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人合一”,中医学的自然哲学基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3 11:2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人合一”,中医学的自然哲学基础原创 2016-08-13 建成 淑然 子惠 [url=]岐黄正传[/url]
“天人合一”,中医学的自然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既是中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又是中医学的人体观。中医学把天地人物看作一个整体,并把这一原则始终贯彻医学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了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两个特点,一是,西医是从解剖学为出发点,中医是从黑箱系统辨识法为出发点;二是,西医是以生物学为基础加临床技术的综合性科学,而中医是门实用科学,其理论直接用来治病。


一、中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易传·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医概莫能外,《素问·着至教论》:“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中医用的不是八卦,而是五运六气。

观测、记录、总结、建模、预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这是最原始的科学研究活动,至今也是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今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能舍弃这样的科学方法,只不过现代观测手段和建模方法更为先进,研究对象更为深入罢了。然而,通过《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记录的气候、物候、流行病大样本大数据观测数据来看,这种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碎片化研究的现代科学也是望尘莫及的。把天地人物整体性研究到目前来讲也是绝无仅有的,尽管现代系统哲学的整体观亦是如此,但其研究远没有达到中医的境界。

二、中医学的人体观

人为自然所创造,必然遵循自然规律,是《内经》奠定的“天人合一”的中医自然哲学观。《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不仅生命的肉体是自然所创,精神意识亦是如此,也就是说中医的哲学观是心物统一,既不唯心也不唯物,精神意识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哲学是由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为主要人物之一创建的,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物理学、技术工程、社会、经济等领域。系统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都与其它事物相互作用。每一事物不是系统,就是系统的成分。这些观点,对于早于系统哲学两千余年的中医,用四个字儿就可概括,天人合一,天地人和万物是一个整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整体性做为法则,始终贯穿于中医的方方面面。

生命观和疾病观。《黄帝内经》认为,先天秉赋、天地之气、心神志意三者是生命之本,也是造成疾病,使人不能顺利尽其天年的根本原因。《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气合”方能成为“病邪”,乘之藏府才成为“病因”,而引起疾病。先天秉赋、天地之气、心神志意三者是一个整体。

利用万物。既然,万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那么,找出并利用其规律就是相当科学的方法。比方说,具有“寒”性的病,就可用热来治疗,包括夏天之气,所谓冬病夏治。中药学和方剂学就是“整体性原则”最佳体现,不但利用了天然药物的形质,更利用了各药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灵活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一个医生一生也就用二三百味药,不同的配伍,以应对百病。

四、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是不全面的,这句话仅仅适用于西医,而对中医并不适用。医学的出发点不仅仅是解剖学,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就是一个没有解剖学,或叫作不注重解剖的医学。《内经》中虽然提到解剖,但是它并非中医学的出发点、并非核心内容,而是一种辅助内容别有用途。不然,为什么硬要说“肝”生于左?为什么把找不着的“三焦”做为一个重要器官?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说五藏皆包括思维器官的一部分?

1、天人合一数理建模是中医学的出发点

中医不同于西医,是从解剖为出发点,通过一个个生物学上的发现,来认识生理病理的。而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测、记录、总结、建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建模而不是通过解剖学,才是中医研究的出发点。

《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上经就是五运六气,下经就是依其构建的临床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依据五运六气构建的病之变化理论,其基本框架是,五运六气有如脚手架,四部五论是框架结构。阴阳论从生死本质,器官论从机械联系,形体论从全息联系,藏象论时间联系,经络论从空间联系,气化论从药食之气和精气神形转化角度,全方位地把生命和疾病联系同天地万物在一起。

什么是科学?发现规律,描述规律,解释规律,应用规律,能做到这些就是科学。若以能否利用数学表达来衡量科学的成熟度,做为以治病为目的的医学(临床),中医显然高出西医一筹。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2、中医形体器官概念皆为“虚指”

