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6-29 21:24:2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3 02:05
《内经》在前,偏重于医理;《伤寒论》在后,偏重于临床。《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融合了《内经》 ...

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仲景告诉你的,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哪里有经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6:10:0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9 21:07
金栋按: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而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 ...

以《汉志·方技略》律之 ,《内》《难》属医经家(学派、流派),《伤寒杂病论》属经方家,二者不是一个流派(学派),道不同也。故以医经学派之理论,来阐释《伤寒杂病论》的方药,并未圆满,反而殊途岐异形成两层皮。
23
发表于 2018-6-30 16:13:5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30 12:10
以《汉志·方技略》律之 ,《内》《难》属医经家(学派、流派),《伤寒杂病论》属经方家,二者不是一个 ...

请金栋先生考证下面这课题:
请问各位师长同仁: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五行学说创立了吗?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403&extra=page%3D1&_dsign=40432155

24
发表于 2018-6-30 16:36:40 | 只看该作者
          医经派,经方派,可以认为是两个学派,这是后人的意思。在古代张仲景写伤寒论的时候,他没有这个意思;内经、难经的作者们也没有说自己的作品是写医经的。后人发现《伤寒杂病论》讲的都是临床方面的辨证论治,而内经、难经讲的是理论,人为的把二者规定为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杂病论在后,张仲景作为一个医学家,对于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四气五味、脏象经络一定是深入了解的。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教科书,不是讲理论,讲药理,讲组方的,而是讲辨证论治。这和西医的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教科书一样,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根本不讲,直接讲诊断治疗方法、标准、实施,道理是一样的。
      要求用阴阳五行讲方剂,说明知识领域太狭窄,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例如;西医理论,哲学理论、科学理论等等与中医理论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知识领域开阔了,中医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5
发表于 2018-6-30 16:51: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与流派,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西方科学、西方医学、马克思主义……都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与流派,这是任何一个开放理论系统的共同特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6
发表于 2018-6-30 16:53:53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学派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蜂起,形成争鸣之势,医学是这股文化洪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受主导文化思潮的影响,因立论的学术宗旨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形成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其中,针灸和切脉者并为医经一派,重视使用药物方剂者则发展为经方派。《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治疗外感热病卓有疗效,以六经辨证,在理论上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石,著成《伤寒论》一书,以后其学术络脉承传,成为一大学派。宋代科技发达,儒学打破了汉代经学定于一尊的局面,始有门户之分,这成为中医学家突破意识的前提,形成了金元时代医学家的争鸣局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这种儒学和医学的相关变迁现象称之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即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此四大家,又据其师传和地域,可概括为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李东垣为代表的易水学派。明清一些医家,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所创新,在病因上从热立论,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方法,由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一批医学家,发展成为温热学派。清末民初,西医学传入中国以后,有一批中医学家如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主张中西医学汇聚而沟通之,而衍成汇通学派。该派虽然历时较短,但提倡取长补短,在一个时期他们办刊兴学,起到传承中医的作用,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先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7
发表于 2018-7-1 23:0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1 19:3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2 13:42
作为学术讨论,考证无可非议。

   《伤寒论》无论是哪个人的作品,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无论他的前身来源于哪里,我们今天拿到的《伤寒论》是一部完整的书。无论怎么考证,这本书是真的。不能考证出《伤寒论》是伪书。
     《伤寒论》历经1800多年,注家大约1000家,至今许多处方原封不动,效如桴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现在的科学主义者,借考证,来否定《伤寒论》,或者借考证,在《内经》与《伤寒论》之间故意制造矛盾,得出中医理论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结论。他们既不读伤寒论,也不看内经,自己说自己不是中医界的人,却在中医理论之中制造矛盾,唯恐天下不乱,从内部瓦解中医理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2-23 04:01

  你这位西医外科医生,以手术刀为生,而对于中医治病一窍不通,不知中医疗效难提高的原因在哪里。 大家都会中医治病,就你一人不会中医治病,连一个方也不会开,还叭叭啥呀!                 


      整天在论坛上装大瓣蒜,挑起矛盾,居心叵测,意欲何为?能不能说句人话?
      别人考证也不行,解读也不行,都是瓦解中医理论。难道中医理论就只能停留在古代,不能进步吗?
      你既不会考证,也不会解读,就知道把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一锅煮,这样做有个屁用?你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保护你的中西医混合观?自私心作怪,谁看不出来啊?




      中医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缺陷,已经阻碍了中医的疗效提高,急需提高和发展。你倒是省懒事,把西医理论与伤寒论简单相加,误以为就融合了?然后,为了推销你那不长进的《中西医融合观》,整天打击发表不同意见的学者们。太小人了吧?



  
——哈哈,句句中的、针针见血!
28
发表于 2018-7-2 04:41:01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的许多方子确实是取材于《汤液经》,这个应该毫无疑问。但是要说整个《伤寒论》都是取材于《汤液经》,就有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了!《伤寒论》的作者并不讳言参阅了其他许多典籍,包括《内经》,又何止是《汤液经》呢?
再说,现代人写书,也往往要参阅许多其他人的著作,这几乎是顺理成章和司空见惯的,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和大做文章的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9
发表于 2018-7-2 05:3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7-2 06:03 编辑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五脏各有所得者愈:尤在泾注:。。。。素问(脏气法时)肾色黑,宜食辛。痰饮咳嗽病脉脉证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木防己主之。方中桂枝辛温,石膏辛凉合他药治面色黑膈间支饮。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于猪苓 汤。肾恶燥,渴者于猪苓 汤。方中以阿胶润之,同化湿诸药治燥止渴。
30
发表于 2018-7-2 06:4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2 07:03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29 20:39
下面这篇文章值得参考: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刘志杰

就凭天人合一观是内经与伤寒论共同的灵魂,也不能说伤寒论与内经没有关系吧!何况,您混淆了阳明阳明病的区别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21:57 , Processed in 0.0558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