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易图与《内经》有关系吗?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7-3-23 08:51:48 | 只看该作者
易经,河图,洛书,与中医的关系是间接的,含蓄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孕育了中医,其中有易经等。
32
发表于 2017-4-24 19:1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4-24 19:18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25
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

金栋按:《汉书·五行志第七上》说“虙羲氏继天而王,受 ...

金栋按:《汉书·五行志第七上》说“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正是传说中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又名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此图(图0-2)是标准的太极图,乃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首次公布之阴阳鱼图,由蔡元定从四川青城山一位隐士那里所得。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乃由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此天地自然河图,即《易·系辞传》所谓“河出图”与《汉书》所谓“河图”,非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一的河图。
——————————————————————————————————————————
       这个天地自然河图,“乃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首次公布之阴阳鱼图,由蔡元定从四川青城山一位隐士那里所得。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乃由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
      1、明初赵,清胡渭认为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有无证据证明一定就是《易·系辞传》所谓“河出图”与《汉书》所谓“河图”呢?
      2、一般认为,《易传》成书于孟、荀之后,司马迁之前。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居其后。那么,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乃由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后人推演的东西怎么可能出现在前人的《易传》之中呢?这似乎有矛盾之处。
      不知我的以上理解是否正确?
33
发表于 2017-4-24 19:5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4-24 20:1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31
故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 ...

        由此可见,始于宋时之易图(或明清时代之太极图),与中医理论扯上了关系。使人认为中医与易学有瓜葛。欲想读懂、弄通、吃透《内经》之医学理论,非学易图不可。殊不知,实非如此。因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既无太极一词,亦无太极图等易图图像,且《内经》之成书时间要远远早于现今流行太极图等易图图像之出现时间。此等图像乃后世治《易》者之发挥或附会推演而已,并非圣贤为之,其推演或是或非,莫衷一是。       故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清 胡渭《易图明辨》说:
     《易》之为书,八卦焉而已。卦各具三画,上画为天,下画为地,中画为人,三才之道也。羲皇仰观而得天道,俯观而得地道,中观于两间之万物而得人道。三才之道默成于心,故立八卦以象之,因而重之,遂为六十四,所谓“兼三才而两之”也。言八卦则六十四卦在其中矣。……夫子言羲皇作《易》之由,莫备于此。《河图》、《洛书》乃仰观俯察中之一事,后世专以《图》、《书》为作《易》之由,非也。《河图》之象不传,故《周易古经》及注疏未有列《图》、《书》于前者;有之自朱子《本义》始。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第四章易图学》说:
       宋代以来,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河图、洛书是八卦的源泉,因而也是整部《周易》的源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黑白点河图洛书出现以后,是否大家都承认这就是《易传》上说的河图、洛书呢?不是的。比如欧阳修,他认为河图、洛书是最妖妄的东西。他认为黄河里根本没有出过什么河图,洛河里也没有出过洛书。这是一种最激烈的意见,也是今天看来最正确的意见。


        当代学者刘大钧《周易概论·历代医学研究概论》客观公正的评说道(摘选):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之发明。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为“‘图’、‘书’之学”。

——————————————————————————————————-
         从以上易学研究者的论证和分析来看,河图、洛书以及太极图均出自宋之后。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成书于东汉前后,其中并无河图、洛书、太极图之踪影。到了明清时期,太极之说才进入中医理论。由此可知,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后世的河图、洛书、太极图没有任何关系。      金栋先生的考证的这几本易学书,对于我在2013年提出的上述观点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当然,金先生的工作更有意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0:35:51 | 只看该作者
有学者(医者)认为,中医的“理”在“五运六气”,与太极图、河图洛书有很大关系。读了拙稿后,同道怎么看?
35
发表于 2017-10-18 11:58:2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0:35
有学者(医者)认为,中医的“理”在“五运六气”,与太极图、河图洛书有很大关系。读了拙稿后,同道怎么看 ...