要理解中医理论,首先要知道《内经》中所有关于形体器官的概念都是虚拟的,是指某种功能而言。只是借用某种解剖所见的名称,指代一系列功能,所以称“虚指”。而少数的“实指”,例如头发,则并不谈其功能,有重要功能的器官皆是虚指。所以,无论解剖上见到或见不到都无关紧要,见到的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可能理解中医的。在这些虚拟概念中有一定的实指成分,既然指其名而代之,则最好有一定的根据,没有也没有关系,如“胆”就是没有一点实指成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的功能就绝非来自胆囊那个解剖部件。再如:“筋”是指运动功能,“骨”是指支持功能,“皮毛”是指防卫功能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信息输入与输出部件的五官七窍,虽然其实指成分明显,但仍为虚指感念。如“鼻”,根据《内经》所述,其功能至少应该包括嗅觉中枢和部分免疫功能,而不仅仅是解剖学的鼻腔。

“虚指”的概念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且不可把这些实指成分看重,因为那样就把中医学引上了邪路,会把发达的中医当成了西医的原始时期。

3、“黑箱系统辨识法”

说到“虚拟”,这在几十年前人们是无法接受的,直到认识了西方系统科学的“黑箱系统辨识”法,中国人才勉强承认(无洋不是理、无西不成学),但仍然怀疑:古人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超前了几千年?再说,“虚拟”的东西也能用来治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虚拟”概念下的生理病理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换个代号罢了。

所谓“黑箱系统辨识法”简称“黑箱法”,《辞海》是这样讲的:“即通过观测黑箱外部输入信息(外界对黑箱的影响)和输出信息(黑箱对外界的反应),以研究和认识其功能、特性、结构、机理的科学方法。黑箱法注重以整体和功能考察事物和系统,便于研究完整状态下和解剖状态下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高级复杂系统。它根据输入(因)和输出(果)建立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化繁为简,便于研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繁多的系统,如生态、经济、社会、脑等。”

黑箱方法的出发点在于:自然界中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即使人们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作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作出研究。即便可以搞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也未必一定要去搞清楚。比如流体力学,一般情况下不必搞清气体、液体,甚或风沙、泥沙、泥石流,血浆的内部结构,以一个粘度把握其共性就足够了。

值得注意的是,黑箱法不是通过外部现象,揣测解剖部件的生理病理,而是通过万物相互影响和治疗干预实验,根据输入(因)和输出(果)建立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司外揣内”被现代中医断章取义误读了,这句话没有揣测解剖部件的生理病理的意思(另文阐述)。同样认可黑箱法,由于对是解剖还是数理模型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4、黑箱法依旧是先进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先民就是用这种方法研究、认识人体这个庞大繁杂的巨系统。《内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描述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图框模型”,它与真实的解剖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与西医生理病理的不同才是中医学的优势。在没有解剖学的情况下,中医理论与临床已经卓有成就了,那个时候西医解剖学还不知在哪儿等着萌芽呢。

即便在现在,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也是遥遥领先于解剖方法的。因为,人类不可能等到完全认清自己,才去治疗疾病。没有完全认清之前,生命体对于医学而言依旧是个黑箱。面对没有疫苗和药物的新病,无法找到理化指标的亚健康,中医这种方法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

5、现代中医所犯的低级错误

现代中医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就是把中医系统方法的“虚指”与西医解剖所见的“实指”,两者不可通约的概念直接嫁接了。悖论频出,使得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混乱不堪。

很多人说,中医《内经》中的“心主血脉”就是中医解剖学的成果。正是对这个“心主血脉”的错误理解,才误了大事。按着现代中医的说法,一方面心脉瘀阻,一方面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冠心病人是不是任物的能力也有所障碍呢?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验证,整个中医界竟然不做上一做,真是不可思议。

很多人说,中医不像现代科学一样,有明确的定义。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把任物功能定义为心,这句话很难理解吗?有人说,谁也无法否定解剖学上的心脏也有思维功能,腹脑的发现就是明证。但不要忘了,中医为什么在其理论框架中不谈大脑,而具有思维功能的解剖部件主要在脑,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五藏皆有大脑一部分功能?

