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三焦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21:01:1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三焦的几种观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21:02:22 | 只看该作者
争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21:03:57 | 只看该作者
众说纷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4
发表于 2018-12-7 21:04:27 | 只看该作者
   请先生把原文转发出来。谢谢。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1:05:5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2-7 13:04
请先生把原文转发出来。谢谢。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D%BD%B9&page=1

可以看看金栋先生的总结,比较全面了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1:3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9 03:38 编辑

看了诸先生的看法,讨论已经很深入了,不过总有一点,不甚得当,大家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或者说西医的知识去看三焦,所谓见其一点,不计其余,总是隔着一层,难探其根底,更有生搬硬套:比如焦在《内经》中曾和椎字混用,以为三焦是椎骨的说法,是最讲不通的,明显相互之间不能解释么?!说三焦是植物神经,根本就没列举理由,居然也就成了各家杂说的一种,中医各家杂说,究竟有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有没有评判的标准?

三焦在《内经》中是有确定的解剖的,依照现代人最通常的理解,是胸膜腹膜这一类,包绕诸脏器,而成一大腔,这点我同意金栋先生的看法。脂膜、网油等说其实和这个说法并不矛盾,这是强调了它的形态,上面有些油脂附着,网油指的腹膜的最主要部分网膜,上面附着很多油脂,唐宗海时代叫作网油,现在猪的大网膜也还叫作网油。


胸腹各种膜形成的结构叫做胸膜腔、腹膜腔,中间还有些血管淋巴管神经,现代人盲人摸象,各摸着一块,说这就是三焦,摸着象鼻子的说是蛇的形状,摸着象腿的说的圆柱子的形状,摸着象尾巴的说是象绳子的形状,都有道理,又都不对。中医界的争论大抵类此。


37
发表于 2018-12-9 11:45:11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2-9 03:32
看了诸先生的看法,讨论已经很深入了,不过总有一点,不甚得当,大家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或者说西医的知识去 ...

三焦,就是三个部位,也就是三个体腔(胸腔,腹腔和盆腔)。有时候说三焦,除了说体腔,还包含了其中的脏器而已。那种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提法,可以休矣!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4: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9 06:35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12-9 03:45
三焦,就是三个部位,也就是三个体腔(胸腔,腹腔和盆腔)。有时候说三焦,除了说体腔,还包含了其中的脏 ...

谢谢千总支持!

不过胸腔、腹腔、盆腔是现代西医的分法,《内经》的下焦并非到了盆腔。《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划分是以胃为中心的,上焦出于胃上口,贯膈,到咽喉这一节,大致相当于胸膜腔,包裹的脏器是心肺;中焦大致相当于胃体高低范围内的各种腹膜,包裹的脏器是脾胃;下焦在胃下,一直到膀胱以上,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大网膜为主及其范围内的各种腹膜。

古人的解剖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是很粗略的,能辨识到这种程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一方面是简略的解剖知识,另一方面是临床众多的疾病现象,《内经》采取的是近者司内揣外,远者司外揣内,对照着解剖的知识思考它可能的与外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对照着临床疾病的表现反推它可能的功能,以病以知其不病,根据它产生的疾病表现推理它可能的正常功能,这是《内经》的认识方法。古人还没有实验的条件和理念,实验的方法不是当时的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中医的这种方法认识事物很有成效,不过,由于内部过程打开不够,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比如,对下焦的认识,来源于古人临床上经常遇到腹水的患者,腹大如鼓,能抽出很多腹水,如果打开可以发现这些水液主要存在于腹膜腔的组织间隙,利尿等治疗可以减少腹水,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古人产生了下焦是水液运行之通道的看法。


循着尿路上寻,可以看到尿路上通到膀胱,从水的入路来说,是从肠胃吸收的,可是水液如何从肠胃吸收最终到了膀胱,下焦腹膜腔的积液又是怎么储留下来的,这是古人面对的难题。


中国的古人并没有建立血液循环的理论,对这个过程没法回答。在当时所能掌握的各种材料基础上,古人建构了从胃吸收到下焦腹膜,然后通过下焦腹膜和膀胱联通的水液代谢概念,不过古人的解剖并没有找到从腹膜通向膀胱的管道,所以古人认为水液是从下焦(主要指大网膜)通过看不见的小孔渗入膀胱的。


以后的中医又发展了水液从肠道吸收、通过阑尾进入周围的腹膜再渗入膀胱的认识,这在很多中医书上都有记载。从现在的发展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过,在当时条件下,古人对这种疾病现象给与了一定的解释,也能指导当时的临床,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当时中医理论的架构中没有矛盾,满足了理论自恰的要求。伴随着新的事实发现,古人这个下焦出水到膀胱的说法应该被改写,不过古人提出的腹水成因的认识依然有些是要被重视的,就是下焦的腹膜到底在水液代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临床胸腹水的成因真正弄明白了么?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5:1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9 07:27 编辑

大网膜(greater omentum)是连接胃大弯至 横结肠的腹膜,呈围裙状遮被空、回肠。大网膜的前两层向下延伸至脐平面稍下方,膀胱上水平,然后向后上折返,包被横结肠,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大网膜是腹膜的很重要一部分。


腹膜腔还形成很多结构,如韧带、系膜、陷凹、皱襞等,它包绕腹腔的器官,给以支持、固定、保护。它的形状根据所包绕器官的位置、形状变化而不断变化,有大致的范围,没有固定的形状,难经称其“有名而无形”。膀胱、子宫等大部分被腹膜所覆盖,称为腹膜间位器官;脾胃等全部为被腹膜覆盖,称为腹膜内位器官。腹膜形成一个贯穿上下的液体流通管道,具有重要的分泌、吸收和防御功能。当有病原体入侵,大网膜的游离端能向病灶处移动,包裹围绕病灶,大网膜中富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吞噬病原体,限制疾病发展。小儿腹膜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发生弥漫性腹膜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6:0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9 08:07 编辑

现代西医对腹膜并不是很重视,腹膜的结构更多的是指导西医的手术,为什么中医会单独指出来,给与这么的重视呢?

这和中医对营卫的重视有关。《内经》对营卫非常重视,认为营卫从胃中别出,是先入三焦,通过三焦再进入其他脏腑的。

古代中医没有建立血液循环的理念,不过中医建立了营卫循环的理念。营养和防卫的过程是中医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而对这个过程古人是很难研究的,受限于具体的条件,古人没法进入营卫相互作用的内部过程,古人依然是发展了通过疾病的临床现象去反推的司外揣内的研究方法,首先从临床的大量现象出发,从痈等脓肿的认识得到启发,认为痈等化脓性感染是卫气与邪气剧烈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脓肿发生的部位也就是卫气集中和流行之处,而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胸膜腔和腹膜腔的脓肿多发引起了古人的思考,古人由此反推认为营卫是流行于三焦的,因为脓液比较浑浊,血液比较清澈,中医有了营清卫浊之说,营卫的分布古人提出了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上焦好像也说的卫),又提出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因为脓肿多在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从现在看,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符合事实的一面,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理论是符合当时观测到的事实的,现在我们知道血管中有营也有卫,那是因为我们增加了很多的观察事实材料,在当时条件下如果这么说,是很难说清楚的,既然营卫并行血管之中,又具有相反的阴阳属性。为什么它们之间为什么不会发生相互作用?古人恐怕就很难解释清楚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种说法至少符合当时的观察材料。


所以古人建构的理论基本根植于当时的观察材料,他也不可能超越他的阶段提出超前性的说法。三焦与营卫相关是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值得下一步很好的去研究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7:49 , Processed in 0.0993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