金老师的认识是片面的,核心是一个“理”,你不要说八卦、太极、河图、洛书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论其说明的道理,论其理的原源是什么?是不是天理,地理?“五运六气”更是天地之至理,没有五运六气,天地何来?四时何来?万物何来?生命何來?人体何来?病因何来?病治何來?万物生长壮老已的动力何来?人体气血升降的动力何来?先生能解答吗?
36
发表于 2017-10-18 12: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12:18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4-24 19:54
由此可见,始于宋时之易图(或明清时代之太极图),与中医理论扯上了关系。使人认为中医与易学有 ...


您和金先生又错了!太极图是用的形式表达太极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的。内经中字共出现269次。这个大都是指太极(一)。例如:《素问玉版论要》说的道在于一中的就是太极。怎么能说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后世的太极图没有任何关系呢?

点评

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想。  发表于 2017-10-18 18:58
今本《内经》中虽用“道”字269次,但多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意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及医道、诊道、治道等内容。但“道在于一”之“道”与“一”,怎么会是“太极”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8 15:28
《玉机真脏论》亦有“道在于一”这四个字,但无论如何亦难以理解此“道”与“太极”有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8 15:02
道怎么会是太极呢?道是无,太极是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8 14:44
37
发表于 2017-10-18 13:10:50 | 只看该作者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之一,为《内经》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思维模型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型主要有阴阳模型、五行模型及象数模型,思维方式可分为形象思维、象数思维及辩证思维。

《周易》重象的思想影响于《内经》,使《内经》理论的建构重视对象的认识而轻视物质实体。
38
发表于 2017-10-18 13:20:40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04:15
您和金先生又错了!太极图是用图的形式表达太极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的。内经中道字共出现269次。这个道大 ...

《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的诊法,运用的地方很多,而所指是不同的,究竟怎样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译文:岐伯回答说:一般来说,〈揆度〉是用以衡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异于正常的疾病。请允许我从诊病的主要理数说起,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译文:就是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气血随着四时的递迁,永远向前运转而不回折。如若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去生机了!这个道理很重要,诊色脉是浅近的事,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观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藏论合参的。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译文:面容的五色变化,呈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其深浅顺逆之要领。如色见浅的,其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约十天就可以了;其色见深的,病重,就必须服用药剂治疗,大约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则其病更为严重,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须经过一百天左右,才可痊愈;假如神色枯槁,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一百天就要死了。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译文:除此以外,如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正气虚极的,亦必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译文:面色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辨别观察其要领。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的为逆,在右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倒顺为逆,那就是重阳、重阴了,重阳、重阴的预后不好就会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译文:假如到了阴阳相反之际,应尽快衡量其病情,果断的采用适当的方法,使阴阳平衡,这就在于揆度、奇恒的运用了。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译文:脉象搏击于指下,是邪盛正衰之象,或为痹证,或为壁证,或为寒热之气交合为病。如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见虚弱,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预后都不良;脉见虚弱,预后当好。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译文:在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之寸口脉来研究。就所见之脉在四时、五行来说,不胜现象〈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为顺,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之要点都论述完了。



39
发表于 2017-10-18 13:5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13:53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0-18 13:20
《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

谢谢千总回复!傅老师的《黄帝内经译注》对其中道在于一的解释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
其与您说的但道理只有一个相比,哪个更准确呢?
40
发表于 2017-10-18 14:03:35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05:51
谢谢千总回复!傅老师的《黄帝内经译注》对其中道在于一的解释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
其与您说的但道 ...

傅老师的《黄帝内经译注》对其中道在于一的解释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
其与您说的但道理只有一个相比,哪个更准确呢?

--------------------
这个问题问的好?“道在于一”,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很重要。
中医诊治疾病的道理很多,九九归一,就是遵道,守道。就是揆度阴阳,把握奇恒。这个“”是什么呢?确实需要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23:28 , Processed in 0.0564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