日远行,或高温作业,故猝然昏倒,身热气粗,烦躁大汗等。治宜至宝丹或人参白虎汤等。
       湿 证 有 内、外 之 分。
    湿为长夏之主气,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者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风湿则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二者虽不同,但却可相互影响,缘伤于外湿者,湿邪困脾,健运失司,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



火  有  七  说;
  丹溪谓火有二性,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相火者命门火也。
   《内经》又有少火、壮火之名。少火者,人体的正气之一,亦即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含生理概念),具有温煦推动脏腑组织的作用。壮火者,乃阳盛太过,成为亢烈的火邪(含病理概念),会耗散人体的正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说。
    表现在病理方面,亦有虚火、实火之别。虚火者“阴虚生内热”,实火者阳盛之体现。
    另外,人受精神刺激,即“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化火,这就是“五志化火”之说。当然,有关火的说法,不独上述七种,这里不一一悉述。
    同时,火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混称。但程度上稍有差异,故曰:“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痰  饮  同  因;
    痰与饮同类而异形,从阳化而质稠粘者为痰,从阴化而质清稀者为饮。《医宗金鉴》云:“阴盛为饮阳盛痰”。痰与饮都是由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而引起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以是致病的因素。
    痰饮的形成主要在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

        气  有  九  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
    气在人体中运行不息,并有一定规律。但倘若为七情太过,或寒暑所犯,则气的运行失常而疾病生焉。《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惊则气乱,热则气泄,寒则气收”。九气不同,为病亦异。此外,还有气虚、气实之别: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也。

        郁  有  六  名。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病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郑守谦亦指出:“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丹溪曾有六郁之名曰:气郁、血郁、痰郁、食郁、湿郁、热郁。临床上多将其划分为虚实两类而分型治之。


疟染疟邪暑风,寒热时作时止;
    疟疾是由于感受疟邪(疟原虫)而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

种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本病多见于南方,南方人称之谓“打摆子”。

       痢因湿热疫毒,生冷不洁而成。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古称“滞下”。多发于夏秋季节,本病多由外

受湿热、疫毒(痢疾杆菌等)之气,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道而形成。病位在肠,湿热、疫

毒、寒湿之邪壅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而痢下赤白。因气机阻滞,

腑气不通,所以腹痛,里急后重。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呕吐是一个症状,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但呕与吐常同来,

故并称为呕吐。本症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息息下行

为顺。若因故胃气不降,反却逆而向上,则呕吐之症作矣。《圣济总录·呕吐》说:“呕吐者,胃气

上而不下也”。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本症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

不和,及脏腑虚弱所致。但其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即脾气受伤,不能运化水湿,脾虚湿盛而

造成。脾主运化,有升清之功,若脾虚运化无力,清不能升,则水湿留于肠间,势必下泄于外;脾性

喜燥而恶湿,倘感受外湿而湿邪壅盛,亦必造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形成泄泻。因此,脾虚与湿盛

二者是互为因果的。

      



2
发表于 2015-12-6 22:22:28 | 只看该作者
【【百病之生,生必有因,因有所感,正虚邪侵。】】

气有余,则为火。这个正气不虚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6:0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2-6 22:07 编辑
杨金峰 发表于 2015-12-6 14:22
【【百病之生,生必有因,因有所感,正虚邪侵。】】

气有余,则为火。这个正气不虚吧。

谢谢杨版主惠顾和参与。
气有余,则为火。此话不假。这个正气虚不虚呢?先生认为不虚,其实先生错了。这是由于您还没有正确理解虚实的概念。中医俗话说:”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气有余,已经不属于正气了,而是邪气了。正常、健康的人体,气应该是平顺的。一旦出现太过或不及,就属于病态了。
    夫气为人身之主,乃生死之关也。周流顺行,则无病矣。逆则诸病生焉。男子宜养其气,以全其神。妇人宜平其气,以调其经。或内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
    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陷,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怯,惊则气乱也。外感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暑伤气者,为热闷;湿伤气者,为肿闷;燥伤气者,为闭结;火伤气者,为瞀螈。有虚气,有实气。
    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丹溪有云∶气实不宜补,气虚宜补之。虽云气无补法,若痞满壅塞实胀,似难于补。若正气虚而不补,则气何由而行?《经》云∶“壮者气行而愈,怯者着而成病”,此气之确论也。故一切气滞食积腹胀痛者,宜消导也。一切气虚为病者、宜补气也。然滞者,亦由气弱而不能健运,究竟亦非实也。

      其实西医也是这样认为的,你听说过”过敏“这个词吧?过敏,亦即变态反应,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什么是过敏呢?生物有三大基本特性,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应激性降低是病;应激性过强,也是病。免疫力低可以引起疾病;免疫力高了也可以引发疾病。西医治疗许多病都是使用免疫抑制剂的。



       杨版主,你说呢?




4
发表于 2015-12-7 14:03:4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2-7 06:06
谢谢杨版主惠顾和参与。
气有余,则为火。此话不假。这个正气虚不虚呢?先生认为不虚,其实先生错了。这 ...

千总说:[一旦出现太过或不及,就属于病态],这个有余,还是虚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5:31:16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5-12-7 06:03
千总说:[一旦出现太过或不及,就属于病态],这个有余,还是虚吗??

亲爱的杨版主大人,你怎么还概念不清呢?无论是风雨寒暑,还是喜怒悲恐,还是心肝脾肺,一旦表现太过,那就是邪气了,不属于正气了。正邪虚实的概念,您应该好好滴温习和了解一下了啊!就像人的体温,正常是36.5,℃一旦体温过高,达到38-39℃,那就是病态了。已经不属于正气的范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30 22:39 , Processed in 0.1075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