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何九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议补中益气汤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9-3-18 06:29:21 | 只看该作者

还请何九公先生,多多发表帖子,带领论坛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12
发表于 2019-3-18 07:43:43 | 只看该作者
带领论坛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13
发表于 2019-3-23 07:15:18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的另外一个用法是治疗气虚发热。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1:28:3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23 07:15
补中益气汤的另外一个用法是治疗气虚发热。


是的。
15
发表于 2019-3-23 14:11:4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22 23:15
补中益气汤的另外一个用法是治疗气虚发热。

证候
发热以上午为常见,劳倦即复发或加重,伴有声低气短,倦怠乏力,饮食少味,或兼恶风自汗,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舌苔薄,脉大无力。

证候分析 气虚发热多由脾胃气虚所引起。李杲(gao三声)《脾胃论》中指出:它是由于"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阴火:离位的相火)而发热。上午阳气初生而未盛,故以上午常见,且劳则气耗,故劳倦则复发或加重;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饮食乏味,声低气短。脾主四肢,气虚则肢体乏力;气虚卫外不固则恶风、自汗。舌质淡舌苔薄,边尖齿痕,脉大无力,皆属气虚之象。

治法
甘温除热。

方药: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若进而发展为阳气虚衰,虚阳外越,则热而形寒,面色胱白,汗出肢冷,腰酸便溏,舌质淡,脉沉细而微,或浮大无根,用参附汤(人参、熟附子)。

点评

谢谢千总版与陈总版扩展,学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4 10:07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3-23 14:48
16
发表于 2019-3-24 04:58:30 | 只看该作者
功能性低热
疾病概述
功能性低热是指小儿体温在37.4℃~38℃之间,并持续2周以上。导致小儿长期低热的疾病很多,概括起来有器质性疾病所致或功能失调所致两大类。在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低热中,以慢性感染最为常见,如小儿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鼻窦炎、某些寄生虫病等。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热,治疗时应针对感染的病原体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导致长期低热,如小儿贫血、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这些非感染原因的低热,应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引起低热的原发病。
病因分析
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此类低热包括原发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夏季热以及感染后低热。诊断功能性低热时,必须完全排除器质性疾病,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观察,然后才可确定,切不可未经任何检查即做出盲目诊断。

而中医所论之微热,还包括体温并未高于正常而患者主观感觉有轻度发热的现象。若患有自觉发热,则称为“恶热”;若患者发热而兼心烦或烦躁,则谓之“烦热”;若患者自觉发热自骨髓透发而出,但扪之肌肤不热,则叫作“骨蒸”;若发热如潮水一样定时而至,每天到一定时间(一般多在下午以后)体温就逐渐升高,维持一段时间,便又逐渐下降至接近或恢复到正常范围,每日如此,反复不已的,称为“潮热”。恶热、烦热、潮热等发热类型除常见于低热患者之外,亦可见于发高热之病人。
功能性低热本症状常因内伤脏腑,使气血阴阳失调所致,亦有因外感六淫或疠气之后,邪气入里伤正,正虚邪恋而致者。常见于杂病发热,或见于伤寒、温病、疫疠等外感发热病及妇、儿、外科杂病发热的后期。西医各类慢性炎症性疾病,某些植物神经性疾病,常见低热;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后期或恢复期亦常出现低热。
中医疗法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使用中医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阳虚低热
自觉发热而体温多不高,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也可兼见面色晄白,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舌质多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多沉细无力或浮大无力。宜用温阳补肾,引火归元之法。
阴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
血虚低热
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
气虚低热
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夏季低热
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
17
发表于 2019-3-24 06:27:35 | 只看该作者
    把气虚发热与功能性低热联系起来,是一个创造,在我的下一本书里详细论述虚热与功能性低热之间的关系,敬请关注。
18
发表于 2019-3-24 06:29:50 | 只看该作者
        中气下陷证,气虚发热证,都是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症,敬请关注。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10:05:2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24 06:29
中气下陷证,气虚发热证,都是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症,敬请关注。

我有一个二十多年前的案例,典型的气虚发热证,患者长期低热,体温在38度上下波动,倦怠乏力,胃中嘈杂,食纳不振,跑医院治了好久也没治好,那时我刚初学中医,其子是我同村,问其母之病,让我查查书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查书与气虚发热相符,并用理冲汤有效,当时初学,脉诊并没有拿得很清楚,仅是根据患者表现症状来依葫芦画瓢,现在也才明白理冲汤也是补中益气汤类方,故治之有效。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10:07:1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9-3-23 14:11
证候
发热以上午为常见,劳倦即复发或加重,伴有声低气短,倦怠乏力,饮食少味,或兼恶风自汗,舌质淡, ...


谢谢千总版与陈总版扩展,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05:12 , Processed in 0.0545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