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00|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天人合一”理念来理解中医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5 15: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15 15:31 编辑

       近些年中医最著名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把中医研究方向锁定到自然环境和宇宙天体上。本人感到不解。想做出另一种解释?本人把“天人合一”理念用于解释“辨证论治”,或许更有价值。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中医“天人合一”的“天”,可以理解为“天然疾病”。这样一来,“天人合一”就等同于“病人和一”或“人病合一”。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理念。中医临床之病,没有抽象的病,只有张三、李四、王五的具体疾病。我们从古今医案中也突出的看到了这一特征。

       中医的特色,虽然顾及共性,但更突出的是个体的个性。这与西医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西医的理论是建立在白鼠身上的。白鼠不是自然界的老鼠,它是按照医学研究标准人工繁殖出来的实验标本。白鼠身上的疾病,也不是天然疾病,而是人工病理模型,是人为特定损伤机体造成的人工疾病。西医为什么不从自然界逮些患有天然疾病的老鼠作为实验标本呢?因为自然动物的天然疾病,获得的科学数据离散性过大,西医对数据组没有办法处理,理论根本就没有办法建立。

       给人造标本--白鼠身上制造人工疾病,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上消除个性差异造成的数据离散性,让实验数据理想化,病理理论也就建立起来了。
       自然人体的天然疾病,就数据而言,具有很大的离散性。几乎没有办法按数理统计来归纳科学规律。这也可以解释中医科学化进程中的困难。

       疾病对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的效应。
       1、同在自然界生存,同受风寒雨雪,由于个体不同,所患疾病的类型各不相同。这叫人体对疾病的选择。
       2、不同个体,对同一种疾病的承受能力不同。或反过来说,同一疾病,对不同个体造成的机体损伤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能自愈,有的却死亡。这叫人体抵抗疾病能力的差异。
       3、同一病理,同一病程,不同个体,反应出来的症状也各不相同。相反,不同疾病却又反映出相同或相似的症状。这就叫内容与形式的不规则。
       4、同一药物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效应也是各不相同的。就是说,同一种药物,治疗同一种疾病,不同个体,产生疗效各不相同。有的能治愈,有的能改善病理,有能消除症状,有的过敏,有的却什么作用都没有。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1、个体内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各不相同;
     2、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及抵抗疾病能力的不同;
     3、个体遗传基因的构成的不同。

       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就是把医学中的抽象疾病,还原到具体患者的个体身上,考虑个体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程度,作用与抵抗相互抵消之后剩余的差值,就是中医的“证”。

        那么,“论治”的内涵是什么?
       “论治”从常规理解就是治病,古代主要是治症状,当然也包含了现代医学的病理。但是不尽然。如果“证”反映的是个体受疾病损伤后的免疫功能剩余值,那么论治,主要指的是如何调动个体全身剩余的抵抗能力以及个体所需要的抵抗强度。
      中医治病具体到个体单位,人病合一化,治疗对象唯一化,从而最大程度的消除了抽象疾病造成的个体医疗偏差。从理论上讲,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病是消除了理论与实际造成的偏差。

      用药也是同样道理,同一种病,西医对全世界用的都是一种药。中医考虑到个体与疾病的相互作用,还要考虑到个体对药物接受的不同程度,实行单人单方的施治方法。把疾病—人体—方药三者紧密的捆在一起,故称“个体个性化治疗”也可叫“人病合一”治疗。
      辨证论治之法,是依据个体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立法。所谓辨证立法,是立动态之法,即“无定法”;所谓论治处方,也是动态之方,即“无定方”。
      自然医学个体个性化治疗,治疗对象真实,特色突出,西医永远无法比拟。
      这种个体治疗的弊端就是造成了“可重复性差”、“规律性差”、医生把握起来难度极大。自然医学的特色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转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9 13: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19 13:57 编辑