中医理论可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啊!对这一句话的错误理解就足以导致整个理论框架的瓦解,何况一错再错呢?如,肾主骨,骨生髓,髓造血,脑为髓之海,动物为什么不天天脑出血?

打个比方,一个小学,西医按年级班级分系统,中医按特长分系统。

6、黑箱白化是中西医融合的一种可行方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解剖学为出发点的西医,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不可忽视的。系统科学的方法不都是黑箱,还有白箱和灰箱。把虚拟的概念实化,当然现在还远远做不到,甚至还没有人开始做,不过“虚拟实化”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唯一可行方法。

中医的“心”,是“虚指”的概念,如果实化,其主要功能在于脑,中医的“血脉”主要是指西医的神经,“心主血脉”是用解剖所见的心脏连着血管的形象,来指代西医的大脑支配神经这种生理现象。中医的“肺”,也是虚指的概念,如果实化,它不仅与呼吸有关,还包括西医心脏的功能,正所谓肺朝(潮)百脉。

如果按逻辑推导下去,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脉诊,即左寸脉(心)主西医的头部,右寸脉(肺)主西医的心脏和肺。临床确实如此,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准确率基本能达到80%(因为影响脉象的还有其它因素)。具体方法是:按寸脉以上与腕横纹相平处,如果右寸(中医的肺)外侧脉动明显,则是西医的气管或附近有症状;如果在其内侧(舟骨附近)脉动明显,则是心肌供血问题。在左寸脉(中医的心)内侧(舟骨附近)脉动明显,则多有头痛、眩晕、失眠或其它头部症状;如果其外侧脉动明显,则是颈椎、后头部有症状。如果来诊者是左撇子,则左右寸相反。这就证明了,西医心脏的部分功能包含在中医的“肺”中,西医大脑的部分功能在中医的心中。

黑箱法,而不是解剖法,才是中医学的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建立在“黑箱法”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其逻辑之严密简直是天衣无缝,任何差误都会使这个体系不能自洽。

五、中医学的学科定位

中医理论是临床医学理论(治疗学),不是基础医学理论(生命科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指导临床。不去探索生命的奥秘,也不去探索疾病的发生原理。中医不是形而上的道,只是形而下的器,一个实用的处理病理问题的理论模型,直接用来治病,属于实用科学范畴。《素问·解精微论》:“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

表面看起来,中医阐述病理,牵强附会、不切实际。这是由其理论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它不是解释真实病理的,而是解释其理论模型的,说白了就是告诉医生怎么去应用该理论模型临床。例如疟疾,《素问·疟论》说,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邪气与卫气并行,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随之内外相摶而发病。是告诉医生如何应用中医理论模型辩证施治的,而不是真的说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必得疟疾,没有疟原虫什么事儿。按着这个理论对疟疾进行治疗,无论是针刺疗法,还是药物疗法确有疗效,甚至针刺疗法比药物疗法更卓效,这样,就不能否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中医对生理病理不是没有认识,只是尚属自然哲学层面,到了自然科学层面上,它完全把重点放在了临床上,而放弃了对生理病理的探究,实际上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也是不得不放弃。现在强行分割出来的,诸如阴阳、五行等所谓的基础概念,属于自然哲学概念,是对生命的一种基本看法和观点。如阴阳,阳为生之本阴为死之基,阳让人活阴让人死,就是一个基本的观点,犹如公理无须验证。疾病最为根本的就是阴阳失稳,把它数理模型化即可,就像牛顿力学无须揭示万有引力的本质一样。正因为这样,才说明中医是极具智慧的,因为医学的目的就是解除生命过程中的痛苦。我是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那是生命科学的事儿,中医分得很清楚。但并不是说,目前属于实用科学范畴的中医,过去没有做,今后也不会去做,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与其认识一定会相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认清中西医的差别,才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医学发展明确方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天人合一是东方科学的内容,此文是西方科学的观点。  发表于 2017-1-9 17: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05:34 , Processed in 0.0567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