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文地清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阳之为病何谓?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8-4-19 05: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4-18 00:36
太阳病头痛七日其数尽针阳明,太阴病腹满七八日其数尽大便硬,是生长收藏失常,阴阳之变的为病数据。天地四 ...

定义: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2
发表于 2018-4-19 05: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治疗方法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3
发表于 2018-5-23 0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5-22 13:06
概括: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 ...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导赤散就是治疗表邪内传至小肠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的。
小肠生理功能是受盛胃中水谷,分别与转输清浊。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小便淋漓不畅。小肠火多表现实热证像。临床表现小便赤色淋痛,甚或尿血,并见口糜、舌痛、舌烂、咽干而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小肠实热多见于西医所谓尿道炎、口腔炎,或齿龈肿痛等症病。治疗方法 清热利湿,分别清浊。方药 导赤散等。
4
发表于 2018-5-23 17: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5-23 21:18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5-23 01:24
概括: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 ...

小肠是人体消化器官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以及回盲部几部分。十二指肠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二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空肠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空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
小肠粘膜,特别是空肠,具有许多环状皱襞和绒毛,大大扩大了粘膜的表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三大部分:
一)消化食物
小肠盘绕在人体的腹腔内,长达5-6米。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导管流入小肠,分布在肠壁内的肠壁内的许多肠腺能分泌肠液,它们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胰液和肠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将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二)吸收营养
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食物吸收的情况不同,在口腔和食道内,食物基本上不被吸收,在胃内吸收的也很少,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和无机盐。大肠主要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和部分维生素(实际上,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后,已经不含有多少可以被吸收的物质了)。而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人的小肠长达5~6米,粘膜具有环状皱襞,并拥有大量绒毛,使吸收面积增大30倍,可达200平方米,并且已被消化的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小时),这些对小肠的吸收都很有利。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位置不同,一般地,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部分吸收。
肠内所吸收的物质,不仅是由口腔摄入的经过消化的物质,而且分泌入消化道的各种消化液本身所含的水分、无机盐和某些有机成分也重被吸收。人体每日分泌到消化道的各种消化液,估计可达6~7升之多,每日还从口腔摄入1升多的水分,而每日从粪便中只排出约150毫升水分,因此,每日重吸收回至体内的液体量可达8升左右。
食物中的纤维素在胃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它只能作为食物废料被输送大肠,所以,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增加粪便量,这对于产生便意、正常排便是十分有利的。
三)分泌功能
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
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所含有的各种消化酶中,有肠激活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酶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这些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小肠液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食团以及其消化产物对肠粘膜的局部刺激(包括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可引起小肠液的分泌,这些刺激是通过肠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引起肠腺分泌的。小肠液的作用主要是进一步分解糖、脂肪、蛋白质,使它们成为可吸收的物质。
大量的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5
发表于 2018-5-23 18: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5-23 10:19 编辑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
一)泌别清浊
泌,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清者化为津液;浊者化为糟粕。
二)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和汲取之意;化物,即变化和化生之意。小肠把食物的精华吸收,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需要化生成不同的功能和组织。

当邪气侵犯到小肠后,可以起小肠功能紊乱,使其泌别清浊,受盛化物的功能不能正常进行。以致清浊不分,或者吸收转化功能失常。具体到伤寒论,则是表邪不除,由体表的经络向内入侵,深入到脏腑,具体深入到小肠,则津液化生不足而发生口舌生疮;污浊不能走大肠而偏入膀胱使尿液浑浊污染而淋漓成病。

以上属个人认识,或词不达意,或错误丛生,请任海先生不吝指教。
6
发表于 2018-5-24 05: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5-23 13:18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 ...

感谢“文地清风”先生,他引用的一段经文很有意义,它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食物营养在人体内吸收和分布的过程。限于古人的条件,不可能深入到分子和原子水平,但已经比较详细的认识和描述了食物营养在小肠被吸收后在人体的走向。
食气入胃,散精于,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
----以上所述,就是营养被吸收后的走向和分布。
7
发表于 2018-5-24 05: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llyyjj 发表于 2018-5-23 12:14
千总解读小肠泌清别浊有点绕,也有些含糊。我们学习和解释古人的论述,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也不要神化古 ...

欢迎这样结合临床,认真思考问题。赞一个!限于古人的水平,认识和描述到如此地步,已经难能可贵了。再详细的消化吸收过程,不妨参考一下现代生理学。中医药发展,就不能只局限于古人的认识,还应结合现代人的认识。只有古今结合,才能更详尽的、正确的认识人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5:18 , Processed in 4.0940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