李教授不要难过!这叫“二元论”认识!
一是对病的认识,二是对患病个体抗病能力的认识。
古中医的临床特色正在于此。单方单治,没有可重复性。

看来大家都没有人听说过。“证”所难理解和难把握的地方正在于此。
所以,您的“证”的定义是不完整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唯一合理,唯一有价值的解释就是:“人病合一”!
      辨证论治之法,是依据个体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立法。所谓辨证立法,是立动态之法,即“无定法”;所谓论治处方,也是动态之方,即“无定方”。
         
     这样一来,它的规律性就非常难找。规律往往对着群体,而无法对应个体。也就是说个体治疗是没有规律的。宇宙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人体中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疾病,同一人体的同一疾病,也会随时间、地理、气候等条件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更会随医疗用药而改变。西医的药物之所以长期服用而失效,就是由于病随着服药不断改变,而西医的药却一成不变。
      中医科学化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让通用理论对应个体个性。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失败正在于此。

点评

“天人合一”唯一合理,唯一有价值的解释就是:“人病合一”! -------------------------------------------------- 如果您觉的人病合一这个表述好,那您干嘛不用“人病合一”,就要用个天人合一呢? 比如,作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3 10:49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6: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23 16:16 编辑

李老师好!我只是觉得“人病合一”与“天人合一”意思接近。
我们就换成“人病合一”吧。
人病合一,即个性化治疗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点。
非对抗性”治疗,是中医的第二大特点。

近些年来大家整天都在念叨,中医属“非对抗性”治疗,这是与西医的“对抗性”治疗方法对比得出的结论。
至于中医如何采用“非对抗性”治疗方法,几乎无人想过。
我前天这个帖子就是想进一步说明什么叫中医的“非对抗性”治疗?
就是从“辨证论治体现出来的。
辨证,所辨的不全是症状或病理过程,而且还有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由于人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身体强弱不同,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人与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的各不相同。
这就可以解释,很多不同类型的病,用同样的治法都能获得疗效,原理就是提高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不全是不同的疾病有着相同的病理过程。

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如果抛开其它因素,仅从现代医学角度讲,那就是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占人体抵抗疾病总能力的一半以上,考虑个体的免疫功能是否存有缺陷,免疫能力是否被疾病侵伤,以及如何修复并重新调动个体免疫功能是辨证论治的重点之一。
现代中西医结合派并没有对这一领域展开专门研究,甚至根本没有发现这一领域的存在,铸成世纪大败是在必然。
现代中西医融合派虽然研究“辨证论治”多少年,同样没有发现这一领域的存在,也只能得出一个“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荒唐结论。




点评

甚至根本没有发现这一领域的存在?? 免疫功能 就是元气  发表于 2016-12-23 17:07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8: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3 16:44
辨证论治之法,是依据个体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立法。所谓辨证立法,是立动态之法,即“无 ...

——证(病理改变,病理过程或状态)与证的组合是千变万化,并且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但单个的证(病理改变,病理过程或状态)是可以固定并确定其内涵与范围的。
------------------------------------------------------------------------
陈先生好!
“单个的证(病理改变,病理过程或状态)是可以固定并确定其内涵与范围的。”
这句话估计其他人跳不出你什么问题。
中医的证就那么几个,您这个“单个”,很难确定其内涵与范围。
我来举例:“阴虚”,为“单个的证”,如何确定其病理改变,病理过程或状态
因为天下一半以上的人都会呈现阴虚”之证,无人知晓他们得病没得病。

如果能够借助现代医学理化检测,方法与先生所说稍有不同。
先确定病理(即西医诊断,这个最容易做到),然后再辨证。
病理容易确定,把容易的放到前面。对具体的病和具体的人再进行辨证论证,这样就通顺了 。

其实,中医最难的还是辨证。有了理化检测结果,并不意味着辨证就能准确。
因为同一个检测指标,不同的人会出现多个证型。
即便我们把病检查出来了,而且从理论上把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证型的内涵都搞清楚了,到了临床上如何辨认患者在这一(西医)病名下究竟是什么“证”?

