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预防学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8 13:0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的预防学思想
中医的预防学思想即中医养生学思想,也就是上医治未病的思想。它的主导思想是《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总结为:“道法自然,顺应四时,调和阴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上上养神;平衡饮食,气味适宜,补益精气;动静结合,强身健体,不妄作劳;起居有常,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调整心态,淡泊名利,厚德包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善待其身等。”
一:道法自然,顺应四时,调和阴阳。
《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宇宙观,也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人体只有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才能使机体阴阳调和,阴平阳秘,保持身体的健康。《内经》中提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内经》中还具体提出了四季养生的方法。人的生活起居只有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人的机体才能保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和以术数的术数就是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说人体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内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是个体养生中一个非常用重要的内容。五脏、五体、五志、五官、五色、五味的和谐,也就是和以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内经提出的道法自然调和阴阳的养成生方法。利用春夏天之阳气旺盛之时,养护人体内的阳气,秋冬天之阴气旺盛之时养成护体内的阴气,可以事半功倍。
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上上养神。
有句成语叫“宁静致远”。《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如果能从世俗烦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除去一切杂念,做到恬淡虚无,那怕在整个一天中只用较短的一段时间,对身体也是有非常大的益处的。因为,在宁静的状态下,精神内守于丹田,人的正气才能发挥对机体最大的调整作用。这对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非常重要。人最大的抗病力,是人的本身,是人的调节能力。上上养神,次则养形,在养生中养神是第一位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上上养神的最主要手段。气功、导引、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方法,如果做不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那只是养形的运动而已。故内经说:“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快欲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三:平衡饮食,气味适宜,补益精气。
均衡饮食。也就是说要杂食,不要偏食。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益精气。”四个五总括了一切食物,精神就是一个杂字。四个五搭配好了,就能补益精气。从现代医学上说,四个五把人身体所需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都有了。偏食则极为有害。通常人们把杂只理解为杂粮,这显然是片面的。‘气味合而服之’是这段经文的点睛之处。对祖国医学来说,谷、果、肉、菜都是有性味的,不是随便吃这些东西就能补益人体精气的。所以我们在调剂饮食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人的体质因素。也就是说必须要使饮食性味和人的体质倾向相吻合相适宜,这样才能补益人的精气。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说的“气味合”。例如一个有偏阴虚型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经常适量吃一些小麦、粳米、梨、香蕉、猪肉、甲鱼、黄瓜、白菜等养阴生津微甘偏凉食物就会有好处。有利于偏阴虚体质的人补益精气,强壮身体。反之如果经常吃一些如高梁米、橘子、狗肉、辣角之类偏辛偏温的食物,就会伤及人体的阴液。久之就会导致阴虚病症。由此可以看出人的体质类型对指导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内经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偏阴虚型的人,吃一些偏於养阴生津的饮食,是可以增强偏阴虚体质类型人的体质,这就是久而增气的道理。但如果过度的食用,气增而久,阴寒过重,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反而会产生疾病,形成阳虚证,甚至成为夭折的原由。
四:动静结合,强身健体,不妄作劳。
形神合一、形与神俱是中医学个体健康的标志,上上养神,次则养形,也就是静者养神,动则养形,形神有机的结合才是健康的。睡眠在人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睡眠是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天属阳主动,晚上属阴主静,睡眠的目的,就是利用晚上阴盛收藏之机,补益人体内的阴气。晚上的睡眠是人体绝对不可少的。生命在于宁静,生命在于运动,站在一定的角度来讲都是对的。但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而动静结合最重要的注意点,是不妄作劳,也就是说动静都不能过度。现代的体育竞技运功,用生命的极限去创造世界纪录,争冠军,拿金牌。那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养生的方法。这里的劳不只是指躯体形的过度劳困,还包括神的过度劳困。《内经》中指出“久坐伤。。。。。”又指出“过喜伤心。。。。。”妄作劳就要对身心造成损害。过度的劳心、劳力以及不节制性欲的房劳过度,都应该看成是作劳的内容,不应只指形体的过度行为。
五:起居有常,按时作息,劳逸结合。
起居有常,按时作息,劳逸结合。是要我们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起居要有健康的习惯,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休息就休息,该睡觉就睡觉,该加衣服就加衣服,该减衣服就减衣服。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而不能饥饱无时、阴阳颠倒、以酒为浆、色欲无度,物欲横流。注意劳逸结合,这里的劳逸包括形体和精神两方面。健康的生活习惯说起来容易,认真地做起来是很难的。特别是能够做到持之以恒,那就更难了。“饿了才吃,渴了才喝,累了才歇,困了才睡,急了才便,胖了才减,病了才治,老了才炼。”被称为健康八忌。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大藏深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些养生的原则,早在皇帝内经中就已经讲的很明白了。越是真理的东西,其实越是简单明了的东西。健康八忌,谁也知道,谁也能看懂,要认真做起来却也很难。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认真二字。不要等弄出大病来了才想到它,那就迟了。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已晚乎!
六:调整心态,淡泊名利,厚德包容。
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完全良好的状态,就必须调整心态。心态好要求人淡泊名利,厚德包容。有人说心态好的作用比一切保健活动总和的作用还要大。人的一生过和程中,不管是天灾也好,人祸也罢,这里面即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有好多事件的发生都不是自己所能够把握的。人生的旅途总难免有坑坑洼洼,在遇到自已头上的时候,能不能坦然应对,就考验着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心态好的人能够很快的调整自己,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损害。相反有的人会因此而一蹶不振,由此病倒,甚至丧命。在追求上要淡泊名利,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在人事关系上要已不所欲,无施于人,厚德包容。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以苦为乐,自得其乐。对亲人的亲情,对朋友的友情,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对自然山河的敬仰之情。有了这四情,人就会感到非常幸福,心情就会娱悦,就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
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善待其身。
我们谈过,人生的生命轨迹不是生老病死,而应当是生长壮老已婚,无疾而终。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百岁是健康无病的百岁,而不是带病延年的百岁。我们大多数人所以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一个是我们不能够按其“道”去养生,这样就为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造成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善待其身。”虚邪贼风过强,超过了人的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对病邪的避之有时,我们就必然会染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是邪气的过度嚣张,这时如果不对它进行躲避,不善待自已的身体,而要逞强和它对着干,没有不吃亏的。寻求和营造适宜生存的生活环境,远离各种致病因子,善待和呵护自已的身体不受侵害,无疑也是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以上中医学“上工治未病”即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对健康状态人群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对中医的疾病状态人群(包括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人群和疾病状态人群)战胜疾病,恢复健康也是有作用的。但“上治工未病”即养生学的理念和由此而产生的养生手段,是不能代替各种治疗疾病手段和措施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措施,那是中医治疗学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谈。煅炼自体,强身健体,按时作息,均衡饮食,调整心态现代医学也是这样要求的,但理论的基础不同。中医是建立在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和现代医学的形体运功,卡里路的计算,还是的差别的。我们要整理和研究中医的“上工治未病”即中医的养生学,是为了在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精神、环境医学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中医学的作用,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造福。现在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了这样的基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4 17:15 , Processed in 0.1071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