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结胸证、痞证、脏结证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14 05: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6-13 21:49 编辑

各位同学们晚上好呀
新学期动漫中医继续与各位同学图说伤寒论
本周我们来鉴别一下结胸证、痞证和脏结证
还不赶紧蹦跶蹦跶地来学习一下


◆结胸证、痞证、脏结证的比较◆




▼结胸证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痞证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脏结证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内容源于:
李赛美教授工作室、经方论坛APP,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02: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治大结胸证案一则

  李某,女,15岁。病起于外感,高热,39.5℃,头痛,肢体酸楚。至五六日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午后发热更甚,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腹膜炎,准备收住院治疗。其父考虑到经济比较困难,转而求治于中医。切脉弦紧有力,舌质红绛而苔腻,皮肤亢热,腹部板硬疼痛拒按,大便已七日未解,小便短赤,时发谵语。此为邪热内陷,与水饮相互凝结而成结胸证,宜急下之。

  大黄6克、芒硝6克、甘遂末1克(另包)、冬瓜仁15克、苡米15克、桃仁9克、滑石9克、芦根15克。

  先煎大黄等物,汤成去滓,纳入芒硝微沸,再下甘遂末和匀,温分二次服下。初服后约一小时,大便作泻,但不畅快;二服后不久,大便与水齐下,随之脘腹疼痛顿释,发热渐退。嘱令糜粥调养而愈。

  解说:大陷胸汤是治疗大结胸证的主方,泻热逐水的力量较为峻猛,临床施用时要注意药量宜轻,中病即止。尤其是甘遂一物,性猛有毒,难溶于水,不但要注意其用量,而且要用粉末冲服,才能发挥疗效。临床辨大结胸证,要抓住以下特征:一是脉沉紧有力;二是胸腹部位硬满疼痛,按之硬如石。因为其病位比较广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所以称之为大结胸。从诊断角度看,仲景所谓的“按之石硬”或“不可近”,一方面说明了病证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则提示医家,凡临证诊疾,有腹部疾患者必须进行腹诊,亲手切按,以别病情。比如大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二者均可出现高热,脘腹疼痛拒按以及大便燥结不下等症状,但如果在腹诊中发现按其腹而石硬,就属结胸证,否则便是阳明腑实证。

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9月一版一印

点评

很好的文献资料。  发表于 2018-6-15 03:1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2: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陈版补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17:46 , Processed in 0.0498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