就拿糖尿病肾病来说,中国最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叶教授曾把糖尿病肾病的五个阶段分别都用五个证型来归纳:一期为“阴虚”;二期为“气虚”;三期为“气阴两虚”;四期为“阳虚”;五期为“阴阳两虚”。
这一总结非常科学!然而缺陷仍是没有顾及个体差异。
有人临床统计,只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人的证会遵循这个规律,还有百分之五十的人的证不遵循这个规律。
对于不遵循规律的那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他老人家也就束手无策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8: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3 16:54
免疫功能占人体抵抗疾病总能力的一半以上,考虑个体的免疫功能是否存有缺陷,免疫能力是否被疾病侵伤,以 ...

气血阴阳虚弱,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与表现。益气补血滋阴温阳是修复并调动个体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与手段。


---------------------------------------------------------------------------------------
多谢陈先生继续讨论!
先生说中医最常用的方法:益气补血滋阴温阳是修复并调动个体免疫功能的。
等于认可了个体差异问题。

下来就说中医的“益气、补血、滋阴、温阳”吧
作为中医的科学化现代化,就不能继续沿用中医古词:“益气”,“温阳”。因为不仅仅不确切,而且没人懂。
你给西医人说,“益气、补血、滋阴、温阳”,是修复并调动个体免疫功能,人家就会问你:
1、患者患的是什么病需要修复或调动?
2、组方里的哪一味药的哪一个成分或几个成分进入人体,它是如何作用可以修复人体免疫功能? 它又是如何作用可以调动人体免疫功能?
3、调动的是哪一部分免疫功能?或者全部免疫功能?

无论是辨证论治,还是益气、补血、滋阴、温阳,都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与手段。这一点没有什么质疑。
难的是说不清楚。
为什么说不清楚?根本就没有进行科学研究。
为什么没有进行科学研究?
这一科学领域尚未发现。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11: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12-24 06:00
你把天人合一的天解释成大自然,大自然怎么可能与人合一?你拿天字的现代引申义解释中医理论的天人合一的 ...

你把天人合一的天解释成大自然,大自然怎么可能与人合一?你拿天字的现代引申义解释中医理论的天人合一的天,不感觉荒唐吗?天是时间量词,指代时间,小学知识不用我教你的吧?
---------------------------------------------------------
小董按摩师好!
我在这里与几位资深专家交流,
还望先生不要捣乱!
你连我的话都不听不懂,还不找个角落自卑去!

点评

连天是时间量词就不知道,居然吹牛说:我在这里与几位资深专家交流  发表于 2016-12-24 19:50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11: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24 12:0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3 18:32
你给西医人说,“益气、补血、滋阴、温阳”,是修复并调动个体免疫功能,人家就会问你:
1、患者患的是 ...

——气虚:机体能量代谢系统功能低下,整体系统与器官组织生理功能低下,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血虚:各种原因各种性质的贫血,会影响到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阴虚: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机,会影响到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阳虚: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会影响到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具体细节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修正或补充,但大的方向与框架上基本如此。
---------------------------------------------------------------------------------------------------------
陈先生好!多谢先生链接了很多文章,我都一一读过。先总体回复一下吧。
先生能认识到免疫功能在中医医疗中的重要性,确实很好。
其实,认识到这一步,中医的科学化就完成了一半。
人体免疫功能包含着对不同疾病的不同免疫能力。好在现代医学能够对应不同个体的不同疾病,检查出免疫功能方面的具体缺陷或损伤。在免疫功能的问题上,西医通过指标显示,尚能做到个体化。
如果认真分析免疫检测指标,就会发现中医的奥秘所在。
根据中医这一特点,对于某人患某一种疾病,只通过检测便可以辨证论治,隔空处方。
1、患者需要对所患疾病进行详细准确的病理检查;
2、患者尚需对自身免疫功能进行检测;
3、患者还需要对全身进行健康体检。
汇聚以上三个方面的资料数据,便可确定其“证”。
这种方法更为客观,辨证也更准确。相比之下传统诊脉、看舌苔、观体征等传统人工方法就粗糙的多。




点评

你这是中医吗?又假,又大,又空。说个实在的:一友胸疼及背,去医院进行各项捡查,都正常。请教先生的隔空处方和根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5 19:15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0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12-25 19:15
你这是中医吗?又假,又大,又空。说个实在的:一友胸疼及背,去医院进行各项捡查,都正常。请教先生的 ...

你这是中医吗?又假,又大,又空。说个实在的:一友胸疼及背,去医院进行各项捡查,都正常。请教先生的隔空处方和根据。
---------------------------------------------------------------------------
先生可否知道?任何一门医学,都不能解决人类疾病的所有问题。
我前面提到的是现代医学有诊断而无药医,或有诊断医治疗效不好的情况。
对于现代医学无诊断的情况,是不能采用隔空处方的。


现代医学无诊断,分为两种情况:
1、所检查的科室没有找对。西医是分科制,而患者挂哪一科,西医只检查哪一科。有时西医也推荐检查其它科。但所推荐的科室不一定准确的。
从一搬意义上讲,西医的理化检查已经非常完备。没有检查出来原因,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科室没有找对或检查不到位。


2、尽管说西医检查已经非常完备,但人类疾病的复杂程度仍然超过其检查能力。就是说,仍会有一小部分奇难怪病西医确实检查不出结果。对于这种情况,西医的选择是不治疗。而中医可以依靠推断来尝试治疗。理论上说,传统医学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但很难见到这种优势在临床上的发挥。不只是传统医学理论有问题?还是临床医生学医不到家?






点评

【西医的理化检查已经非常完备】,你是当面撒谎,查不出病还能称完备吗?现在进医院,哪一个不是全面捡查?【人类疾病的复杂程度仍然超过其检查能力】,说明什么?说明理论不完备,不正确。不是【中医可以依靠推断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6 20:33
一看就知道,不了解医学和心理学。百分之七十的痛苦,西医是检查不出来的,没有理化指标的改变。 一般认为这是心因性疾病。 有学者认为这是第三状态。 中国称之为亚健康。 现代中医称之为未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6 10:18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26 11:22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12-26 10:18
一看就知道,不了解医学和心理学。百分之七十的痛苦,西医是检查不出来的,没有理化指标的改变。
一般认 ...

一看就知道,不了解医学和心理学。百分之七十的痛苦,西医是检查不出来的,没有理化指标的改变。
一般认为这是心因性疾病。
有学者认为这是第三状态。
中国称之为亚健康。
现代中医称之为未病。
---------------------------------------------------------------------------------
太白先生好!
前面刚刚夸奖你是资深中医师,你就骄傲起来了。
心理学恰恰是我的强项,只不过我不想谈心理学。
因为原先的心理学与古中医学还真有点相似,都是依靠逻辑推理。
自斯金纳以来才把心理学与生理学挂起钩来。
现代医学里面包含精神医学,但不包含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分别是独立的。

我的论题是:立足于现代医学,中医能治哪些病?
而不是立足于心理学,中医能治哪些心理疾病?
如果二者不加区分,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现代医学有诊断无药医的病很多,中医大有用武之地。中医虽发现了“”,这个“气”就是运不上去。
为什么?

一般认为的“心因性疾病”,仍然需要身、心两个面层的治疗;
有学者认为的“第三状态”,其实就是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叠加。

“中国称之为亚健康”,这不是中国的概念,我曾在30年前就知道马斯诺称人类心理没有健康者,只有亚健康。
中国只不过把马斯诺的心理学概念引用到医学上来而已。

至于“现代中医所称之未病”,中医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按照一般理解,未病是指未来之病,或许三年五载,或许三十年、五十年之后才爆发的疾病。
客观地说,中医虽有“未病”一词,却无治未病之实。
未病的治疗难就难在诊断上。上古依靠占卜术诊断未来是否患病。自医巫分家之后,医不许再用占卜术,未病诊断技术也就失传了。
现代分子遗传学,只能检测出疾病的基因潜藏,却无法确定疾病什么时间爆发。

西医检查的疾病不包含亚健康及未病,这一块阵地,还是留给传统中医继续坚守吧!


点评

请岳先生,把28楼和30楼的观点,整合起来,看看你想表达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6 11: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4 08:38 , Processed in 0.07041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